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智慧圖書館建設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標志著公共圖書館事業正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契機。現基于市級圖書館視角,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數據驅動模式構建智慧服務平臺,實現服務質量與效率的提升;注重滿足讀者的動態需求,實現個性化、精準化知識服務。通過分析當前智慧服務在資源、服務、管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優化路徑,旨在充分發揮市級圖書館在數字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智慧圖書館建設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抓手。作為川東北區域的文化中心,南充市圖書館在《四川省智慧文旅三年行動計劃》的政策指引下,正積極探索數據驅動模式與智慧服務的深度融合。當前,南充市圖書館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亟須通過數智技術重構服務生態。
南充市圖書館讀者智慧服務的現狀
智慧服務基礎設施體系初步成型
南充市圖書館以“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為核心,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智慧服務硬件網絡。通過引入自助查詢機、電子書借閱機、24小時社區自助圖書館等設備,打通線下實體服務與線上數字服務的融合通道。依托文獻數字化音頻化工程、標簽標引體系,形成結構化資源池,實現紙質文獻與數字資源的雙向流動。流動圖書車年均服務社區30余個,配合智能借還系統,初步建成“總館—分館—社區”三級服務網絡。
多維交互式服務模式創新實踐
南充市圖書館通過“技術+場景”雙輪驅動,打造沉浸式智慧閱讀生態。一是部署“瀑布流電子借閱系統”、數字書法機、智能棋藝桌等交互設備,日均服務讀者超500人次;二是建設少兒VR/AR體驗區,對閬中古城文化等23部古籍進行三維重建,實現歷史文化的數字化活化;三是推出閱讀本自助借閱柜、云桌面閱讀平臺,形成“掃碼即讀、觸屏即得”的輕量化服務模式。在特殊時期開發的“云閱讀”服務,通過自流屏閱覽區實現無接觸式知識獲取。
數智賦能成效與服務價值凸顯
南充市圖書館智慧服務推動服務效能顯著提升,即電子資源利用率同比增長42%,數字閱讀用戶占比達37%,空間使用率優化至78%。通過智能薦書系統和用戶畫像分析,實現精準服務匹配,讀者滿意度提升至91%。同時,智慧服務的社會效益逐步顯現,24小時自助服務設備年服務量超8萬人次,推動全市人均閱讀量從4.2冊提升至5.7冊,為“書香南充”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數據驅動市級圖書館讀者智慧服務的困境
圖書信息數據資源的質量限制
公共圖書信息數據資源的質量問題是制約智慧服務發展的首要障礙。首先,部分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結構較為單一,大多以文獻類資源為主,缺乏深度加工和整合的二次信息資源。例如,部分圖書館僅將紙質書籍數字化,導致用戶難以高效獲取特定領域或主題的綜合信息。其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更新速度較慢,推廣宣傳力度不足,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不高,難以滿足用戶獲取最新信息的需求。有調研顯示,多數市級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更新頻率僅為每年一次,甚至更少,遠遠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快速變化的知識需求。最后,質量評估與資源監控機制缺失,即缺乏專家評審和用戶反饋機制,使得資源的準確性與時效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直接影響了讀者的使用體驗,從而限制了圖書館在數據驅動模式下的發展潛力。
智慧服務均等化的深度與廣度難點
首先,智慧服務的內容多局限于基礎功能,如資源檢索和借閱,缺乏對館藏資源的深層語義分析和知識關聯構建。雖然大多數圖書館已引入了智能查詢設備,但僅能提供簡單的關鍵詞搜索,無法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智能化推薦或提供深度的文獻分析。其次,對讀者類型、知識獲取、文化體驗等多元特點的深度挖掘不足,導致主動式、精準化智能推送服務做得不夠好。多數圖書館的智能推送服務主要基于用戶的借閱歷史,而未考慮用戶的興趣偏好、閱讀習慣等因素,導致推送內容的精準度不高。最后,服務范圍主要聚焦實體館和周邊群眾,對遠程用戶、城市邊遠社區,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的關注和扶持力度不夠,數字鴻溝和數據排斥問題仍然存在。
智慧服務規范化的開放與共享痛點
首先,數字資源建設缺乏統一標準體系與共享平臺,各館獨立采集、存儲、管理數字資源,難以有效開展跨館檢索和資源共享。例如,不同圖書館之間的數字資源格式不統一,導致用戶在使用不同圖書館的資源時需要熟悉多個系統,增加了操作難度。其次,館際合作存在壁壘,缺乏有效的資源共享機制,導致“信息孤島”現象嚴重,讀者獲取資源的途徑受限,削弱了市級圖書館系統資源使用效率和整體服務能力。最后,部分地區市級圖書館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存在滯后現象,如網絡帶寬不足、存儲設備落后等,制約了圖書館數字化進程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智慧服務讀者化的個性與安全堵點
首先,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和技術保障不足,存在數據泄露風險。例如,部分市級圖書館的數據庫安全防護措施較為簡單,缺乏先進的加密技術和定期的安全審計,容易被黑客攻擊或內部人員誤操作。其次,市級圖書館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侵權責任認定困難、法律風險防范不足等隱患。例如,部分市級圖書館在數字化過程中未能與版權方進行充分協商,導致部分數字資源的使用存在版權糾紛。此外,數字化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嚴重,亟須具備先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熟悉圖書館學專業知識以及具備知識產權保護行業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加入館員隊伍,確保在信息資源采集、整理、存儲和利用過程中不侵犯他人權益。最后,市級圖書館在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需要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否則不僅影響用戶對智慧服務的信任度,也會限制市級圖書館在數據驅動模式下的可持續發展。
數據驅動市級圖書館讀者智慧服務的優化路徑
搭建適配市級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生態系統
1.構建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與共享平臺
為破解“資源孤島”和“數據壁壘”難題,市級圖書館應主動參與或牽頭構建統一的數字資源標準體系與共享平臺。統一的數據標準可以確保不同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在格式、元數據、分類等方面的一致性,方便跨館資源的檢索與共享。例如,可以參照國家圖書館或省級圖書館的標準,構建適用于市級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元數據標準體系。同時,開發統一的數字資源管理平臺,實現資源的集中管理、自動更新和智能推送。這一平臺應具備強大的數據整合能力,能夠將不同來源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資源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例如,上海市靜安區圖書館通過與市級圖書館合作,依托統一的數字資源平臺,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共享,提升了服務質量和讀者滿意度。
2.強化數據采集與用戶畫像構建
市級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數據采集與用戶畫像構建。通過移動互聯、RFID、智能傳感器等技術,全面收集用戶的借閱記錄、閱讀偏好、訪問行為等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可以用于個性化推薦,還可以幫助市級圖書館更好地了解讀者需求,優化資源結構和服務內容。例如,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圖書館利用RFID技術,不僅提升了借還書的效率,還通過分析用戶的借閱行為,精準推薦相關領域的文獻資源,極大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此外,市級圖書館應定期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并結合專家評審和用戶反饋,系統性優化館藏資源的深度加工與整合策略,提升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構建讀者全覆蓋的多元主體共建共享服務空間
1.推動跨界合作,實現資源全面共享
市級圖書館應積極與學校、企業、社區等社會力量合作,構建全面覆蓋、共建共享的服務網絡。通過建立合作機制,整合各方資源,市級圖書館可以彌補自身資源的不足,提升服務的多樣性,擴大服務覆蓋面。例如,深圳市的“星羅棋布”計劃,通過與各大高校、企業合作,在全市范圍內建設了多個智慧圖書館分館,不僅增加了服務點,還豐富了服務內容。蘇州市圖書館通過整合全市資源,實現了297個自助借閱點的覆蓋,顯著擴大了服務范圍并提升了資源利用率。這種跨界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共享程度,還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讀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樣的文化服務。
2.強化科技應用,打造智慧閱讀空間
市級圖書館應積極引入物聯網、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互動性強的智慧閱讀空間。通過安裝智能傳感器、溫濕度控制器等設備,實現對圖書館物理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調控,確保讀者在適宜的環境中學習和閱讀。例如,深圳市鹽田區圖書館建設的“智慧書房”,利用無人值守、智慧感知技術,實現了個性化導讀和遠程教育服務,成為市民喜愛的閱讀場所。此外,市級圖書館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創建虛擬閱讀環境和互動體驗區,提供更加豐富的數字化閱讀體驗。北京市朝陽區圖書館推出的“你選書我買單”服務,通過智能推薦系統和社區投遞,不僅提升了借閱便利性,還增強了讀者的參與感。這些科技的應用不僅提升了市級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還增強了其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健全讀者關鍵需求的服務動態管理機制
1.完善需求采集與分析機制
市級圖書館應將用戶需求置于中心地位,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需求采集和分析機制,精準把握讀者的需求變化。利用智能傳感器、RFID技術等設備,采集讀者在圖書館內的行為數據,如借閱記錄、停留時間、閱讀偏好等,實現對用戶特征和行為習慣的實時抓取。例如,上海市浦東圖書館通過安裝智能傳感器,記錄用戶在各個區域的活動情況,分析用戶需求,優化空間布局和服務內容。此外,市級圖書館應依托大數據技術,構建用戶畫像和需求模型,實現個性化推薦服務。通過對用戶借閱歷史、在線行為、社交媒體數據等的綜合分析,為讀者提供定制化的資源和服務建議。例如,湖南省長沙圖書館的“悅讀瀏陽”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向讀者推薦與其興趣相符的圖書或活動,顯著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和參與度。
2.強化動態管理與響應機制
市級圖書館應通過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館藏資源和環境的動態管理與響應,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首先,利用RFID技術和智能庫存管理系統,實現館藏資源的自動化盤點和動態管理,確保資源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例如,蘇州市圖書館通過RFID技術,實現了對館內資源的實時監控和管理,極大減少了資源丟失和誤架現象,提高了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其次,建立用戶反饋機制,及時響應和解決讀者需求與問題。通過在線平臺、移動應用和社交媒體等渠道,收集讀者的意見或建議,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反饋內容,為服務優化提供數據支持。例如,杭州市圖書館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定期收集讀者反饋,及時調整服務策略和內容,提高了用戶對圖書館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完善信息安全導向的隱私保障與共享規范機制
1.強化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措施
市級圖書館在推廣智慧服務過程中,需高度重視用戶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和保護制度。首先,應參照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制定嚴格的數據處理和傳輸規范,確保用戶信息的加密存儲和安全傳輸。例如,南京市雨花臺區圖書館通過實施用戶數據加密存儲和多層防火墻技術,有效防止了數據泄露和非法訪問,提高了用戶對圖書館的信任度。其次,定期對館員進行數據保護和隱私法規的培訓,提升全員信息安全意識與合規操作能力。通過專題培訓和實踐演練,市級圖書館館員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執行隱私保護措施,確保在服務過程中用戶信息的安全。此外,市級圖書館還應建立健全的隱私保護政策,明確告知用戶數據的收集范圍、使用和保護規則,提升服務的透明度。
2.完善資源開放共享的規范化標準
市級圖書館在資源開放共享方面需制定詳細、全面的規范標準,以促進智慧圖書館網絡的健康發展。首先,建立圖書館聯盟,規范聯盟標準。市級圖書館通過與行業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等的合作,實現資源互補,避免同質化或重復建設。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圖書館聯盟制定了統一的資源共享標準,明確了資源采購、管理和服務流程,提高了聯盟內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和服務質量。其次,完善總分館制,構建統一的資源集成系統。在區域內設立總館和多個分館,實現資源的立體化和縱深化互聯,確保通借通還的實現。例如,蘇州圖書館通過建立統一的總分館資源管理平臺,實現了資源的統一采購、配置和編目,極大提升了區域內的資源共享效率。此外,通過統一的服務標準和操作流程,分館之間的協作更加順暢。最后,共建特色資源庫,規范知識產權保護。特色資源庫的建設不僅增強了市級圖書館對用戶的吸引力,也滿足了部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例如,湖南圖書館在特色資源庫建設中,引入了數字版權管理系統,確保用戶在使用數字化資源時符合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從而更好地促進特色資源的開放共享。
市級圖書館智慧服務中“數據驅動”模式的引入,不僅能夠精準把握用戶需求,還能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個性化服務,進一步推動智慧服務的深度發展,促進知識的民主化和信息的自由流通。
(作者單位:南充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