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教研共同體建設的縣域教師培訓現狀
(一)縣域教師培訓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培訓資源分配不均
目前,集中授課和專家講座是縣域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教師培訓的主要形式。這種傳統培訓方式雖能在短時間內傳授大量理論知識,但因缺乏必要的實踐性和互動性,難以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求。由于教師培訓內容多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確定,“一刀切”的做法忽視了城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差異以及學科差異,導致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同時,部分培訓內容與實際教學脫節,難以有效激發教師參與培訓學習的熱情。此外,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影響,域內城鎮不同地區間教師培訓資源分配不均。經濟條件較好的城鎮地區能夠投入更多資金和資源用于教師培訓,而經濟條件較差的鄉鎮地區則難以獲得必要的培訓資源。
2.培訓主體之間缺乏協同
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培訓機構和任職學校等是縣域教師培訓的不同主體,教師培訓工作也涉及這些多方主體。然而,多方培訓主體之間往往缺乏積極溝通和反饋,導致培訓成效不盡如人意。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培訓計劃未能充分考慮教師的現實需求,教師培訓機構在培訓過程中未能與任職學校進行充分溝通,致使培訓內容與教學實踐嚴重脫節,難以真正支撐教學實踐。
3.培訓評估機制不完善
當前,縣域教師培訓評估機制尚不完善,往往只注重培訓過程中對參訓教師的形式化考核,而忽視了對教師培訓效果的實質性評估。這種培訓評估方式難以全面反映教師的培訓學習成果和實踐進步,也難以為后續的教師培訓提供有益參考和積極借鑒。
4.培訓成果難以落地
從國培項目到校本培訓,每年的縣域教師培訓項目眾多,但大部分教學培訓成果難以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應用和推廣。培訓內容脫離教學現實是主要原因,導致培訓成果難以在教學中獲得真正實踐和有效操作。同時,部分教師對培訓成果轉化的認知不足,在培訓結束后不能將所學知識及時轉化為有效的教學實踐,導致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二)縣域教師培訓的現實困境分析
1.培訓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教師培訓內容碎片化,嚴重脫離教師發展需求。短期講座、集中授課是縣域教師培訓的主要模式,這使得教師培訓缺乏相應的系統性和針對性。據縣教師發展相關調研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教師認為培訓內容與教學實踐關聯度不足,農村地區教師對學科前沿知識的更新需求尤為迫切。同時,教師培訓存在城鄉資源分配失衡的問題,優質培訓資源向城區集中,鄉鎮學校教師參與高層次培訓的機會不足。
2.教研共同體建設的形式化傾向
在行政主導下,部分縣域教研活動停留于行政任務層面,教師被動參與,缺乏內生動力。典型案例顯示,縣級學科基地年活動頻次較高,但大部分教師反映活動內容流于聽評課記錄填寫等形式。同時,教研共同體建設的專業支持體系薄弱,高校專家、教研員與一線教師的協同機制尚未健全,縣域層面普遍缺乏穩定的專業指導團隊。有研究顯示,超過六成的鄉村學校從未獲得過學科專家和教研員的實地指導。
二、基于教研共同體建設的縣域教師培訓挑戰
(一)教育政策與縣域發展現實的矛盾
教育政策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依據和指導,但縣域教育實際情況往往與政策要求存在差距。縣域制定的部分教育政策要求域內教師參加高水平的培訓課程,然而,縣域城區和鄉鎮受經濟條件、教育資源等方面的限制,難以有效滿足不同教師群體的培訓需求。
(二)縣域教師培訓資源的有限性
縣域教師培訓在資金、師資和設施等資源方面相對匱乏,這種資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縣域教師培訓理想效果的實現。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縣域教師培訓往往難以邀請到高水平的專家授課;同時,由于培訓師資不足,縣域教師培訓也難以開展個性化的培訓活動。
(三)縣域教師自身發展的局限性
縣域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縣域教師因工作負擔重、家庭壓力大等原因,難以抽出時間參加教師發展和學科培訓活動。此外,部分教師受自身學歷層次和教學經驗等因素的限制,難以適應高水平的培訓課程。
(四)縣域教師培訓機制創新的多重阻力
1.體制性障礙
縣域教育行政部門慣用\"項目制”“指標化\"管理模式,導致培訓設計過度強調完成率。縣域教師發展中心提供的相關調研數據顯示,在2024年縣域教師培訓滿意度調查中,“培訓實效性\"指標得分僅為2.8/5分。
2.技術賦能中的數字鴻溝
在線研修平臺的應用加劇了城鄉教師能力的分化。縣域教師發展中心的相關統計表明,鄉村教師數字工具使用熟練度普遍低于城區教師,部分偏遠地區學校網絡帶寬不足10M,難以支撐常態化的在線教研活動。
三、基于教研共同體建設的縣域教師培訓對策
(一)構建基于教研共同體建設的縣域教師培訓機制
1.明確教研共同體的建設目標
教研共同體建設應以提升縣域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構建多方協同、教師互動、資源共享的教師培訓機制,切實促進縣域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素養發展。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培訓機構和任職學校等作為教研共同體建設與實施的重要主體,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縣域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與落實。
2.建立教師培訓協同機制
在教研共同體建設過程中,要建立多元協同機制,強化不同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規劃和督查協調職能,為縣域教師培訓提供積極的政策支持和充裕的資金保障。同時,充分發揮教師培訓機構的專業優勢,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課程和資源。教師任職學校要凸顯其作為教師培訓成果轉化和實踐基地的積極作用,為教師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和反饋渠道。
3.創新教師培訓模式
基于教研共同體建設的縣域教師培訓機制應積極創新培訓模式,以滿足城鄉不同學科教師的發展性和個性化需求。結合地域教育教學實際,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培訓方式,方便城鄉教師根據學科教學需求自主選擇參訓方式和內容。同時,采用情境模擬、互動體驗等更具實踐性的培訓授課方式,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
(二)構建“三維協同”教研共同體生態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要實現縱向貫通,形成“縣一鄉一校\"三級聯動機制,建立縣域教師發展中心統籌、鄉鎮教管中心教研站銜接、學校教研組落地的三級體系。借鑒教育發達地區的“主題教研工作坊\"模式,實現對城鄉不同學科教師的全覆蓋。建立“高校一政府一學校\"協同創新的橫向融合機制,積極引入高校專家團隊駐點指導,建立“雙導師制”,合作開展“嵌入式教研\"項目,提升縣域教師課題申報量。同時,創新“問題導向 + 數據驅動\"的培訓模式,構建基于教學場景的微課題研究,引導教師圍繞課堂真實問題開展行動研究,依托學科教師的微課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益。
(三)優化縣域教師培訓內容與方法
1.切實增強教師培訓內容的針對性
縣域教師培訓內容要緊扣縣域教育實際和教師發展需求,針對城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差異化需求制定差異化的培訓內容,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專題培訓活動。同時,增強培訓內容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幫助教師將培訓成果有效應用于教學實踐,促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2.積極改進教師培訓模式
縣域教師培訓模式要注重實踐性和互動性,逐漸從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轉向教師案例實踐分析,借助小組討論等互動式培訓方式激發教師的參培熱情。通過開展教學觀摩和教學研討等實踐活動,將理論培訓與實踐分析有機結合,提高參培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在線課程等現代媒體技術手段,為教師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培訓服務。
(四)完善縣域教師培訓評估機制
1.建立科學適切的評估指標體系
完善縣域教師培訓評估機制,需建立科學適切的培訓評估指標體系,全面反映教師培訓成果和培訓效能。評估指標應關注教師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培訓參與度等多個維度,突出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依托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客觀準確地評價教師培訓效果,促進教師參培成果轉化與實踐,為后續教師培訓工作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2.強化教師培訓評估結果運用
注重激勵與約束相結合,促進教師培訓評估結果的運用。對培訓效果較好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教師繼續參培的積極性;對培訓效果較差的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和幫助,促進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升。同時,關注教師培訓評估結果的落實,將其作為教師評優選先的重要依據,強化評估結果的約束力。
(五)加強縣域教師培訓資源建設和支持
1.加大教師培訓資金投入
縣域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教師培訓的資金投入力度,改善教師培訓條件,提高培訓質量。設立縣域教師培訓專項資金,邀請高水平教育專家和教研員授課,購置補充必要的教師培訓設備,從多方面提升縣域教師培訓的硬件環境建設。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縣域教師培訓事業,拓寬培訓資金來源渠道。
2.積極整合縣域教培資源
強化縣域教師培訓資源建設,要注重整合和優化現有教育資源。整合縣域內各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形成資源共享機制,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引入高水平培訓資源和課程。通過多元化教培資源的整合,有效提高縣域教師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將縣域教師培訓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提高培訓質量的關鍵。加強縣域教師培訓師資隊伍的培訓和管理,提高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機構人員參加專業化培訓活動,促進其業務水平和綜合素養提升。依托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和學科基地,建立縣域教師培訓師資庫,實現師資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利用。
(六)推動縣域教師培訓成果轉化落地
1.建立積極的教培實踐機制
為促進縣域教師培訓成果落地,要建立教師培訓實踐機制,鼓勵教師將培訓知識轉化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設立教學實踐基地,為教師提供多元的實踐機會和反饋渠道,開展教學觀摩和教學研討等實踐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教培實踐交流與合作。依托建立的教培實踐機制,幫助教師通過成果轉化,實現教學實踐、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多元提升。
2.加強教培后續跟蹤與支持
教師培訓結束后,要加強對教師的后續跟蹤與支持,鞏固培訓成果,推動教師專業持續發展。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回訪活動,了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適時提供在線咨詢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夯實基礎。通過建立后續跟蹤與支持機制,幫助教師解決現實教學問題和困惑,推動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振偉.縣域學科中心組培育與發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2]鄒天鴻,劉瞳.試論縣域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現狀與實踐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12):95-98.
[3]劉振成,高嵩博.教育公平視域下城縣高中教研共同體建設探索:以哈師大附中教育幫扶實踐為例[J].當代教研論叢,2024,10(1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