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李靖是商朝的陳塘關總兵,而歷史里真實的李靖,是隋末唐初著名的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文武全才型”統帥,位列武廟十哲(與白起、韓信等同列),其軍事思想深刻影響了后世戰爭史,可謂赫赫有名的“戰神”。
公元571年,李靖出生于隴西名門望族,祖父李崇義為北周殷州刺史,父親李詮為隋朝趙郡太守,母族更顯赫,大舅韓擒虎是隋朝滅陳之戰主帥,小舅韓洪為隋朝柱國大將軍。
少年李靖常在韓擒虎將軍的軍帳中偷習兵法。某日,他指著沙盤上的河西走廊問:“若突厥來襲,當以何策破之?”韓擒虎笑答:“以正合,以奇勝?!崩罹竻s搖頭:“不,當以糧草誘其深入,斷其后路?!本司梭@嘆:“此子智謀,堪與孫武對弈!”
歸順唐朝后,李靖開啟了中國戰爭史上最華麗的征服表演。
公元621年的秋天,長江籠罩在蕭銑南梁政權的陰影下。這位割據荊楚的梟雄擁兵四十萬,戰船蔽江,自詡“鐵壁天塹”。李靖率三千輕騎星夜疾馳,卻在夔州被暴雨所阻。副將憂心忡忡:“江水暴漲,舟師難行,不如暫退。”李靖卻大笑:“此乃天助我也!”他深知蕭銑必因天險而松懈,遂命士卒拆解戰船甲板為筏,暗渡瞿塘峽。
三更時分,江陵城外忽現火龍。李靖令將士持火炬沿山疾走,制造千軍萬馬之象。守將文士弘登城遠眺,只見火光綿延三十里,驚恐高呼:“唐軍飛渡巫山矣!”待蕭銑調集主力迎戰,李靖卻已率敢死隊攀越城墻,直取中軍大帳。此戰堪稱冷兵器時代的“閃電戰”,僅用三日便瓦解南梁政權,史載“江陵城中,炊煙未斷而城已易主”。李靖入城后嚴令軍士“不取百姓一針一線”,江南九十六州望風歸降。
這場“閃電滅梁”之戰在《衛公兵法》中被總結為“兵貴神速,攻心為上”,與之相比,諸葛亮“七擒孟獲”多少顯得拖泥帶水。
公元629年的突厥牙帳內,頡利可汗正與部下痛飲馬奶酒。帳外暴雪肆虐,他醉醺醺笑道:“這般天氣,唐人怕是要凍成冰雕……”話音未落,帳簾突然被掀開,寒風裹挾著李靖的聲音刺入耳膜:“可汗好雅興!”
原來,李靖親率精騎,頂著零下三十度的嚴寒,穿越陰山險道,趁突厥人祭天狂歡時突襲定襄。突厥頡利可汗被生擒,突厥對北方的百年威脅終結。此役創下“十日滅國”的軍事神話,被后世稱為“古代特種作戰巔峰”,比霍去病漠北之戰更驚險,連唐太宗都驚嘆:“李靖用兵,鬼神莫測!”
但戰神亦有溫情。當部下欲斬殺投降的突厥婦孺時,李靖持劍擋在人群前:“兵戈為止戈,屠戮非王道。”他特設“歸義營”,教突厥人耕種紡織,其帳中常備《齊民要術》,自言:“安邊之策,不在弓刀,而在人心?!?/p>
滅掉東突厥后,公元635年,六十四歲的李靖高齡掛帥,再次出征,穿越海拔四千米的積石山追擊吐谷渾。在高寒缺氧環境中,他采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在星宿川、柏海等地連戰連捷;發明“冰甲戰術”,讓士兵反穿皮襖,白色絨毛與雪地渾然一體。當吐谷渾士兵看見“雪怪軍團”從天而降時,心理防線直接崩潰。
這次遠征,吐谷渾伏允可汗自殺,其子慕容順降唐。至此,絲綢之路南道被打通,為玄奘西行鋪平道路。
李靖的戰場神話背后,藏著更精妙的為臣之道。
玄武門之變當夜,當李世民與兄弟廝殺時,李靖稱病在家,李世民派心腹持密信求援。李靖對著燭火將信箋焚毀,對來使只說:“靖唯知忠陛下耳?!边@句模棱兩可的回答,既未站隊太子也未支持秦王。事后,李世民試探:“你的功勞可比韓信?”他答:“臣全靠陛下圣明!”
打下大唐半壁江山,功成名就后,李靖化身宅男,閉門謝客,連客廳都用屏風隔斷,生怕被人看見與官員私聊。朝會時常有文臣攻訐,李靖總微笑以對:“武人如刀,過剛易折,藏鋒才是長久之道。”后來凌煙閣畫像時,李世民特意將李靖位列第八——恰是能震懾群臣又不至功高震主的位置。
而從“大唐戰神”到“托塔天王”,李靖也在民間傳說和演義中逐漸“神話”。
公元634年,李靖以刑部尚書身份招撫嶺南。面對猖獗的山匪,他竟命人打造百口棺材置于城門,貼出告示:“愿死者領棺,欲生者領犁?!比蘸?,千余匪徒扶老攜幼下山領農具,唯有個別頑抗者被裝進自領的棺材。
在桂林任職期間,他主持修建的靈渠至今仍在流淌,還首創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懷柔政策:給壯族首領送絲綢,宣稱“這是長安最新時裝”;教百姓用筒車灌溉,把軍糧分給饑民;在七星巖刻下“民為貴”三個大字。
這些操作讓他收獲大批擁護者,百姓感念其德,將他的形象融入儺戲,創造出“三面令公”面具——紅面武相怒目揚鞭,白面文相手持《孫子兵法》,金面神相頭頂寶塔,暗合戰神、儒將、天神三重身份,恰似對他一生的注解——武能安邦,文可治國,神則庇佑蒼生。
今日,我們凝視昭陵陪葬墓群中的李靖衛國公墓,不見奢華陪葬,唯有殘缺箭鏃與泛黃兵書。考古學家曾發現件趣物——鎦金銅匣內裝著突厥可汗的金冠,卻被改造成筆洗,匣底刻著十六字真言:“以戰止戰,以殺止殺,以仁止暴,以智止愚?!?/p>
這或許便是“戰神”李靖留給后世最深的智慧——真正的勝利,從不在沙場,而在人心。
(摘自《名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