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統一的最大功臣,世所公認,非俾斯麥莫屬。1862年9月末,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首相兼外交大臣。雖然普魯士已崛起多時,逐漸統一德國,但距最后統一,仍有相當距離。俾斯麥上臺時在議會的演講中公開聲稱,只有“鐵與血”才能解決問題,對內對外盡顯其“鐵血本質”,被稱為“鐵血宰相”。但“鐵血”掩蓋了他的另一面,他并非是個一味強硬、只知向強敵開戰的莽夫,還是一位精于外交手段、對國際大勢和地緣政治有準確判斷的外交家。
丹麥、奧地利、法國這三個鄰國,都是德國統一繞不過去的門檻,都只能用戰爭才能最后解決問題,實現統一。但俾斯麥絕非逞匹夫之勇的魯莽之輩,決不會同時“三面出擊”。相反,他認真分析歐洲形勢,決定利用諸大國間矛盾,充分施展外交手段,孤立敵人,各個擊破,最終達到目的。
經過認真分析、權衡,他選擇丹麥作為首打對象,因為丹麥違約吞并荷爾斯泰因公國和石勒蘇益格公國在先,為他提供了進攻丹麥的“合理性”。唯一需要擔心、考慮的是奧地利。奧地利一直想維持自己在德意志世界的領導權,事實上是普魯士最重要的敵人,而且丹麥吞并的此兩邦與奧地利利益攸關。
俾斯麥的過人之處,也最能反映他外交謀略與手腕的,是能根據需要,找到與敵人的“共同利益”,將敵人化為盟友。既然此兩邦與奧地利利益攸關,俾斯麥就通過具體外交談判、磋商,讓利給奧地利,說服其最后同意與普魯士一同向丹麥開戰,二者平分戰利品,普魯士占領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占領荷爾斯泰因。1864年2月,普、奧向丹麥開戰,丹麥戰敗。同年10月,簽訂和約,丹麥放棄這兩個公國,分別為普、奧占領。
對丹麥戰爭勝利后,俾斯麥立即開始策劃對奧地利的戰爭,要將奧趕出德意志邦聯,實現以普魯士為首的德國統一。在聯合對丹麥的戰爭中,普魯士摸清了奧地利軍隊的底細,為日后擊敗奧地利提供了條件。同時,關系緊密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分屬普、奧,成為兩國不斷摩擦的根源,為普魯士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借口。
俾斯麥認識到,此時的國際形勢對普魯士有利。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元氣大傷,支持奧地利的可能性不大。為了確保俄國不支持奧地利,俾斯麥還對俄表示愿意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有關條款。英國反希望普魯士能強大到牽制法國,也不會支持奧地利。最可能支持奧地利的是法國,俾斯麥與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會晤,含糊其詞地表示普魯士會默認法國吞并盧森堡及萊茵河地區,換取法國在普、奧戰爭中的中立。意大利一直想奪回威尼斯。這個“天然”盟友,俾斯麥當然不會放過,1866年4月與意大利訂立攻守同盟。同盟規定如果普魯士向奧宣戰,意大利也必須同時向奧宣戰,打敗奧地利后,將威尼斯歸還意大利,在威尼斯未歸還意大利之前,不得與奧地利議和。
在對奧地利作戰前,俾斯麥做了最周詳的外交活動,保證了戰爭中有利于己的外部環境。
荷爾斯泰因并入奧地利后,與普魯士摩擦不斷,越來越激烈。1866年6月,普魯士軍隊進入荷爾斯泰因,挑起普奧戰爭,意大利依約同時向奧地利宣戰。
更難得的是,對普奧戰爭,整個德意志的社會輿論也站在普魯士一邊。在戰前兩個月,即1866年4月,俾斯麥提出實行普選,在普選的基礎上召開全德議會的主張。此舉不僅使奧地利大為不滿,而且引起不少邦國掌權者的不安,紛紛投向奧地利。但是,德意志諸邦的社會輿論、各社會階層普遍支持普魯士。1866年大選,獲得普遍肯定。此時的德意志工人運動蓬勃展開,社會民主黨已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社會民主黨對普奧戰爭的基本態度是希望普魯士軍隊取得勝利。直到三十年后,恩格斯仍多次肯定了俾斯麥1866年普選的意義。
普奧戰爭中,俾斯麥以“利害”獲得了外部功利層面的外交成功,又以“是非”獲得了內部各階層價值層面的支持。
戰爭爆發后,奧地利被迫兩線作戰,很快就潰不成軍。危急之中,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向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緊急求助,請他出面調停。拿破侖三世也怕普魯士占領奧地利后勢力太大,立即出面調解。此時普軍輕而易舉便可攻占維也納,普王威廉一世和那些帶兵打仗的將領自然都想乘勝前進,一舉破城,但俾斯麥卻力排眾議,堅決主張不破維城,就此停戰締約。經過這次戰爭,普魯士基本統一了德意志。
俾斯麥后來在回憶錄中解釋了他為什么不同意攻占維也納:“普魯士軍隊以戰勝者的姿態進入敵國首都,這對我們自己的將士當然是非常愉快的回憶,但對我們的政策并沒有必要……勝利后的政治指導原則應該不是探究可以從敵人那里榨取多少東西,而是只考慮什么是政治上必要的。”
知進知退,見好就收,戰爭完全為“政治指導原則”和“政治上必要”服務,決不為顯示赫赫武功的虛榮而乘勝追擊,這一原則將具有政治、戰略遠見的政治家俾斯麥與那些只知一味猛打猛殺的莽撞軍人區別開來。
普奧戰爭將奧地利逐出德意志邦聯,最終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德意志基本統一,只有西南四邦仍保持獨立地位。此西南四邦名曰獨立,實際受法國操縱、控制。
普奧戰爭結束后,普魯士與法國關系開始緊張。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要求普魯士同意法國吞并萊茵河西岸的部分領土,作為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報償。俾斯麥斷然拒絕了拿破侖三世的要求,并把法國的意圖通知了西南四邦,使它們認識到法國的野心,從想依靠法國保持獨立轉而對法國產生強烈戒備心理。俾斯麥利用這種心理,與它們締結秘密同盟條約,使原來依賴法國者,至少成為中立者。
1868年西班牙女王被推翻,王位虛懸。俾斯麥暗中派人到西班牙,活動收買臨時政府,提議由與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有遠親關系的霍亨索倫家族中的利奧波德親王繼任國王。1870年6月此消息泄露,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極為憤怒。利奧波德親王表示放棄西班牙王位,但拿破侖三世并不滿足,命令法國駐普魯士大使面見普魯士國王,要他保證永不同意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繼承西班牙王位。
對法國這一要求,普魯士國王溫和婉轉拒絕,并將情況電告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的俾斯麥深知拿破侖三世酷好虛名、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特點,認為有機可乘,在與參謀總長毛奇和陸軍大臣羅恩商量后,非常狡詐地修改了普魯士國王電文,使其帶有侮辱、挑釁法國的口吻,然后公之于眾。拿破侖三世果然上當中計,一點就著,怒不可遏,并未經過認真準備就在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正式爆發。
然而法軍進攻并不順利,很快就被普魯士軍隊擊退。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色當會戰。9月2日,法皇拿破侖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自立為皇帝,標志德國統一的完成。5月10日雙方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普法戰爭以法國慘敗正式宣告結束。
這三場完成德國統一的戰爭,每場戰爭的前前后后,俾斯麥都進行了成功的外交活動,沒有成功的外交,這三次戰爭不會如此順利。他的外交思路非常明確,決不同時四面樹敵,必要時,甚至找到與潛在對手、敵人的共同利益,孤立、分化當下要打擊的敵人。戰爭對他來說,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工具、手段,完全為“政治指導原則”和“政治上必要”服務,沒有必要,決不擴大戰爭。他確實相信“鐵血”的力量,但他并不迷信武力,因為他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不是窮兵黷武的赳赳武夫。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