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家博物館的第三展室里,燈光靜靜地籠罩著展柜。我駐足在一只看似尋常的粗瓷大碗前,它的釉色早已斑駁,碗口有兩處明顯的豁口,碗底沉淀著經年累月的茶漬。
這樣普通的食器,本會湮沒在歲月的長河里,卻因展簽上簡短的文字而顯得格外沉重:“一九四三年冬,地下黨員林志明脫險所用器物。老房東陳德厚于碗底藏刀片助其逃脫,次日遇害。”
我不由得編織起一幕幕場景:一九四三年冬,朔風如刀,陳德厚蹲在自家門檻上,旱煙袋里的火星時明時暗。遠處土路上騰起的塵土引起了他的注意——十二匹快馬疾馳而來,為首的正是臭名昭著、無惡不作的大頭目王麻子。
“逮著一個共產黨探子!”王麻子將五花大綁的年輕人推下馬背。年輕人踉蹌幾步穩住身形,破舊的棉襖裂開處,露出里面洗得發白的青色學生裝。
陳德厚認得這身打扮,上個月來村里辦識字班的林先生,穿的就是這樣的衣裳。“關在柴房里,明兒一早槍斃!”王麻子踹開陳家柴房的門,將年輕人推了進去。
夜深人靜時,陳德厚摸黑起身。灶膛里的火光映照著他布滿皺紋的臉龐。他從碗柜最底層取出那只粗瓷大碗,碗底有個凹槽,老人將磨了半宿的剃頭刀片小心嵌入,又仔細地覆上一層熱騰騰的高粱飯。
柴房門軸發出細微的吱呀聲。林志明以為是行刑隊提前到來,卻見月光中一個佝僂的身影無聲地放下飯碗。隨即他退到屋外,故意咳嗽兩聲——這是告知哨兵換崗的暗號。
高粱飯的香氣勾起了林志明的鄉愁。當他咬到碗底的硬物時,月光正好照在刀片上。他割斷繩索,扒開柴房后墻的茅草,看見老人蹲在豬圈旁,正朝后山小路比畫著方向。
“這只碗是二○二四年才入藏的。”講解員的聲音將我的思緒拉回現實,“捐贈人陳紅梅女士在整理祖宅時,從灶臺夾層里發現了它。這把剃頭刀片是林志明同志專程送來的,兩件文物共同見證了一段軍民魚水情深的革命往事。”
我湊近展柜,突然發現碗沿有個細微的刻痕,是“陳”字的半邊。這一定是老人在黑暗中匆忙刻下的記號,為了讓素不相識的地下工作者知道該信任誰。
史料記載,陳德厚受審時故意誤導追兵的方向,就義前仍望著后山的小路微笑。
林志明負傷趕路,趕在日軍行動前兩小時將情報送達。新四軍三師某團設伏殲敵三百余人,而陳德厚的遺體三日后才被村民從枯井中找到并掩埋。后來,陳德厚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這只普通的飯碗里,盛著的從來不只是刀片與飯食,更是一個民族在最黑暗的歲月里,對光明永不磨滅的信念。正如陳紅梅女士捐贈時所說:“爺爺救下的不只是一個共產黨員,他救下的是黎明前的春天。”
(朱權利摘自《新民晚報》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