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遺體育項目對高職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的概述
(一)非遺體育項目的定義與分類
非遺體育項目是承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且具有重要民俗價值的體育活動。這些項目不僅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在長期發展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競技規則、技藝要求及文化象征。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非遺體育項目在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社團活動及實踐教學中發揮著文化傳承與價值塑造的作用。按照表現形式和功能特點,非遺體育項目可大致分為傳統競技類、民俗活動類和技藝傳承類三大類別。傳統競技類項目如龍舟競渡、摔跤、武術等,以對抗性和競賽性為特點,展現了中華民族尚武精神和團結協作的文化價值,同時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團隊精神;民俗活動類項目如舞龍舞獅、打陀螺、跑竹馬等,與節慶儀式、民俗信仰相結合,具有強烈的文化象征性和社會功能,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技藝傳承類項目如弓箭制作與使用、押加、蹴鞠等,則在技藝展示與傳承中體現出高度的文化沉淀和技法精髓,在高職體育教學與技能訓練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這些非遺體育項目不僅是民族體育文化的生動載體,更是促進高職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實踐途徑,在教育體系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價值引導作用。
(二)非遺體育項目在當代社會的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非遺體育項目的社會關注度逐步提升。各級政府和相關機構通過政策扶持、賽事推廣、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動其復興與發展,使其在現代體育體系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非遺體育項目的傳播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借助數字化技術與新媒體平臺,非遺體育文化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樣,使其在年輕群體中更具吸引力。因此,非遺體育項目的教育價值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在高職院校中,通過課程融入、社團活動、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推動非遺體育項目進校園,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體育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然而,在現代化進程加快、社會體育需求變化的背景下,部分非遺體育項目仍面臨著傳承人才斷層、商業化程度不足、市場認可度有限等挑戰。需要在保護與發展并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現代化推廣路徑,以實現非遺體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三)高職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內涵
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感是指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情感共鳴和行為實踐的綜合體現,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表現形式。教育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系統地知識傳授、情境體驗與價值引導,使學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中強化文化歸屬感,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意識。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感不僅影響其個體文化認同,還直接關乎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形成依賴于知識的認知、情感的認同和實踐的體驗,而教育正是促進這三者融合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可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產生認同,并在實踐中深化情感共鳴,最終通過日常行為和文化傳播展現文化自信。在這一過程中,非遺體育項目作為承載民族精神和傳統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能夠通過競技、合作、儀式感等方式,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增強文化認同。同時,通過教育引導,將非遺體育項目融入課程體系和校園活動,使其成為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的有效途徑,能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責任感。
二、非遺體育項目對高職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影響機制
(一)非遺體育項自對文化理解與傳承的促進作用
非遺體育項目憑借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為高職學生提供了直觀感知與深度體驗傳統文化的契機。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深入理解非遺體育項目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歷史淵源以及民族精神。這些體育項目通過規則、技藝、儀式等要素,生動展現了中華文化中強調的禮儀、團結、拼搏和堅韌等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進而增強文化自覺性。基于此,非遺體育項目的競技性與趣味性使其成為促進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通過開設相關課程、組織社團活動以及舉辦傳統體育賽事,不僅提升了學生對非遺體育項目的興趣,還激發了他們深人學習與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逐步轉變為文化的傳播者。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分享、校園推廣以及社區互動等方式,讓非遺體育項目在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中得到傳播,進一步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播與創新性發展。
(二)非遺體育項目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非遺體育項目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承載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在增強高職學生民族自豪感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這些體育項目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卓越的智慧創造,更以其獨特的競技形式、技藝特點和文化象征,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當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并傳承非遺體育技藝時,他們不僅能夠感受到祖先智慧的結晶,還能體驗到民族文化在千百年發展演進中的堅韌與創新,從而激發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和自豪。非遺體育項目的競技性和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在比賽和交流中形成集體歸屬感,并在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民族意識。與此同時,非遺體育項目的國際傳播也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在與不同文化的互動和比較中,他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獨特價值,并由此增強文化自豪感。
三、非遺體育項目促進高職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實踐路徑
(一)課程體系融入非遺體育項目的策略
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大多以現代競技體育項目為主,非遺體育項目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民族精神和技藝傳承屬性,能夠有效彌補當前課程體系中文化傳承教育的短板,推動體育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在課程設計方面,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和學生實際情況,將非遺體育項目納入體育必修課或選修課。通過系統化的教學安排,使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的同時,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可在體育課程中引入武術、舞龍舞獅、摔跤、押加(藏族傳統體育)等非遺項目,這不僅能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
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關鍵主體,須具備扎實的非遺體育項目教學能力。高職院校可通過師資培訓、外聘非遺傳承人等方式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專業指導下深入體驗和學習傳統體育文化。在教學模式上,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悟”,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武術課程中,可以結合傳統武術文化背景,講解不同流派的歷史淵源及技法特點,使學生在學習基本動作的同時,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傳承。此外,還可采用\"項目制\"或\"體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非遺體育項目的組織策劃中,如舉辦校內非遺體育文化節、傳統體育競賽等,使其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在課程評價體系上,應注重文化認同度的考核。除了傳統的技能考核,還應增加文化理解、歷史背景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測評,確保學生不僅掌握非遺體育項目的技藝,更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價值。
(二)校園文化活動與非遺體育項目的結合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為非遺體育項目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通過將非遺體育項目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實踐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
學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引領作用,以多元化、互動性的方式推動非遺體育項目的傳播,使其真正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例如,舉辦非遺體育文化節,以武術、舞龍舞獅、蹴鞠、押加等傳統體育項目為核心,結合表演、競賽、互動體驗等環節,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領悟非遺體育項目的精神內涵,進而在實踐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此過程中,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體育專家等走進校園,開設非遺體育專題講座或技藝展示,讓學生通過近距離接觸,感受到傳統體育文化的獨特韻味,進而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尊重。
非遺體育項目的校園推廣還應與社團活動緊密結合。通過成立武術社、舞龍舞獅隊、民族傳統體育協會等,讓學生在長期的訓練與交流中加深對非遺體育文化的理解。例如,一些高職院校已設立武術俱樂部,并定期舉辦“武術進校園\"活動,組織學生學習太極拳、南拳、少林功夫等傳統技藝,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感悟武術精神,培養堅韌不拔的品質。再如,部分院校成立舞龍舞獅隊,鼓勵學生參與地方節慶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加強了校地文化聯動,使非遺體育項目在更廣泛的社會實踐中煥發新的生命力。高職院校通過“師生共創\"模式,還可鼓勵學生參與非遺體育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如結合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舉辦投壺比賽、拔河比賽、民族摔跤表演等,使非遺體育項目真正融人校園文化的日常脈絡,進一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圍。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也為非遺體育項目的校園文化活動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通過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宣傳非遺體育項目的文化背景、技巧展示、賽事記錄等,使更多學生關注并積極參與;利用數字技術構建非遺體育項目的線上互動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蹴鞠、射藝、武術對練等傳統體育活動,提升他們對非遺體
育項目的興趣與認同度。
(三)依托社會實踐推動非遺體育項目傳承
社會實踐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實踐性。通過將非遺體育項目與社會實踐結合,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還能為他們提供展示個人才藝的平臺,增強文化自信。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地方的傳統體育比賽、文化節慶活動,或走進鄉村學校、社區進行非遺體育教學與展示,直接接觸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
此外,高職院??梢酝ㄟ^組織學生參與非遺體育項目的實地調研、社區服務、文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和實踐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例如,一些高職院校已開始組織學生赴具有深厚非遺體育文化底蘊的地方進行社會實踐,如參加廣西武術傳承基地的暑期培訓,或前往云南、四川等地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現場進行學習與交流。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到相關非遺體育項目的技藝和技巧,還能通過與當地居民和非遺傳承人的交流,理解非遺項目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進而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
學生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項目結合非遺體育項目開展文化傳播和推廣工作。例如,院校組織學生參與非遺體育項目的公益宣傳活動,在社區或鄉村學校開展非遺體育項目的展示與教學,既能夠推廣非遺項目,也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四、結語
非遺體育項目在高職教育中,對提升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將其融人課程體系、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以及推動社會實踐,非遺體育項目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體驗,還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能通過參與和傳承非遺項目,切實擔負起文化傳播與保護的責任。鑒于此,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非遺體育項目的推廣與應用,以此為紐帶,推動傳統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認同與傳承,為社會培養具備深厚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陸宇正,徐珍珍.職業教育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質化升級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4(18):5-12.
[2]王翔.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中華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40(03):69-74.
[3]邱逢鄒.基于“非遺\"傳承的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在美育課程中的實踐研究[J].藝術科技,2024,37(09):217-219.
[4]葉秀華.非遺融入構成基礎課程教學創新實踐研究:以莞草編織為例[J].大觀,2024(11):154-156.
[5]王靜,鄧曉霞,胡婷娜.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級非遺“花燈\"的校本路徑研究[J].才智,2023(09):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