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是2024年度省教育科學規劃常規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的應用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FJJKXX24-110。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4-0043-03
民族音樂文化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情懷,見證著民族的特色風情及生活習慣。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對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鑄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關鍵意義。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與問題
(一)教學理念封閉落后
當前,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學音樂教師尚未全面系統地認識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教學觀念仍停留在傳統的音樂技能傳授上,缺乏系統的民族音樂知識學習與專業訓練,不夠深入了解民族音樂文化,以致于無法準確地傳授民族音樂知識。此外,還有教師對樂理知識與演唱技巧的教學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缺少對民族音樂文化內容的研究與傳授,致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停留于表面,未能從內心深處感受民族音樂,更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影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效果。
(二)教學內容空洞單一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關民族音樂的資料較少,很多少數民族音樂和地方民間音樂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內容的選擇上也不夠系統、連續,常常只選取教材中的幾首歌曲或者樂曲,導致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體系不完整。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過于狹窄,未及時更新民族音樂資源,導致學生接受的民族音樂類型較少,認知更為片面。
(三)教學方法傳統陳舊
在講解民族音樂時,采取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對教學內容進行宣講,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處境,缺少互動性與趣味性。這樣陳舊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難以調動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探究欲望。同時,民族音樂風格和特色多,單一的、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利于小學生充分領會其內涵、感受其蘊含的藝術氣息,不利于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揚貢獻力量。
(四)教學氛圍消極淡薄
在社會上,對于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關注度低,缺少與學校的合作教學,不能為孩子們創設更多的民族音樂學習平臺。在校園中,學校民族音樂文化氛圍淡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未得到重視,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推廣宣傳。在家庭里,家長對于民族音樂知之甚少,對于孩子的民族音樂教育不能進行有效的開展。學生未能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緩慢。
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
(一)傳承民族精神
民族音樂見證著各民族歷史、文化和社會習慣,是民族心靈的深層表達,承載著民族精神。通過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可以使學生領悟和體會先輩們的民族精神,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與家國情懷。例如,《黃河大合唱》以簡練激昂的音樂語言、獨特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了抗戰救亡的精神旗幟。它的合唱樂章,更是被人民群眾廣泛傳唱,成為人們心中的力量源泉,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傳唱,是團結力量的凝聚核心。一首首民族歌曲,見證著民族歷史,傳承著民族精神。
(二)豐富民族文化
民族音樂文化深耕于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之中,獨特的民族音樂有著特有的風格、旋律、節奏、演奏形式,為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增添了色彩,在筑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民族音樂《快樂的潑水節》,以其歡快的旋律,將傣族潑水節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感知、學唱歌曲的時候,潛移默化地融入節日的熱鬧情境中,感受民族的多樣文化與歷史。又如《唱山歌》中,通過優美、婉轉的旋律將壯族音樂文化娓娓道來,并從中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諸多不同的民族音樂通過多種形式呈現著獨有的民族文化,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各族人民,提升了中華民族音樂的影響力。
(三)培養審美能力
培養審美能力,讓學生認識美、體驗美,進而增強審美感受,提升審美水平。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情緒及感情,懂得音樂知識、表現手段,從而理解音樂的內涵與形式。在民族音樂課堂中,教師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飾、舞蹈、樂器,培養學生對于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能力。如《吹起羌笛跳鍋莊》歌曲中,歌詞形象地描繪了羌族人民吹起羌笛、跳起鍋莊舞的歡樂場景,借助歌曲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羌笛悠揚婉轉的旋律和羌族舞蹈之美。多樣的民族音樂,傳遞不同的音樂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
(四)推動教育發展
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教育使民族音樂文化更具多元性,進而充實音樂教育的內容,在提高學生樂理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其音樂創造和團隊協作能力,增加學生認知。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也更新了音樂教育資源,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合,運用人工智能助力課堂教學,使音樂教育更加多元化,推動音樂教育發展。在《勇敢的鄂倫春》音樂授課中,借助即夢AI生成騎馬挎槍、巡邏狩獵的獵手形象,讓學生與其直接對話,感受新時代信息技術對民族音樂教育發展提供的便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建議
(一)更新教學理念,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深化教師對民族音樂歷史淵源的了解,有效增加相關培訓,既能從本質上增強教師對民族音樂的認識,也能提升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把握。教師要不斷學習,增強自身民族音樂素養,并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使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過程。
在音樂課教授中,需將提升學生對于民族音樂價值的了解和感悟作為重要環節把握,從而加深其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體會民族音樂文化內涵,提升學習興趣,增強對文化的認知度,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民族音樂文化素材
教學教研中,教師需深入探討教材,整理、歸納教材中民族音樂的內容并根據學情和接受程度,補充相關材料,充實教學內容。注重教材中民族音樂作品的內容分析,將音樂知識、音樂文化合二為一,讓學生學民族音樂的同時知曉其歷史、背景、情感。不同地域均有其地方的音樂文化,教師可以結合當地音樂資源,將地方音樂特色文化加入音樂教學當中。如本地的畬族,有著其獨有的節日“三月三\"歌節,可以教學畬族歌曲,將當地文化融人音樂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本地區的音樂文化,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民族音樂學習興趣
1.情境教學法。創設與民族音樂作品有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某種情境下感受理解音樂。在教授蒙古族音樂時,可利用草原風光的影像片、蒙古族服飾及生活習性的圖片等場景氛圍去引導,讓學生在情境中聽唱蒙古族歌曲,感受蒙古族音樂風格。
2.項目化學習。確定民族音樂學習的項目主題,根據學生興趣與特長,采用分組教學,讓學生分組進行民族音樂的學習,學生通過分組學習共同探討民族音樂作品風格、文化內涵等,并協作完成音樂表演任務。在民族音樂項自化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3.體驗式教學。學生參與民族樂器的演奏、民族歌舞的表演,可納入課堂教學或課外活動中,使學生通過體驗來體會民族音樂的美妙。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業余時間學習民族樂器,如二胡、古箏、琵琶等,讓學生親自參與制作,或者進行小組合作,增加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切身感受;還可以組織學生編排民族歌舞節目,并參加學校或者社區的文藝演出活動。總之,通過此類體驗式教學法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實踐能力。
4.AI智能教學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民族音樂情境的創設、塑造相關人物等多種形式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可增設學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互動,讓學生直觀感受民族音樂的藝術表現力;采用人工智能技術,讓學生自行制作簡單易懂的民族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音樂素養。
(四)營造教學環境,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1.聯動社會部門力量。學校積極和相關社會力量聯系,協同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延續。可以與當地文化部門、藝術中心等聯系,組織學生觀著民族音樂展覽、欣賞民族音樂匯演等,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體驗。同時,可以借助社會力量為學校提供相關民族音樂方面的教學活動資源和支持。[3]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應重視校園民族音樂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校園民族音樂文化氛圍。可以利用學校的櫥窗,建立校園民族音樂展示板,宣傳民族音樂歷史、經典曲自和音樂家等;也可以利用學校的廣播站、公眾號等形式定期播放民族音樂曲目;還可以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空間組織學校學生開展民族音樂節、民族音樂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享受民族音樂文化。
3.加強家校相互聯系。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首要環境,家長是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重要支柱。學校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配合,通過開展民族音樂會、音樂講座等形式的活動,向家長介紹民族音樂文化的關鍵性,提升家長對民族音樂的認同感,提倡家長在家中與孩子共同欣賞民族音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民族音樂教育氛圍。
四、結語
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需社會、家庭、教師各界力量共同努力,讓學生在濃厚的教學氛圍中,感悟、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助力民族音樂文化代代相傳。在往后的民族音樂教學實踐中,我們仍需要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不斷更新改進以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為主的教學方法,促進小學民族音樂教學可持續發展,讓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中綻放更加炫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吳成華.淺談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21(7):212-213.
[2]丁璐露.節奏訓練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教育,2021(7):150-150.
[3]李坤.探究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體現[J].河北畫報,2023(6):148-150.
作者簡介:
楊麗琴(1982年4月一),漢族,女,寧德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