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說法可能還是略顯保守了。五年前,英國石油公司曾經高調宣布要引領石油巨頭們邁向能源轉型,具體舉措是大力投資綠色能源,承諾到2030年將油氣產量驚人地削減 40% ,并力爭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時任首席執行官的陸博納(BernardLooney)曾經告訴《財富》雜志:“我確實認為這是大勢所趨。”并補充道:“如果不采取行動,世界的前景就將相當黯淡。”
然而,這一策略并未打動投資者。英國石油公司沒有陷入明顯的綠色能源“燒錢陷阱”。在陸博納(2023年離職)的領導下,公司積極進軍風電、光伏和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但風電和太陽能的利潤率下滑,電動汽車普及速度比預期慢,顯得英國石油公司的大手筆投入有些過早。再加上美國清潔能源補貼的政治意愿減弱,石油天然氣的主導地位顯然會比綠色倡導者預期的持續更久。
與此同時,英國石油公司削減油氣產量恰逢新冠疫情后的燃料和電力需求激增、俄烏戰爭持續,以及人工智能基建熱潮興起。正當油氣再次變得利潤豐厚時,英國石油公司的可售資源卻減少了。
如今,英國石油公司正式調整方向。今年2月,該公司稱,將把油氣勘探與生產支出提高近 20% ,同時大量出售清潔能源資產,也屬于到2027年總計200億美元的資產剝離計劃。
在休斯敦的英國石油公司美國總部,奧金克洛斯接受《財富》雜志的采訪時表示,英國石油公司在能源轉型上“走得太遠太快”,導致“資本效率極低”。
“我們町的項目太多,應該更集中才對。這正是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奧金克洛斯還補充道,英國石油公司將提升油氣產量,同時以更穩健的節奏投資可再生能源。“堅持擅長的領域并持續增長…因為這是各國需求所在。”
英國石油公司并非唯一一家在清潔能源領域回撤的公司,但其轉變和困境最為劇烈,容錯空間也更小。截至今年7月中旬,行業龍頭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市值接近5,000億美元,接近歷史高點;而英國石油公司僅為850億美元,自近20年前達到峰值以來一直苦苦掙扎。(當時英國石油公司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二位,領先埃克森美孚一位。)
激進投資機構Kimmeridge的聯合創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本·戴爾(BenDell)指出,公司早就應該反思了,石油巨頭忘記商業基本規則后必須重新定位:“慈善可不是投資策略。”他說,“從某種程度上說,巨頭們忽略了這點,不管把資金投向哪里,
財務高手
在擔任首席執行官之前,默里·奧金克洛斯曾經擔任英國石油公司的首席財務官。
都必須具備成本競爭力。”
由于英國石油公司與宿敵殼牌(Shell)的總部都位于倫敦,流傳已久的收購傳聞在今年6月底升級為“殼牌正在初步洽談收購英國石油公司”。若傳言成真,這將是本世紀乃至有史以來能源領域最大的交易。殼牌迅速否認談判,但傳言不會就此而平息。
激進投資者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ElliottInvestmentManagement)已經在英國石油公司持有 5% 的股份,并推動大規模資產剝離(尤其是清潔能源),英國石油公司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劇。
英國石油公司的歷史長達
116年,最早能夠追溯到伊朗勘探時期的“英波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Co.),1954年更名為“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
不管值得稱道還是不幸,英國石油公司都是第一家正視氣候變化挑戰的石油巨頭。2000年,公司以“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的口號重塑品牌,但在一波快速收購后,由于缺乏明確的戰略而陷入運營和安全問題,這一舉措被廣泛嘲諷為“洗綠”。后來,該口號逐漸被人遺忘。
隨后,2005年,得克薩斯城(TexasCity)的煉油廠發生致命爆炸;2006年,阿拉斯加州的普拉德霍灣(PrudhoeBay)發生漏油事件;2010年,發生“深水地平線”(DeepwaterHorizon)悲劇,也是史上最嚴重的海上漏油事故。這場災難導致英國石油公司被迫出售數百億美元的資產,每年還需要支付超過10億美元的罰款,直到2033年。
英國石油公司在俄羅斯的業務也遭受重創。2013年,俄羅斯石油公司 (Rosneft)收購了英國石油公司在莫斯科成立了10年的TNK-BP合資企業,英國石油公司也獲得了俄羅斯石油公司的 20% 股份。這筆交易當時看似劃算:俄羅斯石油公司很快貢獻了英國石油公司三分之一的油氣產量,英國石油公司每年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股息。
但在2022年2月,俄烏戰爭的爆發打亂了這一布局。
英國石油公司雖然在名義上仍然持有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股份,但已經計提240億美元損失,投資顯然打了水漂。同樣遭遇的并非英國石油公司一家,但其損失比同行更慘重。例如,埃克森在俄羅斯的投資在2022年僅計提了150億美元損失。
種種挑戰的背景是:俄羅斯石油公司和“深水地平線”導致公司的收入每年損失約20億美元。這也是2024年英國石油公司的利潤僅為3.81億美元的原因之一。(2025年第一季度的利潤為6.87億美元。)“他們賺不到現金。”投行和金融服務機構TDCowen的能源股票研究董事總經理賈森·加貝爾曼(JasonGabelman)說,“所以很難跑贏市場。”
更糟的是,在英國石油公司的油氣產量中,更大比例(約為同行的兩倍)被鎖定在與其他國家或合資伙伴的利潤分成協議中。
“英國石油公司還有戰略反復問題。”加貝爾曼補充道,“在五年內三次改變戰略絕非好事。”
既然“超越石油”的口號落空,現在的問題是英國石油公司能否成功調整戰略,還是投資者將失去耐心,迫使其出售?行業最終能否“超越英國石油公司”,依然有待觀察。
2020年年初,愛爾蘭人陸博納接任英國石油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果斷且極具鏡頭表現力,與激進的綠色議程相得益彰。但他出現了戰略失誤,加上之前與員工的戀情糾葛,最終導致在2023年9月突然辭職。(當時英國石油公司聲明稱,他“承認之前并未完全披露信息”。)
時任首席財務官的奧金克洛斯接任臨時首席執行官,據稱他在被任命前的約20分鐘才獲知消息。四個月后,他摘掉了“臨時”頭銜。
奧金克洛斯是加拿大人,性格溫和,1992年作為稅務分析師加入總部位于芝加哥的阿莫科公司(Amoco),1998年,阿莫科與英國石油公司合并,交易規模近500億美元。他后來擔任英國石油公司前首席執行官戴德立(BobDudley)的辦公室主任、油氣上游業務首席財務官,以及集團首席財務官。
逐漸落后
英國石油公司糟糕透頂的十年
一系列的厄運與失誤,讓英國石油公司成為五大石油巨頭里的“問題兒童”,也成了激進投資者的目標。2010年的“深水地平線”悲劇,也是史上最嚴重的海上漏油事故,引發的罰款將持續至2033年,每年超過10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還被迫計提了在俄羅斯石油公司的損失。
公司業績

10年股價變化

不過,奧金克洛斯并不是只會盯著報表,硬被推上高位的典型“財務人”。他是第四代石油人,在加拿大石油資源豐富的艾伯塔省長大,14歲時就協助身為地質學家的父親挑選油氣鉆井目標。“很奇怪么?”奧金克洛斯笑著說,“我不是工程師,也不是專家,但我懂的也不少。”
奧金克洛斯接手之際,這家能源巨頭正在深陷衰退,需要嚴格的財務整頓。“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精簡投資組合,然后全力執行。”他說,“我認為,財務背景帶來的業績導向極其重要。”
嚴守財務紀律的體現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出售其在美國的陸上風電資產;剝離在Lightsource太陽能業務中的 50% 股份;通過與日本的公用事業公司JERA成立五五分成的合資公司,出售英國石油公司大部分的全球海上風電業務。英國石油公司還向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GlobalManagement)出售了從里海(CaspianSea)到土耳其的跨安納托利亞天然氣管道(TANAP)的1O億美元股份。對價值80億美元的嘉實多(Castrol)的潤滑油業務戰略評估正在進行中,荷蘭和奧地利的零售加油站業務也在出售。
隨著戰略轉向油氣增產,從墨西哥灣(GulfofMexico)的卡斯基達深水樞紐項目到伊拉克的基爾庫克油田,英國石油公司更為專注在美國和中東的業務擴張。
2019年年底,在清潔能源轉型開始前,英國石油公司的油氣日產量為270萬桶。到2025年第一季度,產量已經降至224萬桶,降幅為17% ,而全球需求卻在上升。如今,英國石油公司計劃到2030年將日產量恢復至250萬桶。
今年,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埃及和特立尼達的新天然氣項目將投產。未來兩年,美國墨西哥灣將有三個新的油氣擴建項目啟動,其他重大項目也將在本十年末完成。
到2030年,英國石油公司至少有 40% 的產量將來自美國,包括墨西哥灣和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的陸上BPXEnergy業務(“X”代表勘探)。
一些能源分析師公開質疑英國石油公司是否應該分拆或出售估值近100億美元的BPX。但奧金克洛斯和BPX的首席執行官凱爾·孔茨(KyleKoontz)都認為BP-BPX組合是關鍵增長引擎。孔茨看起來像得克薩斯州的年長版墨西哥拳王卡內洛·阿爾瓦雷斯(CaneloAlvarez)。
“很多大型運營商退出了(美國)頁巖業務,包括殼牌。”孔茨說,接著又用拳擊術語調侃道,“但他們在退出時,并沒有競爭力。他們肯定無法與最優秀的企業競爭…我們團隊不同。如果你有一支可以贏的團隊而且能夠跟最頂尖的對手正面競爭,那么放棄團隊就像賣掉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的球星盧卡·東契奇(LukaDoncic)一樣荒謬。”

“石油巨頭”一詞曾經涵蓋了更多的跨國上市能源公司,它們都是超級巨頭。然而,如今卻只剩下五大公司:埃克森、雪佛龍、殼牌、英國石油公司和法國的道達爾能源公司(TotalEnergies),并且還有可能會繼續減少。
殼牌渴望收購,但它如果想吞下英國石油公司,就將面臨一系列的監管和組織障礙。其他的潛在買家埃克森和雪佛龍要么剛完成收購,要么正在進行大規模收購。能源研究與投資公司Veriten的高級顧問德博拉·拜爾斯(DeborahByers)表示,即便美國的石油巨頭有意,也可能面臨更大的反壟斷挑戰。
“文化和社會問題也非常突出。”拜爾斯說,“股東真的想要增長嗎?還是只想要資本紀律和回報?在能源這個行業,已經很久沒有人因為增長而獲得激勵了。”
而英國石油公司,已然太久沒有實現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