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在電梯里遇到住在樓上的大男孩,差點沒認出來。不久前我碰到他媽送他去看考場,他那時還穿著深色系的T恤和長褲,戴著黑框眼鏡,頭發厚重地壓在頭頂。
才過了幾天,他像變了個人。粉色襯衫搭配白色大短褲,腳上是五彩斑斕的運動鞋。神來之筆是他的發型,明顯燙過,做了金色挑染,蓬松而輕盈,像是在告訴世人他熬過了人生中的大考驗,從此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
我家的孩子還在高一的甬道里穿行,我問他高中畢業后想不想去把頭發弄一下,他有點遲疑。他也覺得很好看,但是,“有點太那個了吧”,他含混不清地說。
我知道他的意思,青春期的孩子,既想塑造自我,又怕別人說長道短,既想要突破,又不太有安全感,自尊心很脆弱。
我熱切地跟他說:“你一定要嘗試一下,看看自己還有多少可能。我們要避免的不是折騰,而是增強自我修復的能力,這不正是鍛煉自己的好時機嗎?”
說著,我竟有點恍惚,我真是在勸孩子嗎?還是隔著漫長的時空,勸那個謹小慎微,在人生路途上“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說一句話,唯恐被人恥笑”的自己?若是真有這么一個時空通道,我的遺憾會不會少一點?
二十八歲那年,在理發店里,給我理發的大姐說:“哎呀,你也有白頭發了。”
我聽得心里一沉,又覺得她的這句話語氣復雜。之前她多次勸我燙個大波浪,或者挑染一下,我總是笑笑,不接她的話茬。倒不是我不想讓大姐掙錢,而是我覺得自己這點可憐的頭發禁不起耗損。現在看,這么珍惜又能怎樣?還是有了白發。難道我還沒有華麗地活過,就要老去了?
我還沒有燙過大波浪,沒有穿過糖果色的泡泡衫,沒有去海邊看過日出,沒有為誰哭過、失態過,就這么老去了?
我打小頭發就不多,發質一般。雖然那時看著掛歷上美人的波浪卷我也眼饞,但是下一分鐘就會告誡自己,還是掂量一下自己有多少資本吧!
在穿著上,我也奉行“可以不美,但不能出丑”的原則。自從閨密給我展示了她的小蠻腰之后,自慚形穢的我,就把束腰短裙寫進了禁忌表。我還知道大翻領會顯得我肩膀寬,闊腿褲會顯得我腰身壯,原本有那么多藏愚守拙的方法,我為什么非要跑到人前現眼呢?
既然自己不是一個有魅力的人,那么就盡量收斂自己。我從不在人前唱歌,因為小時候被家人笑話唱歌難聽;我很少在人前發言,直到現在,我開口說第一句話時聲音仍然會顫抖;在感情上,我更是趨向于保守,我一度很擔心自己沒人追,劉三姐說:“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暗示只能是男人主動,可要是人家都不主動,我豈不是要孤獨終老?
我上高中時,和隔壁班的一個女生走得很近,那個女生簡直是我的反面,她走到哪里都閃閃發光。她并不是天生麗質,而是美在自信張揚。她相信所有人都喜歡她,如果人家不喜歡她,要么是不了解她,要么是誤解了她。
她喜歡打扮。當時流行蘿卜褲,她就把她媽媽的褲子,拿去找裁縫把褲腳修窄。暑假我們參加夏令營,她戴上她爸爸的蛤蟆鏡,與她蜜色的皮膚極相襯,竟然有點異域風采。
她那時暗戀一個男生,每天大課間就站在陽臺上搜尋他的身影。更嚇人的是,有一次我和她下樓時跟那個男生碰了個正著,她走上前去跟人家說:“你不要談戀愛哦,高考完我要跟你談。”男生當場愣住,眼睛里閃過震驚、詫異、小小的恐懼和肅然起敬等一系列情緒。
在那個年代,這種大膽的做派無疑會使她的風評受損。好幾次,我聽到同學非議她,甚至有人勸我不要和她一起玩,認為她會把我帶入歧途。我當然不會聽,但也曾屢次向她表達“你可都改了吧”的意思,她搖搖頭,根本不當一回事。我們漸漸也就疏遠了。
許多年后,我們在異鄉見面,她已經是那個城市電臺的著名主持人,業余寫專欄,還做了個微信公眾號。她的眼神依然鮮活,卻又有種歷盡千帆的從容,知人論世也因經歷豐富而通達。
她告訴我她這些年經歷過很多事,吃過虧,受過傷,也長了記性。但是她感覺自己骨子里還是我當年認識的那個人,想到自己的年齡,都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她的話讓我想起《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王嬌蕊,她也是熱烈地燃燒過的人。王嬌蕊說:“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后還是要愛的。”對于人生,她們都有一種不設防、無保留的態度,要將自己完全釋放。
還有《永遠有多遠》里的西單小六,年輕時也特別做作,讓人看不慣。但多年之后,她再次出場,“步態悠然,她的神情只比從前多了幾分見過世面的隨和。她看上去活得滋潤,也挺滿足”。她沒有被人生的跌宕起伏消耗,她修復了自己。
我與女同學分別之后一直在想,活在世間,要盡興地生活,雖有耗損,但活得更快樂。你知道世界還有更多角落,自己還有無限可能,青春不會像被壓在箱底的衣裳,白白地舊了,而是物盡其用,轉化成快樂的能力。
不久前,我看到有位女明星上熱搜,很久不見,她仍然能夠驚艷世間。作為曾經的報紙娛樂版編輯,我目睹過她飛揚狂野的青春,也看到她被俗世圍獵。記得她踩坑時,報紙和網絡上連篇累牘地報道,不乏落井下石的恥笑。我看得心驚,覺得她的人生完了。不承想,人家才上路呢。
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在各行各業,都曾見到過年輕時特別能“興風作浪”的人,栽過跟頭,也汲取了經驗,鍛煉出強大的心性,擁有了更多的耐心、柔韌和創造力。成功成了副產品,難得的是,幾經鍛煉,他們舉重若輕,因為智慧而快樂。
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在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稍稍出點格,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恬淡人生摘自《齊魯晚報》2025年7月9日,閆 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