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是一定區域內的文化載體和象征,圖書館內的各項文化資源對一個地區的文化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具有良好的作用和積極影響。地方文獻作為圖書館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一個地區的發展軌跡和歷史脈絡,記錄、保護與傳承著地方文化,承載著一個地區的文化內蘊,是了解地方特定歷史時期狀況的重要文獻依據。在大力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背景下,地方文獻的作用日益突出,應更好地發揮地方文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中的作用,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以便讓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充分發揮“文化興遺”的作用。
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料的價值意義
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料的形式包括圖書、地圖、圖畫、照片等,記錄和展示了地方發展歷史和相關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地方工作的論述中指出,“一個縣的歷史最好的體現就是縣志,府志則更為全面,里面既寫正面人物,也寫反面人物,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發生過什么事,可以從中有所借鑒”。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文獻是地方因地制宜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
優化地方決策的歷史指引和方向
地方文獻資料往往涵蓋了該地區的發展歷史,詳細記錄了該地區的資源稟賦和文化脈絡,有著獨特的文獻價值,是了解該地區情況、把準問題癥結、制定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有助于決策制定者在地方文獻資料中查閱歷史信息、汲取歷史智慧,充分挖掘地區發展潛力,利用好各項資源,持續推動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進步,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到以史為鑒決策“未來”。同時,通過研讀地方文獻資料中的歷史名人傳記、民俗民風記錄等內容,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起到讓決策者修身養性的作用,并自覺向先賢看齊,從而提升決策者的領導力、決策力和戰略視野。
推動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資源,其主旨在于傳承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開展社會教育,主要的業務工作包括文獻收集、文獻整理、文獻典藏和其他服務。其中,開發信息資源和開展社會教育對全國的圖書館而言具有共性,傳承文化遺產工作則具有特性。地方文獻作為地區圖書館獨一無二的文獻資料,無論是從職能還是從業務出發,均是推動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圖書館個性氣質的集中展現,也是圖書館文化底蘊的內容支撐。另外,地方文獻作為一種文獻資料,對于圖書館內部工作人員了解地區文化事業建設情況乃至考古、地方史等相關研究者學習、研究、挖掘歷史資源具有重要作用。做好地方文獻資料的開發,能夠豐富和充實圖書館特有的文化資源,從而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實現科教文旅等多元融合的文獻依據
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潮流之下,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化領域、學術領域以及社會領域的重要關注方向。地方文獻作為體現地方文化形成以及特色的一手資料,在編寫地方志、創作地方劇目以及研究地方任務和歷史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查閱地方文獻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也對圖書館地方文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圖書館管理人員需要創新傳統的地方文獻管理手段和方式,實現可線上查閱等功能,以滿足用戶日益龐大的查閱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動圖書館地方文獻數字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不少地方興起了“文旅+百業”融合的發展浪潮,要乘著文化產業發展的東風興盛一二三產,決不能“閉門造車”,要遵循地方歷史文化的發展規律和資源現實,基于地方文獻展開調查研究,更好地為“文旅+”戰略提供現實支撐和參考方向。
地方文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
地方文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相輔相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文獻記錄了該文化遺產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探究、判斷和總結該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的重要參考和憑證,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地方文獻的有機組成,是地方文獻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發揚的文化載體,其能夠不斷豐富地方文獻的內容,提升地方文獻的文化價值。
地方文獻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提供支撐
地方文獻記錄了該地區的歷史、文化、風俗等信息,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該地區綜合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文化活動。因此,地方文獻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提煉和總結,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價值。此外,在如今快節奏、現代化的生活形態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青黃不接、傳承斷代的風險,如廣東醒獅、佛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粵北山歌等,往往需要傳承者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且缺少一定的職業保護,因此,愿意傳承和發揚的“新鮮血液”不多。地方文獻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最基本的保護,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法和特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度和曝光率,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
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地方文獻的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地一域文化的縮影和載體,是地方文化的生動體現和典型代表,而地方文獻基于地域發展而產生,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對地方文獻資料的豐富和補充,既增加了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資源,也拓展了地方文獻的寬度和廣度。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雖已受到重視和保護,但作為源于鄉野、散落于民間、發展于社會的活態文化,其所蘊藏的藝術價值主要依賴口傳身授,不容易收藏,而地方文獻作為一種不限于紙質載體的館藏資源,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位進行記錄和展現,對研究、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基礎和提供保障,這也是豐富和發展地方文獻的內在要求。
圖書館地方文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利用方式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圖書館地方文獻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功能,需要了解地方文獻的開發方式,進而結合地方文獻內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活動,實現共同進步。
圖書館地方文獻的開發方式
基于地方文獻的資料屬性,地方文獻的開發方式主要圍繞內容展開,具體形式包括加強地方文獻宣傳和普及力度、建立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促進不同地區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交流合作等。
1.加強地方文獻宣傳與普及力度
地方文獻作為圖書館重要的館藏資源,受限于文體和角度,往往晦澀艱深,對于沒有相關需求的讀者而言,吸引力較低。事實上,在地方區域范圍內,無論從事何種工作,地方文獻作為集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內容于一體的集大成者,或多或少會對工作產生一定的助益和啟示,只是需要一定的契機,因此,有必要加強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宣傳推廣便是其中一種最基礎的方式。針對地方文獻,可以借助宣傳片、公益廣告、專題展覽、文獻展閱等方式進行宣傳,擴大地方文獻資源的曝光度和受眾范圍,讓廣大群眾能夠進一步了解、認識和走進地方文獻,感受地方文獻的魅力,加深與地方文化之間的情感聯結。此外,借助地方文獻的宣傳和利用,能夠吸引和聚攏更多地方文獻資源,提高圖書館地方文獻館藏資源實力,有助于充分釋放地方文獻的價值。
2.建立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數字圖書館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閱讀,人們足不出戶便可查閱圖書館內的各項資源。但就地方文獻這一館藏資源而言,尤其是地市級圖書館,在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方面能力較為薄弱,未充分進行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許多地方文獻仍停留在紙質化階段,讀者需要在圖書館內閱讀或前往圖書館借閱。如此,難以擴大受眾范圍,不利于數字文獻的宣傳。基于此,建立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是一種開發和利用地方文獻的現代方法。一方面,地方圖書館可以和當地政府合作,完善地方文獻管理制度,建立地方文獻采集、記錄、保管、應用和數字化管理流程,實現體系化;另一方面,地方文獻數字化和線上查閱渠道建成后,可以在線上持續開辟地方文獻征集、捐贈等渠道,不限題材、時間和體裁,不斷豐富地方文獻資源內容,促進地方文獻資源共享,讓地方文獻資源更好地滿足社會多元需求。
3.促進不同地區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交流合作
每個地區的圖書館都有屬于自身的地方文獻資源,地方文獻資源豐富的圖書館還建立了特色展館,吸引了眾多群眾“打卡”和閱讀,如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潼南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基于圖書館的文化屬性,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區域文化的背景下,充分發揮特色館藏優勢、拓展區域文化內涵、實現地方文化傳承和發揚,需要不同地區圖書館之間加強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推動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文化融合,從而讓地方文獻資源迸發新的生命力和創新活力。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國家寶藏》這一欄目為例,其集合了中國各大博物館帶有強烈文化氛圍的文物,并對文物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度挖掘,得以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并由此衍生出了《只此青綠》等新的文化內容,一舉多得。這種博物館之間通過節目進行交流合作的方式,對地方圖書館館際間交流合作是一種啟示。
地方文獻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
地方文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聯系,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既能夠豐富地方文獻的內容,也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提供資料支撐。就現階段而言,地方文獻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的基本方式包括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活動、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講座等相關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記錄工作等。
1.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活動
地方文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普通群眾而言,都屬于相對專業的詞匯,但實質上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要推動地方文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發展,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地方文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各項活動。基于此,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多形式展示地方文獻內容,實現地方文獻“動態化”;地方文獻也能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更多的創新思路和傳承力量,二者相得益彰。事實上,春聯習俗、吹糖人手工技藝等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大眾喜聞樂見,通過群眾參與和現場展示能消除群眾對于二者的陌生感,實現地方文獻與非遺文化傳承的內在“活化”。
2.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講座等相關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地方文獻雖然類型眾多,但僅僅靠地方文獻并不能完全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在地方文獻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技和設備,以展覽、講座等形式立體、動態地將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展現出來,起到借助地方文獻持續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價值輸出的作用,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此外,文化遺產展覽、講座活動也能催生出許多新的地方文獻內容,吸引和聚攏更多地方文獻研究者參與其中發揮力量,從而推動非遺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3.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記錄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地方特色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可以從中提煉出眾多可供群眾參與的活動方式,動員群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記錄,如此,能夠吸引更多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從而有效緩解傳承斷層危機。例如,河南省圖書館利用館藏資源以及資源搜集整理優勢參與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太極拳》紀錄片的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廣泛動員民間力量,許多專家學者和相關民間人士自覺參與該活動,讓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高度還原的方式記錄并呈現其真實性與完整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傳與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值得學習和借鑒。
總之,地方文獻是圖書館重要的館藏資源,對于推動圖書館高質量發展與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融合研究,更好地發揮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作用。在進一步提高圖書館地方文獻館藏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更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