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還是我國《博物館條例》的規定,都認為當前除了傳統的科學研究功能,博物館還應強化教育功能,發揮其在社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現研究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和交互式口語傳播對博物館教育的促進作用。
博物館社會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
2022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正式公布博物館的新定義,即“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包容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
在2015年3月20日實施的《博物館條例》中,博物館的定義為: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
無論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還是我國《博物館條例》對博物館功能的概述,其教育功能被不斷強化,體現了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性。
在博物館的日常工作中,社會教育功能往往通過展覽、活動等方式得以呈現,并通過展板、講解等方式予以解釋說明?,F以洛陽民俗博物館各專題展覽為例,淺談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文化傳承及交互式口語傳播。
不同觀眾的文化需求
博物館是面向全社會、全年齡段的社會教育窗口。隨著觀眾文化需求的增長,各館雖通過導覽機、AI眼鏡、實景解說、多媒體音視頻等數字化方式豐富講解的途徑,但人工講解在目前博物館對外工作中的重要性依舊不容忽視(如圖1所示)。
圖1洛陽民俗博物館

在實際工作中,不同觀眾的文化需求差異較大。因此,作為民俗類的專題博物館,需要考慮不同性別、不同省份乃至城鄉之間的文化需求差異。
以年齡段劃分
小學學齡段的觀眾主要以社會認知為主,在民俗類專題博物館的參觀學習中,聯系實際生活細節,了解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活動;初、高中學齡段的觀眾主要以語文、歷史、思政等教材課本為導向,將博物館內容與課本重點知識相結合,在民俗類專題博物館的參觀學習中,關注民俗類文物展品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等內容。大學生及成人觀眾對其內容的延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了解民俗本身,還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程度,對民俗文化、文物載體等內容的形成及歷史沿革等內容更感興趣。
以不同目的劃分
以學習研究為目的到館的觀眾,其文化需求有著“專、精、展”的特點,即專業性強、精準化目標和橫縱向延展性強,是觀眾中文化需求最高的一類。以參觀游覽為目的到館的觀眾,其文化需求有著“奇、新、美”的特點,即展陳具有創意性、展品具有特殊性、展館具有美觀性,可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交互式口語傳播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
交互式口語傳播的定義與特點
對于博物館傳播,李文昌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定義:“博物館傳播是指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利用博物館,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的信息交流、共享的傳遞行為。”可見,博物館傳播是以博物館為載體進行的一種對特定信息進行交流共享的行為。就洛陽民俗博物館而言,它就是通過各種渠道,以文物為載體,向觀眾傳遞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窗口。
就到館參觀的觀眾來說,交互式口語傳播作為一種較為新興的溝通方式,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強調信息的雙向流動和即時反饋,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博物館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這種傳播方式的特點在于其即時性、互動性和個性化。
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交互式口語傳播通過講解員與觀眾直接對話,實現了信息的即時傳遞和反饋。改變傳統講解方式的單向輸出,強調問答與互動,增加觀眾的代入感和體驗感,在交互式口語傳播中提供針對觀眾的特殊化、定制化講解服務。
交互式口語傳播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實踐案例
以洛陽民俗博物館為例,在社會教育活動中,交互式口語傳播為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圖2所示)。
在提供講解服務時,由傳統“你聽我說”的固定模式發展為“你聽我說、互問互答”“我聽你說、引領自答”等更為靈活的模式,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和對歷史文化的興趣。例如,在介紹民俗文化中的壽俗文化時,會帶領觀眾“看”壽屏帷帳等文物、“尋”紋飾細節、“聽”壽文化寓意、“解”中國傳統壽文化的獨特性、“連”現代尊老敬老的延續、“比”古今養老的差異、“思”壽俗文化的重要意義。讓觀眾帶著興趣走進展廳,帶著思考返回家中,不僅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還提高了觀眾對參觀游覽的滿意度。
同時,應高度關注不同年齡段、不同參觀目的觀眾的文化需求,在交互式講解中體現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參觀目的的講解語言差異。
圖2洛陽民俗博物館

小學學齡段觀眾的文化需求主要以民俗文化、生活常識為主,該年齡段的觀眾存在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好奇心較強等特點,平鋪直敘的講解方式顯然不太合適,在交互式講解的過程中,應格外注意在內容準確的同時,保證語言的風趣性、口語化,從實際生活中的細節引入,普及傳統民風民俗。以介紹壽俗文化為例,在給該年齡段觀眾講解時,首先,以問題引入“我們都知道過生日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生日,那有沒有人知道自己爺爺奶奶的生日是哪一天?”“有沒有給爺爺奶奶送過生日禮物?”由問題引入,提高觀眾的興趣并引發思考。其次,根據場景展示,帶領觀眾“著”到壽俗中的重點內容,通過問答讓觀眾自行尋找場景中包含的文字、紋飾特點、擺件等細節,激發觀眾對壽俗文化的探求熱情。最后,在解答中講述場景細節所蘊含的壽俗特點,完成該年齡段的文化需求講述。
初、高中學齡段的觀眾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其課堂學習中已經涉及一些民風民俗文化內容。在針對該年齡段觀眾進行講解時,雖需要增加知識內容的專業性,但在交互式講解中仍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樣以壽俗文化為例,在面對該年齡段觀眾時,洛陽民俗博物館通過與初中課本中的《尊老敬老從我做起》相連接,由教材內容引發思考,通過對壽屏、百壽圖、帳沿等具體文物的講解,引領觀理解中國傳統的紋飾、活動、禮儀等內容,從而進一步深化理解具有人情味的壽俗文化。
大學生及成人觀眾具有較高的文化基礎和較多的生活經驗,在現實生活中已接觸過中國傳統的民風民俗體系,因此,針對該年齡段觀眾,講解內容應更具專業性和延展性。依舊以壽俗文化為例,在對其進行交互式講解的過程中,除了文物本體展現出的信息和相關較為成熟的壽俗文化體系,更注重壽俗的起源、沿革、歷史記錄等更為專業的知識,從而使得壽俗文化更具專業性和延展性。
以學習研究為目的的觀眾無論年齡大小,都對與之相關的文物、風俗等內容具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研究,很多觀眾都是帶著問題來到博物館的,針對這類觀眾,基礎的淺層文物知識只能作為導入,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賦予的文化內涵則是關鍵。同樣以壽俗文化為例,在交互式講解中可以直接通過基礎內容的提問進行知識的激活,如“中國孝文化的由來”“二十四孝中的印象深刻的故事”等,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以壽匾、壽禮、壽官等更加具體的文化細節為切口,講述壽俗文化更深層次的歷史意義。
以參觀游覽為目的的觀眾對深層次的文化需求較弱,對知識類輸出并沒有極強的目的性,而是更在意文物的美感和故事性。對此類觀眾進行交互式講解時,通常以口語化、淺層次、生動性、趣味性的方式進行。同樣以壽俗文化為例,對于該類觀眾通常通過眼前現有文物的特征進行導入,如“這件匾額紋飾精美,您看它的四角和下方邊框的正中各有一只蝙蝠,上邊框的正中有一個像香爐一樣的圖案,您猜猜看這是什么意思?”“這件紫色大氅上繡了一只艷麗的牡丹花,引來蝴蝶翩翩起舞,牡丹旁邊還有一只小貓想要起跳撲向蝴蝶,您覺得這件服飾的主人是位長者還是年輕人?”通過生動描述眼前文物細節,引發觀眾興趣,再將具有祥瑞寓意的紋飾引入壽俗文化主題,講述文物背后具有中國特色的壽俗文化故事。
在提供研究性學習服務時,由傳統的“教室內”“報告廳內”的課程改為“展廳內”課程,由“我講你學”改為“我問你答、互問互答、自問自答”,讓觀眾真正面對文物本身,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其富含的文化和意義。
以洛陽民俗博物館傳統服飾課程為例,在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講述時,離開傳統的研學教室,改變知識接受的環境,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感。走進展廳,以文物本身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對象,“老師”變為“思考的引導者”,“學生”變為“討論的參與者”(如圖3所示)。
圖3洛陽民俗博物館

交互式口語傳播對觀眾體驗的影響
交互式口語傳播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社會教育效果,使得文化傳承更加生動、直觀和深入。洛陽民俗博物館通過引入交互式口語傳播的方式,在講解員與游客的互動問答中,增強了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據統計,采用交互式口語傳播后,游客的滿意度提升,且游客對博物館所展示文化的理解和記憶程度也顯著提高。
這種提升不僅體現在游客的即時反饋上,更體現在文化的傳承中。通過交互式口語傳播,游客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的內涵,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苯换ナ娇谡Z傳播正是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讓游客在參與中感受文化,在體驗中傳承文化。
此外,交互式口語傳播還促進了博物館與游客之間的雙向交流。游客的反饋和建議能夠實時傳達給博物館,博物館則可以根據這些反饋調整社會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形成良性循環。這種雙向交流不僅提升了社會教育效果,也推動了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民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傳承與發展是推進我國現代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作為新時代民俗專題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要做的不僅是弘揚好、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要引導觀眾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千年文明。只有改變傳統講解模式中的單向輸出,轉換“講”與“聽”的刻板模式,完成觀眾由“旁觀者”到“親歷者”的轉變,才能真正讓每一位歷史的“傾聽者”成為文化的傳承者,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文化傳承與交互式口語傳播正是推動這個轉變的重要力量。通過不斷探索與創新,相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將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洛陽民俗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