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蒙彼利埃第三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詩人克里斯蒂安·貝林(Christian Belin)是當代研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和啟蒙運動時期的權威學者,曾多次訪問中國,并在蘇州、北京、南京等地舉辦講座。去年,這位深諳李杜詩韻、癡迷《苦瓜和尚畫語錄》的詩人,憑借組詩《中國蘇州網師園》摘得法國金雀花花卉詩歌比賽最高榮譽——“大勛章”,以詩意筆觸揭開園林深邃之境,在法國文學界引發了廣泛關注。
在克里斯蒂安·貝林看來,蘇州園林精煉且充滿表現力,猶如一個神秘的微觀世界,凝聚了整個宇宙的精華與奧秘,有著不可言喻之美。而網師園更是他的最愛,每次到訪蘇州,他都會特意造訪這座園林,在亭臺樓閣、假山奇石中感受江南靈秀詩意的人文環境和超越文化的深邃精神。他將法國詩歌傳統與中國園林的寫意精神相結合進行創作,以法國詩歌的凝練語言重構東方園林的禪意宇宙,在“咫尺文字”間織就中法文化的共鳴之網。
蘇州園林凝聚了宇宙的精華與奧秘
現代蘇州:克里斯蒂安·貝林先生,你獲獎的這組詩以《中國蘇州網師園》為題,細膩描繪了網師園的風景。多年來,你每次前往蘇州都會特意造訪這座園林,而它也是你最鐘愛的蘇州園林。是什么原因讓你對網師園如此鐘情?
克里斯蒂安·貝林:網師園給我一種幽靜、適宜沉思的氛圍。徜徉其間,我喜歡隨心漫步,讓園中的多條路徑自然引導腳步。起初,人們以為是自己選擇了行進的方向,但漸漸地會發現,仿佛是園林早已為你安排好了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次漫步都是獨一無二的,總能邂逅新的景致。園林的整體布局精巧至極,人們永遠無法一眼盡覽全貌。視線隨著步伐流轉,在植物、曲徑、欄桿與居室之間游移。步移景異,情景交融,妙不可言。
現代蘇州:能否分享初次接觸網師園時的具體感受?是什么激發了你的創作沖動?
克里斯蒂安·貝林:初次游覽網師園,給我的印象既獨特又精致。園中巧奪天工的建筑藝術令我目不暇接,瞬間被震撼與好奇所包圍。我迫切想要將這一系列復雜的感官體驗,哪怕只是一絲一毫,真實地傳達出來。
現代蘇州: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網師園,你會選擇哪個詞?
克里斯蒂安·貝林:深邃。
現代蘇州:網師園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小園極則”,其“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空間美學是否影響了你的詩歌結構設計?
克里斯蒂安·貝林:當然!我被那種精煉且充滿表現力的藝術形式深深吸引。它讓我仿佛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微觀世界,猶如一個神秘的縮影,凝聚了整個宇宙的精華與奧秘。這種空間美學的巧妙設計讓我感受到,盡管園林的空間如此有限,但它能展現出無盡的可能性與深邃的內涵,正如我的詩歌結構,在有限的文字間蘊藏著無限的想象與情感。
現代蘇州:你的詩中展現了許多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經典景致,如亭臺、蓮花、假山等。你最青睞其中的哪一處景色?
克里斯蒂安·貝林:我喜歡那些懸于水面之上的亭閣,以及點綴著假山奇石的靜謐庭院。這樣的景致總是讓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一只漂浮在水面的昆蟲,或是一片微微顫動的葉子,仿佛都是嵌入園林宏大景觀中的微觀世界。漫步其間,人們不禁放緩腳步,用心體會,然后在僻靜的角落駐足。
現代蘇州:在創作這組詩歌的過程中,你覺得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克里斯蒂安·貝林:精心且極為審慎地挑選詞語或表達方式,以呈現園林獨特魅力中的不可言喻之美。因此,語言的簡潔與凝練成為必不可少的要求。
我試圖沉浸于內心的迷宮,與園林共鳴。
現代蘇州:你的詩中提到了“禪意”“無形之物”以及宇宙等深邃主題,讓人不由得浮想聯翩,仿佛看見你在網師園中擇一靜處冥想的畫面。能否與我們分享你在網師園中的感悟與思考?
克里斯蒂安·貝林:不可言說之物與不可見之物在某種顛倒的負面空間中交匯。我們感知到的,或者自以為感知到的,與隱藏在那些神秘表面符號背后的事物交織在一起。網師園名字本身,在法語中喚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激發一種神秘的聯想:人們可能會想到漁夫的網,但更深層面,它隱射著一種交織的網絡。生活中,我們是否能夠掌控這些復雜交錯的網?漫步于網師園,不正是切身體驗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的“出生入死”之境嗎?虛擬與現實元素的奇妙互換,讓人感受到無法言說的模糊與深邃之美!
現代蘇州:法國讀者對詩中“禪意”“無形之物”等文化符號的反應如何?是否存在文化隔閡與詩意共鳴的張力?
克里斯蒂安·貝林:正如我在閱讀法國詩人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的散文詩集《認識東方》以及維克多·謝閣蘭(Victor Segalen)的詩集《碑》時的那種深刻的震撼與觸動一樣,他們作品中所描繪的中國文化符號不僅讓我產生了對這片神秘土地的無盡好奇,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在克洛岱爾的文字中,我感受到東方的哲學思想、園林的美學以及道家和佛教的深邃智慧,而謝閣蘭則通過他獨特的詩意語言,向我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與永恒。正是這些文化符號的激發,滋養了我個人的內心世界,使我在詩歌創作中找到了屬于我自己的文化身份與表達方式。我相信,法國的讀者在閱讀我的詩歌時,也會從中感受到那種跨越文化、激發沉思的共鳴與情感。
現代蘇州:組詩《中國蘇州網師園》中的15首小詩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系?是否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或情感?
克里斯蒂安·貝林:這組詩如同一場曲折而流動的冥想之旅,這種冥想始終在流轉中不斷延續,又不斷重新開始,同時對每一個微小的細節保持敏銳的感知。這種呼吸般詩意的節奏構成了這段影像旅程的無形脈絡。我試圖沉浸于內心的迷宮,與園林那迷宮般的空間相互呼應、彼此共鳴。
現代蘇州:在創作這組詩的過程中,你是否研究過中國古代詩歌或中國古典園林文化?有哪些元素對你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克里斯蒂安·貝林:中國的唐詩無疑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尤其是李白和杜甫的詩篇。關于園林,我曾被法國耶穌會士德尼·阿提雷(Denis Attiret)于1743年所寫的一封信深深震撼。這封信向歐洲介紹了中國園林的美學,并強調了不對稱與不規則的重要性。而且,我經常重讀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書中以精妙的筆觸探討了書法、繪畫與詩歌之間的緊密聯系。一切仿佛都化為了內心的風景;在網師園的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王維詩中的“香積寺”的幽深意境。
現代蘇州:你如何將法國詩歌傳統與中國園林的寫意精神結合?
克里斯蒂安·貝林:法國古典詩歌傳統一直推崇簡潔的表達方式,并特別重視litote(間接表達法)。這一修辭手法用來表達某種含蓄的意思,常通過否定的方式避免直接或強烈的表述,從而使語言顯得更加溫和與含蓄。在法國文學中,litote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尤其在詩歌與古典文學中,它幫助增添語言的精致感與深度。此外,含蓄與未言之意的表達方式在中法兩種文學傳統中都有重要體現。這與網師園的意境不謀而合,園中荷花池、曲徑通幽、水池倒影等景致,都充滿了豐富的未言之意。
現代蘇州:在創作這組詩作的過程中,你是否曾經歷過中法文化,乃至更廣泛的中歐文化之間的相遇與交融的時刻?
克里斯蒂安·貝林:我讀過許多中國文學作品,不僅包括詩歌,還有《紅樓夢》和《今古奇觀》這樣的經典著作。并且,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傳統源遠流長。早在路易十四時期,他就在凡爾賽宮內建造了一座瓷器亭。同時,耶穌會士于1687年將儒家經典(如《論語》)的拉丁文譯本獻給了他,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這部譯作讓歐洲首次了解了中國的哲學思想,這一點常常被我們忽視。自17、18世紀耶穌會士的推動以來,中國文化便深深吸引了法國的文學家,例如伏爾泰、孟德斯鳩、謝閣蘭、桑德拉爾和克洛岱爾等人。
在詩歌與園林藝術間架起一座橋梁
現代蘇州:網師園的造園理念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是否啟示你重新思考詩歌中自然與人工的關系?
克里斯蒂安·貝林:是的,這一理念強調人類創造的藝術品應當融入自然的和諧美,并在表面之下展現出一種與自然相融合的靈性。在我看來,這種自然與人工的交織不僅僅體現在園林設計中,也同樣可以在詩歌創作中找到其對等的表現。尤其是這種關系也是西方修辭傳統,特別是希臘與拉丁的哲學討論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古代修辭學家和哲學家們曾探討過人類藝術如何模仿自然的美,同時又能賦予藝術作品獨特的人類創造性。從這一角度看,我更傾向于在我的詩歌創作中,以一種細膩的方式去平衡自然與人工,讓它們在語言和形象的層面相互滲透、彼此對話。
現代蘇州:你認為,此次獲獎是否會促使更多法國讀者關注中國古典園林?未來你是否計劃推動中法詩歌與園林藝術的對話項目?
克里斯蒂安·貝林:我由衷地希望此次獲獎能夠促使更多法國讀者關注中國古典園林,正如我期待兩種文化之間的對話越來越豐富。盡管中法文化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但它們也蘊藏著許多微妙的相似之處,盡管這些相似之處往往難以捉摸。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文化交流,能夠激發更多人對中國園林藝術的興趣,并在詩歌與園林藝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現代蘇州:每次訪問中國期間,你都為中國的大學生舉辦關于法國文學的講座。此外,你也向法國學生介紹中國文化。你如何看待這種跨文化的傳播與學術交流?
克里斯蒂安·貝林:十多年來,我定期前往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授課,同時也在蘇州、北京和南京等地舉辦了多場講座。每一次,我都努力強調中法兩種文化傳統之間的共通之處——它們都因對文學和人文主義文化的熱愛而相互輝映。借用蘇州園林的象征意義,我常說,在某種程度上,我試圖將這兩種文學傳統編織進同一張“網”中。我自然稱不上是技藝精湛的“網師”,但至少也算是“拙者之為政”。在我看來,為了推動中法兩國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我們需要持續努力。去年,也就是2024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的畢業典禮上,我深受感動。這場典禮不僅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主持,還得到了法國駐上海總領事的出席支持。這無疑是中法友好交流與相互尊重的珍貴時刻!
現代蘇州:中國文化是否仍然啟發著你?
克里斯蒂安·貝林:我愿引用德尼·阿提雷在一封信中的話來回答:“自從來到中國,我的目光和趣味都有點中國化了?!庇袝r,我也覺得自己漸漸地有點中國化了。因此,我深信,中國依然并將長久地駐留在我的心靈與思緒之中。
現代蘇州:在AI技術介入創作的當下,你如何看待人類詩人獨有的文化感知力?
克里斯蒂安·貝林:在當前人工智能技術介入創作的背景下,我認為人類詩人獨有的文化感知力仍然無可替代。正如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法國的宗教傳統在深層次上有著相通之處一樣,人工智能不應僅僅被視為一種模仿人類智能的工具。人類的思維,尤其是在藝術創作和文化感知方面,具有獨特的深度和復雜性,必須保持其主導地位。詩人通過自身的文化背景、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所創作出的詩歌,正是這種獨特感知力的體現。
(朱波系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法語講師)

中國蘇州網師園 (組詩節選)
克里斯蒂安·貝林 著 朱波 譯
其一
飛檐翹角的亭子
佇立在雙池之間——
蓮葉肆意地
覆蓋著水面。
主人尋找落座之地,
擺好雙手,凝駐雙眸,
只為安放一片虛空。
其二
一汪池水
于中心涌現
海之幻象——
睡蓮聚集成
綠色的群島
如單片眼鏡自由漂浮
那些高傲的蓮花
仿佛懸浮于空——
巖石峭削如刃
人們沿著環形幽徑
兜兜轉轉,回到原點——
我們繞圈而行
宇宙和諧共鳴。
其三
漆木構筑的
隔間
對稱隱藏
光輝綿長
左圍右合
無形的支柱指引著
視線——
轉瞬即逝之物
斜落交織
在一縷雨絲的
文字里——
去尋找
那缺失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