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允則是宋真宗當政時的一名統帥,帶領手下的將士們駐扎在宋遼邊境。有一天晚上,他在營中舉行酒宴,和眾將士把酒言歡,喝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兵士從外面急急忙忙走到他身邊,悄悄地告訴他:“大人,離此十里之外的那個兵器庫起火了!大家正在奮力撲救!”李允則聽后,悄悄地囑咐他:“我知道了,此事嚴格保密,不得聲張!悄悄把火撲滅,當什么事也沒有發生!”
那個兵士領命而去,李允則依舊與在座的眾將士談笑風生,一直喝到午夜時分,大家才酒足飯飽散去。待眾人都離開后,李允則立即叫上隨身兵士,飛身上馬,直奔十里外的兵器庫。火早已被撲滅,但損失了一部分武器,李允則查看完了以后,叮囑眾人要繼續嚴守秘密,然后派人暗中潛回瀛州,運回一批武器,把燒掉的武器都補齊了。因為是暗中進行的,所以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件事。
事情過了半年多,“武器庫失火”一事漸漸傳開了,傳到樞密院那里。樞密院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后,便上書彈劾李允則“失火不救,仍舊飲酒作樂”。
奏書報到宋真宗那里,十分了解李允則的真宗皇帝說:“李允則這樣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等問問他再說吧。”
后來,朝廷讓李允則就此事做出解釋,李允則便解釋道:“儲藏軍械的地方,防火措施十分嚴密,輕易不會失火,如果失火了,一定是有人縱火。而且,恰好在我正在營中舉行宴會時失火,怎么會這么巧?這肯定是有預謀的,一定有內奸當時就在宴會上打探消息,準備給敵人通風報信。如果我當時下令停止宴會,帶著大家去救火,恐怕就中了敵人的奸計,難免會有預料不到的事情發生!所以,我才繼續‘飲酒作樂’,以此來麻痹敵人,暗中把事情處理好,從而挫敗他們的陰謀。”眾人聽罷,這才明白李允則的良苦用心,紛紛稱贊他機智、冷靜。
后來,種種信息表明,那天晚上武器庫的火,果然是內奸安排人放的,而且與遼國方面約定好了。待大火著起來,李允則帶著眾人去救火時,內奸就派人快馬飛報遼軍,遼軍就趁亂展開偷襲,一舉把宋軍大營端掉。可是,那天晚上,那個內奸見李允則一直神態自若地與大家把酒言歡,心里就起了懷疑,疑心自己安排的人是不是沒能把火點起來。所以,他就沒有按預定的計劃通報遼軍來偷襲宋軍大營,宋軍因此躲過了一劫。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李允則。
在歷史上,李允則并不是什么大官,最高只做到知州、防御使,一直是地方官員。他卻能被寫進史書,這與他遇事冷靜、處變不驚的性格不無關系。蘇洵在《心術》中所說的“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覆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這正是李允則的真實寫照。
(潘光賢摘自《滕州日報》2025年7月4日,李小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