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社區,是基層治理的“細胞單元”是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溫暖家園”。2025年4月15日,瑞金二路街道“域·見”街區設計節在上海文化廣場音樂劇中心拉開帷幕,本次設計節聚焦街區“共生更新、共謀發展”的理念,深化“和諧共生充滿活力”的治理模式,為街區發展注入動能。通過廣泛招募、作品征集評選、方案落地,打造有溫度、有顏值、有內涵的“域·見”IP。本刊邀請到街區設計節評委專家、建筑師和建筑研究學者就“域·見”落地的“最美十字路口\"為切入點,談一談上海這兩年如何開發、升級現有城市存量公共空間的舉措。
走進“最美十字路口”
茂名南路與南昌路交匯的路口(下文簡稱“茂南路口”)隱匿在上海“梧桐區”深處。南北走向的茂名南路和東西走向的南昌路在此斜交,形成特殊的鈍角地塊和楔形地塊。
路口東南角是一處口袋公園。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印度時任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在這座小公園中將一尊泰戈爾的半身銅像贈送給上海并為之揭幕,從此這里又被稱為泰戈爾公園。帕蒂爾在揭幕前的致辭中表示,上海是一座非常美麗和充滿活力的城市,任何人到訪后都想再來。曾經三度訪問上海的泰戈爾認為,國際間最偉大的交往“不是打仗,不是牟利,而是建立起精神聯系紐帶”,他希望:“讓所有的民族保存自己的特性而又走到一起來,不需要死板的千篇一律,而是活生生地團結一致。”上海正是一座實踐著國際間偉大交往的城市,在城市建筑上直觀地呈現著這樣的格調。
如毗鄰泰戈爾公園的南昌大樓,位于路口東北角,于1933年興建,由旅滬俄國建筑師列文設計。彼時上海已是中國乃至遠東最大的城市,是高度國際化的大都市,繁華市區的建筑風格正在整體性地從新古典主義轉向裝飾藝術派,并在裝飾藝術派中進一步趨于簡潔。南昌大樓總高8層,是此處的制高點。大樓造型挺拔簡潔,因循地形的楔形建筑平面,使得大樓轉角處的視覺效果顯得更為陡峭,仿佛船f,進一步強化了其頂部突起的豎幅匾額,使之成為整個路口的焦點,路口的整體風貌亦由此呈現出裝飾藝術派的格調。圍繞路口繼續逆時針轉移,會遇見新式里弄淮海坊和現代主義風格的鐘和公寓,它們也是近代上海不同時期住宅建筑的典型代表。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近年來,這里以“最美十字路口”為愿景,高質量完成環繞路口的各項歷史建筑修繕和民生設施改良。同期,上海乃至全國的城市更新也迎來新形勢,在硬件改善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城市存量空間特別是公共空間的運營效能和價值轉化。響應形勢,旨在探索“梧桐區2.0”的“最美十字路口”街區設計大賽拉開帷幕。筆者作為受邀觀摩的評論員,在“最美十字路口”展望“梧桐區”前景。
“梧桐區”的城市意象回味
2007年,上海市政府發文確定了一批“永不拓寬的馬路”,作為近代上海城區的風貌特色要素予以保護;十多年后,“梧桐區”逐漸成為此類歷史街區的統稱并日漸風靡。馬路及其行道樹是城市環境中的客觀對象,梧桐掩映的街區情境則是人心理中的主觀印象,當這種印象成為廣泛的公眾心理共鳴時,“梧桐區”就成為城市意象,凝聚起深厚的社會共識。今日的“最美十字路口”愿景與之同理。
城市意象理論誕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城市更新探索期,是在城市發展階段轉換的困境中反思城市空間運營理念的產物。城市意象理論修正了高速增長階段“機器城市”的工具理性價值觀,揭示了公眾的城市環境心理印象對城市運轉的關鍵作用,由此開創性地推導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價值目標 形象性(又稱為可意象性)。
形象是建立了心理印象的對象。公眾在日常接觸城市環境的過程中,會共性地從實景中抽象出結構,進而建立起對城市空間的認知條理并持續修正。這種認知模式,不是基于數據檢索的導航,而是源于身體與空間互動的“原始智慧”,因而令人身心愉悅,這也是CityWalk受到熱愛的底層原理。有助于增強城市形象性的設計要素可分為五類:道路(Path)、邊界(Edge)、區域(District)、節點(Node)、標志(Landmark)。例如,外灘就是一處“邊界”,被譽為上海的第一名片,是上海城市最悠遠的公眾印象;如今,“永不拓寬的馬路”“梧桐區”“武康大樓”等“道路”“區域”“標志”,也已逐漸成為深入人心的上海城市印象。
城市意象要素類型之間具有相互增強效應,可應用于城市更新的實踐。如前些年“梧桐區”印象的升溫,提高了區域內歷史建筑的話題熱度;而武康大樓的“標志”化,又通過焦點效應進一步對梧桐區“導流”;近年的外灘“第二立面”宣推與沙美大樓走紅,也有類似的機制。武康大樓的走紅最初源于其設計者傳奇建筑師郭達克的熱度,沙美大樓則有賴于一系列商業品牌的建筑外部空間運營。相較而言,同在“梧桐區”內的茂名南路、南昌路雖已積累了一定的城市更新勢能,但在當前的大環境下仍迫切需要點亮“標志”。兩路交匯處的“最美十字路口”不僅適合作為街區本身的形象焦點;放眼“梧桐區”,此處位置距離外灘和武康大樓等現有的公眾印象強化區位也都較遠,在城市意象的布局上也需要建立標志物。因而,“最美十字路口”在周邊居民日常生活之外,還在更宏觀的城市結構中潛藏著積極的外部性,這種潛能有望促使其立足更高層次建立公眾印象。
城市意象理論闡釋了城市環境從對象向形象轉變的機理,即“識別一結構一意義”的遞進。在新城區的建設中,可以在“一張白紙上”建立城市環境要素的識別性和相互的空間結構性,近代時期的外灘就是如此;但在當前的存量城區,尤其是有風貌約束的歷史保護街區的城市更新中,識別性和結構性的改變很有限,形象性的建構主要源于賦予意義。例如,馬路沒有擴寬,梧桐樹種沒有更換,武康大樓也沒有改建加建,但通過有效的“公共領域建設”,賦予上述城市環境對象以新的城市生活意義和城市更新效用,塑造了愈發鮮明的公眾心理印象,取得了可持續的社會、文化、經濟效益。
“最美十字路口”的時代際遇
一是媒體變遷的際遇。
媒體承載公共領域,因而當探討通過公共領域路徑去建構城市意象時,自然引發對媒體變遷的反思。從官方“永不拓寬的馬路”定義,到公眾“梧桐區”的城市意象,這一發展過程恰逢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同期,移動互聯網在公眾觸達效能上劇烈顛覆了傳統媒體(如紙媒、電視等),直接導致了公共領域的深刻變革。但統計數據又顯示,同為傳統媒體的戶外廣告,卻在此期間保持了相對穩定乃至從移動互聯網中獲益,啟示著對于媒體的歸類,除了“線上”“線下”之分,還有“虛擬空間”“物理空間”之分。在后者的劃分中,報紙、雜志、電視、互聯網等都屬于虛擬空間,與之相對的,包括城市街道在內的物理空間也是媒體。
物理空間媒體也有豐富多樣的形式,戶外廣告只是其中的一種。如快閃活動、特異性的外擺區、燈光秀光影秀等,都首先通過物理空間媒體進入公共領域,之后又常常被虛擬空間轉呈。尤其,當這些物理空間中的宣發內容與所在的城市環境印象“互文”時,會在公眾心理感受上疊加放大,催化在線分享和尋覓的意愿,在虛實轉換中進一步擴大品牌傳播。這種公眾行為清楚表明了,移動互聯網與城市物理空間的發展前景,顯然應是互利而非替代。
二是城市更新的際遇。
“永不拓寬的馬路”以保護歷史街區的特色風貌為初衷,又因其在客觀上大幅度抑制了增量開發,故而推動了對存量空間運營的諸多創新探索。近兩三年來,伴隨房地產市場供需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態勢更加急切,進一步要求提升城市存量空間運營效能。“最美十字路口”城市意象不僅服務于“建筑閱讀”“街區漫步”,還可通過活躍街道物理空間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機能,提升“梧桐區”公共空間運營的“城市溫度”。換言之,要同步在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中建設公共領域,要同步建構公眾的城市環境印象和市場主體的營商環境印象。前者是對媒體迭代的回應,后者則是當下上海城市化階段轉變的要求。
“梧桐區”印記歷史,也容納當下,還要面向未來。“最美十字路口”既是歷史文化中值得傳承的集體記憶,也是物理世界中有待提升運營效能的城市存量公共空間。財政部辦公廳和住建部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開展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文件中,還將歷史文化街區、口袋公園等歸入“消費型基礎設施”樣板項目類型,擴展了市政基礎設施的概念,體現出注重向提振消費方面發力的城市更新側重點,這也是正在舉辦的“最美十字路口”街區設計大賽的力圖拓展的方向。
作者 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建筑師,注冊城鄉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