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文化治理體系深化背景下,群眾文化機構的公共教育職能正從“文化供給”向“價值生產”的范式轉型。本研究以蘇州市名人館2024年公共教育實踐為樣本,綜合運用公共文化服務理論、品牌傳播學與教育心理學交叉分析框架,系統探討公共教育品牌的構建邏輯與創新路徑。研究發現,通過“三位一體”教育矩陣(主題IP開發、沉浸式場景設計、館校協同機制)、數字化傳播策略及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表達,可顯著提升公眾的文化參與度與文化認同。本研究旨在為同類機構提供兼具理論創新性與實踐操作性的范式參考,助力公共教育高質量發展。
隨著《“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推進,群眾文化機構的功能定位已從傳統的“文化展示”轉向“價值生產”。這一轉型要求機構通過創新模式激活文化資源,實現公眾文化資本的內化與增值。然而,當前多數機構仍面臨品牌效應薄弱、資源整合不足、技術應用滯后等瓶頸。蘇州市名人館2024年公共教育實踐通過系統性品牌構建與跨領域協同,為破解上述問題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
本研究聚焦三大核心問題,探討公共教育品牌矩陣的建構邏輯,分析如何通過主題IP開發與場景設計實現文化資本的轉化;研究館校協同機制的創新路徑,探索如何突破傳統合作邊界形成教育共同體;考察數字化技術的賦能作用,分析如何通過技術融合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表達。這些研究問題構成了本研究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導向。本研究以蘇州市名人館79場教育活動為樣本,構建“內容生產—傳播機制—效果評估”三維分析框架,旨在為公共教育品牌化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范式。
理論框架與研究設計
理論基礎與模型構建
1.文化資本理論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79)指出,文化資本是“內化于個體的文化資源”,其積累依賴教育實踐。蘇州市名人館通過重構歷史人物的敘事,將靜態文化資源轉化為公眾可感知、可參與的資本形式。例如,“一瓣香——蘇州市名人館館藏名人手澤溯名人系列展”第一期以吳大澂的《愙齋自訂年譜》為媒介,通過多維敘事策略,使公眾對吳大澂早期經歷的認知清晰度提升至89%。這一實踐不僅體現了文化資本理論的應用,也為文化資本的轉化提供了新路徑。
2.品牌資產模型
凱文·萊恩·凱勒(Kevin Lane Keller)構建的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模型(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簡稱CBBE模型)著重指出,品牌價值的形成依賴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維度的協同作用。在公共教育品牌建設中,需著重強化三個核心要素:IP內容力,即依托獨特文化符號(如館藏名人手稿等)增強公眾的認知深度;場景滲透力,通過運用混合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提升公眾參與度;情感聯結力,蘇州市名人館借助公共教育活動,促進公眾與文化符號之間的情感聯結。蘇州市名人館憑借這一系列策略的有效實施,成功將品牌價值從單一文化展示層面拓展至深度文化體驗領域,從而在顯著提升公眾文化參與度的同時,增強其對文化品牌的認同感。
3.體驗學習理論
庫爾布(Kolb,1984)的體驗式學習循環理論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支持。例如,“走讀蘇州 名人尋蹤”研學項目通過“情境導入—實地探究—成果產出”閉環設計,促進青少年從實踐中深化認知,其產出的研學報告中,87%的參與者認為可“有效提升文化認同”(2024年數據)。這一實踐不僅驗證了體驗學習理論的有效性,也為公共教育品牌化提供了實踐范例。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以確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一是案例分析法。深度剖析蘇州市名人館79場教育活動,涵蓋展覽、研學和社區巡展等類型,系統梳理公共教育實踐的模式與特點,為研究提供實證基礎。
二是參與式觀察法。研究者嵌入活動現場,實時記錄公眾行為特征,如互動時長和任務完成率等關鍵指標,獲取一手數據,為行為分析提供支持。
三是量化與質性數據結合。融合定量與定性數據,實現多維度分析。定量數據包括參與人數(1.2萬)、復購率(67%)和滿意度評分(92%);定性數據通過訪談記錄、研學報告分析和社交媒體評論情感分析獲取,深入挖掘參與者體驗與反饋,豐富研究內涵。
公共教育品牌矩陣的建構邏輯
主題IP的多維開發
1.三級敘事體系建構
蘇州市名人館圍繞“科學家精神”,構建了“文獻考據—口述史述—數字交互”三級敘事框架,系統化地呈現了科學家的生平經歷與精神內涵。以“嘉實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展覽為例,該展覽在敘事策略上進行了如下設計。展覽精選楊嘉墀院士的歷史照片、科研筆記等原始文獻資料,并輔以翔實的學術解讀,為公眾提供了深度了解科學家從求學、科研到報國人生軌跡的窗口。通過這些文獻資料的展示,公眾能夠直觀感受楊嘉墀院士的學術追求與愛國情懷。同時,展覽邀請楊嘉墀院士的后人及相關專家,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生動講述科學家的家族軼事、生平事件等。這種口述敘事方式不僅增加了展覽的情感溫度,也為公眾展現了更為立體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內涵。此外,展覽利用現代數字技術,開發了線上虛擬展廳和互動式導覽系統。通過全景攝影技術,高度還原展廳實景,使公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體驗展覽內容,增強了展覽的互動性和教育性。
這種多層次、多維度的敘事體系,有效提升了公眾的認知參與度。公眾調研結果顯示,87%的參與者能夠復述三項以上關鍵事件,其認知清晰度較常規展覽提升了53%,表明該敘事體系在文化傳播和教育方面具有顯著成效。
2.品牌活動生命周期管理
“嘉實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展覽通過“教育研學—線上傳播—衍生出版”三級策略,系統性地延長了品牌生命周期,提升了展覽的綜合影響力。
在教育研學方面,以楊嘉墀院士的科研歷程和“科學家精神”為核心,組織專題講座“閃耀的星”。該講座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使參與者能夠深入了解楊嘉墀院士的科研成就及其愛國精神。統計數據顯示,參與者留存率達到75%,表明教育研學在知識傳播和公眾留存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線上傳播方面,通過多種媒體渠道擴大宣傳范圍。同時,上線了展覽策展人導覽和虛擬展廳,利用數字化手段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一步擴大了展覽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此外,展覽還衍生了出版配套刊物“藝浪系列”——《嘉實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1000冊,內容翔實。這一舉措不僅為公眾提供了深入了解楊嘉墀院士的機會,還進一步鞏固了展覽的品牌影響力,使其在學術界和公眾心中獲得了廣泛認可。
通過上述三級策略的實施,“嘉實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展覽不僅在學術層面實現了對“科學家精神”的深度解讀,還在公眾層面實現了廣泛傳播和教育,為“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和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持。
混合現實技術的教育應用
蘇州市名人館的虛擬現實(VR)體驗項目通過混合現實技術,為公眾提供了沉浸式教育體驗,顯著提升了知識留存率和文化理解深度。該項目的設計與實施如下。
利用3D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場景構建,精確還原了唐寅故居的各處細節,使公眾能夠身臨其境地參觀唐寅故居。這種沉浸式場景設計不僅增強了公眾對唐寅生活環境的認知,還為理解其藝術創作背景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支持。
公眾在虛擬環境中與虛擬人物唐寅進行互動,通過對話和任務完成,深入了解唐寅的藝術創作過程和生活趣事。這種任務驅動的互動設計,使公眾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名人對話,極大增強了其參與感和學習動力。
系統根據公眾的互動情況即時反饋,實時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這些報告不僅記錄了公眾的學習路徑,還提供了有針對性的知識點解析,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唐寅的藝術成就和生活故事。
實驗數據顯示,參與VR體驗實驗組的公眾知識留存率達到了78%,較僅接受傳統講解對照組的公眾高24%。這一結果表明,混合現實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的有效性,能夠顯著提升公眾對歷史名人的故事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與記憶,不僅提高了公眾的文化參與度,還為文化教育的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學活動的自身認知設計
“走讀蘇州 名人尋蹤”項目嚴格遵循庫爾布體驗學習理論,精心設計了情境導入、實地探究和成果產出三個環節,旨在為學生提供完整的自身認知學習體驗。在情境導入階段,由經驗豐富的志愿者和研學老師帶領學生深入名人故居,通過生動講解和互動體驗,有效激發學生對名人故事和古建老宅的探究興趣。在實地探究階段,學生分組實地走訪名人故居和古建老宅,如俞樾的曲園、唐寅故居等,記錄所見所聞,深入探尋名人的生活場景和文化背景。在成果產出階段,學生需撰寫研學報告,優秀報告將獲得官方認證。2024年,該項目共收到研學報告213份,其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該活動能“顯著提升實踐能力”。
館校協同機制的創新實踐
教育共同體的組織創新
1.“1+N”合作網絡構建
蘇州市名人館與11所學校緊密合作,共同構建了“1+N”合作網絡,開發了文化認知課、職業體驗課等課程。例如,“名人館里的思政課”將楊嘉墀的“科學家精神”有機融入德育課程;“小小講解員”讓學生參與展覽講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職業素養。2024年,累計開課156課時,覆蓋學生4800人次,課程滿意度高達92%。
2.雙向賦能的實踐模式
“螢火蟲兒飛”青少年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服務學習理論(Service-Learning)的核心理念。在學生成長方面,通過系統的崗前培訓和獎勵機制,年度優秀志愿者可獲得社會實踐學時證明,有效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在社會服務方面,學生累計服務超2000小時,成為連接場館與社區的重要橋梁;在文化傳播方面,相關活動信息在微信公眾號、數據庫等媒體的瀏覽量超30萬次,形成了顯著的裂變傳播效應。
教育空間的拓撲延伸
1.實體空間的裂變傳播
“嘉實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展覽創新性地采用了“中心—外圍”擴散策略。在中心場館,蘇州市名人館主展廳配備了交互式展板,通過多媒體互動技術顯著增強了公眾的參與感。在社區節點,23個社區設立了“流動科學角”,定期舉辦科學家故事分享會、科普講座和互動體驗活動,將科學家精神有效傳播到社區層面。二次傳播通過設計“科學精神傳遞卡”,鼓勵公眾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分享,進一步擴大了活動影響力。活動直接參與人數達1.8萬人次,間接影響超過10萬人次。
2.數字空間的跨域鏈接
“蘇州市名人館amp;蘇州名人數據庫”項目成功突破了地域限制,數據庫涵蓋“古籍閱覽室”“博觀約取”等特色欄目,進一步豐富了數字文化資源,顯著提升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吸引力和時效性。同時,利用“線上全景數字展”的形式回顧往期展覽,高度還原展覽的空間結構與展陳內容。2024年,該項目共觸達學生1.2萬人次。通過實體空間的裂變傳播和數字空間的跨域鏈接,蘇州市名人館成功將蘇州地方文化推廣到更廣泛的公眾群體中。
2024年5月23日,“蘇州名人數據庫”建設項目被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認定為“2024年度蘇州市社科普及惠民扶持項目(數字化傳播類)”(蘇社科字〔2024〕14號)。這一認定不僅彰顯了該項目在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提升公眾文化參與度方面的卓越貢獻,也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公共文化傳播領域的引領作用。
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路徑
歲時節俗的現代表達
“我們的‘清嘉錄’”項目通過符號提取、體驗設計和數字傳播三重策略,成功活化了傳統節俗。以蘇州傳統節俗為靈感,將“軋神仙”等習俗轉化為視覺IP,設計了一系列文創產品,讓傳統節俗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活力。在體驗設計方面,結合《清嘉錄》中的節令文化,每月推出與當月節令相關的主題活動。例如,在“百花生日”期間,組織巧果制作工作坊,參與者通過掃碼獲取詳細教程,親身體驗傳統習俗。有73%的參與者表示,通過“我們的‘清嘉錄’”項目“重新認識傳統習俗”。該項目不僅增強了市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還顯著提升了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
“科學家精神”的敘事重構
“嘉實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嘉墀”展覽創新性地采用了歷史維度、實踐維度和價值維度三維敘事策略,通過多維展示和互動,重構了科學家精神的敘事框架。后續調查顯示,通過這些活動,青少年對科技職業的興趣從31%提升至52%,顯著增強了青少年對科學家精神的認知和對科技職業的向往。
蘇州市名人館憑借其在“科學家精神”傳承與教育方面的卓越實踐,于2024年5月23日被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等聯合認定為“2024年度江蘇省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蘇科協發〔2024〕93號)。這一認定不僅彰顯了蘇州市名人館在科學家精神教育領域的顯著成就,也進一步印證了其在公共教育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示范引領作用,為同類機構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范例。
蘇州市名人館的實踐表明,公共教育品牌化需以“文化資本轉化”為核心,通過多維敘事、沉浸體驗與協同創新實現價值增值。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討代際差異、元宇宙技術倫理及長效評估機制,推動公共教育從“活動導向”向“品牌驅動”升級,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持久動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