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運澤(1903一1987),字匯川,安徽淮南廖家灣人。1924年1月,廖運澤由袁家聲、廖梓英介紹加人國民黨,3月再由二人保薦投考黃埔軍校,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畢業后先后任東征軍總指揮部警衛連隊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副團長、代理團長等職。廖運澤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失利后轉赴上海;1928年春任第三十三軍學兵團教育長,因從事中共地下活動事泄,與中共脫離組織關系,1949年5月因其舊部第一一O師起義被通緝而潛居香港。在香港期間,廖運澤同中共黨組織取得了聯系,并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從事促進祖國統一的工作。1952年夏,廖運澤應周恩來總理電召,從香港回到北京。
并勸說他到廣州投奔孫中山,上黃埔軍校。廖運澤在取得報考軍校的介紹信和15塊銀元后,于12月底到達上海,找到廣東方面的駐滬辦事處。經初試合格,拿到錄取通知書后,廖運澤前往辦事處內設的招生委員會開具了去廣州的介紹信,領了30塊銀元作為路費,與同時被錄取的安徽同鄉許繼慎、曹淵一行3人從上海秘密乘船奔赴廣州。在廣州師范學校通過復試后,1924年5月5日廖運澤入學報到,與季仙洲、杜聿明、侯鏡如、陳賡等人被編進第三隊,且與陳賡、閻揆要等人同住一室。
結緣黃埔軍校
1923年冬,正在安徽安慶職業工讀學校求學的廖運澤,參加了反對北洋政府的倒曹(錕)運動,因是安慶學生運動的組織者之一,上了通緝名單,時任安慶學運領導人之一的柯慶施獲悉后急忙通知廖運澤離開安慶,
在校期間,以共產黨員蔣先云為代表的進步學生發起成立青年軍人聯合會,這是中共黃埔特支領導下的組織,也是周恩來牽頭的政治部聯絡進步青年的橋梁。廖運澤加入了這個組織并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經常給同學們演講,每次演講都給大家留下深刻啟迪。周恩來還經常利用晚自習時間與同學個別談話,曾先后兩次找廖運澤,耐心地詢問其家鄉及家庭情況、學習情況,以及報考黃埔軍校的初衷、能否吃苦等,對他關懷備至。這一時期的學習生活,因與周恩來的近距離接觸,在廖運澤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記。
熏陶在東征中再度深化
1924年下半年,廖運澤畢業后留校,被分到第二期學生總隊任教育副官。當時廣東境內,除了滇、桂、粵等軍閥部隊,還有陳炯明部數萬人盤踞東江一帶,對廣州革命大本營構成嚴重威脅。不久,陳炯明在帝國主義與北洋軍閥的扶持下,暗中與廣州商團武裝勾結,發動叛亂,分三路進犯廣州。
第一次東征時,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負責戰時政治工作,參與指揮和領導。廖運澤是警衛部隊的副官,東征途中負責總部的警衛工作,與周恩來朝夕相處,接觸頗多。周恩來雖是文人出身,年方二十六七歲,但在行軍作戰中已顯露出過人的膽識,這從淡水、棉湖兩次戰斗中可見一斑。特別是棉湖一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殲滅陳炯明主力,大振學生軍聲威。這一仗的勝利與周恩來的英勇果斷密不可分。
第一次東征結束后,廖運澤留在潮州參加籌建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工作。因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滇桂軍閥的叛亂,潮州分校籌建暫停,廖運澤又被派往中原地區考察了解北方軍情,并欲聯合馮玉祥的國民軍以壯大革命勢力。待第二次東征殲滅陳炯明殘部,潮州分校恢復重建,廖運澤回到潮州分校任大隊長。在潮州分校期間,經孫一中、曹淵介紹,廖運澤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不久,周恩來調離黃埔軍校,到廣州任職。一次,周恩來由廣州經汕頭去上海,途經潮州時,想對分校師生演講,為防止右派學生搗亂,他事先通知廖運澤籌備相關事宜,并詢問有無困難。廖運澤分析分校當時的情況后,認為右派勢力雖然較大,但大多數師生對周恩來十分敬重,只要做好組織和保衛工作,是不會發生問題的,當即向周恩來承諾,會全力組織師生聽會。從周恩來處回來后,廖運澤立即召集一部分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做動員和部署,會議得以如期順利進行。演講時,會場鴉雀無聲,出乎意料的安靜,周恩來以其品德、才華以及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打動與會師生,會場不時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
南昌起義再重逢
1927年7月中旬后,廖運澤因西征(打夏斗寅)負傷,在武漢養傷,聽聞南昌將有重大革命行動,立即同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許繼慎、第十師政治部指導員徐石麟先乘船到九江,再換乘火車到達南昌,各自回自己部隊。廖運澤回到葉挺任師長的二十四師七十二團,葉挺任命廖運澤為代理團長(原團長許繼慎因西征負傷未好去上海養傷)。南昌起義指揮部設在江西大旅社內。起義前,廖運澤曾參加周恩來在江西大旅社主持召開的兩次會議。第一次是在7月27日14時許,周恩來對第十一軍的團以上軍官作起義動員報告,他憤怒地揭露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的行徑,深刻地分析起義的可能性,強調指出,只有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才能取得革命勝利。現場與會同志情緒激昂,高呼“打倒蔣介石”“向反革命開火”等口號。第二次是在7月30日15時許,會議決定了起義的行動目標和具體部署。
起義后部隊進行整編,葉挺任第十一軍軍長,廖運澤仍任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后來,起義部隊分路轉戰南下,周恩來等領導隨葉部行動,因此廖運澤仍經常得到周恩來的教導。部隊南下經三河壩和潮汕的兩次分兵,廖運澤所在部隊在突圍時被打散,與周恩來、葉挺等失去聯系,他只好只身返回汕頭,途中遇到另外幾名負傷的戰友,便相約一道化裝潛回上海。后經中央軍委批準,廖運澤回到壽縣,幫助柏文蔚籌備壽州學兵團,開展軍運、農運工作。因學兵團解散,其在家鄉領導農運時身份暴露,迫不得已離開家鄉去無錫,投奔三十三軍第一師新五旅原旅長袁子金,在那里落腳當了營長。
濟南軍調再相見
抗日戰爭中,廖運澤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系,但他堅守底線一誓不與共產黨兵戎相向。1946年,廖運澤參與濟南地區日軍受降工作后,獲任九十六軍軍長,時王耀武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兼山東省主席。
1946年3月,軍調處執行部三方代表周恩來、張治中和美方代表馬歇爾,根據國共雙方簽訂的“雙十協定”,自北平飛抵濟南,視察停戰協定執行情況。廖運澤隨王耀武等人到機場迎接,當看到自南昌起義后,闊別多年的老首長周恩來出現在飛機舷梯上的時候,廖運澤不禁激動萬分。周恩來走到廖運澤面前,廖運澤激動地剛喊出“周主任”,周恩來便熱情地握住了廖運澤的手,問他在何部隊任職,還特地把他介紹給新四軍軍長陳毅,廖運澤受到極大鼓舞。廖運澤晚年憶及此場景時感慨:周恩來是那樣的慈祥,對他沒有絲毫譴責,這使他既感動又慚愧,不知如何是好。
周恩來到濟南后,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為促進國共和平談判付出極大的努力,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周恩來堅定的立場和靈活的斗爭藝術,令廖運澤深受教益。他回顧個人歷史上失誤的沉痛教訓,意識到如今又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再也不能猶豫不定,絕不能卷入內戰的深淵。主意已定,廖運澤準備在濟南伺機起義,并勸說霍守義率第十二軍和他同時行動。霍守義雖然對蔣介石排擠東北軍表示不滿(霍部原為東北軍),但對投向共產黨仍存在很大疑慮,因而下不了決心。而當時廖運澤所指揮的第九十六軍內部也很復雜,將士不到走投無路的境地是不會跟他起義的,加之濟南附近大軍云集,分析考慮再三,廖運澤認為,憑其所掌握的力量舉行起義是不可能的,決定辭職回南京。
1946年秋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廖運澤掛了一個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的空頭銜去了南京。之后,蔣介石再度委任廖運澤為第八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兼第一縱隊司令。此時,廖運周(廖運升、廖運澤的堂兄弟)率所部一一O師在淮海戰役中起義,引起蔣介石猜忌,廖運澤與廖運升率第一縱隊已無法按原計劃起義,不得不南撤至蕪湖改編為暫一師(廖運升任師長,改歸第十五綏靖區管轄;廖運澤改任第十五綏靖區副司令),渡江南下。過江后,暫一師又改編為整編新一一 0 師,師長仍由廖運升擔任。新一一 O 師廖運升率部在浙江義烏起義后,國民黨開始通緝他們二人。時廖運澤在廣州,即乘機化裝去香港,與侯鏡如一起聯系香港新華社,從事策反工作,后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策反工作暫停,周恩來發電報叫廖運澤和侯鏡如回北京。二人到京后,周恩來托組織部副部長安子文妥善安置,辦理了相關手續。不久,周恩來又派安子文征求二人意見,問是否愿意留京工作,廖運澤因家屬已回南京,所以要求到南京工作。
1953年1月,廖運澤帶著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的“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任命書回到南京。退休前,他歷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