



摘要:高素質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資源”,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主陣地,新質生產力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可為”成為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運用CiteSpace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表明:2024年以來,相關研究驟增,但發文作者和發文機構之間合作網絡密度低,整體上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特征;主要對二者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進行闡釋,“課程思政”“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高校”“產教融合”等關鍵詞出現頻次最多,“新質人才”“高校”“中職教育”“思政元素”“專創融合”的中心度最高,成為主要的研究熱點。當前,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亟需關注價值先導、主體自覺和回歸本真等問題。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教育改革;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39
0 引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形態,其核心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本質是人才驅動,高素質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資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人才聚集的高地,以及科技創新的主陣地,高等教育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關鍵匯聚點,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是促成新質生產力的先導性變量[1]。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充分發揮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2]。誠然,新質生產力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不僅是技術能手,還應在知識結構、情感意志、社會服務、實踐能力等方面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后文簡稱思政教育)的積極影響,心懷“國之大者”,樹立擔當民族復興重任之志[3]。因此,如何實現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成為亟須關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當前,學界圍繞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關系的研究方興未艾,大致分為3種研究路徑。一是從思政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視角,認為思政教育通過回應國家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勞動者需求變遷,以新型勞動者培育為中介,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4];二是從新質生產力賦能思政教育的視角,認為新質生產力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為推進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與實踐指向[5],其創新的核心內涵與多維融合的豐富特征能夠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新元素、教學模式新方法、教學隊伍新動能賦能[6];三是從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雙向賦能、相互融合視角,認為二者在價值基點、系統歸屬和發展需求上明顯契合,屬于同一社會生產系統,具有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價值追求,含有跨界融合、共謀突破的相同發展需要,使雙向賦能具備理論依循和現實依據[7]。整體而言,既有文獻主題豐富多樣,但較為分散,以質性分析為主,無法完整揭示研究的整體脈絡及熱點演化規律。鑒于此,本文擬運用CiteSpace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旨在厘清該領域的知識積累、演進脈絡及前沿學術生長點,為之后二者融合的研究體系、場景實踐提供理論參照與實踐啟示。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方法,使用CiteSpace 6.4.R1,分析和展示特定學科和知識領域的隱含模式和規律[8],探測形成基于文獻的科學新發現[9]。
1.2 數據來源
以CNKI為數據源,以主題檢索“新質生產力”AND“思政”OR篇關摘檢索“新質生產力”AND“思政”,共得223篇文獻,通過逐一識別,對檢索結果反復檢查、整理和清洗,共得到有效樣本文獻185篇。
2 文獻統計分析
2.1 發文趨勢
2024年共發文149篇,2025年已發文36篇,該主題在短期內引起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仍是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2.2 發文作者及合作網絡分析
根據普賴斯定律,Nmin=0.749Nmax,其中,Nmax為最大發文量,Nmin為最低發文要求,符合該公式即為高產作者。結果顯示,Nmax=2篇,則Nmin≈1.06篇,對應圖1中9個較大的節點,分別是韓立(2篇)、蔣嘉洋(2篇)、王靜(2篇)、易陳鈺(2篇)、張丹丹(2篇)、譚志榮(2篇)、于鵬(2篇)、李唐(2篇)和張治國(2篇),按以上統計,上述作者共發文7篇,占發文總量的4%,這些作者構成了該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圖1中節點多呈現相互孤立、較為分散的狀態,表明作者間合作非常欠缺。
2.3 發文機構及合作網絡分析
本文將同一家機構下的二級分支機構向上合并處理。例如,將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黑龍江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合并后統一為黑龍江科技大學。由機構合作圖譜圖2,黑龍江科技大學(3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3篇)、東北林業大學(3篇)、常州大學(3篇)等為代表性發文機構。發文量在2篇上的機構共有13所,共發文30篇,占全部發文量的16.2%,顯示出較高的影響力。
合作網絡整體上呈現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巖溶區水安全與智慧調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之間形成合作網絡關系,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之間形成合作網絡關系,而部分發文量較大的機構,如黑龍江科技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以及其他機構間并未顯示有頻繁的互動關系。
3 研究熱點探測
3.1 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3所示。
剔除與主題詞直接關聯關鍵詞“思政課”“思政教育”后,排名前20位的關鍵詞如表1所示。“課程思政”“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高校”“產教融合”“思政元素”“高職院校”等關鍵詞出現頻次最多。進一步地,中介中心性越高(Centralitygt;=0.1),節點重要性越大,“新質人才”“高校”“中職教育”“思政元素”“專創融合”和“課程思政”的中心性分布在0.29~0.40之間,成為主要的研究熱點,其次還包括“冰山理論”“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
3.2 聚類視圖分析
聚類標簽采用LLR算法,Qgt;0.3時,網絡社團顯著;Sihouettegt;0.7表明聚類結果具有高信度。圖4中,Modularity Q=0.8634、Mean Sihouette=0.952,聚類結果較為理想,11個聚類依次為:#0課程思政、#1協同育人、#2人才培養、#3思政教育、#4高校、#5職業教育、#6思政課、#7教學改革、#8精準思政、#9思政元素、#10創新。通過進一步梳理,可將已有研究主要內容分為以下3個方面:
3.2.1 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內在邏輯
一是從價值指向來看,新質生產力不僅涉及技術層面的革新,還包括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更新,是“一個多維度的社會過程”[10],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為社會提供具備良好思想道德基礎的高素質人才[11],二者的核心關注點都是人,在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上具有共同價值觀[12],這種人本位的生產力發展和教育策略,最終都服務于高質量發展,共同指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這一過程中,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13]。
二是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思政教育與新質生產力雖分屬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不同維度,但共同構成完整的社會生產體系,經濟基礎在決定上層建筑的同時,也受到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因此,二者在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下形成作用與反作用的雙向互動發展機制[14]。
三是從發展需求看,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均展現出對跨界融合的迫切需求,二者相互賦能不僅是尋求自身突破的客觀需要,更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7]。
3.2.2 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價值意蘊
一是思政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包括為推動形成新型生產主體、新型生產要素、新型生產工具及新型生產方式賦能[3],單從“人”的中介來看,思政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之精神引領、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技術支持、科技倫理之行為導向以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之環境營造[4]。
二是新質生產力對思政教育的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在于創新,以此帶動思政教育在形式與內涵上的創新,為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物質保障及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導向[12],思政教育通過深度整合國家政治與社會發展新理論,用現實需求帶動問題意識,用問題意識帶動創新思維,用創新思維鍛造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15]。
3.2.3 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是教學理念上,在唯物史觀視野中,新質生產力意味著人的主體能力增長[16],與之對應,思政教育應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是教學內容上,思政教育應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全面闡釋新質生產力的產生背景、重大意義、理論內涵、內容實質、偉大實踐與青年擔當等[6,17]。
三是教學方法上,新質生產力既注重創新能力培養,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先進的物質基礎,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嵌入思政教育全過程,實現識別、評估、決策、供給、追蹤和管理的精準化[1819],增強學生的學習直觀性和趣味性,提升思政育人實效[13]。
四是教學評價上,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教育評價的自動化、個性化、精準化、泛在化[2021],除傳統的結果性評價之外,結合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通過“循證評價系統”,實現教學評價感性層面的“政治性增值”、思想層面的“理性增值”和行為層面的“質性增值”,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發展潛力[22]。
4 討論
已有研究圍繞新質生產力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以及何以可為”的問題,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這為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題和創新空間,本文認為當前在實踐層面仍亟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價值先導:警惕技術工具對育人本質的異化。新質生產力驅動的智能技術(如AI、大數據、元宇宙)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通過沉浸式場景營造,增強了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共情與認同,助力實現思政課教學精準化、個性化、動態化、高效化,但隨之而來的是“算法黑箱”“技術依賴”“信息繭房”“擬態環境”等帶來的挑戰,對此,要堅守技術向善的價值觀,圍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三個層面進行價值賦魂[23],明確教師、學生、智能技術的角色邊界與倫理責任,構建中國特色智能思政技術批判框架,回應算法權力異化、數據殖民主義等風險,提出“價值觀對齊”技術治理路徑,警惕算法偏見帶來的文化滲透以及數字鴻溝帶來的異化效應。
第二,主體自覺:師-生數智素養協同提升機制。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人的要素”的重要性,在生產力的倫理基礎和倫理歸宿上,闡明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彰顯出精神生產力的巨大能動作用[3],由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思政教育亟需凸顯“人的主體性”。一方面,強化思政教師思想引領者、學習指導者、情感溝通者和技術踐行者多重育人角色,提升教師運用數智技術開展價值塑造的能力,實現對學生理想信念的精準引導[24];另一方面,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培育數字化思維,提升其駕馭數字技術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此外,創新師—生—機協同育人新范式,建立“傾聽—對話—共育”交互機制,通過信息技術賦能師生深度互動,實現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彰顯思政教育的人文溫度。
第三,回歸本真: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守正創新之道。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揭示了數智時代生產力內涵和外延的深刻變革。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回歸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秉持立德樹人初心,全面準確把握“兩個結合”,構建基于本土性價值的教學體系,立足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引導青年學生明德立志、自信自強,成長為心懷“國之大者”的新型高素質人才。具體而言,要從理論維度講深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理論內涵和本質特征;要從價值維度講透新質生產力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要從實踐維度講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青年擔當[17]。
主要參考文獻
[1]羅仲尤,劉偉豪,鄒明,等.高等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機制邏輯與實證檢驗[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4,23(06):2537.
[2]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3]陳慶慶,錢周偉.以思想政治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EB/OL].(20240612)[20250309].https://www.xinhuanet.com/video/202406/12/c_1211732199.htm.
[4]周月華,郝曉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45(06):3640.
[5]金權,廉超.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OL].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20250309].
[6]李娟娟.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教育觀察,2024,13(28):113115+126.
[7]高潔.新質生產力與思想政治教育雙向賦能:生成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進路[J].理論導刊,2024,(12):102108.
[8]楊柳.預算績效管理研究熱點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5,(06):167169.
[9]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10]張姣玉,徐政.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審視、邏輯透析與實踐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24,(1):3445.
[11]陳慧女.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建設的基本理念、重點任務及優化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09):113118.
[12]萬馨,聶秦勇,易顯飛.高校思政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邏輯、現實之需與紓解之策[J].當代教育論壇,2024,(04):9299.
[13]邱利見.新質生產力理論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價值、理論依據與路徑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41(01):112121.
[14]張貝貝,李迪.新質生產力條件下的課程思政建設:內蘊、價值及路徑[J/OL].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10[20250309].
[15]王曉瓊.新質生產力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5,(01):1214.
[16]王樊,殷路豪.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新質生產力:本質意蘊、價值指向與發展向度[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0(04):7180.
[17]劉水靜.積極探索把新質生產力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N].光明日報,20240313(11).
[18]汪慧英,詹域威.人工智能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創新的實踐樣態[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20):239241.
[19]張虹,羅江華.守正與創新: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高校精準思政的出場邏輯[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0(01):95100.
[20]趙建超.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內在機理[J].思想理論教育,2023,(08):94100.
[21]洪巍城,周治邦.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04):253255.
[22]李涵.高校思政課數智循證教學評價:價值意涵、時代境遇與實踐策略[J].江蘇高教,2023,(06):102108.
[23]白喬風,張宏偉,王鳳雙.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賾[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25,39(03):102110.
[24]肖福赟.人工智能驅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內在機理、風險挑戰與應對之策[J/OL].電化教育研究,2025,(05):103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