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古籍的修復工作,通常需要遵循古籍修復的一般性原則,但由于藏文古籍的紙質與裝幀形式具有獨特性,其修復材料和修復方法相較其他語種的古籍有一定區別。修復古籍文獻《苯教甘珠爾》不僅是對苯教文化的保護,也是對藏文古籍修復工作的一次重要實踐和探索。本次修復國家級珍貴古籍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讓筆者對修復珍貴藏文古籍有了一次嶄新的歷練與升華。通過實踐與探索,總結出一套適用于藏文古籍修復的技術和方法,包括紙張選配、修復方法等。
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各大院校以及其他收藏單位,保存著許多珍貴的古籍文獻,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珍貴古籍面臨消失的風險。隨著數字化的發展以及古籍修復這一技藝的問世,這些瀕危古籍煥發新的生機。藏文古籍作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宗教、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修復藏文古籍對于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具有重要作用。在西藏,大多古籍文獻存放于寺廟等地,還有部分古籍作為裝藏、伏藏,存放于佛塔、洞穴、遺址等地。這些古籍文獻經過世代傳承保存至今。通過古籍普查初步估算,亟待修復的古籍約占所有古籍的三分之二左右。這些古籍因存放地條件、存放環境以及保護意識缺乏等原因,未得到較好地保護,因此出現了諸多破損問題,如古籍酸化、絮化、水浸、霉噬、粘連等現象,令人擔憂。藏文古籍修復所涉及的方法與技術不僅包括了傳統的手工修復技藝,更融入了現代科技的應用。通過對文獻材料的科學分析、數字化記錄以及文物保護技術的運用,最大限度地恢復古籍的完整性和可讀性。現以國家級珍貴古籍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為例,探討藏文古籍修復的方法。
修復文獻溯源及現狀
文獻溯源
布拉瓊納寺始建于125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西繞堅贊活佛早期曾在此修行,后由拉尼貢布活佛迎請高僧為此修行洞開光,其父贈予了囊欽扎巴賢者繕造的金汁書寫體苯教文獻《智度八界》及精美佛像等價值不菲的文物。1687年,永忠林寺活佛旺杰滾布將修行洞擴建為寺廟,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寺院。1844年,活佛格桑旺扎迎請曼日寺住持尼瑪丹增至布拉寺開光加持,并賜予名號為“布拉瓊納寺永忠丹培林”。明代末期,布拉寺第十五世活佛瓊布拉古出資繕造了《甘珠爾》的一部分內容。2010年至2011年,現任布拉寺活佛西珠尼瑪將之前保存的苯教文獻迎請至甘珠爾殿內,《甘珠爾》全套有108函,殘存75函,約1500冊(件),均為手抄本,后經專家對現存版本的具體版式、字體、印章、特殊符號以及紙張材質等進行綜合考證,基本判斷其為15—16世紀期間完成的珍貴古籍寫本。
文獻現狀
2019年,布拉寺向西藏自治區古籍修復中心申請修復因潮濕導致霉噬、水浸嚴重的國家級珍貴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的第五、六函,共計454葉。經專家評估與鑒定后,得出這兩函苯教文獻的主要內容是《苯教甘珠爾》,對研究苯教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尤其在寫本的歷史發展方面具有獨特意義。作為苯教文獻中的珍品,其內容涉及哲學、佛學、醫學、邏輯、文學、星相、藝術、科學、文化習俗等領域,是匯總藏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有助于了解藏族的社會發展及演變過程。此外,作為一部古代典籍苯教寫本,《苯教甘珠爾》在文字及書寫方式、裝幀形式等方面體現了當時的書寫技藝和文化傳統,對研究藏文書法、紙張制作工藝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對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藏文書法的演變過程,推斷古代文獻的傳抄、流傳與保存方式,從而揭示藏族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軌跡。但無論文獻內容如何優良,或當時古籍載體材料如何上乘,古籍本身終有一定的壽命;加之時間推移,文獻載體、文獻符號會逐漸失去原有效用,導致損壞和變質。從《苯教甘珠爾》的原貌可以看出,其已是“病入膏肓”的狀態。
修復材質分析及方面
紙張分析
我們就這兩函需要修復的古籍,向權威部門申請了專業紙張檢測,經過鑒定與檢測得出如下結論:觀察纖維染色試片可見,這些纖維相對較短,呈棕黃色,具有橫節紋且中段明顯加寬,上述特征足以判斷其成分為100%瑞香科狼毒草的韌皮纖維。
修復原則
在傳承過程中,古代典籍會因缺乏保護意識或保存不當而造成破損。在閱讀與欣賞古籍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產生了保護與修復的念頭。修復技藝從初期較為粗糙地在斷裂處縫補固定或嫁接等方式,逐漸升級,并在不斷提升修復技藝的同時,總結出一套沿用至今的修復原則,包括“整舊如舊”“搶救為主,治病為輔”“最少干預”“可逆性”等。對于國家級珍貴古籍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的修復,我們也遵循這四大原則。盡可能采用與原件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在修復后盡量保持古籍的原始特色;堅持最少程度干預的修復理念,避免大規模的托裱使古籍厚度增加,導致古籍原件變形、失去原貌等問題的出現;針對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修復手法留有余地,盡可能保留古籍原有的紙張、文字內容及風格等;堅持材料和技藝可逆性原則:確保所使用的黏合劑、加固材料均可逆,以便在將來出現更先進的修復技藝,或原件需恢復原貌時,能夠撤換修復材料并調整修復方法。
修復材料
1.紙張
在修復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時,我們盡可能尋找與原始載體相近的材料,因同類材料數量有限,為保證整體美觀,經權威部門對補紙的鑒定,并在同等材料中排查后,采用了尼木雪拉藏紙。該藏紙是拉薩一帶產量與工藝規模較大、質地較好的藏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且在顏色、質地等方面與待修復古籍較為匹配。尼木雪拉藏紙通常以狼毒草為原料制成。狼毒草又稱瑞香狼毒,是生長于高山、草甸的多年生開花草本植物,其根部含微量毒素,皮膚接觸會產生輕微疼痛感;在藏文典籍中被稱為“熱價巴”,俗稱“毒草”。藏文古籍一般以瑞香科狼毒草的根部韌皮纖維為原料,用狼毒草制成的紙張通常被稱為“藏紙”。我國傳統造紙技術有抄紙法和澆紙法,藏紙的制作采用澆紙法。
2.漿糊
在藏文古籍修復中,所用漿糊需具有持續黏合力與安全性,黏性亦需適宜。藏文古籍載體與其他語種古籍載體差異較大,其制作時層數較多,最多可達十幾層,少數也有兩三層,因此修復中需根據紙張厚薄調制漿糊濃稠度,這一環節十分重要,且濃稠度的掌握依賴工作經驗,而非小麥淀粉克數的精確計量。制作漿糊的原料需為純天然成分,應盡量避免使用酸性較強的原料,以防對待修古籍造成二次傷害。我們修復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時,所用漿糊以小麥淀粉為原料——這是從植物的種子、莖稈等中提取的淀粉熬制而成的黏結劑,因修復的古籍紙張較為糟朽,已失去彈性,故將漿糊調得相對稀一些,以免古籍起皺或粘連不牢。
修復方法
古籍出現的病害原因分析
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存在水浸、霉噬、絮化、老化、缺失及斷裂等破損問題,主要是由保存不善所致。從該古籍保存的歷史沿革分析,其長期處于潮濕、密閉、通風不良的環境中,誘發了霉菌生長。霉菌侵蝕紙張,既破壞了其物理結構,又加快了紙張分解速度,導致其出現大面積缺失及斷裂。這種水浸的破損,若不仔細分析觀察,極易被誤解為是鼠咬所致。在此環境下,霉菌的滋生與蔓延還威脅到古籍的完整性。同時,隨著時間推移,古籍紙張會自然老化,纖維結構逐漸脆弱進而斷裂;紙張顏色也因長期氧化逐漸褪色,致使古籍中文字和圖案的清晰度降低。
古籍修復檔案建立與修復
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的修復工作,從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送來至修復完成共計兩年時間。在遵循修復原則的基礎上,使用了以下方法進行修復。
第一,建立檔案。20世紀國家圖書館修復《趙城金藏》時,因條件所限并未修復檔案,成為后期總結經驗的一個缺陷與遺憾。因此,西藏自治區古籍修復中心在開展修復的第二年,借鑒其他古籍修復中心經驗,參考形成了針對藏文古籍的修復檔案。針對《苯教甘珠爾》的霉噬、絮化、老化、糟朽、缺失及斷裂等破損現象,修復前先做縝密鑒定,確定其年代、內容、版式、字體、印章、特殊符號等信息,再著手填寫修復檔案。檔案依次記錄修復文獻的日期、名稱、破損定級、書葉厚度、pH值、破損狀況文字描述及修復前后影像資料等參數。同時,詳細填寫修復方案,為今后修復工作留下了寶貴的研究信息和參考資料。
第二,修復步驟。首先,本函古籍破損嚴重,修復需從表面清潔入手,去除污漬和塵埃——古籍長時間不除塵會降低紙張機械強度。隨后處理霉噬部分,因紙張糟朽嚴重,不宜直接浸于純凈水清洗,故在確保字體不跑墨、不暈色的前提下,將其夾在化纖紙或無紡布中間清洗;過于糟朽的書葉局部噴水清洗霉漬,之后用吸水紙反復撤潮并壓平,待半干時啟動修復,這是古籍修復工作的首要任務。
其次,在工作臺上噴水潤濕后鋪一層塑料薄膜,修復操作在薄膜上進行(防止修復后古籍粘連臺面無法提離)。修復完成后,將書葉與塑料薄膜一同翻身,背面用棕刷反復刷幾遍再揭開塑料薄膜。此預防措施至關重要,否則可能出現部分書葉黏合、部分提離導致后期無法拼接的嚴重后果。這種薄膜使用法對藏文古籍修復尤為理想。之后,將待修古籍輕放在透光板上,噴水展平。
再次,用藏紙對糟朽處局部加固,鑒于梵夾裝藏文古籍書葉雙面有字,修復時需避免遮擋文字。加固時,盡可能揭開書葉層面,將較薄補紙鑲嵌在夾層中,再按層數從兩面修補,既保證補紙不脫落,又能精準控制補紙厚度。若糟朽過度導致揭不開,需將補紙毛茬搭在無文字的空格處,空格處毛茬可稍長,使其與原件更好融合,既不易脫落,又美觀且修復效果佳。毛茬搭邊及夾層添加命紙的修復技法有如下質量要求;漿糊稀稠適度,搭口邊緣不縮不皺;書葉無修補后水漬印記;補紙與原件色調接近,寧淺勿深;修復后平整,無褶皺或變形。
從次,補破補缺后對古籍噴潮,噴水時掌握噴霧器與古籍的適當距離,控制水量,確保水霧均勻覆蓋。古籍經適量水霧濕潤后,紙張會變得柔軟且易于操作。之后,撤潮并清理古籍表面多余漿糊雜質,用吸水紙反復撤潮清潔,再夾在兩張吸水紙中間壓平,期間反復更換吸水紙以免粘連或發霉。
最后,修復壓平后,書葉上多余補紙需裁剪去除,以保證古籍整體美觀與平整。因藏文古籍載體為純手工制作,紙張形狀極不規則、大小不一(不同于機械紙的方正),一函古籍中的書葉大小、長短均有誤差,故裁剪必須按照原件標準,切忌誤傷書葉原件。
修復古籍,尤其是國家級珍貴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保護,更是對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需要高度專業化,要求修復師具備豐富的文物保護經驗與嫻熟的修復技藝。《苯教甘珠爾》作為苯教文獻的瑰寶,蘊含的歷史、宗教、文學價值不可估量,對研究苯教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其修復不僅是物理性修補,更是對文化脈絡的維護與延續。藏文的文字結構、書寫技法與其他語種截然不同,修復師需具備深厚藏文功底,才能準確理解古籍內容,進行精確的文字拼接與修復。此外,古籍紙張材料脆弱,易受環境濕度、光照等自然因素影響而出現老化、霉蝕、破損等現象,這要求修復師在工作中細致入微,運用先進文物保護技術和手段,保證古籍的完整性和可讀性。總之,修復中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量保持原貌。修復的主要目的是延長古籍壽命,起到傳承作用。當前,西藏古籍修復人員匱乏,修復任務繁雜,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展望未來,應加強對藏文古籍修復技術和方法的研究,不斷提高修復工作的科技化與專業化水平。同時,需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修復師隊伍人才,為西藏地區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苯教文獻《苯教甘珠爾》《廣義慧度經》等國家級珍貴古籍長久保存,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