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推進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旨在通過跨學科融合教學探索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的教學策略,構建全面育人的教學體系。對學生而言,德育與美育內容的整合以及豐富育人實踐活動的開展,意味著更具體驗感的學習活動即將到來。跨學科融合教學既能為學生打造開放自主的探索空間,又能突破學科壁壘,引領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使學生具備感受生活之美、體會思想光輝的能力。一方面,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立足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整體視角,整合德育與美育內容。另一方面,教師要從整體角度關注學生道德品質、藝術修養、創新能力的發展,促使學生通過參與跨學科教學及相關活動,變得更加堅韌不拔、追求卓越。
一、立足理論層面,樹立跨學科育人觀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德育理念滲透于小學教育的各個環節。小學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本質是在美育環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學生在觀察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受到積極價值觀念、優秀思想與精神的熏陶,從而實現思想道德與審美情趣的同步發展。為更好地落實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小學教師應立足理論層面,積極學習教育大會精神,變革教育教學意識,主動踐行\"融合育人\"理論;同時,教師應組織跨學科融合的集體備課,相互交流,共享對德育、美育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跨學科育人觀念。
(一)轉變育人思維,追求德育美育融合育人
現代教育觀念強調,要將立德樹人融人各個學科領域和育人環節,體現德育的全域滲透與多學科融合。因此,在小學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實施中,教師要主動摒棄以往單獨開展美育、德育的傳統觀念,認識美育與德育的內在關聯,積極轉變育人思想,將跨學科融合育人作為指導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小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美術學科的美育價值以及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意義,突破美育僅以美術學科為載體的狹隘觀點,認識到各學科均蘊含美育、德育潛力。建議教師樹立德育美育跨學科融合育人思想,正確處理育人活動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關注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生活場景之間的融合。通過這種方式,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同一現象,讓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產生思想感悟,從而獲得良好的跨學科融合育人效果。
例如,在美術學科四年級上冊“最受尊敬的人\"這節課中,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最尊敬的人,發現其特征,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其形象,并比一比誰畫得最生動。在傳統美育理論視域下,教師會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最尊敬的人\"的細節,如面部表情、神情、身體特征、身材服飾等,引導學生感受美、表達美。本節課中,教師可轉變育人思維,認識到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的美育價值與德育意義。因此,在課前教學設計環節調整教學角度,從“發現美\"的角度入手,提出跨學科融合育人思路:發現生活中自己最尊敬的人 $$ 發現他們的品質之美 $$ 發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美 $$ 利用語言知識表達對這些人的品質之美的理解 $$ 利用美術繪畫手段創造自己所理解的形象之美、人性光輝之美。教師表示:“這樣的設計讓美術繪畫活動更加豐富,學生在繪畫中的審美不僅局限于顏色、形態等‘有形之美’,更能體會到所尊敬的人的積極精神、樂觀思想、堅毅品質等‘無形之美’。這樣的審美學習活動兼具美育與德育效能,能很好地實現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育人,也充分踐行了我個人的教育理論與育人觀念。”
(二)跨學科交流,德育美育協同備課
小學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本質是跨學科教育教學,是借助多學科知識引領學生審美情趣、審美觀念、價值觀念、思想素養同步發展的手段。對教師而言,如何在育人中巧妙融合多學科內容,構建德育美育的跨學科融合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體系,是應重點思考的問題。建議教師在實施跨學科融合教學之前進行集體備課。通過集體備課,分享各自的美育觀念、德育觀點,交流對德育與美育理論的理解,相互分享經驗、提出問題。定期組織集體備課,可為各學科教師搭建跨學科融合的交流平臺,促使美術學科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美術學習經歷,便于不同學科教師圍繞“德育與美育融合\"的目標準備教學與實踐材料,設計具有綜合性的跨學科融合實踐活動。
例如,學校可定期開展道德與法治、美術兩個學科的集體備課,為兩個學科教師進行跨學科融合教育的交流分享提供平臺。道德與法治學科四年級下冊有“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教師提出:“小學生的生活中離不開各個行業勞動者的付出,這些勞動者為人們提供了極大便利,這一點可作為德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的切入點,讓學生思考這些人的勞動,感受認真務實、踏實肯干的勞動精神之美,這樣既能實現德育目標,又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視野。\"此時,一名美術教師表示:“我認為可以組織學生描繪這些勞動者的形象,比如清潔工袖口滿是污垢,讓學生把這個細節畫下來、描繪出來,以臟污的袖口與清潔工踏實肯干、兢兢業業的美好品質形成反差,引出具有德育與美育教育意義的主題一肉眼可見的臟污真的不堪嗎?滿身的灰塵是他的榮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視覺審美與心理審美沖突,讓學生在感受真正的美過程中形成對優秀品質的認同,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這兩個學科的其他教師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相互提出建議,分享育人經驗。經過這樣的集體備課,兩個學科教師合力打造了一節具有德育與美育功能的跨學科融合課堂,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跨學科融合課程體系。
二、組織多樣跨學科活動,寓教于樂涵養學生道德與審美
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各類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中。唯有真實開展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直接接觸蘊含人性之美的美術作品、富有高尚審美情趣的道德現象,潛移默化地啟發學生思想,塑造其積極的價值觀念與審美理念,促進學生審美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的同步提升。因此,建議教師組織多樣化的跨學科融合活動。
(一)組織特色美術創作活動,傳遞優秀思想滋養學生內心
教師所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的審美感受與思想成長展開。小學德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最直接的形式便是美術創作活動。建議教師立足德育與美育的整體視角,遵循課前教學設計思路,結合課前集體備課獲得的啟發,將美術創作形式與大量具有立德樹人育人效果、審美啟發作用的素材相結合,組織開展特色美術創作活動。此類活動是一個“載體”,學生通過了解創作要求,提前搜集與研究資料,發現美的細節,感受積極的思想與精神,從而產生自己的感悟。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美術素材與不同的美術表達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美、展現美,并盡可能通過作品傳遞某種積極思想,如崇尚匠心精神、尊重自然、維護生態穩定等。可以說,學生美術創作的過程,就是接受德育與美育、向外傳遞審美情趣與價值觀念的過程,其內心世界得到滋養,審美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也得以進一步發展。
例如,美術學科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聯合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熠熠生輝·我們家鄉的傳統節日風俗\"主題創作活動。本次特色美術創作活動,是道德與法治學科四年級下冊“我們當地的風俗”與美術學科四年級上冊\"‘五谷'作畫\"“色彩的明與暗\"“色彩的漸變\"“色彩的情感”“我畫的動漫形象\"等多節課內容的有機融合。活動背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發展,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如今,人們慶祝傳統節日時,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之美與人文精神之美。那么,在傳統節日中,傳統文化是如何滋養人們的心靈、給予我們內在力量的呢?請結合對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的了解,采用不同的色彩元素創作一個“傳統節日擬人化\"的動漫形象。活動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廣泛搜集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料,研究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特色物品等,形成了對傳統節日由來及其人文內涵的理解。在美術創作中,一名學生說:“我設計了一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的動漫擬人化形象。在每個形象中,我設計了符合該節日文化由來的色彩搭配,同時通過卡通形象的動作表達了我對傳統節日內在文化的理解。其中,清明節的卡通形象我引用了龍舟元素、屈原士大夫服飾元素,想通過這樣的形象設計與色彩搭配表達我對愛國士大夫的敬重。我想,祭奠屈原,表達對屈原這種為國而死的士大夫的尊敬與敬佩,也是清明節的由來之一。”
(二)組織跨學科綜合活動,德育美育同向同行
綜合類實踐活動是小學落實德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效途徑。相較于在美術課堂、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的跨學科融合育人活動,依托綜合實踐活動的跨學科融合更具綜合性與開放性,有助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拓寬審美視野,豐富思想體驗,最終提升審美素養與思想素養。多學科教師組織開展跨學科融合綜合活動時,應始終圍繞小學生的主體需求,盡可能地選擇小學生熟悉的形式和感興趣的主題。
例如,4月4日、5日、6日,學校組織開展了“祭奠歷史人物·讓精神永駐\"主題綜合性實踐活動。本次活動由美術、道德與法治兩大學科教師聯合組織。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前往本地區的屈原紀念館,完成聆聽解說、了解屈原與端午節的由來、奉上鮮花與冷食等環節,并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記錄“感動瞬間”。有的學生說:“我給大家拍照,把大家獻花的動作拍攝下來。\"有的學生表示:“我用攝像機為大家錄視頻,記錄大家認真聆聽講解的動作,以及尊敬的神情、敬重的語言。\"然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感動瞬間\"制作具有“紀念歷史中值得敬佩的人\"含義的美術作品,形式不限于繪畫、剪紙、剪貼畫等。制作過程中,學生表示:“我選擇了剪貼畫形式,將剪貼布的背景設計為紅色,表達對優秀精神與高尚品質的高度認同。同時,我把本次活動中同學們眼眶微紅的照片、同學們彎腰給屈原鞠躬的圖片作為素材,粘貼在畫布上,并用白色、金色的顏料裝飾背景,隱喻為‘潔白的高尚靈魂’‘金子般的美好品質'。\"最后,教師在校園內設置“展示區域”,讓學生將本次活動制作的作品一一展示。展示期間,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向路過的同學、教師講解自己的作品。如,一名學生不斷向路過的師生講解自己作品主題的由來、顏色搭配的含義、形狀選擇的目的等,表達自己利用美術手段傳遞優秀精神品質的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屈原所具備的優秀精神的理解不斷加深,并通過作品制作進一步探索出更多的審美表達、思想道德認知表達的方法。同時,學生向他人講解自己的作品,也是向外表達審美觀念、思想觀念的過程,是不斷推進德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的過程。
三、結語
以德育人、以美化人,是整合德育與美育、落實跨學科融合教學的主要目標。本研究從理論層面與活動層面兩大維度,提出了開展德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落實各項策略,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提供有力的參與指引,促使學生通過參與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感受生活之美、體會人性光輝,最終形成積極的思想素養與良好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李俐靜.新時期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美育的融入路徑[J].求知導刊,2025(01):59-61.
[2]元蘇琳.多彩德育潤澤生命成長,“五育\"融合培育時代新人[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5(01):30-31.
[3]瞿陸瑩.“五育\"并舉視野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5(01):142-144.
[4]劉雪.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美育協同育人:現狀研判及實踐路徑[J].大眾文藝,2024(23):138-140.
[5]許艷菲.美育浸潤的跨學科班主任德育主題活動實施研究:以小學高年級為例[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24(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