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和社會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廉潔文化建設不僅關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落實,還在塑造清正社會風尚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隨著代際更替速度的加快以及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挑戰。 60 后\"管理者依托組織權威構建的制度化廉潔教育體系,遭遇了“00后\"大學生這一“數字原住民\"群體以解構化、圈層化為特征的認知抵抗;傳統廉政話語在短視頻和彈幕文化的沖擊下,逐漸失去了情感共鳴。代際之間的歷史記憶斷層以及符號解碼錯位,使得廉潔文化的傳承效能逐漸弱化。這一“文化折扣\"現象導致大學生廉潔教育陷入“投入遞增,效能遞減\"的困境。
當前,學術界對高校廉潔建設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制度設計和權力監督,較少關注代際文化傳播的微觀機理。隨著傳播生態的劇烈變化,代際差異已從教育策略層面的問題演變為文化領導權爭奪的核心領域。當Z世代大學生通過二次創作解構主流廉政敘事時,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實際上正在經歷一場代際話語體系的轉型。本文將代際傳播理論引入廉政文化研究領域,通過解析不同代際主體在符號解碼、媒介使用和文化記憶等方面的差異,揭示廉潔文化代際傳播的規律,為破解廉潔教育“精準滴灌\"難題提供理論支持,并構建符合數字時代特點的廉潔文化傳播新生態。
一、理論分析框架
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代際傳播研究需構建跨學科的理論框架。如表1所示,本文整合了文化記憶理論、符號互動論以及媒介環境學派的核心觀點,深入分析代際傳播的內在機理及其在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文化記憶理論認為,不同代際群體的歷史經驗塑造了他們各自對廉潔的認知。例如, ?50 后”至
后\"管理者更注重制度威懾的作用,而 ?00 后\"學生則更傾向于技術化的廉潔觀念,依賴社交媒體等平臺開展監督活動。符號互動論強調,代際之間對廉潔文化符號的解讀差異構成了傳播壁壘。傳統廉政標語如“清正廉潔”,對“60后\"群體而言意義深刻,但對 ω00 后\"學生而言,可能顯得較為形式化。此外,在政治隱喻和網絡用語的使用方面,不同代際也呈現出不同的解讀方式。媒介環境學派指出,數字技術改變了高校廉潔文化的傳播方式。“60\"至\"70后\"管理者較為依賴微信公眾號等單向傳播渠道,而“00后\"學生則通過短視頻等去中心化平臺獲取信息,這種差異形成了傳播沖突。
表1理論分析框架

二、代際傳播特征的多維解構
高校廉潔文化的代際傳播不僅是信息傳遞過程,更是代際群體之間的文化協商。如表2所示,從主體維度、內容維度與渠道維度三個角度解析代際傳播的特征,揭示其內在張力和演化邏輯。
表2代際傳播特征的多維解構

(一)主體維度:代際角色的傳播慣習沖突
不同代際群體因歷史經驗、職業身份與技術能力的差異,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傳播行為模式。“50后\"至\"70后\"管理者習慣依賴傳統的科層制傳播方式,通過文件下發和會議傳達來推進廉潔文化建設。“80后\"至“90后\"教師處于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夾縫之中,既要傳遞主流價值觀念,又面臨著青年亞文化的滲透影響。 ?00 后”大學生則借助二次創作和網絡平臺開展廉潔文化傳播活動,以戲謔的方式揭露腐敗現象。
(二)內容維度:廉潔符號的代際轉換危機
不同代際對廉潔符號的解讀存在差異,這導致了文化傳遞效果不佳。傳統廉潔符號如\"青松\"“荷花\"對老一代人而言具有象征意義,但對年輕一代而言,則顯得陳舊過時。在亞文化符號的收編方面也面臨困境,盡管一些年輕群體通過網絡熱詞進行戲謔表達,但這種方式難以有效傳遞主流價值觀念。
(三)渠道維度:媒介生態的代際區隔與融合
傳播渠道使用習慣的差異,使得不同代際群體接觸到的信息有所不同。傳統線下渠道如廉政黨課對“80后\"群體有較好的覆蓋效果,但 °00 后\"學生群體的參與度較低。線上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加劇了代際群體之間的信息分隔,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使得學生群體更多地接觸到去中心化的廉潔內容,而管理者往往難以融入這種信息流。
由此可見,從主體、內容和渠道三個維度來看,高校廉潔文化的代際傳播面臨著認知差異、符號沖突以及媒介區隔的挑戰。深入理解這些特征,有助于為更有效的代際協同提供理論支撐。
三、代際傳播困境的生成機理
高校廉潔文化的代際傳播困境并非偶然出現,而是歷史、技術與文化轉型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如表3所示,從歷史記憶斷層、技術賦權悖論和文化資本沖突三個維度,深入分析代際傳播困境的深層成因。
(一)歷史維度:集體記憶的代際斷層
不同代際群體對廉潔文化的認知差異,從根本上源于歷史經驗的不同。這種差異通過集體記憶的代際傳遞,持續影響著各代際的價值觀。如表3所示,“50后\"至\"70后\"群體經歷過“嚴打\"等歷史事件,形成了“腐敗 Σ=Σ 政治錯誤\"的剛性認知; *80 后\"至 ag0 后\"群體見證了市場經濟的轉型,更關注制度漏洞的彌補; ?00 后\"群體則通過數字技術接觸到“技術反腐\"的新興模式。歷史記憶的斷層,使得代際群體在理解廉潔文化時產生認知錯位。
(二)技術維度:數字原住民的認知革命
數字技術改變了代際傳播的方式與速度,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碎片化傳播和即時反饋機制,使得 ?00 后”
群體在接收廉潔教育時更傾向于快餐式內容,缺乏對系統性廉潔理論的深人理解。此外,算法推薦機制加劇了代際認知的極化現象,不同代際群體被困在各自的信息繭房中,難以展開有效對話。
(三)文化維度:體制話語的轉型遲滯
在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青年亞文化的挑戰。傳統的廉潔話語體系強調政治正確性和儀式感,但年輕一代更注重實用性和互動性。傳統的廉政報告和宣講方式對“80后\"群體尚有一定效果,然而對“00后\"群體而言,這些形式顯得沉悶且形式化。年輕人通過戲謔和網絡文化進行抗議或自我表達,對體制話語的權威性構成了挑戰。
表3代際傳播困境的生成機理

四、高校廉潔文化教育的代際傳播優化路徑與創新策略
針對代際傳播所面臨的困境,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應從文化符號再生產、傳播生態重構以及教育范式轉型三個層面展開創新。
(一)文化符號再生產:構建代際轉譯機制
為緩解代際符號沖突,關鍵在于構建既能承載廉潔文化核心價值,又能契合不同代際認知特點的符號轉譯系統。傳統廉潔符號如\"青松\"“荷花\"等,可能已無法滿足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對此,可借助新穎的類比方式,如用“系統防火墻\"來類比紀律紅線,或者將“兩袖清風\"以數據可視化的形式呈現。此外,對亞文化符號的體制化收編,可通過舉辦創作大賽等形式,將年輕人創作的\"防塌房指南”等內容納入官方宣傳體系,既保留其戲謔形式,又能有效傳遞主流價值。
(二)傳播生態重構:搭建混合交互空間
為打破代際信息繭房,需構建虛實結合、雙向互動的傳播新生態。可在校園內設置代際記憶融合館,運用AR技術,將\"60后\"群體珍視的廉政手稿與\"00后\"群體創作的數字反腐藝術品并置展示,創建跨時空的對話空間。同時,線上平臺可開發“廉潔內容破壁算法”,根據不同代際群體的特點,精準推薦適合的廉潔內容,實現信息的精準推送。
(三)教育范式轉型:實施代際反哺工程
高校應突破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構建多向互哺的教育新范式。通過實施 sZ 世代數字導師計劃”,選拔優秀學生培訓教師掌握虛擬主播等技術,以開展更具互動性和吸引力的廉潔教育。此外,建立兩代人協作創作、代際廉潔交流會等機制,能夠促進不同代際群體之間的協同治理,進一步提升廉潔文化建設的效果。
五、結語
本文聚焦于新時代大學生在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的代際傳播特征展開探討,揭示了 ?00 后\"大學生群體在廉潔文化認知、符號解讀以及媒介使用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性。研究發現,大學生作為高校廉潔文化的主要傳播群體,其對廉潔文化的理解與接受方式深受代際差異和數字媒介的影響。傳統的廉潔教育模式正面臨“高投入、低效能\"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群體與傳統廉潔文化符號及傳播方式之間存在較大的認知鴻溝。鑒于此,本文提出了以文化符號轉譯、傳播生態重構和教育范式轉型為核心的優化策略,旨在增強大學生對廉潔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其參與度,進而推動廉潔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JanAssmannm.Culturalmemoryandearlycivilization:Writing,remembrance,andpolicalimagin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2]Herbert Blumer.Symbolic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and methodM].Califoria:UniversityofCalifornia Press,986.
[3]Neil Postman.Chapter X:Mediaand Technologyas Educators[J].TeachersCollge Record,86(O5):183-200.
[4]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The MIT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