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都要緊緊圍繞、毫不偏離這條主線??梢?,以文化建設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凝聚思想共識的重要路徑,是新時代民族地區的重要使命。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各族人民在歷史進程中共同塑造的精神財富,所具備的深厚親和力、廣泛感召力,以及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成為不斷鞏固、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源泉、理論基礎和精神動力。近年來,有學者從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1]、民間民俗節慶[2]、“瓦氏夫人抗倭”[3]等方面探索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路徑。民族地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民族地區內生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驅動力方能行之有效地鑄牢根基。故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闡述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方面的內在契合邏輯,在理論闡釋基礎上,結合實際從深入開展文化研究、創新文化傳承方式、搭建文化交流平臺,促進文化交融互鑒等方面,探索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可行性路徑,以期為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案例參考。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簡述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是壯、侗、苗、瑤、仫佬、毛南、京、水等12個世居民族和居住于此的其他各族人民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從宏觀范疇看,包括石器文化、陶瓷文化、稻作農業文化、紡織文化等物質文化形態,還包括宗教文化、民間信仰、地域民俗,以及傳統文學、傳統醫藥學等地方性知識[4]。具體而言,如壯族的歌圩文化、劉三姐文化、麻拐節、干欄式建筑;毛南族的儺戲、分龍節;侗族的大歌;苗族的蘆笙節;仫佬族的建筑文化、刺繡文化、依飯節以及其他民族的特色節慶、技藝與民俗等,不僅體現了廣西各世居民族的特點,更是書寫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長期以來,廣西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實現文化互鑒和文化共生,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和文化多元共生的特質。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愛國愛鄉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相處之道和勤勞勇敢的品質意志,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所具備的親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成為不斷鞏固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源泉、理論基礎和精神動力。
桂風文脈共筑共同體的內在邏輯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不僅體現廣西各世居民族的創世神話、歌謠文化、歷史故事、道德秩序等文化形態,還體現各民族的傳統民俗、飲食文化、傳統服飾、建筑藝術中共有的文化符號,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張的“四個共同”高度契合。
國家觀:家國情懷和共同開拓疆域的一致追求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和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其中蘊含的“有國才有家”的樸素認知與團結互助的集體意識,激勵廣西各民族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攜手共進、互幫互助,共同構建美好未來。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強調的“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追求高度一致。
民族觀:“和而不同”和“多元一體”的思想共鳴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或疊加,而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織與融合,深刻體現“和而不同”的智慧,即在尊重差異中包容多樣,在求同存異中和諧共處。這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遵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倡導相互理解、包容和欣賞,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思想共鳴。
文化觀:文化符號共用共創的價值共識
文化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在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中,文化符號功能意義尤為突出,其能夠喚醒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引發文化共鳴,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紐帶。例如,三月三不再是壯族特有的文化符號,已經成為廣西各族人民共慶的傳統節日;壯族刺繡、仫佬族刺繡等手工技藝相融合,毛南族肥套和仫佬族依飯節都有共同的祭祀文化元素,走出國門的螺螄粉既包含苗族、侗族的酸食文化,又融合了漢族、壯族的稻作文化基因;既有桂北人民喜辣,又有桂中人民嗦螺,這是廣西各族各地域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可見,通過共同參與文化活動,文化符號相互借用,不斷強化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聯系和認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文化認同。
歷史觀:共同歷史記憶和共同書寫歷史的內在統一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生動展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壯闊歷程,是廣西各民族共同戰勝自然、抵御外敵、團結奮進的寫照,如瓦氏夫人抗倭在不同民族中被廣為傳頌,廣西各族民眾中至今仍廣泛流傳著狼兵的英勇事跡,許多人以“狼兵后代”自居。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共同書寫歷史的有力見證,可見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觀上實現了“共同歷史記憶”與“共同書寫歷史”的內在統一。
桂風文脈共筑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廣西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以傳統節慶為紐帶促進各民族增進相互理解,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互信互助,并在近代以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共同追求的價值體系。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西方文化滲透方式層出不窮,如何在人工智能帶來新一輪技術變革下,實現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代賦能是個新的挑戰。通過厘清文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把握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從深入開展文化研究、創新文化傳承方式、搭建文化交流平臺,促進文化交融互鑒等方面進行探索,實現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也是更好應對敵對勢力的最佳機遇。
厘清“賦能”的實踐邏輯
一是遵循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歷史與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程,是各民族從文化多元走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政治一體的生動見證。在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多元文化的滲透,自覺抵抗文化分裂主義。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歷史記憶、文化認同和價值傳承等方式,有效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鞏固。要牢牢把握“以歷史觀鑄牢文化觀、以文化觀引領民族觀、以民族觀拱衛國家觀”的實踐邏輯。以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促進廣西各民族文化認同,強化歷史認同,凝聚民族情感,共同構建團結和諧、充滿活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推進“鑄牢”目標達成
加強對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解讀、創新傳承、交流互鑒、產業融合,堅持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一導兩線三進四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賦能中實現“鑄牢”目標的達成。
1.狠抓“一個”核心,增強民族自信
以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示范區為契機,文化建設各項工作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一是對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以科研項目為依托,鼓勵大批文化研究愛好者對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對收集的第一手資料進行系統性歸納分類,深入闡釋其內涵和價值,尤其是分析其蘊含的價值理論,挖掘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支柱。例如,深入追溯廣西各民族的發展史以及民間習俗,發現自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強化了廣西各族的“華夏觀”以及中原與嶺南文化的交流融合意識,民為邦本、德治天下、長幼有序等中原儒家文化思想與嶺南文化進一步交流互動[5],廣西民間信仰,如春秋社日拜社習俗、還愿祈禱習俗體現的慎終追遠與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認同得到印證。二是創新傳承發展方式。通過產業化發展,讓各民族共享文化成果,增強對共同文化的歸屬感,從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如將廣西壯錦文化元素、壯族銅鼓文化元素融入服飾、背包以及人們的日用品中,讓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打造并宣傳好“三月三”文化名片,讓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廣西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帶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物質基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2.推動“雙線”融合,增進民族交流
一是走好線上宣介之路。加快現代技術賦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表達和傳播,如讓傳統文化以動漫、游戲等虛擬化的生動形象活躍在新媒體平臺,使其“活起來”,從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通過新媒體平臺宣介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傳播品牌,實現讓文化傳播增進民族情感。二是抓好線下傳承與保護。通過AI賦能建立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資料庫,如數字化史料庫、非遺資源數據庫、虛擬仿真體驗室。政府給予經費支持和平臺幫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設工作室帶學徒,支持地方學校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學校開設特色校本課程,助力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3.深化“三進”建設,促進民族交融
一是推動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將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或校園文化建設等,編寫校本教材,開展第二課堂的文化體驗活動或課外實踐,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效能。例如,將壯族民間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在校園文化長廊中宣展,或將其中“交友”“睦鄰”等章節倡導的尊重他人、注重友情、和睦共處、互相扶持等內容融入教育教學,使學生在崇尚禮儀中共同營造和諧美好的校園環境。同時,通過詮釋廣西各民族在與自然災害抗爭中展現的團結協作、勤勞儉樸、積極向上、勇敢抗爭的優良品質,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感悟民族精神,樹立強大的民族自豪感與共同體認同感。二是推動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在社會的渲染氛圍中,形成全員共慶的共同意識。在社區舉辦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如在三月三,社區舉行唱山歌活動,開展美食分享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促進互嵌式社區建設。三是推動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尋常百姓家。在村落中不管哪個民族節慶,都以傳統節日為契機,以民俗慶?;顒訛檩d體,廣大群眾通過廣泛參與從文化體驗轉化為情感認同與價值共鳴,在體驗中傳播和弘揚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各民族在文化共享中增加理解、凝聚共識。
4.注重“四效”評估,凝聚民族力量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均有差異,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路徑亦有差別,因此,需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評估其賦能效能,以探索更適應地方性的可操作辦法。需要各地方各領域在科學研究中有效提煉總結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經驗,評估在現實生活中能否高效解決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難題,是否能實現以廣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民族團結,是否在堅定維護黨的路線、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價值追求上建立長效機制,最終實現文化提質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廣西各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發展格局,其包含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體現了廣西各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思維方式和行動準則。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促進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方面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應重視弘揚和發展廣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把握文化認同和價值傳承的內在邏輯,在新媒體時代突破時空限制,以人工智能技術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等方式,推動實現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廣西大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滋養和實踐路徑上的持續賦能。
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廣西仫佬族傳統村落文化發展研究”(2022KY0599);202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以‘兩個結合’推進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2024LSZ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池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