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994(2025)17-0102-6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并提出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經濟的經脈和骨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因此,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產業轉移活動加速、結構調整深化,我國三大產業結構不斷變遷(劉小軍和張佳偉,2023)。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各國之間的產業鏈聯系也日益緊密,形成了全球化的產業鏈網絡。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國通過持續完善產業結構,實現了從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轉變,產業結構逐漸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質量發展。但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的同時,我國產業發展仍存在整體水平不高、產業鏈條不完整、中低端產業過多以及附加值偏低等問題。結合各地產業發展現狀,我國政府提出了鏈長制政策。鏈長制政策由地方政府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為應對環境重大不確定性而制定,是具有中國體制特色的地方產業管理制度的突破性創新(劉志彪和孔令池,2021)。那么,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鏈長制政策能否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具體作用機制又是什么?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文可能的研究貢獻包括:一是構建漸進式DID模型探討鏈長制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豐富了鏈長制政策經濟后果方面的文獻。二是從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兩個維度探討鏈長制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具體影響,是對產業結構受產業政策影響相關文獻的補充。三是探討并驗證了鏈長制政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和異質性,有助于推動鏈長制政策的進一步優化。
二、文獻綜述
關于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已有文獻主要從概念、內在機理與機制、影響因素等方面展開。姜澤華和白艷(2006)認為,產業結構升級是產業的地位向更高級、關系向更協調轉變的過程。李子倫(2014)認為,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機理是要素生產函數的高效化過程,外在表現是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增長、國際分工地位提高和產品附加值提升。梁樹廣(2014)認為,產業結構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相關因素通過供給和需求共同作用產生影響。王凱(2021)發現,數字經濟通過優化資本配置和勞動配置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針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特征,劉芳和倪浩(2009)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分析了自然資源稟賦等多種因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杜傳忠和郭樹龍(2011)將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分為基礎性因素和一般因素,并基于此分析了其影響機制。在“走出去\"政策的實施與推動下,趙云鵬和葉嬌(2018)歸納總結出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五種機制。朱曉筱(2023)從生產要素利用的角度出發,探究了農業、非農產業的分布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
目前,有關鏈長制政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曹秋靜(2021)認為,鏈長制是擇定地方核心產業,由產業鏈鏈長實現穩鏈、補鏈、延鏈、強鏈目標的制度安排。陳小蘭等(2023)認為,鏈長制通過鏈長和鏈主兩大主體協同合作,高站位擇優促進地方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發展。劉志彪和孔令池(2021)將鏈長制置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認為其實施目的是對產業鏈運行機制發揮補充作用。王曙光等(2022)認為,鏈長制政策保障了產業鏈的安全穩定,促進了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形成。林淑君和倪紅福(2022)指出,鏈長制的實施促進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善,特別是在產業循環的關鍵領域。孟祺(2023)從延鏈、補鏈和強鏈等維度探討了鏈長制政策對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效果和作用機制。此外,少數文獻還探討了鏈長制政策對產業鏈韌性、貿易發展等發揮的作用。
三、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
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存在著外部性,其中一個環節的變化可能會對整個產業鏈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能會介入產業鏈,通過政策來引導企業之間形成合作關系,以提升產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此外,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在產業鏈中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影響交易的效率和公平性。而政府可以通過鏈長制政策來要求企業公開信息、加強信息披露,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成本。總的來說,鏈長制政策可以被視為政府對市場失靈的一種回應(孟祺,2023),是政府試圖糾正市場中不完美競爭情況的政策手段。
從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來看,技術進步作為主要的驅動力量,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杠桿(姜澤華和白艷,2006;羅玉明,2023)。鏈長制政策通過鼓勵、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促使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此外,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規模擴張時需要大量資金投人,而資本作為重要的要素投人之一,其比較優勢會直接影響各產業的相對競爭力和發展速度(朱曉筱,2023)。政府可通過鏈長制政策配置財政資金、提供稅收優惠,還可要求金融機構出臺優惠政策助力培育新興企業,引導資本要素向產業結構優化方向傾斜。
從鏈長制政策的內涵、特點和實踐來看,其本質是產業鏈各主體間的權責分配與協同合作,目標是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鄭茜等,2022)。不同于以往過多關注增長規模的地方性產業政策,鏈長制更注重產業的增長效率和發展質量。同時,在鏈長制政策的驅動下,鏈長從直接干預轉向有限干預,產業政策從干預市場和替代市場的政策模式,逐步轉到彌補市場不足的模式上來,這有助于打造穩定、公平和透明的營商環境(劉志彪和孔令池,2021)。此外,各地區因地制宜,聚焦于地方主導、特色及優勢產業,從實際需求出發,通過鏈長制政策實現了產業的精準定位和精準施策,促進了地區間的相互輻射、資源互通和產業互聯(陳小蘭等,2023)。綜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鏈長制政策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 2010~2022 年我國31個省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國家和各省統計局官網,其中解釋變量“鏈長制政策”相關數據來自政府公開資料。本文實驗數據均已進行縮尾處理。
(二)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
1.被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升級(TC)。產業結構升級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別向更高級別發展的內在趨勢。本文參考吳清揚(2021)的研究,將產業結構升級分為產業結構合理化(TL)和產業結構高級化(TS)兩個維度。其中,產業結構合理化使用泰爾指數的倒數來衡量,產業結構高級化使用非農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的自然對數來衡量。
2.解釋變量:鏈長制政策(Chain)。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國大陸31個省除西藏自治區以外全部實施了鏈長制政策。考慮到政策實施效果具有滯后性,本文將該政策滯后一期作為準自然實驗構建漸進式DID模型。Chaini=TreatXPostt,其中:Treat用于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如果地區i在樣本期內實施了鏈長制政策,則Treati取1,反之取O;Post為時間虛擬變量,如果地區i在當年及之后年份實施了鏈長制政策,則Post取1,反之取0。
3.控制變量。本文加入以下控制變量:政府支持力度(Gov),用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GDP的比值衡量;金融發展水平( (Fin) ,用金融業增加值與GDP的比值衡量;創新水平(Idea),用三種專利申請受理量的自然對數衡量;經濟發展水平(Gdp),用人均GDP的自然對數衡量;貿易開放水平( ΔTra) ,用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衡量;外商投資水平(Fdi),用外商投資額占GDP的比值衡量;人力資本水平 (Hum) ,用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與GDP的比值衡量;醫療水平(Med),用每萬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衡量;城鎮化水平(Urb),用城鎮就業人數與總就業人口的比值衡量;勞動力水平(Lab),用就業人數的自然對數衡量。
4.模型設計。根據前文提出的假設和選取的各項指標,本文基于漸進式DID構建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Eit (1)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Controlsit為控制變量, ααα0 為模型截距項, α1,α2 為回歸系數,Year、Province為年份和省份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誤差項。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1為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TL的最小值為1.5606,最大值為70.2655,說明各地區產業結構偏離程度不同,部分地區產業結構與均衡狀態偏離較大。TS的最小值為1.1482,最大值為5.8883,均值為2.4694,標準差為0.9688,說明我國產業結構的層次偏低,第二、第三產業拉動經濟發展的力度不夠,產業結構仍需轉型升級。
表1 描述性統計

(二)回歸結果分析
1.平行趨勢假設評估。使用漸進式DID模型的前提是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圖1顯示,在實施鏈長制政策之前,置信區間與0軸有交點,即政策實施之前系數估計值不顯著,數據分析結果與平行趨勢假設一致。此外,鏈長制政策對TL和TS的效應有逐步升高的趨勢,說明鏈長制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效應隨時間的變化越來越明顯。
2.基準回歸。表2報告了基準回歸結果。在未加入控制變量時,Chain的系數分別通過了 1% 和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添加控制變量后,Chain的系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鏈長制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
圖1平行趨勢假設評估結果

表2 基準回歸

注:***、**、*分別表示在 1%.5% 和 10% 的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P值, R2 為擬合優度。下同。
(三)穩健性檢驗
1.內生性處理。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政府作為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的匹配程度對于產業結構和政策實施都存在重要影響。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產業基礎、要素稟賦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以更有效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對于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選用工具變量法進行處理。借鑒孟祺(2023)的做法,本文采用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作為工具變量(IV)。在第一階段回歸結果中,IV對鏈長制政策的影響在 1% 的水平上顯著,且F統計量為14.7679(大于臨界值10),拒絕了弱工具變量的原假設,說明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作為工具變量合理有效。在第二階段回歸結果中,Chain的系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本文結論成立并具有穩健性。
2.安慰劑檢驗。本文使用安慰劑檢驗對鏈長制政策效果的偶然性加以識別。隨機抽樣500次,構建偽政策虛擬變量,重復利用模型(1)進行檢驗。結果顯示,Chain對偽政策虛擬變量回歸系數的均值接近于0,且小于基準回歸系數。同時,回歸系數接近正態分布,大部分P值都大于0.10,說明在 10% 的水平上不顯著,本文結論可靠。
3.滯后政策實施時間。鏈長制于2017年首次被提出,但各地區實施政策的時間大多集中在2020年及之后。基于此,本文將政策實施時間在模型(1)的基礎上滯后一期后重新回歸。結果顯示,Chain的系數均通過了1%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再次驗證了本文結論。
4.更換被解釋變量。本文采用改進的結構偏離度的倒數作為TL的替換變量、采用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與其權重的乘積作為TS的替換變量重新回歸。研究發現,Chain的系數分別通過了 1% 和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證明本文結論依然穩健。
鑒于篇幅限制,上述穩健性檢驗結果留存備索。
六、進一步研究
(一)作用機制檢驗
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的主要驅動因素,不僅能夠調整產業結構使之趨于合理,更重要的是它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杠桿(姜澤華和白艷,2006)。而研發投人作為技術進步的力量源泉,對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鏈長制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從而突破一批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進而有助于企業在產業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并提高整體產業附加值、推動產業向高端和服務業轉型。此外,鏈長制政策強調各企業間的融通協作,這有助于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
要素投入改變是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資本作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其流動性和配置效率會直接影響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朱曉筱,2023)。產業政策通過對資本流動性和配置效率進行調整而使資本流動到相應產業,進而對各生產要素的相對邊際生產率和相對收益產生影響,由此要素投入結構在再生產過程中被改變,進而影響產業結構(王凱,2021)。政府根據鏈長制政策配置財政資金、提供稅收優惠,有助于將技術領先企業和核心企業培育為鏈主,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鏈長制政策可通過影響研發投入(RD)和資本配置(Loan)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借鑒Baron和Kenny(1986)的做法,通過模型(2)和模型(3)檢驗鏈長制政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
∑Province+εit
TCit=γ0+γ1Chainit+γ2Mediatorit+γ3Controlsit+∑Year+∑Province+εit
其中,Mediator為中介變量,包括RD和Loan。
1.研發投入機制檢驗。使用各省份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來衡量研發投人。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列(1)中Chain的系數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同時列(2)、列(3)中Chain的系數通過了 1%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驗證了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
2.資本配置機制檢驗。參考王凱(2021)的做法,使用各省份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年末數占GDP的比重來衡量資本配置。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列(4)中Chain的系數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同時列(5)、列(6)中Chain的系數通過了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驗證了資本配置的中介作用。
表3 作用機制檢驗

(二)異質性分析
1.產業構成。隨著服務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興起,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逐漸成為主導力量。第三產業通常處于產業鏈末端,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增加更多附加值,是整個產業鏈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本文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否超過50% 將各省份分為兩組進行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在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的地區,Chain的系數均通過了1%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第三產業比重較低的地區,Chain對TL的系數通過了 1%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但暫未發現Chain對TS具有顯著影響的證據。可能的原因是:在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的省份由于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步伐較快,現代化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增加。因此,鏈長制政策能夠促進這些地區通過合理利用和配置高技術資源來促進產業發展,并逐漸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為主的產業結構水平。
表4 異質性分析:產業構成

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優越的地區往往擁有更多的自然、人力資源以及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可更好地支持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而地理位置偏遠地區的要素資源稟賦較有限,產業政策的實施可能需要更大的支持和投人,才能取得明顯的成效(朱曉筱,2023)。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帶之一,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本文以是否為長江經濟帶地區將各省份分為兩組進行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在長江經濟帶地區,Chain的系數分別通過了 5% 和 1%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非長江經濟帶地區,Chain對TS的系數通過了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但暫未發現Chain對TL具有顯著影響的證據。可能的原因是:長江經濟帶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本就擁有豐富的資源要素以及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此外,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很重視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沿線地區得到國家資源傾斜和政策支持。因此,實施鏈長制政策能夠顯著推動沿線地區傳統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壯大,使整個產業更具競爭力。
3.創新質量。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在鏈長制政策下,各地區加大研發和創新投入力度,促進產品向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而創新質量是創新水平的重要體現。本文采用發明專利授權率衡量創新質量,并根據其平均值進行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在創新質量較高的地區,Chain的系數分別通過了 5% 和 1%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創新質量較低的地區,Chain對TL的系數通過了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但暫未發現Chain對TS具有顯著影響的證據。可能的原因是:創新質量較高的地區不僅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研發環境,還擁有高水平的科研技術和人才資源,因此能夠有效利用鏈長制政策提升產品和服務的性能與附加值,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表5 異質性分析:地理位置

表6 異質性分析:創新質量

4.金融集聚度。鏈長制政策強調要加大對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的支持,而這些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資本的持續投入。但隨著金融市場日趨完善,加之地方產業扶持政策以及招商引資環境不同,地區間金融資本流動的差異性逐漸顯現。本文使用各省金融業增加值的區位熵值來衡量金融集聚程度,并根據其中值進行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在金融集聚度較高的地區,Chain的系數均通過了 1%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金融集聚度較低的地區,Chain對TL的系數通過了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但暫未發現Chain對TS具有顯著影響的證據。可能的原因是:在金融集聚度較高的地區,企業擁有更加優越的融資環境,因此融資途徑更多元化,融資成本也更低,有效推動了轄區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與鏈長制政策形成良好聯動,引導資金流向符合政策目標的產業。
5.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體現在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和要素積累等多個方面,鏈長制政策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動資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緊密協作,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本文使用人均GDP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并根據其平均值進行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8所示,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Chain的系數分別通過了 1% 和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Chain對TS的系數通過了 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但暫未發現Chain對TL具有顯著影響的證據。可能的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產業鏈韌性較強,加之產業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以及產業結構相對完整,可以吸引高質量的要素資源集聚,因此鏈長制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迅速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表7 異質性分析:金融集聚度

表8 異質性分析:經濟發展水平

七、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 2010~2022 年省級面板數據,從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兩個維度分析鏈長制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鏈長制政策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機制檢驗結果表明,鏈長制政策通過增加研發投入和提升資本配置效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異質性分析發現,這種促進效應在第三產業比重較高地區、長江經濟帶地區、創新質量較高地區、金融集聚度較高地區以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更加明顯。針對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因地制宜地制訂“一鏈一策”行動方案。鏈長制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應注重根據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及資源稟賦等因素,量身定制政策工具和行動方案。針對資源豐富的地區,可側重于發展資源型產業鏈;對于科技創新優勢突出的地區,可側重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鏈;對于欠發達地區,可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補貼或者由其他地區開展產業對接幫扶。
2.增加研發投入,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帶動的產業升級不僅有助于形成更加緊密的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還有利于加強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合作,進而提高全產業鏈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因此,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高校等在產業鏈中建立合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其次,對符合條件的研發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提高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最后,加大對科技研發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質科研人才投身產業技術的研發創新。
3.加強資本流動,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需提升資本流動性和資本配置效率,引導資本要素向制造業、高技術行業等重點產業鏈傾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首先,建立資源整合渠道,為企業提供資源共享、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要素資源的流動和利用效率提升。其次,引導、鼓勵地方金融機構大力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金融機構與產業鏈高效對接。最后,設立專項產業基金,用于支持企業開展重點產業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產業轉型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參考文獻】
曹秋靜.“鏈長制”與地方主導產業的創新升級研究[J].北方經濟,2021(12):33~36.陳小蘭,蘇曉紅,鄭云龍等.中國產業“鏈長制”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23(1):11~14.林淑君,倪紅福.中國式產業鏈鏈長制:理論內涵與實踐意義[J].云南社會科學,2022(4):90~101.劉芳,倪浩.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分析及相應措施[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3):321~323+358.劉志彪,孔令池.雙循環格局下的鏈長制:地方主導型產業政策的新形態和功能探索[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110~118.羅玉明.數字新基建、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增長[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12):40~44.孟祺.產業政策與產業鏈現代化——基于\"鏈長制\"政策的視角[J].財經科學,2023(3):93~107.王凱.數字經濟、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金融與經濟,2021(4):57~65.
王曙光,鄭鸞,梁爽.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園區制度演進與模式創新[J].改革,2022(5):90~101.吳清揚·土地供給質量促進了產業結構變遷嗎一一基于微觀土地交易數據的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1(12):12~22.趙云鵬,葉嬌.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影響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78~95.鄭茜,王臻,蔣玉濤.產業鏈“鏈長制\"的理論內涵與實施路徑一—基于扎根理論的多案例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23):209~215.朱曉筱.要素生產力比較優勢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J].中國產經,2023(19):143~145.BaronR.M.,KennyD.A..The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distinctioninsocial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6):1173~1182.
(責任編輯·校對:許春玲劉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