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堅持雙向銜接,改變過度重視知識準備的現狀,通過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實施入學準備教育,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在此背景下,基于幼小銜接視角,通過游戲重構兒童學習方式,有助于適應新時代幼兒教育的要求與挑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并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幼小銜接\"視角下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的意義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深入實施,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不僅能夠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增強其小學適應能力,還能提高幼兒園課程教學質量,深化幼兒園課程改革。
(一)促進兒童認知與能力提升,助力全面發展
在幼兒園圍繞幼小銜接目標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將游戲作為幼兒基本的學習活動形式,遵循兒童學習規律和能力狀況開展游戲化課程教學,能夠引導兒童通過角色扮演、建構游戲、規則游戲等多樣化形式,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認知,獲得直接經驗,并形成分析觀察、邏輯推理、實踐問題解決以及語言表達協作等復合能力。幼小銜接階段的游戲化課程能夠為兒童提供多感官刺激,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象體驗,有效激活兒童大腦的執行能力,實現兒童的身心協調發展,推動兒童的持續、全面發展。
(二)緩解幼小銜接斷層問題,增強小學適應能力
對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進行游戲化設置,能夠調動兒童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鼓勵兒童充分參與到游戲教學活動中,形成“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從實踐維度、空間維度、能力維度以及人際維度,針對性地訓練兒童的規則意識、任務執行力和持續注意力,培養兒童的時間管理、物品整理等基本生活技能。通過開展幼小銜接游戲化課程,以趣味性活動降低幼小過渡的適應難度,促使兒童在心理、習慣和能力上逐步適應小學要求,從根源上消除幼小銜接斷層的矛盾。
(三)提升幼兒園課程教學質量,深化課程改革
幼兒園大力開展幼小銜接課程游戲化教學,可以打破學科界限,構建更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模式,將科學認知、數學測量、藝術表達等多項內容整合在游戲教學活動中,使兒童在真實情境中形成跨學科思維,將課程內容從知識本位轉變為兒童經驗本位,使課程教學貼合兒童整體性發展的要求,全面提升幼兒園課程教學質量。幼兒園開展以幼小銜接為切入點的游戲化教學改革,實質上構建了“兒童發展需求一課程質量提升一教育改革深化”的良性循環。這不僅能讓兒童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更通過游戲化載體實現了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的全要素優化,為新時代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
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二、“幼小銜接\"視角下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的基本原則分析
從“幼小銜接”視角推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本質上是一個立足兒童發展規律、重構教育生態的過程。這一改革不僅優化了教學實施路徑,更為幼兒園課程教學體系的重構提供了突破口。在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則,以確保課程游戲化教學活動高質量落實。
(一)兒童本位、自主探究原則
在“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應以兒童主體性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將游戲作為兒童自主探究的載體。教師應創設開放性的游戲情境,提供可組合、結構化的操作材料,尊重并保留兒童獨特的表達和思維方式,激發兒童內在的學習動機。課程改革強調過程導向,而非結果評價,旨在培養兒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摒棄傳統的預設式教學模式。在游戲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觀察者和支持者,通過動態調整游戲空間與材料投放,建立觀察、解讀、回應的專業化教學支持系統,實現兒童自主探索與教師有效引導的平衡。
(二)目標導向、雙向銜接原則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應嚴格遵循目標導向、雙向銜接的原則,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的協同機制,確保教育目標的科學性與連貫性。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設計需構建科學的目標體系,圍繞幼小銜接核心能力設計游戲。既要著眼于兒童終身發展的需要,系統規劃動作協調、社會交往、學習品質等基礎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課程游戲教學設計應注重構建階梯式能力發展序列,形成連續性的能力發展軌跡,為兒童在后續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整合滲透、循序漸進原則
幼兒園應對接小學對兒童身心、生活、學習等適應能力的要求,采用主題統整模式,將語言表達、數理認知、美術創作、體能訓練等發展目標有機融人游戲情境中。同時,注重對生活化教育資源的深度開發,通過角色游戲、建構游戲等多樣化形式,實現多領域經驗的自然融合。鑒于兒童在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幼小銜接課程游戲化教學還應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課程組織邏輯,按照感知體驗、實踐操作、遷移應用的認知發展路徑設計游戲活動,動態調整游戲難度與教學支持策略,確保每個兒童都能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適宜的挑戰,形成持續性的能力提升。
三、“幼小銜接\"視角下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在“幼小銜接\"視角下重構幼兒園課程體系,深化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已成為幼兒園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園應明確課程游戲化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策略,注重兒童能力培養的持續積累,實現兒童發展規律與教育目標間的動態平衡,保障學前教育的游戲化特質,以實現幼小銜接的平穩過渡。
(一)開展目標分層設計,構建三維課程體系
為確保兒童幼小銜接的順暢性,幼兒園在開展課程游戲化教學時,應以五育并舉為核心,將課程目標細分為知識習得、技能發展和情感態度三個維度,并按照小、中、大班分層設計游戲化教學目標,形成階梯化課程體系。利用開放化、趣味化的游戲,逐步培養兒童的小學入學準備能力。
在知識習得層面,幼兒園小班課程應以感官體驗為主,設計認識顏色、形狀、漢字等主題的問答游戲;中班課程融入簡單的分類、排序或拼圖等游戲;大班課程則增加符號認知,開展與數字、漢字趣味書寫相關的競賽游戲,系統化培養兒童的文化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面向大班兒童,在語言區設置“故事接龍”數學區開展\"時間沙漏”科學區實施\"物體的沉浮\"等專項游戲,讓兒童主動獲取知識,增強對小學課程文化的適應性。
在技能發展層面,小班課程應側重生活自理,通過游戲方式讓兒童學會穿/脫衣物、整理物品;中班開展小組搭建、接力賽等游戲,強化合作能力的培養;大班則鼓勵兒童制定游戲計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可設計\"我要上小學\"系列主題活動,包含書包整理大賽、課間十分鐘等情境游戲,通過主題項目游戲潛移默化地培養兒童的自理能力。
在情感態度層面,要在小班到大班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繪本共讀等游戲,組織“值日生\"任務、“挑戰關卡\"等活動,逐步增強兒童的責任感和抗挫能力。
(二)創設良好的游戲化教學情境,借助多樣化游戲激發兒童深度學習
在通過游戲化方式開展幼小銜接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幼兒園應創設與小學課程銜接的主題化游戲場景,如小學課堂模擬區、圖書館探險角等,并設置科學探索角、數學拼圖墻等多感官互動區。利用積木、磁力片等開放性材料,讓兒童在特定情境中沉浸式投入學習活動,針對性訓練兒童的觀察力、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使兒童掌握文化知識、熟悉小學的學習規則和社交環境。
教師應聚焦幼小銜接目標,結合兒童實際生活狀況,設計角色扮演、益智探究、合作挑戰等課程游戲類型,支持幼兒自主創造和深度學習,降低幼兒壓力,允許其在游戲中試錯,培養抗挫折能力。例如,教師可模擬超市購物場景,指導兒童扮演顧客、店員的角色開展購物游戲,為幼兒提供沉浸式體驗。在游戲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購物清單任務”,提出“用10元購買3件商品,如何搭配最合理?\"的問題,要求幼兒根據預算選擇商品并完成結算,將價格標簽、貨幣換算表等數學元素融人游戲中,培養計算能力與計劃性;也可增設“商品推銷員\"的角色,鼓勵兒童用完整句式描述商品特點,如“紅富士大蘋果又大又甜,3元一斤”,鍛煉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或引入排隊結賬、商品歸位等環節,模擬小學課堂的秩序要求,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
此外,在創設游戲化教學情境時,教師還應整合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內容,依托教育類APP、VR技術及互動白板等工具,設計漢字拼圖動畫、語文拼音消消樂、數學闖關程序、音樂節奏游戲等多元數字化游戲任務。通過上述游戲任務,展現立體化的教學場景,增強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支持兒童通過手勢交互進行多感官探索,實現深度學習,促進兒童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培養兒童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以便兒童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積累受益終身的學習品質,更快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
(三)制定動態化教學評價體系,開展多主體參與式評價
在\"幼小銜接\"視角下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實踐時,開展多主體參與式教學評價活動、制定動態化教學評價體系是保障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
一方面,幼兒園要圍繞幼小銜接核心能力,設定學習適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知識儲備水平五大評價指標,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多維度觀察兒童在游戲化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全面分析兒童游戲對話中的詞匯量、邏輯性,生成語言發展報告;結合兒童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和進步狀況,進一步優化調整游戲化教學方案。例如,教師可以建立“游戲成長檔案”,采用觀察量表、AI輔助分析系統,全過程記錄幼兒在游戲中的堅持性、專注性、合作水平等表現,即時反饋兒童的游戲成就,給予表現優秀的兒童“問題解決小專家\"\"合作小達人\"等稱號,激勵兒童持續參與課程游戲化教學,提升幼兒入學準備質量。
另一方面,幼兒園在實施教師主導性評價的同時,要將其與家長發展性評價、兒童自評與互評、小學教師前瞻性評價等方式整合起來,形成幼兒園教師、家長、兒童和小學教師的四方評價體系,制定兒童動態成長檔案,匯聚多方力量,從課堂游戲表現、家庭自主生活表現、學科知識儲備等多個角度考察兒童是否達到幼小銜接要求。通過將多元主體評價貫穿于游戲化課程的全生命周期,使科學評估與持續優化形成教育閉環,保障幼小銜接關鍵經驗的系統性獲得,促進幼小銜接階段課程的游戲化轉型,實現教育方案與幼兒發展需求的高度適配。
四、結語
在逐步推動現代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幼小銜接教育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基于“幼小銜接\"的視角,開展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教學改革,不僅是調動兒童學習興趣、實現幼小科學銜接的有效舉措,也是提升幼小銜接教學質量、促進兒童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需求。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園要基于在幼小科學、順暢銜接的視角,采取開展目標分層設計、構建三維課程體系,創設良好的游戲化教學情境、借助多樣化游戲激發兒童深度學習,制定動態化教學評價體系、開展多主體參與式評價等措施,借助游戲實現兒童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建構的深度學習轉變,確保兒童滿足幼小銜接階段對規則適應、學科基礎、社會交往能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黃怡婷.綜合化,游戲化,多元化:基于“雙減\"的幼小銜接課程設計優化與實施[J].知識文庫,2024,40(20):155-158.
[2]杜衡.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小銜接課程教學改革探究[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2023中西部地區教育創新與發展論壇論文集(二),2023:148-149.
[3]方雨晴.基于游戲精神的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策略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03):178-180.
[4]李娟珍.幼小銜接背景下融合教育游戲化課程的原則與路徑[J].亞太教育,2024(20):81-83.
[5]林蓉.抓住游戲契機引領數學成長: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園數學游戲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家長,2024(26):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