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整體推動了高中英語教學在目標、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性變革,促進了高中英語學科的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強調情境創(chuàng)設,將零散知識結構化、學習過程系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具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進階性特點,與新高考要求高度契合。本研究以新高考為背景,結合北師大版UNIT3\"CELEBRATIONS\"單元內容,提出幾點英語大單元教學的具體策略,為實際教學工作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一、基于課標與考綱的單元目標系統(tǒng)化重構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策略構建需以目標系統(tǒng)化為邏輯起點,通過深度對接課標與高考考綱的素養(yǎng)要求,破解傳統(tǒng)教學中目標碎片化、考教脫節(jié)、素養(yǎng)指向模糊等實踐困境。教師應以課標規(guī)定的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等六要素為框架,將核心素養(yǎng)轉化為層次性、階段性、系統(tǒng)性的目標集群(或多目標鏈),強化課標理念、考綱要求與教學實踐的有機銜接。素養(yǎng)目標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最高方向指引。實際教學目標設定應遵循SMART原則,具有清晰、明確、可操作、可量化評估等特征,貫穿于知識教學、學科實踐、測驗練習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既契合學生現(xiàn)有水平,又為素養(yǎng)提升預留空間。
以北師大版高一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3CELE-BRATIONS\"為例,教師可以“人與社會\"主題語境為核心,對接高考考綱中“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將單元目標拆解為遞進的素養(yǎng)發(fā)展鏈條:
首先確定素養(yǎng)目標,圍繞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四大維度展開:在語言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準確提取語篇中關于慶祝活動的細節(jié)信息,并運用“描述慶典流程”“對比文化差異\"等功能句式進行連貫表達;在文化意識方面,引導學生識別中西方慶祝活動背后的價值觀念,理解慶祝活動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社會功能;在思維品質方面,通過分析“慶典傳統(tǒng)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與觀點論證能力;在學習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制訂探究計劃,運用思維導圖整理信息并進行學習策略的自我調整。
接下來,教師將目標細化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通過診斷性問卷評估學生對“慶祝活動\"的已有認知與語言儲備,確定“能描述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方式”為起點目標;課中以教材中“Diwali\"“HarvestFestival\"等文本為載體,設置\"提取慶典核心元素\"“分析文化符號意義\"“撰寫慶典邀請信\"等任務,逐步達成“跨文化對比\"與“功能性寫作\"的能力目標;課后通過項目化作業(yè)“策劃家鄉(xiāng)特色慶典活動英文推介方案”,將單元目標升華為\"綜合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素養(yǎng)落地。
二、主題語境統(tǒng)合下的單元內容結構化重組
新高考強調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具體問題,強化了知識的實踐性與現(xiàn)實導向性,主張以“主題語境”為紐帶構建網絡化知識體系。在這一理念下,教學內容不必局限于教材課文,而是可以突破教材線性編排,根據主題與素養(yǎng)目標引入豐富的課外資源,其形式與內容的選擇具有顯著的靈活性與開放性。
教師可將目標體系作為裝配知識的框架,也可采用教學逆向設計法。具體而言,首先依據新高考要求和課標導向設計教學目標;接著將目標轉化為教學評價體系;最終依據前兩者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逆向設計法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證“教一學一評\"的一致性,避免因要素割裂或教學階段銜接問題而導致教學效果削弱。
在知識結構化重組策略下,教師可圍繞主題內核,進行知識的橫向跨學科關聯(lián),也可從理解深度上進行縱向延伸,從現(xiàn)實維度、應用維度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考量,使內容從單純的知識載體轉變?yōu)樗仞B(yǎng)生成的土壤。
在本課\"慶祝活動\"主題下,教師以“慶典的文化基因一社會功能一現(xiàn)代轉型\"為主線,整合跨時空、跨文化、跨模態(tài)的多元資源,構建如下立體化內容體系:
首先聚焦教材核心文本,通過分析Diwali慶典中“光明戰(zhàn)勝黑暗”的象征意義、HarvestFestival中感恩自然的文化內涵,提煉出“慶典與信仰”“慶典與生產\"的子主題;接下來引入外刊文章《春節(jié):全球最盛大的文化符號》紀錄片《狂歡節(jié):多元文化的交融舞臺》片段,以及關于“慶典作為集體記憶建構方式\"的學術觀點,引導學生從“文化人類學\"“社會符號學\"的視角理解慶典的深層價值;同時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補充校園慶典、社區(qū)公益慶典等本土案例。
針對逆向設計法,教師可首先明確單元終極目標為“能用英文闡釋慶典活動的文化意義并策劃跨文化交流方案”,據此設計評價維度(包括文化分析深度、語言表達準確性、方案創(chuàng)新性等維度)。接下來圍繞目標精選資源并設計學習任務:在“慶典的社會功能\"板塊,學習教材中“HarvestFestival促進社區(qū)團結\"的內容,歸納\"慶典凝聚群體認同\"的功能;再引入拓展文本,分析不同規(guī)模慶典在社會整合中的作用差異;最后組織\"校園文化節(jié)功能研討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概念分析真實案例,實現(xiàn)從知識輸入到概念建構、再到實踐應用的結構化認知升級。
三、基于大單元主題的整體化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
語言學習本身具有顯著的情境性與文化性,這高度體現(xiàn)了“學習是在特定情境下對知識的建構\"這一理念。大單元教學本身為知識呈現(xiàn)提供了情境,教師可特別從社會現(xiàn)象、文化素材、歷史過程等方面出發(fā)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避免情境創(chuàng)設僅停留于課堂導人的點綴或淪為知識的外殼。
教師應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與適切性,確保情境內容與學生生活世界和認知發(fā)展階段相匹配,避免出現(xiàn)脫離主題的“偽情境\"或超越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的情境。情境創(chuàng)設是豐富學習體驗、構建學習意義、強化學習效果的關鍵方法,有助于推動學生完成“語言輸入一意義建構一主動輸出\"的認知循環(huán),形成對主題的深層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策劃并參與國際青少年慶典文化博覽會\"為核心情境,構建貫穿單元教學全過程的情境鏈條:在單元起始階段,播放往屆國際慶典博覽會視頻,創(chuàng)設“博覽會籌備啟動會\"情境,發(fā)布核心任務:“代表中國青少年團隊,設計一個兼具文化底蘊與現(xiàn)代創(chuàng)意的慶典主題展區(qū)”。
具體過程如下:在單元展開階段,根據子主題拆解情境任務。在“文化闡釋\"環(huán)節(jié),結合教材中“Diwali燈節(jié)傳說\"的文本分析,設置“撰寫《春節(jié)起源》英文解說詞\"任務,融入“年獸傳說\"“春聯(lián)寓意\"等文化元素,并運用\"因果分析\"“類比說明\"等論證方法。在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引入“設計慶典游戲\"情境,學生需用英語描述\"包餃子比賽”“猜燈謎\"等活動規(guī)則,并說明其文化象征意義。在視覺設計環(huán)節(jié),結合信息技術工具,用英語撰寫“展區(qū)海報文案”,闡釋色彩選擇、圖像元素與主題表達的關聯(lián)。在單元總結階段,舉辦“線上博覽會\"成果展示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區(qū)介紹,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與文化概念進行跨文化說明。
四、跨學科融合視角下的學習場域立體化拓展
新高考對英語學科的考查呈現(xiàn)出顯著的跨學科傾向。在此背景下,英語不再局限于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單一考查,而是強調語言作為信息載體與思維憑借的工具屬性,融入跨學科情境與多元知識內容。英語試題常以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真實語篇為素材,要求學生運用英語理解、分析物理、生物、歷史、文化等多領域的信息。
對此,教師要在大單元教學中有意識地挖掘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方法、理念及價值導向等要素,以核心議題為指引,結合項目化教學、主題探究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品質等素養(yǎng)。這一策略借助“輸出倒逼輸入\"的方法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契合學生思維特點、還原學科本質的有效途徑。
教師可選擇“慶典活動的多維探究”作為核心議題,整合英語語言運用、地理環(huán)境分析、歷史文化演進、藝術符號設計等學科要素,構建起多學科融合的立體化學習網絡。
在項目啟動階段,教師提出驅動性問題:“為什么不同地區(qū)的慶典活動呈現(xiàn)出顯著的形式差異?這種差異如何反映人類與自然、社會的互動關系?\"引導學生從“地理氣候影響慶典時間”“歷史事件塑造慶典內涵”“藝術形式豐富慶典表現(xiàn)\"等跨學科視角展開探究。接下來,學生以英語為工具,分析地理學科中“氣候帶分布與農業(yè)周期\"對慶典時間選擇的影響,研讀歷史文獻中關于“工業(yè)革命對慶典商業(yè)化的推動\"的英文論述,借鑒藝術學科中“色彩心理學在慶典視覺設計中的應用\"理論;在虛擬平臺上利用在線地圖工具標注全球知名慶典的地理分布,制作\"慶典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英文數據可視化圖表,通過學術數據庫檢索跨學科研究論文并整理核心觀點。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完成“跨學科研究報告”與\"慶典文化紀錄片\"兩項成果。研究報告要求運用地理數據、歷史文獻、藝術理論等多學科證據,論證\"慶典是自然環(huán)境、社會結構與文化認同共同作用的產物\"這一核心觀點;紀錄片需整合調研素材,以英語旁白形式呈現(xiàn)對慶典現(xiàn)象的跨學科解讀,并融人視覺設計與音效建議。教師要特別關注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跨學科任務中強調“用英語進行學術表達\"“在文化探究中提升語言精準度”,避免因過度側重其他學科知識而偏離英語教學的本質。
五、多元評價體系驅動的學習過程動態(tài)化調控
在新高考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背景下,教師應以發(fā)展性眼光,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科綜合發(fā)展與素養(yǎng)進階,突破傳統(tǒng)單一以成績?yōu)閷虻脑u價理念。借助多維度、多主體、多形式的評價體系,對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中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精準的監(jiān)測與調節(jié),使教學與學習始終處于動態(tài)平衡與優(yōu)化狀態(tài)。
評價體系應涵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以及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等多元要素,貫穿于大單元教學的預習、課堂學習、課后鞏固、項目實踐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該體系具有科學性、公平性、動態(tài)性、靈活性等特點,能夠發(fā)揮對學生的激勵與指導作用。此外,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評價質量與效率,對學生的學習軌跡進行可視化分析,從而更好地將評價結果用于教學優(yōu)化。
在項目實施中,教師可采用如下評價策略:
在籌備階段,采用診斷性評價,通過“慶典文化知能前測\"(包括詞匯儲備、文化常識、小組分工能力等方面)了解學生的起點水平,進而針對性地調整任務難度。
在設計階段,實施形成性評價。課堂中,教師通過“情境任務完成度觀察表\"記錄學生在英文解說詞撰寫、跨文化溝通中的語言準確性與思維邏輯性;小組內使用互評量表(如是否有效貢獻創(chuàng)意、能否清晰表達觀點等)促進同伴互助;同時要求學生撰寫“學習日志”,反思在分析慶典文化差異時遇到的語言障礙及解決策略。
在展示階段,進行終結性評價。依據\"博覽會展區(qū)評分標準”,從“文化闡釋深度”“語言表達流暢度”“團隊協(xié)作默契度\"等維度進行量化打分。
在總結階段,開展反思性評價。學生通過“素養(yǎng)發(fā)展雷達圖”自評\"跨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維”“項目管理\"等能力的提升情況;小組共同撰寫“改進方案”,提出“如何在未來類似任務中優(yōu)化英語溝通效率\"的具體措施。
六、結語
教師應分別從單元目標設定、主題內容重組、整體情境創(chuàng)設、學科融合教學、動態(tài)評價創(chuàng)新階段性策略為切入點,提升新高考下的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效果。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沖擊融合下,英語有其自身獨特性,是培養(yǎng)契合時代發(fā)展、具有國際宏觀視野與跨文化溝通的全新人才的重要支撐。教師要始終以新高考與課標要求為最高統(tǒng)領,秉持“學生為中心\"理念,通過高質量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與教學內容重組,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進階鋪設穩(wěn)固的階梯,同時為高中英語教育生態(tài)朝向科學、高效的方向發(fā)展持續(xù)注人動能。
參考文獻:
[1]李芳芳.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語大單元背景下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中學生英語,2025(12):71-72
[2]張麗琴.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4,20(09):20-22.
[3]施麗娟.新高考背景下開展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實踐探索[J].高考,2025(09):21-24.
[4]邢旭東.基于新高考的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策略[J].高考,2024(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