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生態文明教育可以直面當代生態危機問題,培育自覺遵循生態文明理念的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文化氛圍,助推美麗中國建設[1]。自然科學博物館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具有專業優勢,其通過展示自然界和科學領域相關的展品,如動物、植物、古生物、化石、礦石及人類等方面的具有物質遺產屬性的自然標本,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向公眾闡釋“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性,從而倡導公眾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因此,研究自然博物館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生態文明的內涵
基本意義內涵
生態文明是一種理念,也是一個具體問題。生態文明的內涵立足于兩點:一是該理論背景;二是相關文獻闡述。具體研究都要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2]。生態文明內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生態文明包含一切生態活動,狹義的生態文明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協調、相互依存的生態理念,主要體現在生態文明要求尊重自然、生態文明塑造生態價值、生態文明追求雙贏結果、生態文明提倡綠色消費。作為一種發展理念,生態文明本質上屬于精神文明范疇,表現為物質文明的建設方式?!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表現了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3]。
體制層面內涵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明確目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瀚斌認為,應從五個方面挖掘生態文明內涵,即明確自然資源資產的內涵、厘清自然資產價值的多維度內涵、統籌政策工具和大眾意識的內涵、深刻認識國際規則的內涵、理解激勵約束的內涵。同時,在選擇生態文明發展路徑方面,應利用環境保護倒逼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城鄉平衡倒逼環境治理均等化[4]。
延展視野內涵
學者張苗苗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公平與正義的視野解釋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把公平正義延展到生態文明領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公平正義視野下生態文明的內涵應包括三個方面,即種際之間的共存與共生,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與其他物種和諧共處;代內之間的共贏和共榮,強調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人與人、國家與地區的齊心協作;代際之間的共有與共享,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當代人與后代人共享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5]。
歷史語義內涵
汪冰等學者從生態文明的時代賦意、本土建構和內涵特征三個維度探討了生態文明內涵?!拔拿鳌痹跉v史更迭中肩負多元文化內涵。雖然沒有確鑿史料證明“生態文明”是我國原創詞匯,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國家就是中國,并將其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修復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特征[6]。
自然博物館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自然博物館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使命
博物館的第一功能是教育,博物館的目的也是教育。自然博物館在自然科學研究、保護新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外,自然博物館被譽為“環境保護的尖兵、搭建人與自然和諧的橋梁、培養生態道德的智庫”[7]。國內許多自然博物被命名為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通過開展各種主題展示和科普活動,宣傳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在生態文明教育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自然博物館的重要職責和使命。
自然博物館是知識的寶庫
知識是人們認知的前提,普及生態科學知識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第一要務。例如,自然博物館和森林博物館、海洋博物館、濕地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等各類專題博物館通過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古生物化石、礦物等各種標本,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直觀了解地球生命歷史和自然環境的窗口,將生命的演替和現狀等內容生動地展現出來。這些珍貴的展品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是公眾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媒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自然博物館成為普及生態知識、傳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沿陣地,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
自然博物館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自然博物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展示豐富的動植物標本、地質化石以及模擬生態景觀,讓公眾直觀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激發其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其參與自然環境保護的激情。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向公眾科普大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傳播環保理念,明確人類在環保行動中的責任和作用,讓公眾感受到自己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與使命,從而促進人們積極參加節能減排、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環?;顒訉嵺`。通過組織志愿者活動、環保項目合作等方式,為公眾搭建參與環保實踐的平臺,特別是開展夏令營、開設系列科普課程等教育活動,培養少年兒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能力,使其從小養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習慣。
自然博物館是高校的“思政”平臺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其中,是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需要,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2024年11月,黑龍江省教育廳等11個部門公布了黑龍江省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許多高校博物館位列其中,如哈工程哈軍工博物館和海洋文化館、哈工大博物館和航天館、東林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黑科技大學地礦文化博物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黑龍江大學博物館等。同時,中共黑龍江省委教育工委和黑龍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授予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和航天館、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黑龍江大學博物館、黑龍江中醫藥博物館及東北農業大學校史館、齊齊哈爾醫學院“四館一中心”首批黑龍江省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
自然博物館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實踐
農業博物館挖掘生態文明思政元素
華南農業博物館對每個展廳抽絲剝繭,理清生態文明思政脈絡,挖掘生態文明思政元素,在科普中拓展和升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華南農業博物館隸屬華南農業大學,以華南地區農業歷史和生態資源為主題,設有廣東農業歷史、傳統農具、土壤與巖石、植物世界、林業資源與利用、動物世界、昆蟲世界和南海海洋生物八個常設展廳和農業溯源文化墻。其中,廣東農業歷史展廳展示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業成就,挖掘順天應時、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政元素;傳統農具展廳的展品極具嶺南特色,反映特定時期的農耕文明,挖掘大自然的生長規律、保護耕地資源的生態文明思政元素;植物世界展廳展示物種生態位,以及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林業資源與開發利用展廳展示中國森林分布、常用商品林等,挖掘保護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生態文明思政元素;動物世界展廳和南海海洋生物展廳展示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和動物的自然演化,挖掘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尊重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政元素[8]。
森林博物館開展生態文明專題教育
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圍繞“展示生態之美,傳承文明基因”主題開展生態文明專題教育活動。通過“美麗中國”森林展、“保護生物多樣性”動物展和塞罕壩精神傳承展3個主題版塊5個展項,以展、演、講、答等形式展現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文明內涵。其中,“美麗中國”森林展由65個森林植被自然景觀的沉浸展和5個國家公園與穿越12條國家森林步道的體驗展組成,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動物展由瀕危物種朱鹮互動展和66件珍稀動物標本展組成,在感受動物野性之美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塞罕壩精神傳承展通過展陳講述了47名東林校友扎根塞罕壩的事跡和幾代東林人踐行并傳承“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使命。此專題教育活動榮獲第十二屆梁??破摘劇?/p>
地質博物館合理規劃生態文明展陳
地質博物館在培育生態文化、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山西自然博物館在場館選址、展陳選擇、布展設計等方面匠心打造,引導觀眾探尋遠古與當今、人類與自然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利用節假日,舉辦“全國土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節能宣傳周”等主題展覽,廣泛傳播生態文明意識和理念[9]。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校園、社區、礦區舉辦臨展,展示和傳播地質記錄的知識,強化生態文明認識。館外還有一個地質科普廣場,是一個對外拓展和延伸的“博物館”,幾十塊地質標本和宣傳欄展陳極具特色,給許多新建的地質類博物館提供了借鑒和參考。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重點展示貴州11個具有全球代表性古生物群與地質環境的關系,詮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10]。
濕地博物館深耕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濕地博物館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深耕生態文明建設,突出生態文明主題。經過5年的研究建設,其開通了中國濕地植物數據庫網站,可以進行2000余種中國濕地植物的分科查尋;開展福壽螺入侵濕地、底棲生物調查等科研項目,為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為環境治理提供決策依據;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聯合開展城市規劃課題研究;出版生態文明教育科普讀物。創新專題展覽,實施展廳改造項目,舉辦創新性專題展覽,全面展示濕地文化,并與歷史相互融合,如“跟著高宗游西溪——南宋記憶主題展”。在科普宣教方面,通過打造品牌,建設螃蟹館、蝸牛館等5所線上校園博物館,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與校園教育融合;打造線上科普,推出濕地植物分類、濕博博物館的萌動物、貝課堂、云觀鳥等線上科普活動;大力宣傳生物多樣性,制作生物多樣性科普宣傳頁,錄制專題科普視頻。
建設生態博物館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新路徑
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九屆大會首次提出“生態博物館”概念。生態博物館是以村落(社區、村寨)為單位而建立的博物館,是博物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類型,它以村落為中心,將傳統博物館館藏“靜態”與生活生產中的“動態”相統一,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般的體驗[11]。
生態博物館以保護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為重點,與旅游融合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是傳播生態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徑。因此,在帶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博物館與文化、歷史保護相結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嶄新路徑。
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全國生態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工作。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盵12]博物館教育具有實物性、互動性、受眾對象廣泛等獨特優勢。自然博物館闡釋生命與生命、生命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從自然、科學、社會維度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生態文明教育新路徑,切實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3GJYBA004);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科普專項)(項目編號:SKPJ202452)。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森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