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測試的4個核心維度共同構建了16種基本的人格類型。第一個維度是外傾(Extraversion)與內傾(Introversion),它描繪了你的心理能量指向何方;第二個維度是感覺(Sensing)與直覺(Intuition),這關乎你如何接收和處理信息;第三個維度是思維(Thinking)與情感(Feeling),這揭示了你如何做決策;最后一個維度是判斷(Judging)與感知(Perceiving),它描述了你的生活方式和如何與外部世界互動。
16種人格類型中,每一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優勢、潛在的盲區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它提供了一套簡單易懂的語言,讓我們能夠談論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內在差異。
這套“字母密碼”真正的思想源頭,并非誕生于現代化的心理學實驗室,而是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充滿哲學思辨和個人探索的“分析心理學”。榮格認為,人的心靈是一個力求平衡的整體。意識層面展現出的任何特質,在無意識的深處,都必然存在一個與之相反的“影子”——這就是著名的“人格陰影”理論。“陰影”是我們人格中那些被壓抑、否認,藏在黑暗中的部分。它包含了所有我們不愿承認自己擁有的特質,即那些不符合我們自身認知的自我形象,不被社會規范接受的欲望、沖動和弱點。
他提出的內傾(I)與外傾(E),就是人格最根本的一對概念,決定了我們生命能量的流向。他提出的4種心智功能,也是成對出現:思維(T)與情感(F),感覺(S)與直覺(N)。另外,榮格還認為,在每個人的人格結構中,總有一種功能是發展得最好、最強大的,榮格稱之為“主導功能”。這就是我們意識中最清晰、最自信的部分,是我們行走世界的主要工具。然而,與它相對的那一端,則會成為我們的“劣勢功能”,它被深深地壓抑在無意識中,成為我們“人格陰影”的主要構成部分。
“劣勢功能”是我們最不擅長、最容易出丑,也最容易給我們帶來麻煩的地方。但對于榮格而言,這個“劣勢功能”并非一無是處,它恰恰是通往“人格完整”的鑰匙。榮格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所謂的“個性化”過程,是一次畢生的,整合意識與無意識、光明與陰影,最終成為一個完整而真實的自己的心理之旅。
榮格這樣一套深奧、復雜、充滿哲學思辨的理論,后來被一對從未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美國母女,改造成今天風靡全球的MBTI測試。她們是凱瑟琳·庫克·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
母親凱瑟琳出生于1875年,在那個女性普遍被限制在家庭中的時代,她便在家接受教育,并獲得了農業學位,后來成為一位著名物理學家的妻子。1917年,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帶回了未婚夫克拉倫斯·蓋茨·邁爾斯。凱瑟琳發現這個未來女婿看待世界的方式與眾不同,他會將周圍的事情和人分成不同類別去看待,這種認知方式給了凱瑟琳極大的啟發。直到1923年,凱瑟琳偶然讀到剛剛被翻譯成英文的榮格的著作《心理類型》。她意識到,榮格的理論遠比她自己構想的體系復雜與深刻。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將榮格的理論,引入識人與分類的工作中。
20世紀40年代初,這對母女在她們的客廳里,開始了將榮格的抽象理論轉化為具體問卷的漫長征程,并最終開發出著名的MBTI測試。而真正的突破發生在1957年,因為在這一年,母女倆的工作引起了當時美國最權威的考試機構ETS(教育考試服務中心)負責人亨利·昌西的注意。ETS同意為這對母女的研究提供資助,并在1962年出版了第一版《MBTI手冊》,這也標志著MBTI測試正式走向商業化。
《MBTI手冊》出版之后數年,一直不溫不火。但在1975年,該書的出版權被移交給了CPP(咨詢心理學家出版社),這家公司后來更名為“邁爾斯-布里格斯公司”。CPP敏銳地嗅到了MBTI巨大的商業潛力,在1977年推出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版本“Form G”。自此,MBTI走上了商業化的快車道。此后,公司不斷進行版本迭代,比如,1998年基于美國全國代表性樣本開發的“Form M”,以及2001年推出的能提供更精細解讀的“MBTI StepⅡ”,使其產品線越來越完善。
邁爾斯-布里格斯公司的營銷策略完美地將MBTI的弱點轉化為了賣點。首先,他們建立了一個“從業者社區”。公司規定,只有經過官方認證的從業者才能購買和管理官方的MBTI評估。其次,他們精心打造了積極、正向、非評判的品牌語言。在MBTI的世界里,沒有壞的類型。所有人格類型都被描述為平等的,擁有獨特的天賦和優勢。然而,最關鍵的戰略,是對其使用場景的精準定位。他們嚴禁將MBTI測試用于人員招聘和選拔,并將此包裝成一種崇高的商業道德,聲稱MBTI測試的目的是發展,而不是篩選。
在這個以發展為目的的領域里,客戶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預測,而是溫暖的洞見,這恰恰是MBTI測試的強項。如今,超過80%的世界500強公司都心甘情愿地為這個工具買單,因為MBTI測試為現代企業解決了一個最棘手、最昂貴的難題:管理人際互動。MBTI測試的價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簡單、通用、非威脅性的語言系統,來討論那些原本敏感而復雜的人際動態。它就像一種文化技術,將那些原本是一團亂麻的、充滿個人情緒的沖突,翻譯成了一個個看似客觀,并且能夠討論的話題。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你和某個同事合作得非常痛苦,你覺得對方拖沓、沒計劃、不靠譜。在沒有MBTI測試時,你可能會抱怨:“我真受不了跟他一起工作!”這種語言不僅充滿攻擊性,容易引發沖突,而且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但在引入MBTI測試之后,情況就不同了。你可能會說:“我是一個J(判斷)型偏好的人,而他是一個P(感知)型偏好的人。我們的工作風格有天然的差異,我需要明確的計劃和截止日期,而他更喜歡靈活和開放。我們需要找到一個雙方都能適應的合作模式。”當沖突去掉個人化,它就不再是你和他的矛盾,而是J和P兩種不同風格的碰撞。這極大地減輕了溝通的火藥味,為解決問題創造了空間。
MBTI測試在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跟所謂的心理學專業關系不大,而是滿足了企業在人性化管理方面的深層需求。它就像是現代商業社會復雜人際機器的潤滑劑,其社會功能遠遠超越了它的科學精度。MBTI測試也折射出當代年輕人在社會巨變下的集體心理需求。其中有對自我認同的極度渴求,也有對社交與群體歸屬的強烈需求。讓人能夠“與眾不同地在一起”的雙重功能,或許才是MBTI測試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散發魅力的真正原因。
(探險家摘自《世界博覽》2025年第13期,本刊節選,肖 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