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于年輕干部而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年輕干部要始終堅持把中央八項規定作為“鐵規矩、硬杠杠”,握緊“思想之舵”,筑牢“黨性之基”,揚起“實干之帆”,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強保障。
一、握緊“思想之舵”: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找準作風建設“精神航標
加強作風建設,是管黨治黨、優化黨員隊伍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在每個歷史階段都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作風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深入了解掌握黨的作風建設歷史脈絡,有助于推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推動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作風建設取得新成效。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黨的作風建設的“活水”,源自革命年代的鐵紀淬煉。從歷史邏輯上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就提出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將“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等樸素準則升華為革命隊伍的鐵律,毛澤東同志更是以“對于腐敗分子,必須執行比一般公民更嚴格的紀律”的鮮明態度,樹立起“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執紀標桿。1941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拉開延安整風序幕;隨后又作《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報告,直指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三大作風頑疾”,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推動全黨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思想大掃除”。延安整風運動作為我黨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整風實踐,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場歷時三年的思想整風,使全黨在“實事求是”的旗幟下實現了空前團結,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與作風保障。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仍然高度重視加強作風建設,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三講”教育(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與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相繼開展,著力解決黨員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等問題。2001年9月,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首次以中央全會名義對作風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具體要求,將“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理念上升為制度共識。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求真務實之風、艱苦奮斗之風和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首次將作風建設歸納為“四大新風”,標志著黨對作風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與政治魄力,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持之以恒糾正“四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清醒看到,我們黨長期執政,黨員于部中容易出現承平日久、精神解怠的心態。”在物資遺乏年代,共產黨人以“勒緊褲腰帶搞建設”的奮斗精神戰勝困難,而當物資匱乏不再是主要挑戰,精神“缺鈣”成為新的風險。這更需要我們從歷史中汲取“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力量,以“永遠在路上”的清醒抵御“承平日久”的惰性。
二、筑牢“黨性之基”:在敬畏黨、敬畏人民、敬畏法紀中鍛造拒腐防變的“精神鎧甲”
敬畏黨、敬畏人民、敬畏法紀,是黨員干部黨性修養的核心要義。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是抵御各種誘惑和風險挑戰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從小事小節上守起。”黨員干部違法違紀、貪腐變質,無不因為理想信念不夠堅定、自律意識不夠強烈,不注重言行舉止自我約束,進而從開始的“小腐”滑向“巨貪”。因而,年輕干部要加強作風建設,必須以黨性錘煉為根本,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首先要敬畏黨。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寫在旗幟上。年輕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的“壓艙石”,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捍衛“兩個確立”,清醒地認識到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要堅持把對黨忠誠貫徹到履職盡責各方面、全過程,當前重點是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的“四個走在前”“四個新”‘ 4+1 ”“四個著力點”等重大任務,確保將各項決策部署轉化為各級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務實舉措。
同時要敬畏人民。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最大使命,始終把人民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價值標準。定政策、出規范、上項目都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注重群眾參與、群眾評價,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努力把群眾“衣食住行”的尋常事、“柴米油鹽”的煩瑣事、“安危冷暖”的關心事辦好辦實,把民生清單變為“幸福賬單”,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最后還要敬畏法紀。法紀是帶電的“高壓線”,也是護佑平安的“護身符”。年輕干部成長道路長、發展潛力大,但也面臨著形形色色的誘惑。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守好政治關、權力關、交往關、生活關、親情關,永葆對黨忠誠、清正廉潔、勇于擔當的政治本色,精準把握“親”“清”政商關系,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自覺凈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廉潔自律,以身作則,守住“第一次”,凈化“每一天”,避免“破窗效應”的發生。
三、揚起“實干之帆”:在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中錘煉“硬核擔當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何偉大事業都始于“為”成于“行”,作風的轉變和改進,最終要體現在干事擔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對于新時代的年輕干部而言,作風建設的關鍵在于一個“實”字,要以務實作風為抓手,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在擔當中成就事業。
準確理解擔當的本質要求。從內涵上看,“擔當”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有著清晰的內涵邊界和實踐指向。從意向性的角度看,擔當是指要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必須“想干事”或“愿干事”。勇于擔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本質要求就是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多個重要場合反復強調并闡釋“五個敢于”的重要論斷:“黨的干部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擔當品格的科學闡釋,為年輕干部在什么情況下要勇于擔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自覺主動淬煉敢于擔當的優秀品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從來不是坦途,而是充滿荊棘的征程,沒有披荊斬棘的本領,走不出一條完成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康莊大道。年輕干部要深刻認識自己所承載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把擔當作為一種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時刻牢記自己是黨的人,要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善于運用新視角審視問題、新思路謀劃工作、新方法破解難題,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要主動擁抱變革,善于將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工作實踐,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以數字賦能擔當作為。
充分運用好調查研究這一重要法寶。知識與經驗猶如雄鷹的雙翼,唯有歷經風雨洗禮、見識世間百態,方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習近平總書記對年輕干部提出明確要求:“一定要學會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領。”對于年輕干部而言,要堅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泛開展調研。深入基層調研并非簡單的“走過場”,而是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必經之路,是提升自身決策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蜻蜓點水式調研,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走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認真傾聽群眾呼聲,了解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求。要帶著問題去調研,奔著解決問題去。在調研前,要明確調研的目的和重點,帶著問題深入基層,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查閱資料等方式,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決策依據,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動力,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效。不能讓調研成果束之高閣,而要及時將調研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真正做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
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只有進行時。我們唯有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鑄黨性、塑形象、促發展”上狠下功夫,錘煉更加務實、靠實、嚴實的作風,才能交出讓上級放心、人民滿意的高質量發展時代答卷。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20期選調生培訓班學員,共青團江蘇省興化市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