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色中,我掏出手機,右上角一個扎眼的數字跳出來:剩余電量20%!系統自動進入低電量模式,屏幕暗了幾分,動畫簡化了,后臺應用程序活動悄然凍結。這個小小的電子設備以退為進,可以延長40%的續航時間。人類發明的機器會節能,那么處在現代社會的人類,有沒有低電量生存模式?
低能耗的生存哲學,古人在大自然中早有洞見。明人凌濛初在《初刻拍案驚奇》中寫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边@句話可能源于一則民間故事。有個老漢把山分給兩個兒子,小兒子紅山伐盡西崗樹木燒炭,暴雨一來便顆粒無收。大兒子青山伐劣留優,栽新苗、墾荒地,造就山清水秀之境。資源有限,保持養精蓄銳的能力,是良性循環的前提。陶淵明把對生態的理解轉移到自身,在看清“寓形宇內復幾時”的生命有限性后,毅然辭官歸隱。他降低在社交與物欲上的消耗,換取“采菊東籬下”的精神續航,在低能耗中守護心靈的青山?!吧拖窀呻姵兀潆姴灰讌s消耗快,要隨時保養節省”,南懷瑾的箴言,道破了千年未變的生命本質。
2020年,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一篇微生物學研究論文,指出在能量貧乏的深海沉積物中,有微生物群落維持了長達1.015億年的代謝潛力。也就是說,地球上有那么一部分微生物在海底可存活逾1億年。這些細胞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功率水平工作,刷新了生命存續的能量消耗下限,原來活著可以如此低能耗。
與此相反,我們正陷入一場“永不斷電”的奔跑競賽。午夜的寫字樓格子間,鍵盤敲擊聲與拆外賣的聲響疊在一起;清晨6點的通勤地鐵上,浮腫的雙眼在工作消息與股票K線間快速切換;難得的親子時光也逐漸成為“并行處理”的副線——左手刷著工作群,右手敷衍著孩子遞來的畫作?!案咝阅苣J健痹缫巡皇沁x擇,而是生活的默認配置。當秒回消息變成職場美德,善于多線程切換的人被稱為“時間管理大師”,那么熬到凌晨刷的最后一條短視頻,就成了對疲憊靈魂的荒謬犒賞。
持續高亢終將觸發精神電池的“過熱保護”。高強度的工作之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往帶有鄉村、河谷、叢林元素的休閑場景,以放松疲憊的身體和大腦。近幾年連綜藝真人秀都在追求“向往的生活”:一頓飯、一杯茶,一場星空下的夜話或者農家院里的收獲。停下來的空當,不僅是雙腳自由行走的時候,也是生命機器低能耗運行的休憩。若沒有條件出游,或許發呆放空也是一種調節方式。
青山常在的秘訣,不過是春種秋收的耐心,與不燃盡每一寸土壤的清醒。低電量生存絕非退縮,而是存續之道,就如深海微生物在永恒的黑暗中,以微弱的能量注解著神奇的韌性,適時降頻不代表潰敗,而是對生命本質的重新聚焦。在滿格時儲備清醒,在告罄時懂得節制,真正的續航力,永遠來自對生命的敬畏。
(洛奇獅摘自《聯誼報》2025年7月5日,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