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佳人麗影與珍饈美饌,皆乃人間至美,二者皆不可負,也實難辜負。美女若非兩情相悅,只可遠觀,存一份傾慕之心,而不可褻玩也。美食則既可隔案觀其形色,又可近嗅其芬芳,亦可大快朵頤,以舌尖味蕾品嘗煙火真味,用人間風月勾勒舌尖繾綣也。
“風雅”之韻從《詩經》而來,“風”采擷當時的十五國風民歌精華,字里行間洋溢著民間生命脈搏的鮮活氣息。而“雅”分大雅、小雅,以鐘磬雅樂為骨,宮廷儀典為魂,文墨之中彰顯貴族文化的莊重與雍容。
歷經千載流轉,后世“風雅”早已突破文體枷鎖,精煉為中華文化的精神圖騰,成為“高雅文化”與“君子品格”的統稱。它是筆墨間的山水煙霞,也是胸襟里的丘壑萬千,于舉手投足間從容自若。
當佳肴邂逅風雅,一場物質與精神的巧妙碰撞翩然啟幕,靈犀之約,水乳交融,同頻共振。飲食的目的從初級階段解除饑餓的吃飽,到中級階段享受美味的吃好,再到高級階段獲得營養的吃精,最后到終極階段愉悅精神的吃出意境。箸尖起落間,映襯著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的雅韻,一羹一飯皆浸潤著千年文化。
美味何其多,以花入饌,唇齒留香?;ú葑詭烊谎彭?,四季更迭間,群芳競放,皆有靈氣。說其風雅,實至名歸??蓢@花期苦短,幸而智慧的老祖宗們巧思獨運,將繁花入饌,蒸之釀之、腌之烹之,以花為食的妙方奇法,讓芳菲化作盤中美味。舌尖輕觸間,花香流轉,不僅為身體注入滋養能量,更實現感官與心靈的深度共鳴。那一縷縷花饌之味,悄然撫平心緒,使人于諸多滋味中,尋得內心的寧靜與升華。
這般妙趣,怎不教人陶然忘機,醉而復樂?
二
從古至今,中華食花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古代文人騷客以花饌追求其風流儒雅,王公貴族以花饌彰顯其富貴榮華。花開則賞,花落則食,絲毫不損廢也。
說起文人騷客,不得不說“騷客之祖”屈原。此“騷”源自屈原《離騷》,他筆下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筆觸極富詩意,借木蘭、菊花等純凈美好的自然物象滋養身心,表達對高潔品格的追求,實屬風雅之典范。
春天的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口齒自帶花草香味,相當于現代人早上刷牙或是漱口。而秋天的傍晚咀嚼秋菊飄落的花瓣,或許是單純的生吃菊花瓣,又或許是把菊花瓣摻進糯米蒸“落英飯”,甚至研發出“菊花燉排骨”也未嘗不可。
畫面唯美,絕對有想象的空間,屈原或許是最早的花食博主,形象俊朗,舉止優雅,談吐芬芳,精神潔癖,想想都讓人神清氣爽。
宋人風雅,具有“雅俗交融”的特質。許多宋人酷愛梅花,既與梅花本身的自然特性,更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思潮以及文人的精神追求密切相關。這種愛好幾乎是一個跨越了不同身份、階層的共同愛好,成為當時的主流審美文化。
南宋詩人楊萬里嗜梅成癡,是一個梅花饕客,曾于西湖邊“摘一朵吃一朵”,并作詩“揉碎梅花和蜜霜”“好伴梅花聊當肉”,將生嚼梅花的狂態賦予了極致的風雅。他的《蜜漬梅花》一詩中的意境更是讓人拍案叫絕。把雪水浸泡過的白梅肉加入梅花發酵,露天放置一夜后,取出梅花和梅肉,用蜂蜜腌漬,搭配美酒,稱其“句里略無煙火氣”,成為宮廷宴飲的經典茶點。
南宋隱者林洪寫出的宋代文人飲食典籍《山家清供》,此書廣收博采,不僅涉獵了百余道山野蔬果、花卉菌菇烹制的清雅菜肴,還融入了文化人的詩詞典故、田園生活的閑適意趣,甚至節氣養生的飲食禮儀也滲透其中。從煙火滋味到文化哲思,勾勒出一幅當時雅食的立體畫卷,堪稱古代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其中記錄了宋代梅花飲饌,可窺一斑:以白梅和面、用梅花模具做成精致面食,細潤清雅;用梅花配以粳米溫煮成粥,加入落梅增香,清香撲鼻;梅花花苞做成甜香飲品,以水沖泡,花即綻放。
文人食梅,不只是為了知其味,更重其精神隱喻。梅花的這縷香魂以另一種形式展現,恰似文人將其傲骨封存在世俗的飲食里,苦與甜、咸與辣的博弈,成就了中國美學中“以形寫意”的終極浪漫。
元代倪瓚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記載了當時用花卉來熏制花茶,制作花湯的飲料研究。到了清代,集大成的《調鼎集》中,僅“果品部”就收錄了近50種花果的烹飪方法。
文人以花入食,重在取其神韻,是在“鐘情”的基調上進行的深化探幽,繼而令一縷花香穿透紙墨,完成精神境界的淬煉與成長。
相較之下,王公貴族對花饌的追捧,就是舌尖上的“凡爾賽”,恰似一場紙醉金迷、豪奢競逐的盛宴,美感有余,失卻了“風雅”本真的質樸與詩意,終成浮于表面的奢華展演。
唐時以豐腴為美、崇尚艷麗的審美風潮,恰與牡丹富麗堂皇之態完美契合,觀牡丹、詠牡丹漸成舉國風尚。而太平公主舉辦的牡丹宴極盡奢華,更是將這種風尚推向了極致。據說凌晨時分,宮中就會派出百人前往驪山,采摘沾著晨露的姚黃牡丹。每片花瓣都需宮女手持金鑷子仔細挑揀,剔除花蕊,僅留最嫩的瓣尖。采摘后,御廚用水晶盤盛裝花瓣,配以長途跋涉的嶺南珍貴荔枝蜜和遠渡重洋的波斯玫瑰醋精心烹制。這般的食材籌備,盡顯奢靡無度,單單運輸花費,就夠尋常百姓家吃上三年光景。牡丹本是風雅之物,可當人為索取逾越常理,這份風雅便成了勞民傷財的矯飾,令人唏噓不已。
宋朝秦檜家的“梅花雪泡”曾登上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的黑榜。他臘月命人在開封龍亭宮屋頂收集初雪,用琉璃瓶密封埋入地窖,來年春日取蘇州鄧尉山花農凌晨三點采摘的綠萼梅,花瓣必須要十八片,用金箔鑷子夾著在雪水中涮三秒,再撒入海南沉香磨成的超細粉。為了運送一次綠萼梅,累死三匹送花的馬?!氨伙L雅”的梅花,導致了馬的悲慘下場,其實此花飲完全可以稱為“霉花血跑”。
明朝寧王朱宸濠的荷花宴堪稱行為藝術。在王府池塘種滿千瓣蓮,花開時讓歌女乘畫舫采瓣,花瓣先在溫酒中浸泡三日,再釀入太湖大閘蟹。他還發明用金箔包裹荷花蜜漬的糯米,上面再鋪一層搗碎的夜合花醬,美其名曰“掌上明珠”。食花費達千金,據《萬歷野獲編》吐槽“抵百姓半年糧”。荷花真風雅,此舉真“花煞”!
清朝慈禧太后的玫瑰藕粉應該算是古代頂配版的“網紅零食”。每年五月采妙峰山的重瓣玫瑰,用銀鑷子去蒂,拌上新疆和田棗泥,再加入玉泉山的泉水熬煮。御膳房記錄的“一碗藕粉要耗三百朵初開玫瑰配之”,此等奢侈,說是“玫瑰劫”也不為過也。
這些達官顯貴沉溺于食材與器物的層層內卷,過度追求形式的“矯情”,看似追求風雅,實則將精神雅趣轉化為炫耀財富的金錢游戲。與真正的“風雅”所蘊含的淡泊心境、自然意趣背道而馳。這般附庸風雅徒有虛表,終究抵不過歲月的洗滌,縱享世間富貴最終也不過一抔黃土,徒留后人詬病。
鐘鳴鼎食之家癡迷于鮮花入饌的奢靡美學,每道花饌都裹挾著權力與財富的較量。而市井巷陌間,普通百姓就地取材,將田埂野菊、籬下槿花隨手薅來烹做羹湯。一花一莖皆可食,餓了果腹,飽了調味,煙火氣中蒸騰出的質樸智慧,恰與朱門華宴形成照見人心的雙面鏡。
不說古人,就說我小的時候,家的附近就有幾棵槐樹。母親總會在彩霞滿天的時候,系上藍布碎花圍裙,先把我們采摘的槐花清洗一番,晾干水后投入嗞嗞作響的熱油鍋中。只見這些香香的、白花花的槐花在火熱的鍋中歡快翻騰著,搖身變成誘人的金黃色,再與八分熟的大米一起入鍋,文火慢煮。當鍋蓋掀開的剎那,濃郁的槐花香搭配著米飯香,瞬間溢滿整個廚房。那團而不粘的槐花米飯,每一口都藏著陽光與炊煙的味道,成了記憶深處最溫暖的印記。
偶爾,母親也會輕輕捋下一大串潔白的槐花,與白面揉作一團,鍋中水汽蒸騰,便放入蒸屜。待熱氣散盡出鍋,軟糯的槐花饃泛著瑩潤的光澤,蘸上一勺蒜汁或是辣椒醬,清爽的花香與辛辣的滋味在舌尖交織、綻放。將純潔美麗的花兒化作盤中餐,何嘗不是對自然之美最質樸的欣賞和最鮮活的珍藏?
不少古籍中都有記載鮮花蒸餾釀酒工藝,將玫瑰、桂花、梅花、茉莉、菊花等芳香花卉搭配糯米、高粱等谷物為基酒原料,傳統工藝有二,一是將谷物蒸煮后拌入酒曲,密封發酵成米酒或黃酒基酒,鮮花則洗凈晾干,與基酒或發酵原料混合,讓花香融入酒液;二是將花卉和谷物發酵后的混合物放入甑中加熱,蒸汽攜帶著花香成分冷凝成酒,反復蒸餾可提升酒精度與香氣純度。
屈原《九歌》詩句中有“桂酒”的記載,印證了早在先秦時期,以桂花釀酒的習俗已經存在。傳說中,桂花酒的釀制與一位善良的寡婦有關,她的善行得到了神仙的幫助,從而使得桂花酒更加神奇和受人歡迎。此酒香甜醇厚,有開胃醒神、健脾補虛、養心安神等功效。尤其適用于女士飲用,被贊譽為“婦女幸福酒”。
荷花在我國分布很廣泛,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除了蓮子、蓮藕可供食用之外,蓮花也可以制酒?!独m世說》中,曾記載了以蓮花制酒的方法,大體是把蓮花搗碎,浸入酒內,使酒具有蓮花的清香。
而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里用“酒”煮的或許是青梅。青澀的梅子在沉醉的時光里居然見證了一場英雄之間的生死博弈,就在談笑聲中絲滑轉換,酸澀的青梅如英雄蟄伏,溫熱的濁酒似壯志暗涌,最終在對話中釀成千古風流。青梅是佐酒的“詩眼”,煮酒是飲酒的方式,二者共同構成典故的靈魂,而“青梅酒”應該是后世對這一場景的詩意重構。
到了唐朝已有“百花酒”,用多種花卉蒸餾,文人雅士常以花酒賦詩。沉醉于“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的劉禹錫用菊花做菜招待好友白居易,說不定喝的就是菊花酒??梢娀ㄆ涿牢?,情之所切,道出了人生難得一知己的詩酒風流的純真友情。
由鮮花生食,到花瓣浸泡,零食制作,再到粥水蒸煮,乃至蒸餾釀酒,鮮花完成了一次次奇妙的身份轉變,每一次變化都是其價值的別樣升華。
三
古往今來,女性對“以花養顏”的千年執念,從未停下追求的腳步,好似有一根晶瑩剔透的絲線,將她們的愛美之心悄然串聯。
從唐代貴妃品牡丹花瓣茶,到宋代仕女飲桂花釀、食梅花粥;從鄉間婦人采槐花入食,到現代女性制作玫瑰醬、沖泡洛神花茶,人們將自然之美融入自身,在咀嚼花瓣的清甜中,延續著“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意想象,寄托著“腹有芳華氣自華”的美好期許。這份對美的執著,將四季芬芳揉進味蕾,滲透血脈,讓自然靈韻由內而外滋養身心,任由歲月沉淀。
女人們追求味覺的口感和滿足,尋求視覺的具象和美感,強調精神的愉悅和獵奇。如茶飲,視覺上,花兒落英繽紛般飄入杯中,滾燙的水汩汩注入,隨著優美的旋律,那些含蓄的、害羞的花兒像一個個美麗的精靈,翩翩起舞,上下翻飛,盡顯溫柔纏綿,韻味十足。而味覺上,花卉集天地之精華靈氣的自然營養元素融于一體,清香芬芳,絲滑綿柔。如此感官刺激,精神焉能不愉悅?獵奇的心理隨之慢慢疊加。
溯本尋源,《神農本草經》作為中醫藥學的源頭典籍,記載“久服菊花輕身耐老”,為食花養生之道立下權威說辭;《云仙雜記》則以逸聞筆調勾勒出浪漫圖景,一句“多吃桃花羹,可潤顏色”,道盡古人對花饌駐顏功效的美好期許。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份跨越國界與種族的天性,共同編織出絢爛多彩的畫卷。精心裝扮,可愉悅身心,讓自信與優雅由內而外自然流露;亦可裝點世界,成為他人眼中的亮麗風景。悅己悅人,這般雙向奔赴的美好,又怎不令人欣然向往,樂此不疲?
印度傳統醫學中把玫瑰視為“美容圣品”,常將玫瑰花瓣與牛奶同煮,認為其香氣可通過消化系統滲透至肌膚,形成體香。
歐洲貴族維多利亞時期,貴族女性用薰衣草、矢車菊制作甜點,不只是為了甜蜜的口感,更相信花卉的“植物能量”能讓身體散發自然香氣,呼應當時“香氛即身份”的審美。
日本《源氏物語》里的貴族女子以櫻花漬酒、梅花入茶,對“食花之季,肌膚亦如花瓣般通透”深信不疑。
金庸筆下的香香公主、瓊瑤文里的香妃與乾隆帝的容妃是否是一個人,我就不去思考太多了?!稌鴦Χ鞒痄洝防锏南阆愎骱突羟嗤┰揪褪莾蓚€性格的人,就如白玫瑰和紅玫瑰誰更漂亮,俗人莫衷一是。任青銅指揮千軍萬馬,英姿颯爽,此等氣度,一般男子怎可匹配而沒有自卑?而香香只需拈花巧笑,摘花而食,溫柔以對,不染人間煙火的異域氣質,確實令人心動癡迷。陳家洛的取舍意念皆在金庸先生的一支筆下。
瓊瑤文里的香妃經常食用奇花異草,體有異香,彩蝶翩翩圍之而舞,身有特權的乾隆怎可不心動、情動,繼而行動呢?
歷史長河中,容妃確有其人。乾隆皇帝完成新疆統一后,基于“因俗而治”的政治考量,通過政治聯姻迎回族女子入宮。容妃姿容出眾自不必說,加之出身優渥,常以花草入膳,由此造就遍體生香的獨特氣質,亦有幾分可信。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清宮大宴,年已48歲的容妃榮升至東邊坐桌第二位,至此登上個人地位與殊榮的巔峰。在古代,女子若能55歲辭世,已然算得福壽之人,尤其身處后宮波譎云詭的爭寵環境中,容妃能得此圓滿結局,足見其超高的情商與智慧。至于她的聰慧從容、長壽健康是否與食花存在直接或間接關聯,尚無定論。若以這一充滿東方韻味的文化現象為切入點深入研究,做個課題,標準的中國文化,或許獲個世界獎項也未嘗不可。
四
古人在歲月長河中躬身實踐,悄然解鎖了花卉潛藏的生命密碼。以現代科學視角審視,這些綻放的花朵實則是天然的營養寶庫:菊花蘊含的維生素,恰似肌膚年輕態的守護者,默默促進膠原蛋白合成;茉莉花中的鋅元素,猶如精準的調控師,巧妙調節油脂分泌;洛神花飽含的維生素C,化身美白抗氧化的先鋒,抵御歲月侵襲。玫瑰、桂花等花卉中,花青素與黃酮類化合物構筑起強大的抗氧化防線,而豐富的膳食纖維則成為腸道健康的使者,通過調節菌群、優化代謝,賦予身體由內而外的輕盈通透,將古人“食花養顏”的智慧,詮釋為現代營養學的精妙解說。
說起美食,不得不提美食家蘇軾。蘇軾這位“舌尖上的文豪”,把花饌風雅吃進了煙火里?!独削屹x》列舉了他喜歡吃的六種美食,其中櫻桃蜜餞裹著春陽甜意,杏花蒸羊羔浸潤著枝頭芬芳,獨具詩情畫意。最妙的還是他對松花的偏愛——春日松枝抽芽時采下的花骨朵兒,在他筆下成了駐顏秘方“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再拌上槐花、杏花與白蜜搗成膏,吃可潤肺,浴能養顏,直叫人想起“日啖荔枝三百顆”的酣暢。當別人把鮮花供在瓶中,東坡卻將它們揉進五臟六腑,讓花瓣在舌尖綻放成詩,這份把自然吃進歲月的浪漫,怕是連老饕都要嘆一句“東坡真會吃”呢!
《紅樓夢》中曹雪芹以生花妙筆勾勒出諸多雅致的花饌,每每讀來都口舌生津。文中王夫人鄭重其事地叮囑襲人:“那是進上的,你沒看見鵝黃箋子?你好生替他收著,別糟蹋了?!倍潭虜嫡Z,便將木樨清露的珍貴不凡展露無遺。此物有疏肝理氣、醒脾開胃的功能,連素來挑剔的寶玉品嘗后都“甚喜”,足見其魅力非凡。這清露或可沖飲,或能入饌,為賈府的精致生活更添幾分風雅。
寶玉遭笞刑時強忍著劇痛未敢聲張,熱毒瘀血郁結于心。深諳藥理的襲人深知酸梅收斂,恐于傷情不利,故而特意以糖腌玫瑰鹵子沖水侍奉。玫瑰醬性溫味甘,活血散瘀之效卓著,恰能化解寶玉體內瘀滯。這般細致入微的照料,可見襲人周全,且知曉中醫藥理之精妙。
身為寶黛“金玉良緣”的傾心者,我更難忘書中黛玉食蟹后心口微痛的情節。彼時寶玉即刻命仆人燙來合歡花浸制的燒酒,黛玉淺抿一口便罷。以前讀時只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而現在知道了合歡花本是性平味甘的安神良藥,與熱性燒酒相融,既能中和蟹肉寒涼,又能舒緩黛玉不適。那一縷燒酒的暖意裹挾著合歡花的清幽,恰似寶玉無聲的關懷,直抵人心。
此書暗藏醫理與深情的花饌比比皆是,字字珠璣皆為伏筆。留有念想,反復品讀,常翻常新。
現如今很多茶飲行業正掀起一場將傳統文化與花事美學深度融合的創新浪潮,構建科學的養生體系,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尤其是年輕群體的追捧。
專業營養師會依據中醫體質理論,將傳統花卉與現代營養學結合,打造個性化的茶飲配方。如“玫瑰+桂圓”行氣活血且溫補,適合虛寒體質;“菊花+金銀花”借菊花清肝與金銀花降火,平衡內火;“茉莉+檸檬”巧妙運用茉莉花理氣解郁、檸檬富含維生素C的特性,有效改善因壓力引發的肌膚暗沉。
新茶飲品牌更將花卉元素融入創意產品。例如霸王茶姬的招牌茶飲“伯牙絕弦”,以茉莉雪芽為基底,茶湯澄澈、香氣清幽,盡顯東方清雅韻味;“桂馥蘭香”則在醇厚烏龍茶中融入桂花,讓桂香與茶香交融,在傳統茶飲的甘醇口感中,又增添獨特的時令風味。
“中華老字號”的張一元茶飲店則以非遺茉莉花茶的制作場景展示,將花事工藝融入空間陳設,形成“可看、可品”的文化體驗,以茉莉醇白、金桂龍井等12款創新茶飲,讓年輕人在杯盞間遇見百年非遺魅力。
茶顏悅色以中國風為核心,“花田烏龍”讓顧客在購買時感受傳統花文化的意境?!皟缮ā庇脙龈擅倒迮c綠茶冷泡,既保持花瓣原色,又突出花香的清冽。藝福堂的花果茶包采用FD凍干技術,將整朵菊花、洛神花封存,沖泡時還原“鮮花盛開”的視覺效果,兼顧著傳統與科技感。
云南的茶飲店常以滇紅搭配當地食用玫瑰,推出“玫瑰滇紅奶茶”;福建地區則用鐵觀音與金桂花窨制,形成地域特色花茶飲品,吸引年輕客群。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漫天飛舞,青丘猶如仙境。白淺和夜華經歷三段愛恨糾葛終成眷屬,最終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普通生活中相濡以沫。纖纖玉手擠出桃花汁水,滴入面粉中,讓面團呈現胭脂色,蒸熟后,裝在玉盤中,花香入鼻,綿柔入口。互相喂食帶有桃花餡的桃花饅頭,也甚唯美,如若再互敬一口桃花酒,浪漫與溫情將被暈染得淋漓盡致,羨煞旁人。
花饌始終承載著中國人對生活的浪漫想象,它不僅是舌尖上綻放的風雅,更是刻在血脈里的傳承。如今制作花饌的技法早已不是難事,我們與千年前的古人共享同一份對自然的熱愛。真正難得的,是那份細膩溫柔的心意?,F在雖沒有三生三世的承諾,但是這一世所有的遇見都是緣分,當生活褪去浮華,或許最動人的,就是一個細節,就讓腸胃在花香怡人中舒展著精致與詩意吧,每一個尋常日子里,都因這一抹芬芳而有滋有味。
責任編輯 夏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