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994(2025)17-0087-8
一、引言
中小微企業不僅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然而,作為國民經濟“毛細血管\"的中小微企業群體,在市場環境中仍飽受融資難的困擾,這阻礙了其成長與發展的步伐。盡管供應鏈金融被視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途徑(秦江波,2021),但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其效果并未充分顯現(宋華,2020)。傳統融資模式通常將核心企業作為供應鏈上的信用中心,通過線性傳遞信用的方式,為其上下游企業獲取融資增信,從而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等,2021)。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核心企業的信用傳導范圍有限,難以有效滲透至多級供應鏈網絡,而位于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微企業,因缺乏核心企業確權或擔保,長期面臨融資可得性低、成本高的困境(程國平和邱映貴,2009);另一方面,由于要額外承擔信用擔保、信息溝通等責任,核心企業的財務和管理等成本上升,加上其自身風控能力難以有效管理增信風險,擔憂風險傳導,導致核心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意愿不足(牛曉健等,2012)。因此,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需要突破過度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的桎梏,致力于“脫核\"轉型,以破除中小微企業融資障礙,為其可持續發展注人動力。
前期研究表明,數據信用是創新發展核心企業弱確權模式的重要支撐(黃育新,2024),但其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過程與機理具體如何?理論界尚未對這一問題形成明確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金融機構作為供應鏈金融“脫核”實踐場域中的關鍵行動者,受制于信息處理技術滯后、數據解析能力薄弱等結構性缺陷,在應對供應鏈多源異構數據時往往會陷入“數據過載一信息匱乏”的決策困境(Roetzel,2019)。這種技術能力與業務需求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使得傳統金融機構難以獨立承擔數據信用范式下的“脫核\"轉型使命。在此背景下,能夠通過平臺聯結金融機構、企業等多方主體,并將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巧妙結合的金融科技平臺企業,作為新的參與主體加入到供應鏈金融網絡中(Chakuu等,2019),并成為本文觀察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轉型動態過程的理想載體。
資源編排理論將企業資源管理過程解構為“構建資源組合、捆綁資源形成能力和利用能力創造價值”三個遞進階段,可深入剖析企業資源能力演化動態過程(Denicolai等,2014)。但基于該理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單一組織內部靜態資源的整合與能力構建,未能突破對單一主體資源依賴的局限(Sirmon等,2007)。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扮演著聯結多元主體的“橋梁”角色,擁有匯集多方資源的能力,協同演進理論的融入能夠更為清晰地展示在資源編排的整個動態路徑下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的功能效用。因此,本文從資源編排理論與協同演進理論雙重視角出發,對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具體路徑與內在機理,以及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在整個資源編排動態過程中發揮的功能進行系統探討。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一)供應鏈金融“脫核”與數據信用范式
供應鏈金融本質上是以供應鏈真實交易為依托,通過整合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為參與主體提供融資解決方案的金融服務模式(Gelsomino等,2016)。在傳統模式下,由于技術與能力層面的制約,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金融機構難以穿透多層供應鏈驗證交易的真實性,形成數據“孤島”與風控盲區,由此便高度依賴占據供應鏈“結構洞”地位的核心企業的信用背書,憑借其提供的信用擔保,覆蓋上下游企業融資需求(Caniato等,2016)。然而,在過度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的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中,不僅核心企業的信用難以滲透至位于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微企業,而且核心企業本身往往缺乏提供信用擔保的意愿,從而仍未有效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因此,供應鏈金融“脫核\"轉型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供應鏈金融\"脫核\"是指依托數字技術賦能,弱化對核心企業信用的單一路徑依賴,轉而依托供應鏈多維度數據重構信用評估體系,推動金融服務向數據信用等躍遷(閆碧潔,2024)。
數據信用范式是指以多源異構數據為生產要素,通過數字技術驅動的全周期轉化鏈條,實現原始數據向信用資產躍遷的方法論體系。早期研究聚焦于數據要素對傳統財務信息的增強功能,強調其在信貸風險評估中的補充驗證價值。隨著數字技術的迭代,學界逐漸突破“數據作為輔助工具\"的局限,轉而關注其系統性變革信用生成規則的范式躍遷價值(Cao等,2021)。區別于對核心企業擔保的依賴,數據信用范式旨在通過供應鏈全流程數據的穿透式采集與動態分析,構建基于企業自身行為信用的評估架構,使得供應鏈金融“脫核”轉型成為可能。然而,對于碎片化數據資源如何轉化為具有明確價值和法律效力的信用資產以及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具體路徑與內在機理是什么,目前尚未厘清。
金融科技平臺企業作為數字技術深度滲透下的科技型企業,在本質上可被視為一種由數字平臺架構支撐,旨在整合多邊主體資源并優化金融要素配置的集技術、制度與生態于一體的綜合能力載體(宋亞東,2024)。相較于傳統金融科技企業聚焦于局部技術的賦能,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的核心突破在于構建了跨組織數據協同網絡,通過融合區塊鏈、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有效實現了供應鏈全鏈條數據的實時獲取、交叉驗證與信用轉化。然而,盡管金融科技平臺企業被廣泛認可為能夠鏈接供需兩端、發揮“數字橋梁\"功能的強大樞紐(肖文杰,2022),但對于其具體如何作用于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協同發展,尤其是其“樞紐作用”的微觀路徑仍缺乏系統解構。
(二)資源編排理論與協同演進理論
資源編排理論是對傳統資源基礎理論的結構性延伸,相較于傳統資源觀強調資源存量的異質性,其更關注資源的動態管理和優化配置,認為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并非資源本身,而是如何管理和編排這些資源(Chadwick等,2015)。該理論強調資源只有在被合理編排和利用時,其價值才能最大化,并提出“構建一捆綁一利用\"動態管理框架模型,系統闡釋企業如何通過動態資源配置形成競爭優勢(Sirmon等,2011)。在構建階段,涉及資源的獲取和開發;在捆綁階段,會將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穩定、豐富和開拓性的能力;在利用階段,則會動員和部署這些能力,以形成競爭優勢和實現價值創造(張青和華志兵,2020)。但是,現有研究多聚焦于單一組織邊界內的資源編排(Hughes等,2018),其理論應用仍受限于靜態范式的“主體孤立性”,過度強調企業內生資源的閉環管理,而忽視跨組織協同場景下動態資源的互補性編排與多主體價值共生機制。
協同演進理論起源于生態學領域,用于解釋不同物種在演化過程中通過雙向互動實現共同適應的現象。其強調雙向因果關系與動態適應性,即參與主體通過持續反饋與調整,形成多層次嵌套的依存關系,最終推動系統整體向更優狀態演化(Ehrlich和Raven,1964)。這一生物學理論由于能夠深刻揭示復雜系統的互動規律,后被引人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在管理學領域中,協同演進理論被重新詮釋為多主體動態互動框架,強調企業、政府、技術等異質性主體間的非線性作用機制(如正反饋、路徑依賴等),以及由此產生的生態協同效應(Lewin和Volberda,1999),其核心在于多方主體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協同增效以實現多維度的價值創造。
在理論層面,資源編排理論通過“構建一捆綁一利用\"的框架模型,為解構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路徑與機制提供了重要視角;協同演進理論的引入,則進一步動態揭示了金融科技平臺企業與多元主體在“脫核”路徑下的共生演化,凸顯了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的作用。二者的理論耦合突破了傳統單一視角的解釋局限。因此,本文從資源編排和協同演進雙重視角出發,試圖打開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黑箱”,并揭示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功能。
三、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探索性單案例研究方法。一方面,本文聚焦于數據信用范式如何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屬于“How(怎么樣)”的問題,單案例研究方法在此情境下能充分發揮其洞察力(Siggelkow,2007),有效追蹤資源編排與協同演進雙重理論交互影響下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發展軌跡,并精準捕捉其動態特征,以建構模型,為相關企業提供實踐啟示,高度契合探索性研究對于深層次作用機制挖掘的需求。另一方面,本文所研究的企業已形成系統化運作體系。對典型個案的深度研究,更有利于分析并解答此類過程和機制問題,且在理論的延伸上展現出更為獨特的優勢(Dyer和Wilkins,1991)。
(一)案例選擇
本文以京東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京東科技”為例,主要是出于以下三點考慮:首先,京東科技是金融科技平臺領域的標桿企業,依托京東集團的強大生態體系,積極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升級,致力于將更普惠的“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中小微企業,從而化解產業鏈中存在已久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展現出了卓越的典型性和先進性(毛基業和李曉燕,2010);其次,京東科技在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實踐探索中,能夠為其他金融科技平臺企業、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助推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具有較高的代表性,符合單案例選擇的極端性與啟發性原則(Eisenhardt和Graebner,2OO7);最后,本課題組與案例企業存在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實地調研、深度訪談等方式,獲取了大量寶貴的一手數據與二手資料,這為全面追蹤并深入分析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完整過程提供了堅實基礎與便利條件。
(二)數據收集
課題組針對京東科技的管理、技術與研究團隊人員展開了多輪正式和非正式的訪談。訪談方式多樣,包括深度訪談、開放式討論和針對特定問題的專題訪談。每次訪談由2~4位研究人員參與,時間約1個小時,以保證溝通的充分與深度化。每次訪談后,研究人員會針對存在的疑問或不明確之處,及時與訪談對象進行二次溝通。對于相同的調研對象,研究人員會在不同時期對其進行訪談,以保證數據的連續性和真實性(Moore等,1997)。表1為訪談資料信息。
表1 案例企業訪談數據收集情況

為保證資料充足與準確,本文同時采取二次資料搜集等方法,并將多個受訪者的回答與現有檔案資料進行比較,實施“三角互證\"的驗證策略,以規避可能出現的誤差(Schlunegger等,2024)。二手資料包括內部渠道資料和外部渠道資料,相關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二手資料信息與編碼

(三)數據分析
本文嚴格遵循質性案例研究的編碼規范,采用概念化編碼范式(毛基業,2020)。通過建構一階概念和二階主題產生嚴謹的質性分析結果,再依據數據與新歸納概念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現有的學術理論,形成聚合構念(Pan和Tan,2011)。具體而言:首先對訪談記錄與資料信息進行系統分析,提煉出內部數據深度整合、外部合作與數據共享等18個一階概念;然后將歸類后的一階概念賦予數據資源獲取、數據優化存儲及數據資產化構建等9個二階主題;最后整合具有一致性的二階主題,形成數據資源的整合與轉化、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的形成、多維價值的創造3個聚合構念。圖1展示了最終的數據結構。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由兩名研究人員先各自對內容進行編碼,再針對有不同意見的編碼內容進行集體探討,最終保留達成共識的編碼結果。本文通過資料與構念之間的反復對照和迭代,實現數據資料與理論的匹配,構建出合理且穩健的理論,從而發掘有助于理論發展的新推論(毛基業和張霞,2008)。
四、案例分析與發現
基于資源編排理論和協同演進理論,本文將京東科技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信用資產構建階段、數據資產捆綁階段、“脫核”能力利用階段。在三階段的具體分析中歸納出以下聚合構念:數據資源的整合與轉化、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的形成、多維價值的創造(限于篇幅,具體編碼與完整證據對照表未予列示,留存備索)。
(一)信用資產構建階段:數據資源的整合與轉化
數據資源向信用資產的轉化,是緩解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節點。在信用資產構建階段,京東科技作為具備強大數字技術底座的金融科技平臺企業,通過數據資源獲取、數據優化存儲與數據資產化構建,實現了對多方數據的深度整合與處理,并將中小微企業的全方位數據資源有效轉化為可量化的信用資產,促進了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間信用的無縫傳遞。

1.數據資源獲取。京東科技在數據資源獲取過程中聚焦于兩大核心策略:一是內部數據資源的系統性整合;二是強化外部合作與促進數據共享。其通過生態內嵌式垂直整合(內部)與跨主體開放式橫向協同(外部)雙軌并行的方式,實現了對數據資源全面且深度的集成,進而確保了數據收集的高效性與完整性。
(1)內部數據深度整合。京東科技是京東集團旗下以平臺化運營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企業,其與京東物流及京東電商平臺深度協同,共同構筑了京東集團供應鏈生態系統的穩固基石,正是得益于這種高效的協同機制,京東科技實現了對內部數據的全面覆蓋、實時捕獲與深度挖掘。一方面,憑借與京東電商平臺的深度協同,實現對入駐京東電商平臺的中小微企業所產生的訂單金額、交易頻次、退貨比率等多維度歷史交易數據的即時捕獲;另一方面,通過與京東物流系統的無縫對接,并借助物聯網傳感器、RFID標簽和GPS定位等數字技術,實時追蹤供應鏈上下游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到銷售回款等各個環節的動態,獲取中小微企業包括貨物運輸時間、庫存周轉率和倉儲信息在內的動態物流數據。
(2)外部合作與數據共享。京東科技通過積極主動地與多元化的外部主體建立緊密且深遠的協作網絡,并依托區塊鏈技術,在確保數據主權與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與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第三方機構的可信數據聯通,有效地拓寬了其數據資源的范疇,進一步提升了數據的多樣性與全面性。具體來說:在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中,順利接入征信機構的數據庫,進而獲取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歷史和還款記錄等核心數據;通過與政府部門緊密聯結,實現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數據庫的對接,進而獲取中小微企業的注冊信息等基礎性企業數據,并深入稅務部門數據領域,捕獲中小微企業的納稅申報詳情、納稅信用等級等關鍵稅務數據;通過與權威的第三方評級機構合作,搜集中小微企業在行業內的評級信息、質量認證情況等數據。同時,京東科技憑借高效的供應鏈數據共享機制,有效激發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數據共享意愿,促使它們共享交易數據、庫存數據和物流數據等一系列數據,實現對多維度數據的統一歸集與高效整合。
2.數據優化存儲。在京東科技完成海量原始數據的采集后,由于數據來源的廣泛性、格式的多樣性,以及數據中存在不少干擾信息與冗余內容,其初始狀態往往呈現出顯著的復雜性與異構性,難以直接適用于后續的深度分析與高效應用。由此,需要對所獲取的海量數據展開系統化的處理與存儲管理,以優化數據質量、提升數據可用性,進而為數據資產化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1)數據預處理。首先,京東科技通過前沿的數據清洗技術,精確識別并妥善處理數據集中的缺失值、異常值以及重復數據項,有效去除數據噪聲并削減冗余信息,從而顯著提升數據的準確度和一致性水平。然后,其運用標準化與歸一化方法,結合類型轉換和格式統一操作,將數據轉換為統一的格式和尺度范疇,同時確保數據類型與編碼的一致性,使數據集合呈現出高度的整齊性與同質性。最后,基于具體業務需求,京東科技通過高度定制化的特征工程,精心提取和構造特征,最大限度地提升后續數據分析的精確度和處理效率。
(2)數據存儲與管理。經過預處理的數據會被妥善分配至各類存儲系統中,京東科技依據數據的獨特屬性與業務的具體需求,巧妙地運用Hadoop HDFS、HBase、Cassandra及Elasticsearch等一系列先進的分布式存儲技術,不僅滿足了數據的高吞吐量存儲需求,還提供了靈活的數據查詢和分析能力。當數據被導入分布式存儲系統后,為了更深層次地滿足對數據結構與分析的需求,其借助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從分布式存儲系統中精準地提取數據,并對其進行細致的轉換與加工,最終將這些數據整合至一個統一的數據倉庫中。為確保數據安全,京東科技會針對數據倉庫中的數據實施全量備份與增量備份相結合的周密管理策略,并定期執行備份驗證與恢復測試,以確保在數據遭遇丟失或損壞等意外情況時,能夠迅速且有效地進行恢復,為數據的長期保存和深人分析提供有力保障。
3.數據資產化構建。數據資產化是數據要素轉化為信用資產的核心步驟。京東科技通過精細化的信用畫像生成與信用資產登記管理,將多維度數據轉化為具有明確價值和法律效力的信用資產,為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1)信用畫像生成。京東科技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優化與存儲后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從數據倉庫的復雜數據結構中提煉出涵蓋中小微企業經營狀況、財務穩健性、市場表現等一系列與信用評估緊密相關的風險指標。同時,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基于提煉出的風險指標,通過運用邏輯回歸等相匹配的機器學習算法構建信用評估模型,并對其進行嚴格的訓練,不斷調整參數,確保模型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模型在經過充分的訓練與優化后,便會被部署到信用評估系統中,實時地依據多維度風險指標數據,準確輸出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評分、風險等級及償債能力等一系列關鍵信息。進一步,通過充分利用這些信息,生成詳盡的信用解讀報告和經營能力報告,為中小微企業描繪出一幅全面且清晰的信用畫像。
(2)信用資產登記。在完成信用評估流程之后,京東科技會依據詳盡的信用解讀報告和經營能力報告,并結合中小微企業的相關信用數據進行考量,將滿足既定條件的信用資產信息精確地錄入信用資產登記系統。在經由嚴謹的審核與確認流程,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之后,正式用于后續的貸款審批、風險管理等環節。
在信用資產構建階段,京東科技通過廣泛搜集并系統化處理中小微企業的多元化數據資源,將數據資源轉化為能夠全面反映中小微企業整體信用狀況的信用資產,從而為金融機構識別中小微企業在“脫核\"融資過程中的關鍵能力信號提供有力的支撐,為雙方架設起一座堅實的信用“橋梁”,有效促進雙方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平臺企業信用樞紐的功能。
(二)數據資產捆綁階段: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的形成
資源本身不能產生價值,稀缺、不可替代、難以模仿的管理資源的能力才是價值產生的源泉(Barney,2018)。
在數據資產捆綁階段,京東科技基于中小微企業信用資源,動態捆綁數智化服務,以此形成一系列具有獨特優勢的“普惠融資、快速響應以及精準滴灌”的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
1.激活普惠融資能力。普惠融資能力,是指將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等相關信用資源與數智化服務進行動態匹配,實現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智能、高效對接,進而顯著提升融資可得性與普惠性的能力。
(1)融資方案的普惠服務與個性化調整。在中小微企業提出融資訴求后,京東科技通過標準化API接口自動化直連,實時調取企業信用資產及其他相關數據信息,并依托機器學習算法,實現中小微企業融資客戶與資金方的智能化動態匹配,有效破解融資困境。針對信用狀況良好的企業,不僅為其匹配更高的融資額度,還爭取更優惠的利率,大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對于信用狀況稍差的企業,并不簡單拒絕其融資需求,而是根據其信用相關信息,通過靈活地調整融資期限或增加擔保措施等,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從而滿足這些企業的特定融資需求,實現金融服務的普及與個性化調整雙重目標。
(2)信用資產的動態監測與風險控制。京東科技會對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等相關信用信息進行實時且全面的監測,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因素并發出預警,同時將信息無縫共享給金融機構,從而降低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各類風險,為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提供堅實保障,顯著增強其放款意愿,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定經營和健康發展。
2.賦能快速響應能力。快速響應能力,是將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等相關信用資源與數智化服務進行動態、高效的匹配,從而顯著優化金融機構的貸款審批流程,并實現對中小微企業快速放款的能力。
(1)優化審批流程。京東科技依托中小微企業信用資產等一系列數據信息,智能化判斷其貸款申請是否能夠通過,并將符合資質的貸款申請信息實時同步至相關金融機構,讓金融機構能夠基于篩選后的貸款申請進行快速核驗,從而優化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流程。
(2)實現快速放款。京東科技通過系統化的接口傳輸機制,高效整合并傳遞企業的信用資產等相關數據信息,并基于總體評估結果將詳細的風控意見提供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接收這些信息后,能夠綜合考量企業的信用評級報告與京東科技所提供的風控見解,進而快速實施融資活動,顯著提升整體融資效率。
3.使能精準滴灌能力。精準滴灌能力,是指基于中小微企業信用資產等相關信息資源的精細化利用,精準把握融資需求,進而實現融資需求與金融產品的高度適配,提升融資過程中供需適配性的能力。
(1)精確匹配融資需求。京東科技依據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畫像等相關信用信息,針對其融資需求,能夠精準匹配訂單融資、倉單質押貸款等適配的金融產品,全面適應并滿足中小微企業在不同業務場景下的融資需求,從而實現融資服務的精準化與高效化。
(2)定制化運營服務。京東科技借助中小微企業信用畫像等相關信用信息,能夠深度融人客戶的產業運營場景之中,為企業提供一系列高度定制化的運營服務,不僅為中小微企業篩選出適宜的金融產品與匹配合理的貸款額度,還涵蓋了貸后的風險管控等一系列環節,旨在全方位優化融資流程,滿足不同企業的融資需求。
在數據資產捆綁階段,京東科技作為金融科技平臺企業,能夠將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下的中小微企業信用資產與數智化服務進行動態捆綁,形成“普惠融資、快速響應和精準滴灌”一系列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不僅提升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可獲得性、便捷性和適配性,還促進了金融機構信貸結構的調整與信貸風險的有效控制,實現了對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雙向服務,充分發揮了金融科技平臺企業服務樞紐的功能。
(三)“脫核”能力利用階段:多維價值的創造
“脫核”能力的有效利用,是實現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完整閉環的終端階段。京東科技基于“普惠融資、快速響應與精準滴灌\"的“脫核”能力的綜合動員,形成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實現多維度價值創造。
1.供應鏈金融體系的創新。供應鏈金融“脫核”創新,不僅代表了傳統融資模式的系統性變革,更標志著金融服務領域的一次重大創新與邊界拓展。
(1)創新融資模式。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擺脫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對核心企業信用評價的過度依賴,其更多地依托產業鏈上多維度的數據信息,構建以借款人“數據信用”為核心的新型信用體系,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從而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為高效、靈活的融資支持,顯著提升其資金周轉效率,增強其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
(2)拓寬金融服務邊界。在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下,金融機構能準確獲取中小微企業的運營狀況與風險特征,實現融資決策的高效化與精確化。同時,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顯著降低,使得更多原本難以獲得正規金融服務的長尾企業得到便捷、高效的資金支持,有力拓寬了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使之能夠觸及更廣泛的經濟實體,為供應鏈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鮮的動力源泉。
2.經濟價值的增益共創。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不僅有效促進了中小微企業在經濟價值創造上的飛躍,也為金融機構的經濟價值帶來了顯著的增益與提升,實現了雙方在經濟價值獲取上的共創。
(1)推動中小微企業實現經濟價值。在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下,中小微企業擺脫了以往因信用背書不足而面臨的融資困境,實現了資金獲取的便捷化。這一轉變能顯著提升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和資金周轉速度,為企業創造更高效的財務運營環境,促進企業的業務擴張和市場競爭力提升,給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助力金融機構提升經濟價值。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下的供應鏈金融“脫核\"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對核心企業信用背書的過度依賴,進而拓寬了信貸業務的范疇,為金融機構開辟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下信貸審批流程的優化與信貸風險的管控,提高了金融機構融資決策的效率與準確性,提高了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與盈利能力。
3.產業鏈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在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下,供應鏈金融“脫核”創新顯著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及安全性,為其穩固運行與可持續發展構筑了堅實的基礎,進而促進了整個經濟生態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1)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在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下,中小微企業能更便捷地獲得資金支持,加速資金周轉。這種資金流動性的提升不僅使單個企業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和外部沖擊,還促進了產業鏈供應鏈整體韌性的提升。同時,在數據信息共享機制下,合作的各方主體能更有效地共同抵御風險,保障了中小微企業的持續運營,進一步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2)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信息共享與多方協同合作不僅有助于供應鏈各節點間的信息流實現高度透明化,加深供應鏈各參與方之間的信任和合作,而且能夠實時且精確地把握供應鏈中的動產流動與資金流轉,進而實現對潛在風險點的即時偵測與有效預防,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在“脫核”能力利用階段,京東科技基于一系列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創造了多維價值,有力地推動了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的演進,實現了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經濟價值的協同增益,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為供應鏈金融領域乃至整個經濟生態體系的演進注入了強勁動力,充分發揮了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價值樞紐的功能。
五、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理論模型
本文以京東科技為例,對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創新實踐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經由“信用資產構建一數據資產捆綁一‘脫核'能力利用\"的動態路徑,數據信用范式有力推動了供應鏈金融的“脫核”發展,在多個維度上創造了價值。整個過程中,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展現出遞進式的“三重\"樞紐功能,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多方主體的緊密協同,還顯著提升了供應鏈金融“脫核”的整體效能。基于對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構建了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理論模型,見圖2。

首先,通過充分整合內部數據資源并加強外部合作,廣泛采集中小微企業的多維度數據資源。在此基礎上,依托技術手段對海量數據集實施預處理與精細化的存儲管理,提升數據的可用性和解析效率,進而將中小微企業的多元化數據資源構建成能全面反映中小微企業信用狀況的信用資產。然后,將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與數智化服務進行動態捆綁,形成“普惠融資、快速響應和精準滴灌”一系列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最后,通過有效利用“脫核\"能力,形成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創新服務體系,為中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創造經濟價值,并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實現多維價值共創。
需要指出的是,京東科技作為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在對資源進行有效編排,助推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信用樞紐、服務樞紐和價值樞紐的“三重\"樞紐功能,如圖3所示。

在信用資產構建階段,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發揮信用樞紐功能。其基于多維度數據資源,為金融機構精準提供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信息,為中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搭建高效的信用“橋梁”,從而緩解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放款意愿,為破解位于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微企業群體融資困境奠定堅實基礎。
在數據資產捆綁階段,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發揮服務樞紐功能。其基于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等相關信用資源,與數智化服務形成動態捆綁,形成“普惠融資、快速響應、精準滴灌”一系列供應鏈金融\"脫核\"能力,從而實現對金融機構和中小微企業的雙向賦能:金融機構能夠精準明晰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實現高效對接,并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速貸款審批與發放流程;中小微企業群體能夠獲得與自身需求相契合的一系列高度個性化、定制化的運營支持服務,確保融資需求得到有效滿足與快速落地。服務樞紐角色的介入,不僅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機構的服務供給效率與質量,使之更加貼合中小微企業的實際需求,而且顯著提升了中小微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便捷性與滿意度。
在“脫核”能力利用階段,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發揮價值紐功能。其創新了以數據信用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突破了傳統模式下過度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的桎梏,不僅拓寬了金融機構信貸服務的邊界,還為中小微企業開辟了更為寬廣的成長與發展路徑,實現了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的經濟價值共創,促進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一)理論貢獻
本文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豐富了供應鏈金融理論內涵及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路徑與機制的研究。現有關于供應鏈金融的文獻主要聚焦于依托核心企業信用構建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但此類傳統模式仍難以破解中小微企業信用資質不足導致的融資困境(丁振輝,2015)。盡管已有研究提出,改變傳統的核心企業主體信用模式,從數據信用出發創新發展核心企業弱確權供應鏈金融模式,或是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關鍵(葉松和劉圓夢,2024),但對于如何基于數據信用范式實現供應鏈金融“脫核”創新尚未形成系統性解釋。本文以京東科技為例,提出“信用資產構建一數據資產捆綁一‘脫核'能力利用\"三階段動態演進模型,不僅揭示了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內在機制,還突破了傳統文獻對核心企業信用依賴的路徑鎖定,實現了授信依據向“生態級數據信用網絡”的范式轉移,拓展了供應鏈金融的理論邊界。
2.深化了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情境下資源編排和多方主體協同演進的相關理論。本文從資源編排和協同演進雙重視角出發,動態剖析金融科技平臺企業鏈接多方主體,全面整合數據資源并構建中小微企業信用資產,且動態捆綁數智化服務形成“脫核\"能力,創造多維價值的全過程,不僅彌補了資源編排理論對單一主體資源依賴的不足,還拓展了協同演進理論在供應鏈金融場景的應用邊界。
3.拓展了對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進程中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功能的探索,推動了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功能理論分析框架的完善。既有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平臺企業作為技術賦能者,在降低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信用依賴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宋華等,2024),但其具體功能定位仍待深入探討。本文研究發現,金融科技平臺企業在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過程中,發揮了信用樞紐、服務樞紐、價值樞紐的“三重\"樞紐功能。對中小微企業而言,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的“三重\"樞紐功能降低了其對核心企業信用的被動依賴,破解了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的難題;對金融機構而言,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的“三重\"樞紐功能助力其突破“不敢貸、不會貸”的困境,實現服務下沉與資產質量優化。
(二)實踐啟示
可持續性與可復制性是供應鏈金融“脫核\"探索的核心價值(林永民和馮宏薇,2024)。本文的研究結論可以在實踐中指導企業推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第一,數據信用的構建是推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的重要節點。“信用資產構建一數據資產捆綁一‘脫核'能力利用\"的動態階段演進,能有效推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將豐富的數據資源高效轉化為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資產,是此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金融科技平臺企業應致力于完善信息數據管理架構,構建科學、全面的信用評估體系與標準,以確保數據信用的精準構建,為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第二,數字化轉型是供應鏈金融“脫核”發展的必要條件。金融科技平臺企業應積極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戰略,通過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不斷深化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與應用,從而為供應鏈金融“脫核”的持續發展與優化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金融科技平臺企業要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積極搭建并不斷創新生態化協同平臺,扮演好樞紐的重要角色,促進金融機構、中小微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實時交互與資源對接,賦能資金方,助融中小微企業,實現資金方與中小微企業的資金融通。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聚焦于京東科技這一金融科技平臺企業的典型范例,探究了數據信用范式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內在機制,在拓展現有理論的同時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結論。但是,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本文采用單案例縱向研究方法,雖有利于深度挖掘案例企業實踐規律,但研究結論的普適性尚需進一步驗證。在后續研究中,可引入多案例比較研究,通過跨案例聚類分析,擴大理論模型的解釋廣度。其次,本研究結論可能僅適用于特定行業范疇,未來可通過大樣本實證檢驗本文所提出的理論框架和結論。最后,本文主要從數據信用范式出發,后續研究可探索驅動供應鏈金融“脫核”的其他重要因素,并且不僅限于資源編排和協同演進視角,為供應鏈金融“脫核”的研究開辟新的理論視角與實踐路徑。
【主要參考文獻】
程國平,邱映貴.供應鏈風險傳導模式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6~41.黃育新.科技賦能下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創新[J].新金融,2024(7):27~33.林永民,馮宏薇.供應鏈金融“脫核\"融資創新模式比較[J].財會月刊,2024(23):89~95.林永民,史孟君,陳琳等.信用穿透與多方共贏: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研究[J].征信,2021(5):28~34.毛基業,張霞.案例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及現狀評估一一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論壇(2007)綜述[J].管理世界,2008(4):115~121.毛基業.運用結構化的數據分析方法做嚴謹的質性研究一一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與質性研究論壇(2019)綜述[J].管理世界,2020(3):221~227.牛曉健,郭東博,裘翔等.供應鏈融資的風險測度與管理一一基于中國銀行交易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秦江波.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J].學術交流,2021(5):103~115.宋華,韓思齊,劉文詣.數字化金融科技平臺賦能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一一基于信息處理視角的雙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2024(1):264~275.宋華.數字平臺賦能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LJ」.中國流通經濟,2020(7):17~24.肖文杰.科技讓金融消費更美好[J].中國金融,2022(7):52~53.閆碧潔.供應鏈金融“脫核”意義重大[N].期貨日報,2024-03-25(007).葉松,劉圓夢.河南駐馬店探路供應鏈金融\"脫核\"[N].金融時報,2024-09-24(012).張青,華志兵.資源編排理論及其研究進展述評[J].經濟管理,2020(9):193~208.BarneyJ.B..Whyresourcebased theory'smodel ofprofit appropriationmust incorporatea stakeholder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13):3305~3325.
CaoC.,GempesawD.,Simin T.T..Information choice,uncertainty,and expected returns[J].Th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21(12):5977~6031. Chadwick C.,Super J.F.,Kwon K..Resource orchestration in practice: CEOemphasis on SHRM,commitment-based HR systems,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360~376. Chakuu S.,Masi D.,Godsell J..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sms,actors and instrumentsin supply chain financ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Economics,2019(216):35~53. DenicolaiS.,RamirezM.,TiddJ..Creatingand capturingvaluefromexternal knowledge:Themoderating role of knowledge intensity[J].Ramp;DManagement,2014(3):248~264. Gelsomino L.M.,Mangiaracina R.,Perego A.,etal..Supply chain finance:A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amp; LogisticsManagement,2016(4):348~366. PanS.L.,Tan B..Demystifying case research:A structured-pragmatic一 situational (SPS)approach to conducting case studies[J].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1(3):161~176. SchluneggerM.C.,Zumstein-ShahaM.,PalmR..Methodologic and dataanalysis triangulation in case studies:A scopingreview[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Research,2024(8):611~622. SirmonD.G.,HittM.A.,IrelandR.D..Managingfirmresourcesindynamic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The 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1):273~292. Sirmon D.G.,HittM.A.,Ireland R.D.,et al..Resource orchestration to createcompetitive advantage:Breadth,depth,and life cycle effects[J].Journal ofManagement,2011(5):1390~1412.
(責任編輯·校對:陳晶喻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