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牛首山下,一座以創新為基因的現代城區正在崛起。作為南京創新發展的重要承載區,江寧區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全局發展的核心位置,緊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先導區”目標,以‘ ?5+4+5′′ 現代產業體系為根基,以校地融合、校企協同為主線,以成果轉化、人才集聚為支撐,在破解創新要素流動壁壘、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構建產才融合生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突破性探索,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截至2024年底,江寧區擁有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2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全國重點實驗室11個,高新技術企業2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4000家,瞪羚獨角獸企業超2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3家,上市企業50家,形成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園,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的完整生態。這里既有紫金山實驗室“國之重器”的戰略支撐,也有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等前沿領域的全球突破,更有校地融合、校企聯動的創新范式,成為南京乃至江蘇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縮影。
一、構筑科技力量矩陣,夯實創新發展“四梁八柱”
戰略布局:打造“金字塔式”創新平臺體系。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江寧區深譜“基礎研究決定創新高度”的道理,以“頂天立地”的戰略視野布局創新平臺。圍繞‘
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了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金字塔式”創新平臺矩陣。紫金山實驗室作為“塔尖”,瞄準6G通信、未來網絡、內生安全等世界科技前沿,建成業界首個6G實驗室,太赫茲無線通信實時傳輸速率創全球最高紀錄,累計發布重大原創成果20余項,成為全球通信領域的創新標桿。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則是另一個“國之重器”,其研發的廣域確定性網絡系統,被應用于“東數西算”國家戰略工程,在全國40個城市骨干網開通試驗服務,為國家算力網絡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率先突破6英寸碳化硅MOSFET批量生產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體系,打破了國外在高端功率器件領域的壟斷,為我國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產業發展奠定了核心基礎。
協同創新:構建“八個一”校地合作機制。校地融合是江寧科技創新的鮮明特色。針對長期存在的“高校學科與地方產業兩張皮”問題,江寧創造性提出“一院校一會議一專班一規劃一產業一公司一載體一政策”的“八個一”合作機制,通過清單化管理、專班化運作,推動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產業需求深度對接。以與東南大學合作為例,雙方建立校地聯席會議制度,由主要領導牽頭成立工作專班,共同制定九龍湖信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規劃,明確聚焦大信息產業,合資成立市場化運營公司,打造國家未來網絡未來產業科技園,并出臺涵蓋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專項政策。這種“校地合作 + 市場運作”的模式,讓東南大學的通信、計算機等優勢學科與江寧的電子信息產業無縫對接,形成了“實驗室研發一中試熟化一園區產業化”的完整鏈條。在先導產業領域,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設的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智能制造領域的算法研發與場景應用,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與中國藥科大學共建的原創藥物創新研究院,構建了從藥物發現到臨床前研究的全鏈條服務平臺,累計孵化創新藥項目30個,新藥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個,成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孵化器”。
政策賦能:建立“長周期 + 精準化”支持體系。科技創新需要“耐心資本”和“精準滴灌”。江寧區堅持長短結合、多元協同的政策思路,為創新平臺提供全方位支持。出臺《關于支持紫金山實驗室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的若干措施》,為紫金山實驗室承擔國家戰略任務提供長期穩定投入支持;區科技局、區發改委、區工信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江寧區關于加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從產業協同創新、應用場景示范等13個方面制定具體措施,打通“政策孤島”。在基層板塊,麒麟科創園出臺《關于促進中國科學院麒麟創新高地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暫行辦法》積極探索推動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落地轉移轉化的新模式新路徑;江寧高新區發布《關于激發高校創新活力支持校友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通過設立校友創業基金、建設校友產業園等舉措,推進高校、企業、校友、園區有機融合。
二、激活企業創新主體動能構建產學研融通創新生態
梯度培育:打造創新企業“雁陣”發展格局。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江寧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一高新技術企業一瞪羚獨角獸企業一創新型領軍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通過實施“春筍”“躍升”“星云”“頭雁”等計劃,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行動”,每年培育新增500家以上,通過提供研發補貼、知識產權服務等“成長套餐”,助力中小企業破土而出;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躍升行動”,建立“認定一培育一輔導”全流程服務機制,3年年均新增高企300家,總量占全市1/4;實施瞪羚獨角獸企業“星云計劃”,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遴選具有爆發式增長潛力的企業,給予研發投入補貼、上市輔導等專項支持,培育出中科曙光、國博電子等一批行業標桿企業;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頭雁行動”,瞄準產業鏈“鏈主”企業,支持其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揭榜掛帥: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出題,能者解題”。江寧區建立“揭榜掛帥”機制,將財政資金引導與企業投入主導相結合,聚焦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征集技術需求,面向全球遴選攻關團隊。2023年以來,累計征集需求177個,實施攻關項目30項,其中徐工集團凱宮重工與東南大學合作的“凱宮1號”機械裝配式電力沉井掘進機項目,填補了國內電力豎井掘進領域技術空白,設備效率比傳統工藝提升3倍以上,成為國家電網機械化施工的標桿案例。這種“需求導向一精準匹配一協同攻關”的模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出題者、組織者和受益者。
創新聯合體:構建“產學研用”協同網絡。單打獨斗難破局,協同創新天地寬。江寧區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鏈主企業+高校院所 + 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網絡。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產業創新聯合體”,聯合東南大學等10家單位,針對跨海大橋、核電站等嚴酷服役環境,研發出多功能強化、多層次防護的長壽命混凝土新材料,相關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江寧區擁有省級創新聯合體5家、市級9家,占全市創新聯合體總數一半以上,成為長三角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典范。
三、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構建貫通式轉化體系
制度突破:激發科研人員轉化活力。科技成果轉化難,難在體制機制束縛。江寧區在紫金山科技城試點職務科技成果“三權改革”,實施國有資產單列管理、轉化盡職免責等制度,允許企業以“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承接成果,科研團隊可享受最高 90% 的轉化收益。這一政策“組合拳”,徹底打破了“重論文輕轉化”的評價導向,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紫金山實驗室的“5G室內高精度定位項目”,通過“紫金山三次方 +X′′ 轉化模式,由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紫金山科技產業集團聯合投資孵化,成立專業化運營公司,預計3年內實現產值超5000萬元。這種“實驗室研發一平臺公司孵化一產業園落地”的模式,為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
平臺支撐: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概念驗證是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中試熟化則是“關鍵一躍”。江寧區布局6家概念驗證中心,在開發園區建設7家中試平臺,形成“項目征集一場景驗證一中試熟化一基金投資一園區落地”的市場化服務鏈條。在紫金山科技城,集“交易、共享、服務、孵化、交流”于一體的“新質匯”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超市建成運營,通過“線上平臺 + 線下大廳 + 技術經理人”模式,預計年轉化成果超100項。這里不僅提供技術交易、知識產權運營等基礎服務,還引入天使投資、產業基金等資本要素,打造“成果轉化生態圈”。
金融創新:打造“撥投結合”資本引擎。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金融活水”灌溉。江寧區聯動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設立首期規模為3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池,采用“先投后股”模式,對早期項目給予撥款支持,在項目進行市場化股權融資時轉化為相應投資權益,實現財政資金的循環利用。截至目前,已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能電網等領域儲備項目40余個,其中東南大學孫鈺教授團隊研發的“腦腫瘤AI決策輔助診斷系統”項目,作為首個“撥投結合”項目,獲得首期300萬元撥款支持,成功落地江寧開發區。在股權融資方面,江寧區設立50億元政府投資母基金和100億元國企投資母基金,重點投向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先進制造等領域,通過子基金放大規模超500億元,累計投資項目588個,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200億元。同時,推出人才貸、商票貸等科技金融產品,2024年為企業提供綜合貸款服務超10億元,緩解了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四、構筑產才融合新高地,打造創新驅動“最強大腦”
政策引領:構建“ 1+5+N ”人才體系。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江寧區實施“紫金山英才·江寧百家湖計劃”,構建“1個總體政策 +5 個專項計劃 +N 個配套措施”的政策體系,涵蓋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青年人才等各個層級。實施“人才強區16條”,明確對頂尖人才團隊給予最高1億元資助,實施“校地人才共建12條”,推動駐區高校與地方聯合培養工程碩士、博士。
機制創新:搭建“雙向流動”育才平臺。在江寧,“科技副總”“產業教授”成為熱詞。通過“校企聯聘”機制,聘請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的86名教授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幫助解決技術難題90余個;同時,邀請企業高管、技術骨干到高校兼任“產業教授”,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推動課程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這種“雙師型”人才流動機制,既提升了高校科研的實用性,又增強了企業的創新能力。為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引才,江寧賦予紫金山實驗室、南瑞集團等單位人才自主評價權,累計遴選40余名“非共識性人才”,打破“唯學歷、唯職稱”的評價壁壘。紫金山實驗室通過自主引才機制,以全職、兼聘、項目聘、訪問學者、博士后等靈活的用人方式,快速組建超千人的網絡通信科研攻關團隊,團隊平均年齡35歲,其中30歲以下占比 52% 。團隊相關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服務優化: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磁場。留住人才,不僅要靠政策,更要靠生態。江寧區成立全省首個人才集團,打造“人才 + 服務 + 資本 + 產業”的立體化服務模式,為人才提供創業孵化、投融資對接、市場拓展等全周期服務。紫金山國際人才街區以“一街所有”理念,集成政務服務、學術交流、生活配套等功能,設立人才“一件事”專窗,推行“12345”尚賢服務熱線,人才憑“紫金山英才卡”可享受普惠性和個性化服務。在生活保障方面,江寧建設人才公寓近13000套,引進國際學校、高端醫院,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目前,全區引進高層次人才累計超3500名,其中自主培育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專家超百名,成為長三角地區極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從創新的培育,到產業的森林,江寧正圍繞建設“南京發展新質生產力先行區”目標,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實”的作風,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征程中勇毅前行。這里的每一個實驗室、每一家企業、每一位人才,都在書寫著“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故事,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強、產業興、城市美”的美麗畫卷。未來的江寧,必將成為全省創新版圖中的重要坐標,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江寧智慧力量。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江寧區委副書記、江寧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