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大數據和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網絡育人“共同體”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首先對網絡育人“共同體”的內涵進行了探討,之后深入分析了網絡育人“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作用、發展現狀及趨勢,指出基于手機終端的社交媒體網絡育人“共同體”、個性化和互動較為頻繁的平臺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還給出了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學科的育人“共同體”發展范式,并給出具體實踐路徑,對于網絡思政育人的具體實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網絡育人“共同體”;育人平臺;發展趨勢;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69
1 引言
1.1 網絡育人“共同體”概念界定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12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發言提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之后不斷演化,從硬件到技術、從標準到文化不斷展開。目前高校網絡育人“共同體”均遵循這一概念展開。劉春田等人(2024)對高校網絡育人共同體的內涵和路徑進行了探討,其研究認為高校網絡共同體是基于共同的網絡育人目標達成的精準有效的有機聯合體,涉及多元主體結構,共同育人目標、網絡信息資源及多元協同機制[1]。楊萬賀(2024)則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演化結果,是立足于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融合成果,并從理論、現實和實踐等三個維度給出了內涵的解釋[2]。
1.2 網絡育人平臺的重要作用
網絡育人“共同體”的構建基于網絡平臺展開。網絡育人平臺是指一系列的符合網絡育人目標的網絡支持系統和網絡服務。目前的育人平臺多為基于新媒體展開的公域網絡平臺,網絡公開,受眾廣泛。高校網絡育人平臺在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網絡育人平臺拓展了傳統育人空間和陣地,融合了線上線下的育人環境。通過互聯網陣地如直播、短視頻、VR等打造了更加吸引的教育平臺,形成了對主流輿論的占領高地,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思政內容更加生動、直觀的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感召力極強。
網絡育人平臺精準的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通過人工智能及網絡大數據技術,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借助新技術,可以實現線上線下互動相融合,瞬時反饋互動等,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和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網絡育人平臺能夠促進高校各部門的協同合作,形成“大思政”圈層文化。通過校內外多種媒體的融合,可以整合多項思政資源,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實現共同育人、協同育人的全方位教育目標。
2 文獻綜述
目前有關網絡育人共同體構建和實現路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網絡育人共同體提升教育質量的構建行為或案例研究;(2)網絡育人共同體在育人方面的創新實踐研究;(3)網絡育人共同體及平臺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應用研究。
2.1 網絡育人共同體提升教育質量的構建行為或案例研究
賀偉藝(2024)研究了網絡時代思政育人的變革過程,并指出存在的瓶頸,給出了新時代雙向賦能的思政育人品牌陣地的探索路徑,實現雙向傳播文化的育人目標[3]。
胡悅(2024)認為目前網絡育人平臺面臨建設不夠完善,師資隊伍未形成合力、評價反饋機制不夠及時等挑戰,創新和優化整合資源、增加智能技術的應用和完善日常管理成為當前網絡育人的主要優化路徑[4]。
楊瑒等(2024)以博雅網絡平臺的建設為例,研究了新時代網絡育人平臺建設的實踐方案,認為三博、三雅網絡育人平臺應包括思想、學習、文化、志愿服務、心理教育等一系列的育人內容,通過采用多種新媒體手段來提升教學的質量[5]。
2.2 網絡育人共同體在育人方面的創新實踐研究
巫俊等(2024)給出了網絡育人平臺與三全育人的關系思考,認為網絡育人平臺具有超時空性,可以更加有機地與三全育人結合,形成合力,多樣化的平臺,規范的審查機制和強力配合是實現二者有機結合的有效路徑[6]。
朱平(2025)創造性的設置了以一個中心、雙重軌道、三聯線和四驅動的網絡育人模式。通過借助新媒體技術、設置教育教學目標、線上線下聯動多個教育部門實現網絡育人平臺的構建[7]。
薛浪等(2023)通過北京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建設的案例研究了如何以聚焦內容創新、平臺建設、服務優化為核心來建設其官方微信號,實現網絡育人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機結合[8]。
2.3 網絡育人共同體及平臺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應用研究
瑪麗亞·玉素甫江(2024)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例,探討了網絡育人的創新模式,其研究指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局限性,網絡育人可以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助于雙向互動和教育的深入落實,還給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課程規劃及心理健康活動的組織辦法參考方案[9]。
龍麗麗(2025)研究了傳統文化與網絡育人平臺的耦合實踐,其研究認為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網絡平臺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并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但是耦合也存在融合問題,通過深入新媒體技術、挖掘傳統文化特色和創新教學案例可以解決這些問題[10]。
3 網絡育人“共同體”發展現狀及趨勢
從新時代高校網絡共同體構建現狀調研的結果來看,對目前高校網絡育人的方式方法非常滿意的學生占比為20.12%,高校網絡育人的學生滿意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眾多高校建立了網絡平臺,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嗶站、易班等眾多育人平臺,網絡平臺建設數量可觀[8]。
2019年中國青年網通訊社圍繞手機上網話題進行調研,研究發現55.9%的學生每天手機上網時間處于1—5小時內,22.62%的學生使用時間長度為5—7小時。學生上網主要時間用于社交聊天,其次是查找資料。伴隨手機的社交硬件平臺深入,基于手機終端的社交媒體網絡育人“共同體”構建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建設高質量的個性化網絡平臺也是當前學生日益增長的文化建設需求。在共享、共建及共同育人目標的指引下,個性化地應對學生的文化網絡需求成為當前的重點。部分網絡平臺提供的為泛主體服務,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對學生的吸引力度不夠,學生學習不深入,無法轉換為有效合力。如何把握學生關注的熱點及爆點社會現象、思政主題、行業發展等成為眾多網絡“共同體”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提供互動較多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育人“共同體”將會具有更強的發展空間。隨著公域流量的泛化,針對學生個體的私域流量集中正逐漸轉換為網絡吸粉的熱點。在私域流量下,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到互動環節,深化對網絡育人平臺材料的吸收,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生對平臺的認可度和關注度。公私域流量的多元協同將會是未來網絡育人“共同體”的重要方向之一。
4 構建范式
網絡育人“共同體”的構建旨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聚焦于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創新網絡教學內容、優化傳播手段及強化師生互動,旨在構建高效、互動、貼近學生實際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以提升思政育人的質量與效果。本文以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學科的網絡育人思政“共同體”打造為例進行闡述。
4.1 成立“網絡育人導師工作室”,構建育人共同體,打造“經益求精”育人工作品牌
立足本校經濟貿易的學科優勢,邀請學院內外部專家學者成立以“傳播經濟貿易學科知識、激發社會正能量”為核心的“經益求精”網絡育人導師工作室,打造育人共同體,豐富的學術積淀為網絡育人提供保障,以社會事件、產業發展為契機,以網絡共議實現價值澄清,加入思政環節,交流思想,解釋疑惑,烘托黨建主旋律,激發社會正能量。
依托教工黨支部成立育人工作室,團隊成員既有擔任黨建領導崗位的學院書記、副書記、教工黨支部書記,黨總支紀委委員,又有相關專業的專業主任、專業帶頭人,同時還有資深副教授及青年教師、輔導員和行政人員等。團隊成員具備多樣化的技能和經驗,能夠更好地展開溝通與合作,具有有效的決策和問題解決機制。其中部分成員具有多年的管理經驗,善于溝通、協調和監督工作;部分成員為外貿、財經領域資深專家,曾多次獲得省級及國家級教學科研獎勵;部分成員為青年教師及教輔人員,熟悉信息化手段及網絡育人工作,團結學生,執行力較強。
4.2 做專渠道,構建公—私域育人模式,實施多項育人活動
依托現有公眾號及網絡公開課程,設置多個私域主題微信群、以云討論、云講座為基礎,做專做精網絡育人私域渠道,構建“1+N+N”的公私域分明的育人新模式。
在公眾賬號上以內容支持、媒體宣傳進行財經領域知識的宣傳,結合黨建知識,發表相關系列專題,策劃財經及產業知識的科普動畫或視頻,吸引學生興趣,通過公眾號提供流量和媒體支持,助力工作室導師學術出圈。借助微信群及云講座的私域領域進行網絡傳播、口碑營銷,讓更多的學生主動接近、積極參與,拓寬思政教育渠道,實現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共建共享,增加群眾基礎,提升育人黏性。
開展系列專題活動。首先在公眾賬號上開展關于經貿學科領域的最新事件、研究突破、行業趨勢等相關知識板塊的深入或科普性質的研究文章,融入思政元素,在公眾領域進行傳播。之后,根據不同行業知識領域探索設置微信群,如外貿、財會、跨電等,邀請業界大佬、學生及校友參加,在微信群中推送相關行業最新知識、最新政策及思政元素,打造蜂窩式學習網絡。最后,根據團隊導師工作時間,每季度開展1—2次云講座活動,對經貿領域的前沿知識、最新發展等舉辦講座,融入思政內容,實現知識傳播的升華,邀請社會人士及學生廣泛參與,打通信息傳播渠道,提升導師知名度。
4.3 深入扎實研究,形成研究合力,發表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
項目有公共屬性和公益性能,注重服務于政府與社會,在開展過程中,隨著粉絲的不斷增加,可有效提供關于網絡育人成效、改進措施方面的研究樣本。基于豐富的樣本數據,可進行關于現代網絡育人教育平臺的構建及實踐路徑課題及論文的研究,發表育人工作案例相關研究論文。
5 實踐路徑
5.1 創建“經益求精”網絡育人品牌
構建“網絡育人導師工作室”的專家庫,匯聚一批在經濟貿易領域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形成依托導師學術及課程思政、論文課題及指導學生競賽等相關資源的特色庫,構建育人共同體。通過整合資源,形成特色庫,為育人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建立多個私域微信群,融入思政元素,積攢網絡育人的學生粉絲,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網絡育人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專業的網絡育人平臺及私域流量,傳播經濟貿易學科知識、激發社會正能量,提升學院導師知名度,打造特色的流量IP。
5.2 實施至少1項普及面不少于100人/次的育人活動
按季度開展云講座,傳播經貿領域的最新知識,加入最新思政元素,聚焦經貿領域的最新知識,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以及社會資深人士參與,為學生帶來前沿的學術觀點和實踐經驗。提升網絡育人的質量,并吸引社會資深人士參加,形成流量轉化,提高平臺知名度。
5.3 進行網絡育人成效及機制構建的實地調查和學術研究
根據現有育人“共同體”的構建范式及示范效應形成育人工作案例,并以論文形式在期刊公開發表,為工作室的運作提供高質量的學術資源和專業化運營團隊支撐。從不同角度展示網絡育人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術能力提升以及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的實際效果,為后續的育人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
6 結語
信息時代背景下,構建網絡育人“共同體”需要高校、教師、學生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高校應強化網絡陣地建設,優化網絡育人環境;教師應提升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創新網絡育人方式;學生應積極參與網絡活動,增強網絡素養。同時,實現網絡育人“共同體”的路徑也需多元化,包括加強網絡思政教育、整合網絡育人資源、推動線上線下協同育人等。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春田,叢婷.新時代高校網絡育人共同體內涵厘定與路徑建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2):771.
[2]楊萬賀.新時代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的三維考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9):8588.
[3]賀偉藝.以網絡陣地建設提升思政育人質量路徑研究[J].大學,2024,(36):4144.
[4]胡銳,唐志強,林浩.新時代高校網絡育人的創新路徑研究[J].理論觀察,2024,(06):4245.
[5]楊玚,陳茂國,梅峰.學生發展視域下“博雅”網絡育人平臺構建研究[J].科教導刊,2024,(07):126128.
[6]巫俊,劉家瑋,劉桐麟.網絡文明建設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平臺建設的路徑[J].貴州農機化,2024,(01):3437.
[7]朱平,劉靖.“一中心雙軌道三聯線四驅動”網絡育人模式構建[J].科教文匯,2025,(02):5154.
[8]薛浪,邢華超,楊美偲.以“三個聚焦”打造網絡思政育人陣地——以北京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建設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3,(04):7880.
[9]瑪麗亞·玉素甫江.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育人創新模式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例[J].華章,2024,(10):123125.
[10]龍麗麗.新媒體視域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耦合的實踐路徑——以懷化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5,(0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