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類號:S66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910(2025)04-0050-0:
Hami jujub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DU Hongyan1, ZHANG Yingchun1, WANG Zhongxing2, ZHAI Chen1, ZHANG Heng1 (1.HamiForestryandFruit IndustryTechnologyPromotion Center,Hami,Xinjiang839ooo,China,2.Hami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Center,Hami, Xinjiang 839oo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Hami jujube industry, including planting scale, production management 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conditions, and support from agricultural benefiting policies. It reveal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ami jujube industry and proposed targe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ami jujube industry.
Key words: Hami jujub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study
新疆哈密位于新疆東部,地處天山南北經濟帶,屬溫帶大陸性沙漠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全年干燥少雨,年平均氣溫 10°C 年日照時數 3326~3500h ,無霜期 182d 。土壤以沙壤土為主, ΔpH 在 7.5~8.5 。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一哈密大棗[1,2]。
哈密大棗已有2000年栽培歷史,平均單鮮果重μ17g ,鮮果含糖量約 32% ,干果總含糖量約 81% ,維生素含量高,富含人體所需18種氨基酸,被譽為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的果中珍品[4]。
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哈密市委工作部署,嚴格按照自治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一產上水平”要求,積極組織林果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紅棗安全生產管理技術服務,在促進果農增收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國內外市場的不斷變化、水資源短缺等問題的出現,出現大量棄園、放松管理現象,導致栽植面積逐年下降,品質無法提升。紅棗種植面積已從2020年的 6223.11hm2 減少到2023年的 3560hm2 ,平均每 666.7m2 產量 367.72kg ,總產量約1.96萬t。作者通過調研哈密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明確發展思路,為助力推動哈密紅棗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1哈密紅棗產業發展現狀
1.1種植分布和栽培模式
哈密市紅棗主要分布在伊州區五堡鎮、陶家宮鎮、花園鄉、天山鄉、二堡鎮、現代農業園區等鄉鎮,以五堡大棗最為珍貴[3]。栽培上已將密植園進行疏密改造,建成現在的 6m×4m 的株行距,打造便于機械化管理、質量優異、效益顯著的紅棗科技示范園、標準園。但仍有部分老園、低產園在種植、管理等方面沿用傳統,難以適應產業化經營的要求。
1.2生產管理水平
近年來,按照自治區“十四五”規劃,積極調整哈密大棗種植規模和種植結構,完成棗園疏密改造項目,撰寫《紅棗周年管理技術要求》、制作《紅棗豐產栽培技術》視頻短片等。同時,通過“以一帶十”培訓方式和分片包鎮專家服務團技術服務,不斷提高廣大棗農田間管理意識和水平。采取“密改稀、落頭擴冠”措施,改善傳統樹形結構,進行標準化管理,使哈密紅棗在管理上有了質的飛躍。
1.3科技示范推廣情況
自2019年實施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以來,堅持以“高質量、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園建設為目標,以項目為依托,加大林果科技標準示范園建設力度,擴大標準化技術措施的覆蓋面。同時,加強宣傳,掛牌建檔,把示范園打造成“樣板田”、“田間課堂”、提質增效觀摩學習和推廣服務基地[5]。
1.4惠農扶持政策情況
為有效規避林果生產風險,保障果農收入,哈密市出臺紅棗保險政策。每年將紅棗列入地方性農業政策性保險補貼范圍內,棗農參加紅棗種植保險,保險費由市財政補貼 25% ,區縣財政補貼 50% ,農戶自繳 25% 。今后將不斷完善紅棗風險保障機制,為全市林果生產撐起化解災害風險的“保護傘”。
2哈密紅棗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種植品種單一,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哈密紅棗主栽品種為哈密大棗,駿棗、灰棗、冬棗等品種較少,均已制干為主,品種單一。一是容易發生大面積病蟲害,加大產業安全風險;二是紅棗早、中、晚熟品種比例失衡,早熟短缺、中熟不足、晚熟過剩,容易造成果品滯銷;三是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多種口味品種選擇,影響產業持續發展。
2.2果品質量下降,管理水平不高
近年來,紅棗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紅棗均價大幅度降低,出現棗果大小不均勻、果形不一致、果實不飽滿、果面不光滑、商品率低的皮皮棗,果農效益降低。紅棗種植模式不一致,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技術缺乏,存在大量的低效密植棗園,機械化程度不高,簡約化、標準化栽培技術不配套。
2.3科技支撐力量薄弱
林果專業技術人員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產學研自主創新能力弱,鄉鎮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力量薄弱,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未做到全覆蓋,出現修剪不統一、水肥不科學、病蟲害日趨嚴重等現象。缺乏“科技 + 產業”、鄉村振興等重點項目的扶持,示范園建設資金投入少,在先進技術應用推廣方面,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社會化服務合作少。
2.4深加工技術不高,產品附加值低
近年來,哈密市立足特色優勢,面向市場需求,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業。但哈密加工企業較少,大多數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精深加工較少,如新疆王液釀造有限公司研發出紅棗檸檬茶等果汁飲料,但還未量產,市場競爭力弱,其他高附加值產品較少。此外,缺乏現代化營銷手段和銷售渠道,如在電商平臺開發管理方面有欠缺。
2.5宣傳力度不夠,哈密大棗知名度不高
一方面,對哈密大棗的營養特性和品質特性挖掘不深,仍停留在外觀,對營養價值等深層次內容宣傳力度不高;另一方面,市場開拓力度不足,參加展會的次數有限。此外,哈密知名企業少,能參加展會的企業數量不多,產品類型少,品牌不亮。
2.6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防御風險能力不高
林果基地自然災害防控體系不健全。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溫凍害、防御大風沙塵等風險的能力弱。對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還不夠及時精準,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和應急機制還不夠完善。
3哈密紅棗產業發展對策
3.1加快品種更換和結構調整
不斷優化樹種和品種結構,合理配置早、中、晚熟品種,協調發展鮮食、制干與精深加工品種,延長貨架期。逐步調減市場需求量少、品質差、效益低、產業化程度不高的品種,實現栽培良種化。加強設施栽培技術的普及推廣,促進紅棗精深加工。
3.2加強栽培管理新模式推廣,提高紅棗品質
充分發揮示范園領導干部、科技人員、示范戶“三位一體”管理機制,以項目為依托,以林果科技培訓為抓手,深入實施“林果科技進萬家”“大學習、大培訓、大宣傳”等活動,依據果農的“需求菜單”精準實施培訓。按照技術人員包鄉鎮、包示范園技術的服務機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標準化、規范化、簡約化栽培技術服務,切實發揮好哈密市林果業提質增效專家服務團作用。同時,堅持果園綠色化發展,大力推進紅棗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建設。積極引導企業、合作社扎實開展“三品一標”的認證工作,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建立健全標準體系。
3.3加強院校合作,切實提高技術人員能力水平
一是不斷創新與院校合作共建模式,充分利用院校優質專業資源平臺,推動政企校良性互動,促進哈密市綠色有機果蔬產業集群紅棗產業鏈的健康發展。二是切實落實“師帶徒”制度,通過理論學習與現場實踐相結合,切實提高專技人員能力。三是不斷探索“請進來”“走出去”“沉下去”等方式,注重專技人員工作技能實操性的培養和培訓。
3.4加強加工業發展和龍頭企業培育,延長產業鏈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紅棗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涉農企業和合作社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改造生產線。建立“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運作模式,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生產主體提供規模化、系列化、一站式服務,提高紅棗栽培管理水平。強化招商引資,促進林果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持續做強果品精深加工,不斷開發能夠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深加工產品,提高科技含量以及就近就地轉化能力。
3.5不斷拓展市場渠道,加大品牌建設力度
加強市場調研,了解消費者需求,積極拓展電商平臺、直營店等銷售渠道,降低市場風險。增加品牌宣傳投入,積極組織企業、合作社參加中國森林食品交易博覽會、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和中國新疆特色林果產品博覽會等各類林果產品宣傳推介、產銷對接活動,加大品牌宣傳展示,塑造哈密紅棗產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3.6加強紅棗自然災害防御能力
加強與氣象部門溝通,及時了解氣象信息,制定預防自然災害的措施預案,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加強果園防護林帶建設,對現有未配套防護林的紅棗園開展摸底調查,對缺行斷株、低效殘次、標準不高的防護林帶進行補種完善。大力普及推廣應用生物藥劑、有害生物防控集成技術,提高病蟲害預防能力和水平。
3.7大力發展棗園林下經濟,提高棗農經濟收入
一是在棗樹園內套種藥材、花生和紅薯等農作物,增加果農經濟收入,改善棗園土壤環境,減少水分蒸發。二是在棗園養殖家禽、家畜,既節約了土地,又利用了糞便給棗樹施肥,減少除草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棗園土壤有機質,進一步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果農經濟效益。
4小結
哈密紅棗產業作為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通過加強種植管理、推進產業化發展、拓展市場渠道、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對策,有望實現哈密紅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當地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左斌.哈密地區林果產品加工及品牌建設淺析[J].新疆林業,2015(1):27-33.
[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于批準對泰來大米、懷遠石榴、興義餌塊粑、玉門酒花、哈密大棗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總局2010年第14號公告)[EB/OL].(2010-03-03)[2024-08-30].
[3]張迎春.哈密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及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J].落葉果樹,2022,54(5):86-87.
[4]阿麗努爾·阿不都熱衣木,不同干制方式對哈密大棗可溶性糖及蔗糖代謝的影響[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21.
[5]李亞利.提升新疆林果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建議[J].新疆林業,2021(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