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利潤率下降規律的表述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持續演進中,資本的有機構成,即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結構,會隨著資本積累的過程而發生改變,這種改變,直接影響了資本家的利潤率,使其呈現出一種下降的趨勢。當今時代深入探究這一規律不僅有助于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矛盾,同時它也為我們理解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最后,利潤率下降規律為當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也為當代政治經濟學研究與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不可忽視的理論指導和當代價值。
關鍵詞:《資本論》;利潤率下降規律;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61
1 《資本論》中利潤率下降規律的內涵闡釋
1.1 利潤率下降規律的基本內涵
根據《資本論》第三冊的表述,這一規律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研究得出。在資本增殖的過程中,不斷有剩余價值被生產出來,通過資本循環加入再生產過程,而在累積和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可變資本并沒有增加,而不變資本隨著剩余價值的加入不斷積累、增加,這時在進行下一步再生產階段后計算資本家所說的利潤率時就會發生利潤率下降的現象。這種現象并非一種不可預見的現象,而是隨著剩余價值學說的提出變得顯而易見。
根據《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篇第十三章的理論,我們可以將這一規律用更加現代化的語言進行表述。假設一家紡織廠的不變資本c=100萬元,每月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即可變資本v=20萬元,該廠的總資本C=c+v=120萬元。假定該廠工人每月生產的剩余價值m=20萬元,這個數字與他們的工資一樣多即剩余價值率m/v=100%,那么該廠第一個月的利潤率p=m/C=20/120=16.67%。在此之后,資本家在下一個資本循環周期中,將剩余價值全部投入擴大再生產中,這時的c’=100萬元+20萬元=120萬元,C’=c’+v=120萬元+20萬元=140萬元,而m和v不變,剩余價值率也沒有發生改變,此時的利潤率p’=m/C’=20/140=14.29%。再進入下一個周期,我們可以得到C”=160萬元,利潤率P”=m/C”=20/160=12.5%。依此類推,第四個周期的利潤率為20/180=11.11%。第五個周期的利潤率為20/200=10%。(如表1所示)
根據上圖所示利潤率下降的規律可以看出,在資本家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會自然降低,在此過程中并非由主觀因素主導,而是由客觀規律影響,在進行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資本家的利潤率會隨著不變資本的逐步增加而降低,資本家就會對勞動者們加大剝削力度,進而產生各種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問題。
1.2 利潤率下降規律的特征
利潤率下降有其必然的歷史規律,這種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出現。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三章,機器和大工業這一章節中,馬克思認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利潤率下降的根本原因。資本家為追求超額利潤和競爭優勢,不斷引入新技術、機械化生產,導致不變資本如工業機器、生產原材料的占比上升,可變資本占比下降。由于剩余價值僅由可變資本創造,總資本中創造價值的比例減少,利潤率趨于下降。
從時間角度看,利潤率下降并非線性過程,而是通過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從而實現強制平衡。正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資本通過去產能、降低工資成本等手段加強剝削程度,暫時恢復利潤率,但長期仍受制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規律,難以擺脫利潤率下降歷史性的規律。
然而在現實經濟學中,利潤率的下降與利潤總量的增長之間存在悖論,也就是說,在利潤率下降的同時,總利潤量增加,因此利潤率下降規律具有矛盾性。
馬克思指出,盡管平均利潤率下降,但資本積累規模擴大可能導致利潤總量增加,詳細來說,是不變資本的增加導致剩余價值量與總資本的比例降低,從而引起利潤率的降低,而沒有影響其本身獲得的那一部分剩余價值,進而沒有影響利潤量的增加。一些現代跨國企業通過全球化擴張,以市場規模抵消利潤率下滑,如蘋果公司利潤率從2015年的22.8%降至2023年的18.3%,但凈利潤絕對值增長[1]。這一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通過空間擴張緩解內在危機的機制,也就是說,在利潤率降低的過程中利潤量仍在增加,且這部分增加的量在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并沒有發生改變,也就是剩余價值的量沒有發生改變,總資本仍然處于增加狀態,并未達到資本主義擴張的極限。
在利潤量下降規律的歷史性和矛盾性這兩個特征的背后,是資本主義的擴張與對生產力的無序發展,為了維持利潤率的上升趨勢,資本主義就將目光轉向更為嚴峻的剝削之中。
2 利潤率下降規律下當代資本主義剝削的二重性
2.1 物質層面的剝削
由剩余價值學說可知,提高剩余價值率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值,要想獲得更高的剩余價值率就必須加大剝削獲得更多剩余價值,對此資本家通常會選擇加大剝削程度來維持利潤率。現在西方資本家通過獎金、股票期權等制度,使工人誤認為自身利益與資本增值直接綁定,模糊剩余價值歸屬。提供企業年金、醫療保險等福利,制造“利益共同體”幻覺,這些手段使得工人將自身創造的價值與資本家提供的工資綁定在一起,使得工人難以認清自己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攫取,反而認為工資就代表了自己所創造的一切價值。
現代的剝削關系變得更加隱蔽,使得現代無產階級更加難以正視自己所面對的困境,在現代剝削制度的掩蓋下,勞動者們只會被限制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中反思自己為何不能成為資本家,會感嘆資本家的幸運,卻無法發現自己處于被剝削的現實狀況,長此以往,資本家的剝削就逐漸被無產階級接受,能夠認清剝削的無產階級勞動者也將陷入困局,西方的無產階級革命也就失去了群眾基礎。
2.2 精神文化層面的剝削
當今時代的資本家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創造更多的文化陷阱與消費陷阱,豎分階級,使得無產階級更加難以團結起來。
在經濟方面,首先資本家通過媒體、廣告和社交平臺,將消費與個人價值、社會地位綁定。其次分期付款、信用貸款等工具表面降低消費門檻,實則通過高利息和隱形債務陷阱鎖住普通人。最后在商品層面,資本家刻意縮短商品使用周期如快時尚、電子產品的快速迭代,鼓勵頻繁更換。這不僅刺激消費,還讓普通人無法積累財富,甚至有人為此付出全部家產,負債累累。
在文化方面,當今新興的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平臺通過算法推送碎片化內容,消解公眾對階級矛盾的關注。資本家通過制造“中產幻覺”如所謂的小資生活、輕奢品等,模糊階級邊界,使部分人誤以為通過消費可躋身上層階級。實際上,這種“偽中產”仍需依賴工資生存,無法真正掌握生產資料,最終仍屬于無產階級范疇。
3 利潤率下降規律背后的矛盾運動
3.1 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悖論
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悖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經濟增長與結構性危機的深刻矛盾:資本積累推動技術進步以提高利潤,但技術進步反過來削弱利潤率并加劇社會矛盾。這一悖論根植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首先資本積累的核心是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那么追求技術進步,將科學技術融入生產力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手段。然而,技術進步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不變資本占比上升,可變資本占比下降,導致剩余價值率的增長速率跟不上總資本量的擴張,最終引發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資本家通過技術創新獲取超額利潤和壟斷優勢,但市場競爭迫使技術擴散,超額利潤消失。這一過程推動全行業資本有機構成上升,反而加速利潤率下降。
當代資本為了消除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全球化使得自身的低利潤率的生產工廠轉移至勞動力價格更為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同時僅僅保留高利潤率的研發和創新實驗室。這些被轉移出來的工廠落戶在勞動力密集的國家和地區,如越南等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使用更為廉價的勞動力降低可變資本支出,維持利潤率的增加。在當代的經濟行業中,金融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高額的收益和極快的資本循環,它使資本脫離了商品,脫離了工業生產,使得資本從實體生產轉向金融投機,通過債務擴張、資產泡沫創造“紙面利潤”,通過這些紙面上的利潤來維持更高的利潤率,反而使得資本家國內的基礎工業體系被摧毀,轉移至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
3.2 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制的沖突
資本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根基,其根本性矛盾體現為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隨著生產社會化,即指生產資料使用、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的社會化,在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下,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協作分工深化,從單一工匠完成整個商品的生產到流水線生產,每個工人只負責某一項工作。與此同時,社會協作網絡形成,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共享,這些不僅僅降低了生產的成本,也加深了生產社會化的進程。而與此同時的生產關系是私人占有制,即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被少數資本家壟斷,剩余價值歸私人所有,這樣就導致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少數資本家獲得了多數勞動者生產的剩余價值,即使在現代多種隱蔽的剝削制度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經濟上加大了貧富差距,在工業生產上阻礙了生產力的進步,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社會動蕩與安全問題。
“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保ā顿Y本論》第1卷第24章)
3.3 社會矛盾的映射
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在利潤率下降規律的映射,深刻體現了資本積累邏輯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結構性沖突。這一規律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階級矛盾、生產過剩危機和制度性失衡的集中體現。
因存在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對立關系這一根本矛盾,在利潤率下降時,資本家會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搶占市場份額等手段來維持利潤總量,但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社會消費能力滯后于產能擴張,當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時,出現貧富差距與社會消費能力下降的問題會導致生產的相對過剩,市場出現蕭條狀況,最終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階段。從環境角度看,為維持利潤率,資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產業:全球70%電子垃圾被非法傾倒至加納、巴基斯坦。環境成本外部化掩蓋了利潤率核算的真實社會代價。
利潤率下降規律映射的不僅是經濟矛盾,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它將人類解放的科技的力量異化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從19世紀礦場女工到21世紀算法囚徒,剝削的形式迭代更新但其本質未變。唯有打破“利潤至上”的邏輯,將技術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掛鉤,才能實現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統一。這需要制度層面的根本變革,而非技術修補。
4 利潤率下降規律的當代啟示
當今時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已經超越了《資本論》中所描述的生產能力,但其理論依舊是長遠的真理。近年來,我國正處于邁入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的收尾環節,面對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我們依然可以從利潤率下降理論入手,以該規律的獨特視角來分析我國的經濟建設問題,解決過去遺留的經濟問題,展望未來的經濟走向,并依據此規律完善我國的經濟制度,加強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
4.1 金融資本的管控
在當今復雜的經濟格局下,金融資本作為經濟運行的關鍵要素,其管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資本,這一“由銀行支配而由工業家運用的資本”,以其獨特的影響力滲透到經濟的各個角落,對它的有效管控關乎國家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金融資本的管控,本質上是對資本在金融領域的流動、配置以及運營的全方位管理。2024年我國監管部門加大了對財務造假、違規減持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全年證監會2024年辦理各類案件739件,作出處罰決定592份,罰沒款153億元[2],并推動“三位一體”追責體系。
2025年我國金融資本管控的核心邏輯是平衡風險防控與發展創新,通過強化監管、優化制度、整合國有資本和擴大開放,推動金融體系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能”轉型。這一過程中,既需應對技術迭代與全球化挑戰,也需通過深化改革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4.2 產業資本的促進與發展
產業資本也可稱之為實體經濟,我國產業資本在2025年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動態特征,既面臨政策紅利和技術創新的機遇,也需應對全球經濟波動與行業競爭加劇的挑戰。
我國的投資結構優化,產業資本的投資重心逐漸向高附加值領域傾斜。2024年數據顯示,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如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成為主要投資方向,其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0%以上,占GDP比重達15%[3]。同時,生物制造領域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資本活躍度顯著提升。
我國產業資本的未來發展趨勢首先是加速數字化轉型,當今時代,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我國的制造業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形成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
在加速產業升級的同時也應注意產業發展的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我國的新能源和環保產業成為投資熱點,國家政策支持清潔能源如風電、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推動綠色供應鏈和循環經濟模式落地,同時注重經濟效益與綠色經濟。
最后,我們應當注意到產業資本需在政策引導下,繼續加強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最終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力。我國企業應關注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經濟機遇,優化投資結構;政府需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引進等配套政策,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激發民間資本活力。
4.3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作用
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一種躍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4]。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通過技術突破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制造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上海提出,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5%左右,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山西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30項省科技重大專項和150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3%。吉林明確,緊扣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加大投入推進攻堅專項,早日形成標志性成果國家層面通過“人工智能+”行動和未來產業布局[5],在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等產業成效顯著,推動技術從實驗室向產業化轉化,形成“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閉環。
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增速有重大貢獻,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行業如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增速顯著高于傳統行業,2025年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190億美元,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或將突破1650萬輛,成為經濟“壓艙石”。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面也包括新舊動能轉換,盡管傳統產業如基礎建設、制造業、重工業等仍占我國經濟較大比重,但在我國的一些經濟大省已將舊有的工業體系轉向新質生產力驅動模式,盡可能縮短轉型陣痛期。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我國的科學技術自主性增強,在AI、制藥、量子通信等領域的技術突破科技瓶頸,降低對外依賴。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革命的產物,更是制度創新、資本配置與全球戰略的綜合體現。其發展既需突破“卡脖子”技術,也需平衡效率與公平,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福祉與生態可持續的協同提升。2025年,隨著我國政策落地與產業實踐深化,新質生產力有望成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5 總結
時代變遷,當今時代的經濟環境相對于《資本論》成書的年代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利潤率下降的規律依然存在,為了保持利潤率的穩定上升,資本家們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加大剝削程度,雖然資本家在極力掩蓋剝削的本質,但通過鉆研政治經濟學,我們依然可以一窺生產關系的本質。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改革和建設為主題的時代,經濟建設會是面對著多種多樣的問題,但種種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在發展中學習發展,在建設中學習建設,唯有學習革命先輩留下的革命理論,并加以時代化和民族化,以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以辯證的思維考慮問題,將理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學到革命前輩們留下的革命理論,傳承革命的星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終建成共產主義,實現世界人民的全面解放。
主要參考文獻
[1]孫立冰.論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及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內在聯系[J].當代經濟研究,2009,(12):3538.
[2]證監會2024年罰沒款共153億元,其中恒大造假案被罰超40億元|快訊[EB/OL].(20250221).華夏時報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21A06ZUO00#.
[3]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2024年中國經濟觀察[EB/OL].(20241211).人民日報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2/content_6991954.htm.
[4]郭明英,曹麥,黃煌,等.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發展路徑研究[J].調研世界,2024,(11):2735.
[5]聚焦三大重點,多地繪就2025年新質生產力發展圖譜[EB/OL].(20250121).中國青年網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501/t20250121_15785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