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就算不接觸手機,監聽者也能通過毫米波雷達傳感器,在幾米開外知道你在電話里說了什么。
據了解,這是一種新型“無線”竊聽方法,當我們用手機通話時,聽筒發出的聲音會讓機身產生極其微弱的震動。日常中這些震動完全察覺不到,但毫米波雷達可以在幾米外捕捉到這種細微位移,并將其轉化為可分析的信號。如果再結合人工智能模型,就有機會還原出通話的內容。
在現實世界里,我們的設備、環境乃至日常動作,可能都會留下特定的物理特征,而這些特征一旦被技術捕捉并理解,就可能被轉化為信息。
這一竊聽方法的威脅不在于它的直接可用性,而在于它證明了物理層面的信號同樣可以被“解碼”。如果毫米波雷達持續小型化,其對個人隱私帶來的威脅就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