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本文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探討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的構建。依據認證標準中關于“教育評價\"“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為指引,明確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探索構建了以“課程目標一畢業要求一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為主體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該體系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對每門課程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畢業時對畢業要求達成度的評價以及畢業5年后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判斷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否達到預期。同時,依據評價結果指導教學計劃與課程教學的調整,推動學校醫學教育的持續改進。
(一)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
1.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應體現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在社會和專業領域的職業發展預期。通常,醫學生的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在畢業5年后才會顯現出明顯差異。依據認證標準,結合“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這一人才培養總目標定位以及區域行業發展需求,確定本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與內涵。目標定位為“適應我國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發展需要,能夠在醫療衛生等部門從事醫療等相關工作的復合型應用醫學人才”。目標內涵從素質(具備高尚醫德、良好的職業素質)、知識(掌握較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扎實的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能力(具備較強的臨床專業實踐技能、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描述。
圖1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2.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指標體系
在充分參考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和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確立臨床醫學專業培養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框架。評價指標涵蓋能力/知識/素質達成、職稱達成、執業資格達成、職業發展四個方面。
3.評價實施與反饋改進
依據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指標,制定評價實施方案,每三年組織一次,由學院院長擔任評價責任人。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以校外評價為主,評價主體包括畢業5年及以上的畢業生、用人單位、醫療衛生管理機構等;評價方式采用自查分析、問卷調查、走訪調研、訪談、座談等多元形式。具體調研內容包括:畢業生對自身能力/知識/素質達成、職稱職務、執業資格達成、職業發展等工作成就的反饋,以及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如培養目標的合理性、課程體系設置等)的意見和建議;用人單位、醫療衛生管理機構等對學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認可度、醫療行業的就業服務及需求情況,以及對培養目標的建議;學校每年應屆本科生醫師資格考試的相關數據;第三方機構的相關數據。綜合分析這些數據,判斷學生畢業5年左右的職業發展與專業成就是否符合預期。
通過收集各方反饋意見,分析內外部需求與當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吻合度,對本校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達成度進行綜合評價。結合各利益相關方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發現問題并及時反饋信息,修訂培養方案、畢業要求及相應的課程體系,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
(二)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
1.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是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在畢業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依據認證標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要求涵蓋學生在畢業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維度。
2.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指標體系
知識要求包含10個指標點,涉及與醫學相關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基礎、臨床醫學、藥理學、全科醫學、流行病學、預防醫學、中醫學、傳染病學等知識目標的達成;能力要求包含13個指標點,涵蓋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病歷書寫、臨床思維、疾病診治、合理診療、運用循證醫學、社區衛生服務、交流能力、健康宣教、信息管理與研究、外文閱讀能力以及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要求包含7個指標點,涵蓋遵紀守法、熱愛祖國、人道主義精神、重視醫療倫理、團隊合作、依法行醫、具有科學態度、創新能力和分析批判精神等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的達成。
3.評價實施與反饋改進
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每年組織一次,由學院院長擔任評價責任人。借鑒其他院校經驗,結合本校臨床醫學專業的特點,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采用直接評價和間接評價兩種方式,以校內評價、定量評價為主,評價主體為學院領導、督導組、專業負責人、專業任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等。
(1)直接評價。針對畢業要求3個維度的30個指標點,組織開展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以此為基礎定量評價畢業要求達成情況。成立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小組,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討論確定30個畢業要求指標點各自的相關課程,每個指標點確定3至5門相關課程,分析相關課程對該指標點支撐的強弱關系,合理分配各門課程的支撐權重系數。持續開展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依據相關課程的課程目標達成度及其支撐權重,定量計算畢業要求各指標點的達成度。
(2)間接評價。依據學生在畢業前一年、畢業時、畢業后一年分別參加的三次綜合性考試(即國家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水平測試、畢業綜合考試和臨床執業醫師考試)數據,針對畢業要求的3個一級指標,定量評價每屆畢業生的畢業要求總體達成情況。國家水平測試和臨床執業醫師考試均由國家醫學考試中心組織,具有權威性和客觀性。畢業綜合考試是由學校組織的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考試,是對學生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綜合測評。三次綜合性考試的相關數據用于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具有客觀、權威、可操作、能反映畢業本質要求等優勢。通過對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結果的綜合分析,找出教學環節與課程體系的薄弱點,分析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中的短板。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大綱均須圍繞畢業要求的達成來實施。畢業要求達成評價結果可指導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大綱、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調整,促進教學改進。
(三)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
1.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達成是畢業要求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保障。臨床醫學專業的各門課程(包括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均已完成課程大綱修訂,并依據畢業要求
的3個維度30個指標點,從知識、能力、思政三個維度重新確定課程目標,每門課程的課程目標均與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支撐。
2.評價實施與反饋改進
為確保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的規范實施,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專業認證理念為指導,制定《醫學部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實施細則》。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每學期期末組織一次,由課程負責人擔任評價責任人。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以校內評價為主,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兩種方式。
(1)定量評價。以各種考核方式定量評價課程總目標、分目標的達成情況。評價主體為任課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等。首先明確被評價課程的課程目標,確定針對每項課程目標所進行的考核評價環節及其分值權重,考核評價環節包括形成性評價(課堂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章節測驗等)和終結性評價(期末考試、實驗報告等);每個環節均有明確的評分依據或標準,且每個考核方式能體現與所支撐具體課程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支撐某課程分目標的各考核項的學生平均得分與本課程目標所占的總分值的比值,及支撐權重系數來計算課程分目標的達成情況,繼而分析出課程總目標的達成情況。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Di為第i個課程分目標的達成情況; κn 為第i個課程分目標中第 n 個考核方式的達成情況; Wn 為第i個課程分目標第 n 個考核方式的權重; N 為第i個課程分目標所涉及的考核方式總數。
(2)定性評價。評價主體為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成績反饋學生座談會等方式進行,調研全體學生對課程是否達到課程目標要求的認可度。課程評價結果一方面為畢業要求達成評價提供支撐數據;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反思,及時發現課程教學短板,有針對性地改進相應教學環節,調整或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保障體系構建
(一)評價機制建設
為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規范實施,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先后出臺了《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管理辦法》《臨床醫學院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實施細則》《醫學部關于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的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這些文件的制定,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規范實施與持續開展,以及校內外利益相關方參與教育評價和教學計劃制定等提供了制度保障。自2023年9月起,本校開始實施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與教學整改計劃落實到課程教學整改措施中。同時,成立了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小組,組織討論并確定了30個畢業要求指標點相關課程及其對該指標點的支撐權重。
(二)評價機構建設
為確保各項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落實到位,針對各項評價工作,學校成立了醫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各專項評價領導小組或工作組,如臨床醫學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小組、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小組、臨床醫學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工作組、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領導小組等,負責各專項評價的具體實施、總結、指導與審查等工作。充分發揮醫學教學督導委員會、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的職能與作用。醫學教學督導委員會與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由教學院長、專業負責人、教學管理人員、教師代表、教學基地負責人和學生代表等校內外利益相關方組成。各專項評價領導小組負責及時分析評價結果并形成評價報告,由醫學教學督導委員會、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對評價開展情況、評價報告以及評價反饋情況進行督導審核,為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或教學方法的優化調整提供依據。
三、結語
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建設中,貫徹專業認證中“學生中心\"“持續改進\"等教育理念,探索構建了“課程目標一畢業要求一培養目標”逐級支撐的質量評價體系,并建設了以評價制度、評價機構為基礎的評價保障體系和定期評價機制。該體系具有系統、完整、可操作性強等特點,能夠全方位評價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對學校臨床醫學專業教育計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有效監控,促進學校醫學教育的持續改進,同時也為其他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謝阿娜,王媛媛,王景超,等.中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十五年回顧與展望[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7(01):13-17.
[2]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委員會.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22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23.
[3]劉瓊.醫教協同驅動下的高職醫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驗證[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