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傳播工作是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窗口,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關鍵場域,也是國際輿論交鋒斗爭的前沿陣地。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各國間的交往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中國同世界的聯(lián)系更趨緊密、交流互動更趨頻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中指出:“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1]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和文化大省,肩負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的重要使命,要基于自身文化文明標識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實績,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塑造江蘇國際形象,拓寬思路探索方法,推動國際傳播從“單聲道、自己說”變成“多聲道、立體聲”。
一、新時代江蘇做好國際傳播的“基本盤
自古以來,江蘇文化昌盛、向海而興;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又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進入新時代,江蘇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統(tǒng)攬,穩(wěn)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文化和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fā)展、各類媒體自建平臺與“借船出海”等,共同構成新時代江蘇做好國際傳播的“基本盤”。
文化和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是江蘇做好國際傳播的自信根基。江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從悠久的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到璀璨的金陵文化、吳文化,從南京六朝古都到蘇州小橋流水,從大運河的千年流淌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印記,江蘇文化蘊含著多元共生、合作交流的基因,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撐與取之不竭的資源素材。從中外交流的歷史看,江蘇占據著重要地位。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揚州早在唐代就已成為國際商貿中心,并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傳播到世界各地。明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fā),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后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傳播了中華文明。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文化和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走出了一條“文化發(fā)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的新發(fā)展之路。江蘇的發(fā)展是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與生動體現(xiàn),新時代江蘇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就是要講好“文化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江蘇故事。以江蘇獨具特色的江河湖海自然風貌為底色,持續(xù)探索將“水韻江蘇”“人文經濟”“強富美高”等江蘇話語、中國話語轉化為全球敘事的傳播資源,形成兼具地方美學與現(xiàn)代傳播力的國際傳播模式。
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fā)展,是江蘇做好國際傳播的動力之源。新時代江蘇做好國際傳播,不僅要塑造江蘇的國際形象,更要服務好江蘇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fā)展。開放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鮮明標識,也是江蘇發(fā)展的鮮明底色。近年來,江蘇實際使用外資約占全國的1/6,外資規(guī)模連續(xù)7年穩(wěn)居全國前列,世界500強企業(yè)中已有408家落戶江蘇。目前,江蘇已與全球67個國家締結367對國際友好城市,總量多年穩(wěn)居全國第一,實現(xiàn)了對全球主要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和區(qū)域性大國的全覆蓋。[2]國際傳播工作應與推進國際經貿往來、國際產業(yè)分工有機融合。實體經濟是江蘇的家底,制造業(yè)是江蘇高質量發(fā)展的“看家本領”。目前,江蘇在數(shù)實融合、“四鏈融合”產學研融合、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在全球產業(yè)鏈布局、“燈塔工廠”數(shù)量、對外貿易等方面體現(xiàn)出全球比較優(yōu)勢。這既對江蘇深化國際傳播提出了客觀的要求,也為江蘇做好國際傳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鮮活素材。
自建平臺與“借船出海”兩種傳播載體,是江蘇做好國際傳播的有力抓手。國際傳播主體“中央一省級一地市級一區(qū)縣級”的脈絡演進,逐步形成了“回應全球關切、服務國家戰(zhàn)略、展現(xiàn)地方發(fā)展”的基本格局。國家級媒體擔當主力軍,筑牢國際傳播主陣地;地方媒體也在不斷加強國際傳播建設,主動融入國家外宣工作大局,既建設自主可控傳播平臺,也登陸各類海外傳播平臺。江蘇已有“我蘇國際傳播中心”“江蘇Now國際傳播中心”“鹽城國際傳播中心”等多家以國際傳播為主要功能的傳播機構,通過視聽精品生產、海外賬號運營、智庫策略研究等多種形式和渠道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此外,江蘇文旅部門、高等院校以及相關涉外單位積極在Facebook、X(原推特)、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賬號,形成立體傳播矩陣,讓“江蘇聲音”通過不同渠道傳播到全世界。
二、新時代江蘇做好國際傳播的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3]中國故事怎么講?根本在于傳播理念,從方法論上說,就是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我為主、融通中外。
以理服人:做好“全球價值 + 江蘇方案”的議題設置。國際傳播面向全球受眾,應錨定全球議題,嵌入江蘇實踐,強化理念共鳴。進入新時代,中國聚焦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全球貢獻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倡議;在重大國際活動和國際場合中,闡釋和衷共濟、和而不同的和平觀,互相尊重、交流互鑒的文明觀,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發(fā)展觀。江蘇做好國際傳播,就是要選擇具有鮮明中國特色、體現(xiàn)江蘇方案的傳播議題,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江蘇方案。
2021年云南大象北上南歸之旅的全球傳播,成功展現(xiàn)出中國特別是云南在動物保護、人與自然關系處理等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舉措,回應了全球環(huán)境治理赤字問題。江蘇不缺乏類似的“以理服人”的議題資源: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非遺保護傳承,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鮮活注腳;蘇北特色農業(yè),是鄉(xiāng)村振興的寫實圖景;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崛起之路,是反映產業(yè)升級、回應氣候變化的有力實踐。應從全球關切中尋找國際傳播切入點,挖掘與全球受眾的價值銜接點,使江蘇經驗成為國際輿論的正向關注點,以“方案提供者”“理念倡導者”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
以情動人:用好“共情傳播 + 聲情并茂”的敘事模式。合適的議題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講述方法,講故事本質上就是擺事實、見情感、明道理、展形象的過程。應當以鮮活具體的江蘇故事為基底,強化共情傳播理念,講好發(fā)生在江蘇大地上的中國故事,以地方形象映襯、烘托中國形象。2025年4月,江蘇省僑聯(lián)攜手新華日報同心圓創(chuàng)新中心等聯(lián)合推出“絲路蘇僑情”系列報道,用5位江蘇籍僑胞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繪出新時代“駝鈴帆影”的美好藍圖,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不言而喻,打動了很多海外游子和華人華僑的心。
江蘇民歌《茉莉花》能傳遍全球,成為代表中國的音樂和文化符號,也是共情傳播的經典案例。《茉莉花》的旋律曉暢、朗朗上口、易于傳播,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純潔愛情的向往,既能與外國受眾共情,也符合他們對東方美學的認知和想象。1768年法國《音樂辭典》收錄了中國民間小調《茉莉花》的條目,20世紀20年代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把《茉莉花》用在歌劇《圖蘭朵》中,跨文化溝通推動《茉莉花》成為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音樂。在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的政權交接儀式上,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茉莉花》屢屢奏響。國際著名歌手席琳·迪翁也曾在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演唱《茉莉花》。外國朋友說,雖然他們聽不懂歌詞,但能感受到那種情感,仿佛置身于一個美麗的花園中。
以我為主:促進“地方標識性概念”與“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同條共貫。以我為主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立足本土文化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4],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1]。國際傳播需要強大的思想支撐,要將“標識性概念”連綴成為“文明標識體系”,把中國的“標識性概念”打造成“全球思想硬通貨”,在國際傳播中展現(xiàn)中國智慧。
從歷史上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濟世情懷、泰州學派“百姓日用”的民本思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道真言,到當代費孝通“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大同主張、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重要“標識性概念”,不僅為國人熟知,也在全球有很大影響力。要深入挖掘江蘇文化的內涵,促進“江蘇標識性概念”與“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銜接耦合、同條共貫。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要用國際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的話語解釋好這些“標識性概念”和“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真正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
融通中外:協(xié)調兼容“自塑 + 他塑”的形象建構。新時代江蘇做好國際傳播,還要協(xié)調好各級主流媒體與國內外民間傳播力量,從“單聲道、自己說”變成“多聲道、立體聲”,實現(xiàn)江蘇形象“自塑”和“他塑”的有機融合。新華日報社2023年推出的融媒創(chuàng)新產品《HomeStoryinJiangsu》,以在江蘇工作的外國建筑師為線索,行走江蘇城鄉(xiāng),觀察講述百姓“家的故事”,在海內外累計傳播量近10億次,并榮獲第三十三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一等獎。
移動互聯(lián)網和各類新媒體平臺造就的一批中外正能量網紅,也非常值得關注。近年來,如“季子柒”“滇西小哥”“阿木爺爺”等國內知名博主,用鄉(xiāng)野氣息與傳統(tǒng)文化交織的中式生活景觀,營造頗具東方韻味的文化美學并走紅海外。隨著來華“72/144小時過境免簽”等入境政策的落地,國際網紅頻頻“親歷中國”,他們聚焦生活、科技等具象領域,以內容和話題的共通性,用“模因傳播”(“模因傳播”是近年來網絡流行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它調用人們共同接受的“文化元素”“文化基因”,易于引起用戶共鳴,須辯證認識和對待。例如,玩梗、制作表情包、使用網絡流行語等都屬于模因傳播)短視頻傳播等新穎形式,拓展了國際傳播的廣度,也給江蘇國際傳播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
三、江蘇進一步做好國際傳播的落腳點
當前國際形勢深刻演化,我們面臨“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外部環(huán)境,個別西方國家對我國既挑起貿易戰(zhàn),又發(fā)動輿論戰(zhàn)、認知戰(zhàn)。從內部條件看,我國的制度優(yōu)勢和綜合國力還沒有充分轉化為話語優(yōu)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5]江蘇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點、調研點和研究點,在國際傳播工作上也應“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
推動外宣內宣一體化,打響國際傳播的“江蘇牌”。新時代做好國際傳播,應積極推動外宣內宣深度一體化,構建國際國內傳播“互促、互證、互補”新邏輯,改進敘事語態(tài)和說理方式,編織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網絡。一方面,要建立“國內傳播國際轉化”機制,挖掘江蘇實踐案例,闡釋江蘇理念精神,完善話語和敘事的內外適配。將“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生動畫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奮力擔當?shù)戎卮笾黝}轉化為國際媒體和海外受眾易于理解的案例、概念、符號。積極打造“本土內容全球傳播”的協(xié)同網絡,依托省內各類國際傳播中心,開發(fā)全省國際傳播素材庫,打造“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球分發(fā)”的內容中臺,實現(xiàn)“省內流量”向“國際聲量”的轉化。另一方面,要考慮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習慣,在全球傳播的同時兼顧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精準化傳播。要打破既有傳播主體邊界,構建“官方主導、民間協(xié)同、企業(yè)嵌入”的多元傳播主體格局,讓政策話語、文化符號、商業(yè)價值在國際傳播中有機融合,最終形成具有“官方可信度、民間親和力、企業(yè)滲透力”的整合傳播力和復合影響力。
強化文化賦能,形成“價值附著型”國際傳播新生態(tài)。作為經濟大省、文化大省,江蘇要積極探索符合文化傳播規(guī)律、契合經濟貿易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模式。國際傳播不僅要講文化、講經濟,還要把文化融入經濟,融入江蘇貿易和產業(yè)的全球布局,打造“價值附著型”國際傳播新生態(tài)。基于江蘇在產業(yè)鏈、價值鏈上的競爭優(yōu)勢,推進“文化 + 產業(yè)鏈”的出海組合,讓文化與產業(yè)、與經濟結伴前行。換言之,打破以往“文化歸文化、產業(yè)歸產業(yè)”的割裂狀態(tài),通過雙向賦能構建“軟實力變現(xiàn)、硬實力潤色”的新型傳播范式。一方面,要用更多江蘇制造、江蘇品牌來展現(xiàn)江蘇文化。2025年3月南京《機器人彈奏茉莉花》的視頻與同年4月《全球最大汽車滾裝船太倉首航》的新聞均引發(fā)海內外廣泛關注,昭示了現(xiàn)代工業(yè)體系結晶與江蘇代表性文化的呼應,有助于推動國際社會從“需要江蘇產品”到“認同中國價值”攀升。另一方面,要用好各類新媒體平臺,把文化傳播與各類國際貿易結合起來。要善于利用和轉化文化元素、文化產品在直播電商平臺的關注度,推動文化本身變成貿易的內容、貿易成為文化的載體,通過一臺臺江蘇制造的家電、一件件絲綢服裝、一塊塊東海水晶的跨境流通,使其攜帶的江蘇文化標簽走向國際并獲得認可。
善用數(shù)智技術和融媒體形態(tài),開發(fā)“國際范”傳播產品。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shù)智技術引領著信息呈現(xiàn)方式、傳播方式、接受方式的變革。未來國際傳播的競爭更多地表現(xiàn)為數(shù)據、算法與算力的競爭,江蘇國際傳播要在上述領域早做布局。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了信息抓取、內容生成和多語種翻譯的效率,使得國際傳播的部分內容生產在相當程度上超越了對人力的簡單依賴。近年來西方國家推出的社交機器人、虛擬主播和社交智能體,本質上都是計算機代碼的擬人化,是以技術手段生成和傳播特定內容的典型案例,需要認真研究并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快速鎖定一定時段內傳播量最大的內容,發(fā)現(xiàn)其傳播路徑和目標用戶,給出用戶“畫像”,提升傳播的精準度,這恰恰是以往國際傳播的難點與堵點。此外,AR動畫、VR互動等融媒體手段不僅有助于生動、鮮活地講述故事,更能直觀呈現(xiàn)其背后的邏輯脈絡與精神力量。可以運用還原歷史現(xiàn)場、歷史過程的數(shù)字孿生技術,探索開發(fā)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江南古鎮(zhèn)的線上數(shù)字孿生產品,讓海外用戶以“穿越、見證、體驗”的方式參與千年歷史,實現(xiàn)沉浸式、互動式傳播。還可以用數(shù)字建模技術,對蘇繡、絲等非遺工藝的關鍵節(jié)點進行可視化拆分與解讀,讓“零基礎”的國際網友看得懂,提升傳統(tǒng)文化的可及性,增強目標用戶的即視感。
優(yōu)化人才隊伍建設和傳播效果考核機制,提供“全球通”的工作保障。高素質人才隊伍和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是確保江蘇國際傳播工作高質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從通識人才培養(yǎng)角度,應設立國際傳播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依托省內高校資源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優(yōu)化專業(yè)設置,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求的科班人才。從基層人才賦能角度,建議依托全省外事、文旅、商務系統(tǒng),開展在職人員國際傳播技能培訓,強化其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涉外法律和規(guī)則意識。從更細分的角度,江蘇也要適當儲備“網文、網游、微短劇”的生產和海外傳播人才,吸納各類正能量網紅、海外來華留學生、有國際傳播經歷的歸國人員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終形成一支江蘇國際傳播的復合型隊伍。此外,要探索構建國際傳播“效果導向 + 長效評估”的考核體系,設置“海外社交媒體粉絲增長量”“國際主流媒體報道轉發(fā)量”“文化產品出口額”等基本量化考核指標,把單個作品考核與長周期考核結合起來,不求“爆紅”求“長紅”,將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作為國際傳播效能考核的落腳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4.
[2]建設“一樞紐”,更大力度推動雙向開放[N]新華日報,2025-2-12(1).
[3]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97.[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6.(作者系蘇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