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回復率、低薪資、難對口,是當下文科生求職時面臨的普遍困境。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4月中旬,人文社科類畢業生offer(錄用通知書)獲得率僅為43.9%,低于理工類學生的49.4%;2023年,人文社科類畢業生獲得offer的比例更低,僅為42.5%。長期從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調查服務的麥可思的調研結果也顯示,2023屆就業落實率最低的3個專業是美術學、心理學和法學。
即便找到工作,文科生的起薪也并不亮眼。麥可思的調研數據顯示,2023屆本科畢業生薪資排名前20位的專業沒有一個來自文科。在畢業3年后、5年后的薪資榜上,除經管類,其他文科專業大多數居于末位。
在求職市場碰壁,文科生把目標投向體制內。獵聘的數據顯示,約35%的2024屆人文類畢業生會選擇考公或考編,而理工類畢業生的這一比例約為14%。還有不少人將留學和教培行業作為備選。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董佳晨有類似的感受:去市場化公司工作的人是極少數。董佳晨直到研二還在體制內和市場化的公司之間搖擺。求職前,她積累了6段實習經歷,在投遞了約20家公司后,只收到了2個offer。
為什么文科生難在市場中找到位置?同道獵聘集團副總裁把冉認為,文科生的優勢更隱性,和崗位的匹配度不易量化。而在如今技術當道的背景下,在強調實操和結果導向的市場邏輯中,文科生擅長的表達、理解、思辨等軟技能往往容易被邊緣化。
自19世紀產業革命以來,文科和理科的分化加劇。日本社會學家吉見俊哉在《“廢除文科學部”的沖擊》一書中指出,隨著產業革命和機械技術的發展,理科站在了技術主導社會的前沿,文科則被留在價值反思的位置。到了今天,這種結構性差異仍在制約文科生的職場選擇。
此外,高校當前的文科教育存在學術訓練泛化、對就業不重視的問題。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后被保研到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的文科生楊路,在社交平臺上開設了一個與文科生求職相關的賬號。對文科生群體就業情況進行長期觀察后,他發現頭部高校對文科生的培養或許有用,但很多普通本科學校依然采用純學術的方式培養學生,既無實習支持,也缺乏職業指導。此外,部分高校針對實習的規定掣肘了學生的實踐,比如要求實習必須和專業對口。
盡管眼下文科生在就業市場遇冷,但從更長的職業周期來看,文科生并非一直在走下坡路。麥可思的數據顯示,法學專業近年來就業率不佳,但2023屆法學專業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與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并列第一。2024屆本科就業滿意度排名前20位的專業中,除了法學,還有8個人文社科專業。從畢業5年后的情況來看,2018屆教育學和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度最高。麥可思分析稱,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在長期職業發展中可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特別是在教育和文化藝術領域,能夠獲得更多的個人發展空間和社會影響力。換句話說,文科生進入職場的起點可能較低,但在長期職業發展中,他們常常能夠獲得更強的歸屬感和成就感。
在對畢業生的訪談中,許多人都強調實習在求職中的重要性。大量數據也支持他們的這一判斷。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應屆畢業生認為能成功拿到offer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相關的實習經歷”和“社會實踐經驗豐富”。實習,不再只是簡歷中的一行描述,而是真正建立職業方向感的過程。
周思是一名文科生,但從高中起就對化學有濃厚的興趣。他在大三輔修了化學,這幫助他拿到了一家農化公司的offer。他觀察到,那些掌握小語種、輔修了第二專業的同學在求職中更容易拿到offer。
這種“跨界能力”正在成為文科生突圍的新路徑,高校也在加速順應這種趨勢。復旦大學在近年的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要跳出文科來謀交叉”,并將增加“新文科”培養項目和投放名額。
“新文科”是教育部統籌推進的文科教育改革方向,強調打破傳統學科邊界、推動文理融通。2025年教育部公布新增的29個本科專業大多是交叉學科,文科領域的專業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區域國別學、智能影像藝術、數字戲劇等。
在實際教學中,這種交叉早已顯現。復旦大學自2021年起在全校范圍內試行“2+X”的培養模式。“X”指多元發展路徑,每個學生除了必須完成通識教育和本專業課程,還可以獲得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學習機會。除了課程設置,高校對專業的定義也在松動。復旦大學正在推動“從專業到項目”的改革,學生不再被單一專業限制,可以圍繞興趣選擇由多個學科支撐的學習項目,獲得更有彈性的學歷結構。電子科技大學也在2023年首次推行“本科生自主設計個人專業培養方案修讀計劃”,學生可以按需設計跨專業方案。2023年和2024年,電子科技大學分別有16名和73名本科生的自主設計培養方案通過審核并生效。
這一系列改革的底層邏輯,是對職場新需求的響應。麥可思研究負責人諶超分析稱,當前就業環境中,兼具“數據素養+人文關懷”的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文科生從事崗位的能力需求已從經驗直覺驅動逐步轉向數據理性驅動,數據分析和理性決策類能力在文科崗位中的重要性顯著提高。”
這一趨勢也在用人市場得到驗證。小紅書大模型團隊啟動“人文訓練師”的招聘,明確邀請有人文背景的人才加入。把冉稱,“AI(人工智能)浪潮帶來了技術平權,獲取各類專業知識的門檻大大降低,專業之間的差異被弱化”。在她看來,AI普及之后,人的獨有價值更加突出,對人才的審美水平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更高,“這是文科生的新機會”。
2025年5月,五源資本發起了一場“72小時AI生存挑戰”活動,共有7名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其中包括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的畢業生陳郅悅。陳郅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如果沒有AI工具,自己幾乎沒有可能做出產品,而現在只要能清晰地表達需求,就可以與AI搭檔,把一個點子變成樣稿,再變成產品。目前,陳郅悅已經成為一名獨立開發者,在AI工具的幫助下成功“轉碼”。
對文科生而言,當下正是自我審視與探索的關鍵時期。這種探索,既體現在能力的精進與提升,也關乎認知觀念的革新與突破。從短期來看,文科生就業仍然面臨諸多困難,但其中也蘊含新的機遇。在任何時代,職場并非一成不變,起點也永遠不是歸宿。
(應受訪者要求,楊路、周思為化名)
(金 鏡摘自《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5年第7期,本刊節選,勾 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