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大多處在關乎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其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無可替代。加強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是推進國有企業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所在,也是確保國有企業行穩致遠、基業長青的題中要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要加大國有企業反腐力度,加強國家資源、國有資產管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國資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政治生態與黨風行風明顯好轉,但隨著改革深入推進和經濟快速發展,國有企業也面臨作風問題隱形變異、腐敗手段隱蔽多樣等新情況和新問題。在當前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大背景下,紀檢監察機構更要找準癥結、靶向發力,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堅決打好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攻堅戰、持久戰。
一、擰緊思想“總開關”,持續壓實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政治責任
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機構肩負著協助企業黨委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任。近年來,國有企業逐步完善紀檢監察機構設置、機制建設、隊伍組建等,但思想認識層面存在“冷熱不均”,對紀檢監察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增強,在認識高度、理解深度、工作力度上有待提升。有些國有企業領導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督是對自己不信任”的錯誤認識,對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具體任務了解不全面,重經營、輕黨建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使得紀檢工作呈現“邊緣化”傾向;有些國有企業紀檢監察職能分工不夠精準,工作中直接參與招投標、物資采購等業務過程,存在履職錯位、偏離主業等現象,全覆蓋監督、穿透式問效做得還不夠到位;有些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干部政治站位不高,缺乏監督責任意識,在監督企業領導時存在畏首畏尾、放松監管等情況。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紀檢監察工作的有效開展,削弱了紀檢監察部門在國有企業中的地位和職能。
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機構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引領,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三力”,構筑起堅固的政治堡壘。一是構建全面責任體系。始終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扛在肩上,建立起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部門“一崗雙責”的責任體系,制定詳細責任清單,在組織層面傳導并壓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明確紀檢監察機構自身職責定位,對于非職責范圍內的工作要堅決拒絕,避免陷入具體業務工作,專注于當好“裁判員”。二是強化“關鍵少數”監督。緊盯國有企業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尤其是“一把手”等“關鍵少數”,對照“一崗雙責”年度責任清單,開展常態化監督檢查和考核評價,定期進行廉政談話和述職述廉考核,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三是營造良好監督氛圍。通過教育倡導廉潔、勤政助力廉潔、防控保障廉潔、公開促進廉潔、道德培育廉潔,實現廉潔文化在國有企業運行各環節的全面滲透。加強廉潔先進典型宣傳,將廉潔文化融入班子、融入機關、深植基層、扎根車間、遍及班組甚至輻射家庭,實現自上而下、全面貫通的教育引導,引導國有企業黨員干部習慣在監督下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二、扎牢制度“籬笆墻”,持續優化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體制機制
國有企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腐敗問題往往多發易發,極易出現隱形變異等問題。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強調,深化整治金融、國有企業、政法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和糧食購銷等行業的腐敗。國有企業身處經濟發展一線,企業干部面對“燈紅酒綠”等誘惑較多,容易滋生不良作風,甚至迷失方向、腐敗墮落。加強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就是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在國有企業領域向縱深發展。
新形勢下,紀檢監察機構要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以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為契機,準確把握監督與保障、嚴管與厚愛的關系,把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促進改革與完善制度貫通起來,實現懲治震慢、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力,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構筑起政治生態安全屏障。這就需要運用系統觀念,不斷完善全面覆蓋、權責清晰、執行有力的監督制度,確保紀檢監察工作有序運行。一是優化全面監督機制。明確監督范圍對象,將黨的領導、權力運行、決策執行、財務管理等關鍵環節納入監督視野,制定具體監督細則,規范監督工作流程,確保監督無死角。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正各種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開展國有企業領導干部違規為親屬謀利專項檢查,通過嚴格執行個人事項報告等手段排查利益輸送問題,對領導干部權力行使進行約束,斬斷利益輸送鏈條,防止公權力濫用。二是優化協同聯動機制。建立紀檢監察與監事會聯動機制,在項目審批、招投標、選人用人等重點環節,強化“紀巡審”聯動監督,整合紀律監督、巡察監督和審計監督力量。加強溝通協作,實現信息共享,聯合監督決策程序和風險評估。三是優化監督問責機制。健全監督問責機制,對發現的問題和違規行為,要嚴格按照制度規定進行嚴肅處理,形成有力震慢。建立責任倒查機制,對責任落實不到位的部門和個人進行問責。四是優化結果運用機制。注重舉一反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運用監督辦案成果,針對干部職工反映強烈的問題和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及時堵塞制度漏洞。根據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外部環境變化,不斷完善“事前一事中一事后”全程發力的紀檢監督全鏈條。
三、激發創新“源動力”,持續提升國有企業紀檢監察管理質效
數字化時代,紀檢監察工作要堅持與時俱進、加強科技賦能,以創造性思維、高科技手段拓寬監督渠道。當前國有企業開展紀檢監察工作的方式手段相對單一,監督工作針對性、創新性、實效性都有很大提升空間。紀檢監察仍較多依賴于信訪舉報、明察暗訪等傳統途徑,對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不足,用新技術、新手段延伸監督范圍、拓寬監督領域、聯通線上線下還不充分;廉潔教育不深不牢的問題仍然存在,有的單位沒有根據企業工作實際和不同群體特征確定教育方式,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有效結合不充分,尤其是新媒體融入廉潔教育和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程度不高,教育形式單一、內容乏味、效果不佳,導致黨員干部不走心不入腦,規矩意識、紀律意識不強;對于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手段運用不足,未能創新方法調動更廣領域、更大范圍的監督,提升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質量。
新時代提升國有企業紀檢監察管理質效,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創新“源動力”。一是運用信息技術。積極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建立數據監管網絡。通過搭建覆蓋基層單位的數字化監督平臺,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關鍵領域如物資采購、招投標、財務支出等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分析,運用大數據分析預測功能對腐敗行為進行模式識別和趨勢預測,提前發現并預防潛在的違紀違法行為。二是開展專項監督。聚焦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各項目標任務,采用走訪調研、問卷調查、交流座談等方式,遵循“員工之痛即監督之所向,群眾之焦即監督之所在”原則,全面排查和有效整改問題。通過組織開展廉政教育月等活動,創新廉潔教育形式,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增強廉潔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加強協同合作。加強與國有企業黨委的溝通協作,及時向黨委通報日常監督中發現的共性問題、突出問題,爭取黨委的支持。認真落實職能部門的監督責任,積極探索跨部門、跨領域的聯合監督模式,構建覆蓋安全、生產、財務、法務等部門的專責監督體系,形成“業務主管即監督主導”的格局。四是拓寬監督渠道。在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雙軌并行過程中,引入家庭助廉紀檢員制度,建立健全舉報獎勵和保護機制,吸納優質客戶代表參與社會監督,形成社會、國有企業、家庭三方聯動機制,讓紀檢監察長上“千里眼”“順風耳”,共筑反腐敗監督屏障。
四、錘煉業務“硬本領”,持續鍛造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鐵軍隊伍
國有企業運營走上專業化軌道,紀檢監察干部能力素質也必須與之相匹配,為此需要把監督檢查貫穿到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各領域。目前,國有企業隊伍建設“內外不融”的問題較為突出,紀檢監察干部能力素質有待提升。具體來說,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干部大多從經營管理崗位轉崗而來,企業業務方面的知識儲備相對豐富,但對紀檢監察相關條例、規范、制度等理解往往不夠透徹,紀檢監察理論基礎相對欠缺、實踐經驗相對不足,距離高質量履職盡責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從紀委系統調入的紀檢監察干部,往往對企業業務特點、經營流程缺乏整體性把握和精細化認知,對企業黨風廉政建設趨勢、特點和規律缺乏嵌入式體會,在推動警示教育、監督管理、執紀問責等工作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此外,部分國有企業忽視對紀檢監察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定期對紀檢監察人員進行新知識、新技術的業務技能培訓。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如何實現“懂企業生產經營、懂紀檢監察工作”并重,提升自身綜合業務能力,是加強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需要重視和解決的迫切問題。
國有企業紀檢監察機構要深刻認識到“打鐵必須自身硬”,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紀律嚴明的高素質專業化紀檢監察干部隊伍。一是完善隊伍組織架構。積極爭取企業黨委支持,將紀檢組織體系建設納入國有企業發展總體規劃,根據企業規模和業務特點合理設置紀檢監察機構職位,明確不同崗位職責分工,打造綜合性紀檢監察隊伍。二是加強專業人才儲備。注重吸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作風紀律嚴的優秀人才加入紀檢監察隊伍,尤其要加強新興技術領域專業人才培養。通過公開招聘、內部選拔等方式,選拔優秀人才充實紀檢監察隊伍。三是推進干部培養交流。加強企業紀檢監察干部與派駐紀檢組干部一體化培養,通過聯合培訓、業務交流、掛職鍛煉等方式,拓寬干部視野。建立干部交流機制,定期選派干部到上級紀委、其他企業紀檢監察部門學習交流,深化國有企業與地方司法機構協作,組織紀檢干部實地探訪檢察院、法院及監獄,以“換位體驗”深挖防范策略。四是強化日常培訓管理。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用什么學什么”的原則,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加強黨性修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定期組織干部參加業務培訓、專題講座等活動,加強問題線索處置、談話技巧、文書規范、程序要求等基礎業務知識培訓,督促紀檢干部多談話、多監督、多辦案,在實踐中砥礪意志、積累經驗、增長才干,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本領。
(作者系南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監察審計部副部長,高級經濟師)
責任編輯:劉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