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直接影響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效。現從古代、近現代、當代三個維度,通過對窮變通久、重道輕器、西學東漸、現代文物保護、困境中發展、文物保護向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以及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思想的把握,系統梳理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的發展歷程,并深入探討了新時代“讓文物活起來”這一重要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的實踐路徑,以此展現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展歷程。
文化遺產是歷史饋贈人類的瑰寶,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我國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及載體,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如今,我國文化遺產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古代權利與政治意義發揮重要主導作用的古物價值取向,逐漸轉向對文物“原貌”的深度探究;從單純的文物保護轉變為文化遺產保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思想,始終處于從啟蒙到多元探索的進程中,如今正日漸走向成熟。而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思想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探索文化遺產地域性表達路徑時,應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對適宜的保護及活化策略加以運用,真正探索出與我國實際情況相契合的文化遺產保護道路。
古代古物保護思想
窮變通久的思維路線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我國哲學思想的淵藪——《周易》中提出的重要思想。這種主張革故鼎新、因時應變的思維方式,既為我國歷代政治改革家推行變法維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又為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保護思想指明了發展方向。此類強調通過變革以求長久發展的哲學觀念具有明顯的雙重特性。一方面,有力推動了我國文化的持續發展與不斷進步;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歷史文化遺產,且該損壞通常具有不可逆性。縱觀我國歷史,政權更迭常伴隨對前朝都城、建筑的損毀,如古都洛陽的興廢更迭,便是文物與遺址遭受破壞的典型。
重道輕器的古物保護思想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我國古代另一重要哲學命題。在此哲學理念的影響下,傳統社會長期秉持“重道輕器”的價值取向,相較于物質遺存,古代先民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傳承。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形成了系統的“三不朽”理念,《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載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便是這一思想體系的典型體現。建筑無論初建時何等精妙,均會在歲月不斷流逝的過程中逐漸走向衰敗。因此,為了實現文化傳統的延續,一些人將關注重點放在歷史信息的留存上。而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國古代建筑不依賴自身承載不朽精神,而是通過文字敘述的方式闡述其保護價值。
近現代文物保護思想
西學東漸的影響
19世紀末期,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開始萌芽,這一近現代保護思想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學東漸的影響。隨著西方考古學不斷傳入,我國文物保護技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顯著創新。例如,晚清時期傳入我國的影印法作為文物考古圖錄的常用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古本的流傳。同一時期,西方列強在我國大地上肆意踐踏,瘋狂盜掠我國文物,激發了我國民眾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從民間收藏家到官方機構,出現了諸多文物保護的實踐案例。例如,清末學者王懿榮搜集殷墟甲骨,畫家張大千對敦煌壁畫進行臨摹保護等,均是不遺余力保護文物的典型。
現代文物保護思想的形成
隨著近代考古學理論在我國的持續傳播和深入發展,1922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成立,1929年營造學社成立,我國現代文物保護理念在此背景下逐步成型。1930年出臺的《古物保存法》,系統性規范了文物保護工作,明確界定了古物的范疇及分類。同時,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措施及管理制度,規定了發掘流程、流通監管等環節,明確了地下文物的所有權歸屬,并確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的組織架構。除了發揮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力促進作用,《古物保存法》還促進了社會各界深入理解文物概念、分類體系及保護管理方法。
當代文化遺產保護思想
困境中發展的文物保護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實現對我國各類古物、古建筑以及古遺址等的科學有效保護及修繕,相關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法規。1961年實施的《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首次公布了180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64年頒布的《古遺址、古墓葬調查、發掘暫行管理辦法》,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以行政法規為基礎的文物保護法律框架體系。但此后一段時間,我國較多文物古跡遭受嚴重破壞,文物保護工作近乎停滯,未取得應有的進展。改革開放后,文物保護工作逐步恢復向好。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正式頒布,明確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我國具備相應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的保護。在此背景下,國家整體層面初步形成文物保護制度。
由文物保護向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保護體系。1985年,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標志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開始融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987年,我國成功申報長城、故宮等首批6處世界文化遺產,不僅顯著提升了我國文化遺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推動了國內文物保護理念的現代化轉型。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我國于1994年成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科學保護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進入21世紀后,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持續完善。2005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系統性規定了保護目標、基本原則和技術方法,為保護實踐提供了專業指導;同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從國家戰略高度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2008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出臺,進一步細化了申報審批流程和保護管理要求。至此,我國形成了涵蓋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世界遺產等多層次的系統性保護制度,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長遠發展筑牢了堅實的法制根基。2016年,經國務院批準,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已批準并公布了14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倡導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持續深入推進,傳統文化資源的系統性梳理愈發重要。早在2013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就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一指示引發強烈反響,此后,我國出臺了多項重要政策文件(如2016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22年“新時代文物工作總方針”等)對該理念進行了持續深化與落實。2024年,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這一重大文化事件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向整體性、系統性方向發展。當前,我國正著力構建涵蓋物質載體、精神內涵和制度規范三個維度的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體系,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總的來說,上述舉措體現了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現代詮釋,展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創新發展路徑,不僅指明了今后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重要前進方向,還實現了對理論以及實踐遵循的有效供給。
新時代“讓文物活起來”重要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的實踐
在“讓文物活起來”文化遺產保護思想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越來越多的地區已廣泛開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實踐,無論是黃河文化的活化傳承,還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抑或革命文物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均是國家發揮重要主導作用的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實踐的重要體現。例如,在“互聯網+”的不斷探索及實踐過程中,我國于2016年出臺《“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基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科學有效運用,持續拓寬受眾覆蓋面,將持續提升互動性作為重點努力方向,推動“文物活起來”。在《“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的推進過程中,“互聯網+文物教育”創新性地運用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通過生動有趣的敘事方式向青少年群體傳播文物知識和歷史文化內涵;“互聯網+文物動漫游戲”借助文物故事打造IP,在此基礎上開發彰顯我國深厚文化底蘊的動漫作品與游戲產品,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感受我國歷史文化的魅力。又如,自2016年以來,廣東省對本省歷史遺存豐富的南粵古驛道(主要包括古碼頭、古驛道以及古驛亭等,遺存數量超過200處)進行活化保護,積極構建跨部門協作機制,統籌住建、文旅、文物等行政資源,以“以文化遺產保護帶動區域發展、提升民生質量”作為戰略指引,創新性地建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之間的深度融合機制。同時,在專項規劃制定、保護基金設立、文化產業培育等一系列舉措的支持下,有效提升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打造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零星互動局面,探索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路徑。此外,采用組織非遺文化展、建設文化廣場以及推進綠化改造升級等手段,探索文化遺產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活化利用,不斷深化對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這一實踐不僅加快了“讓文物活起來”的進程,更在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了文化遺產影響力的多維拓展和持續提升。
除了政府主導的保護工作,民間力量也積極投身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實踐。目前,我國諸多地區依托對文化遺產核心價值的深度挖掘,持續推進遺產主題展覽創新設計、文創產品研發和文化普及出版等工作,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新格局。在旅游、影視及展刊等文化產品媒介的支持下,以更多樣化及現代化的方式對文化遺產進行呈現和傳播,使其以更形象生動的面貌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實現對民生內容的不斷充實及豐富。例如,為適應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要求,“云享博物館”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數字化展示窗口,創新性地搭建了博物館與公眾的互動橋梁,在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的支持下,以全景方式呈現“封泥中的大秦帝國”。此外,目前較多地區在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挖掘與激活過程中,設定了清晰的目標和計劃,致力于構建高質量的文化供給體系,從文化產品創新、服務優化、設施完善和效益提升等維度發力,持續深化對改善民生福祉有效途徑的探索。具體實踐過程中,較多地區重點提取了文化遺產中的特色文化元素及代表性符號,并將其創新性地融入城市景觀設計,力求通過城市雕塑、公共藝術裝置和園林景觀等載體,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經歷了從古建筑到近現代文化遺產,再到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全面覆蓋;從以往的固有價值保護,逐漸轉變為多方位及全價值的活態保護;從被動接受西方理論,轉向主動開展自我批判以及深入推進本土化實踐。雖然相較于改革開放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已經取得較為顯著的進步,但圍繞鄉村聚落、歷史城市和文化遺產規模數量等方面進行分析,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的發展及其實踐探索依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面臨的挑戰亦不容忽視。
(作者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