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
(DonaldTrump)的《大而美法案》(BigBeautifulBill)對風能和太陽能產業造成了沉重打擊。該法案將迅速取消多項綠色能源稅收減免。特朗普將其包裝為鞏固美國的“能源主導地位”(以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為代表)以及戰勝“陰險的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的法案。然而該法律也將加劇另一場可能會改變地球命運的沖突:美國人工智能“超大規模企業”的能源需求與其他幾乎所有人的能源需求之間的潛在沖突。
無論能源來自何處,分析師預測,從當前至2050年,美國電力消費量將迎來大幅增長。推動這一增長態勢的最大動力源于谷歌(Google)、Meta及其競爭對手為支撐人工智能計算需求而建設的大型數據中心。
為滿足這一需求,需要大幅提升發電能力,而風能和太陽能項目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快途徑之一。但若失去稅收減免政策加持,其經濟效益就將大打折扣。誠然,科技巨頭有足夠資金投資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但部署速度或將放緩。在此期間,由于用戶爭奪有限的電力資源,普通民眾的電費可能會大幅上漲。與此同時,在這場爭奪人工智能主導地位的競賽中,美國的競爭對手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正掀起“大建特建”熱潮。 財富
譯者:Zhy
中國和美國都需要更多的能源
美國和中國在能源消耗方面有著共同的驅動因素一—包括分布廣泛、對汽車青睞有加的人口,以及運行人工智能模型和平臺所帶來的電力需求激增。兩國也都將因為由化石燃料引發的氣候變化而承受巨大損失。
電力驅動
在政府補貼的推動下,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正蓬勃發展。

超級智能,超負荷
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正在掀起高能耗數據中心的建設熱潮。
按照地區劃分的數據中心用電量

漸行漸遠?
如果要在2050年達成“凈零排放”自標,對風能與太陽能的投資規模就必須遠超當下水平。
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所需要的全球電力結構預測

預測基于“基本情況
但美國縮小了自身選擇范圍
鑒于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與控制碳排放的雙重緊迫任務,美國國會(U.S.Congress)決定大幅削減對風能和太陽能的補貼一這兩種能源均能夠快速部署且幾乎不產生排放這一決定似乎放棄了一個極具前景的工具。中國方面則面臨不同的激勵機制:在20世紀后期,依賴煤炭的龐大制造業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問題,迫使政府和企業領袖轉向綠色發展,否則幾乎無異于自尋死路。此外,中國在全球太陽能硬件的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為能源競賽中的地緣政治考量增添了另一重復雜性。—M.H.
發電量:美國


快速解決方案
大幅落后于領先者
在清潔能源選項中,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優勢在于構造相對簡單,因此建設速度較快;而核能則在復雜程度和建設周期方面處于另一極端。
美國的人均用電量遠超其他國家一比中國高出 97% ,是歐盟(EuropeanUnion)的兩倍有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讓美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近期進展更具影響力,然而其碳足跡依然龐大。與此同時,盡管中國在綠色轉型方面比美國走得更遠,但對煤炭的依賴使其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發電項目(公用事業規模)的平均建設時長

包括化石燃料和生物質能
發電量:中國
部分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