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亞洲演藝之都”建設,離不開演出空間、劇場建筑及其舞臺藝術的賡續發展,從接受美學角度而言,演出場地甚至是劇場藝術生發、實現的環境土壤、革新媒介和傳播平臺。茶園之中,三雅園與丹桂茶園是滬上戲園的兩座里程碑和雙子星,前者為江南酒飲式戲館代表,標志著近代上海茶園緣起;后者為京式茶園佼佼,主導了海派京劇崛起,并孕育了現代中國首座新舞臺。鑒此,本文提出上海茶園重建倡議,不止為恢復上海劇場史跡,更為“亞洲演藝之都”建言獻策。
21世紀以來,上海在奔赴“亞洲演藝之都”的征途上追光前行,大規模、現代化、演藝中心式的劇場群拔地而起,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上海文化廣場次第開幕,前灘31演藝中心、西岸大劇院、上海大歌劇院建設如火如荼,唱響了中國現代劇場革故鼎新的嘹亮凱歌。
上海“演藝之都”歷史與現狀
回溯上海“演藝之都”來時路,千百年間,滄海桑田,弦歌不輟,鉦鼓未歇。
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降,先有昆班東渡帶來蘇式酒飲戲館三雅園,繼以京班南下引進京式茶園滿庭芳,隨后西方僑民在英租界中搭起西式鏡框舞臺蘭心戲院短短十數年間,滬上“戲館大小三四十處,簫鼓喧闐,夜以繼日”。 11860 年太平軍攻陷蘇州,江南富賈避禍上海,滬上人口激增、娛樂發達,一時間京昆徽榔“戲園林立”2“滬上梨園甲于天下”。3及至清末民初,新舞臺開啟中國現代劇場大幕,大舞臺、新劇場、影戲院繼之而起,從此新式戲院粉墨登場,滬上演藝迎來“黃金十年”,上海遂成為“中國的好萊塢,東方的百老匯”,4號稱“遠東第一大都市”和“中國第一繁華淵藪”。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秉承海派城市精神,懷抱海納百川理念,自1959年開始舉辦“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堅持走國際化交流之路。改革開放后,上海面向世界,陸續推出“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1986)、“上海國際小劇場戲劇節”(1998)、“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999)等國際性演藝節日,致力于文化互通、全球接軌。21世紀以來,憑借文旅融合東風,上海市政府果斷提出“文創五十條” (2017)及“亞洲演藝之都”戰略,開啟了新時代攀登文旅演藝高峰的新征程。
剖析上海“亞洲演藝之都”長短板,不可否認,既優勢明顯,又充滿挑戰。一方面,上海具有成為亞洲演藝之都的天然地理優勢;就天氣環境而言,上海位于中國南北方交界處,四季分明,較少極端氣候,全年演出季長;就人口數量和經濟體量而言,演藝之都離不開大規模的城市經濟體量和流動性的觀眾群支撐,如世界演藝之都紐約、倫敦、巴黎都有海量穩定的旅游觀光客維持其運轉,上海作為國際經濟、金融中心和中國現代演藝策源地,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勢。
另一方面,與“中國演藝之都”和“亞洲演藝之都”前景相比,上海目前還有一些差距:在演出量和觀演規模上,與文化中心北京相比,上海在演藝品種、數量、品質、人才等方面還存在客觀差距;在演出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上,上海在演出經營方式、觀演市場培育、文化藝術管理和城市配套建設等方面還有機制優化空間;在演出創意和新媒體、跨媒體融合方面,與美國市場運營機制相比,上海在調動商業資本、整合社會資源、激活市場潛力以及跨界融合音樂、歌舞、戲劇、電影、魔術、雜技、游藝、真人秀和開發民俗文化等方面,還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
聚焦當下,單就劇場建設而言,目前需要警惕兩種傾向:一要避免老劇場“名存實亡”,如休眠的金都大戲院、大世界京劇場、卡爾登大戲院等遺址,至今尚未激活其生命力,這是劇場空間的虛擲,也是文化遺產的浪費;二要避免新劇場“千篇一律”,如大而全、全能型、西方式的大劇院、演藝中心是否過多過密?我們是否需要本土、地域、個性特色的現代化劇場?筆者設想:能否根據本地特色重建一點民族劇場、傳統戲園、古典戲臺,或依據劇場圈規律再建一些民間劇場、社區劇場、鄉村劇場?
21世紀國外“演藝空間”新動向
放眼當今世界,國外“一地一格”的個性化劇場設計值得注意:在希臘首都雅典,兩千年前的阿迪庫斯音樂堂遺址被恢復為夏季戲劇節、音樂會的演出場,利卡維多斯山古希臘式碗狀露天劇場被現代化仿建,成為雅典文化新地標;在藝術之都法國,奧朗日古羅馬劇場遺跡被修復為藝術節主場地,并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在文化之都柏林,一座隱棲于大山中的“森林劇場”依托山川地勢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遺跡,成為享譽歐洲的避暑勝地;在音樂之都奧地利,一座漂浮在博登湖岸邊的“水上劇院”依靠歌劇雙年輪演和宏大舞臺奇觀,風靡世界的布雷根茨歌劇盛會;在戲劇之都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環球劇院被重建還原,繼續上演莎士比亞的浪漫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吸引了全球觀眾打卡參觀;在世界演藝之都紐約,為打破商業壟斷和自由戲劇實驗,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的戲劇工作者假座酒吧、咖啡館、天臺、地下室、舊廳堂等開展戲劇實踐,為演出空間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鑒古今而知興替,東張西望觀四方。不難發現,上海亞洲演藝之都的誕生離不開歷史根基、傳統精神和中華民族特色。記得一位舞美前輩曾說:在文藝觀上,或就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而言,我并不反對面向世界、學習國外、跟蹤前沿不過,無論民族復興還是個人發展,我們未來立身自處或與國外同行對話、比肩的根本,還是自已的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因此要堅持走中華民族特色的舞臺藝術道路。
近代上海“茶園”重建之意義
縱觀近代上海劇場演變歷程,大致經歷了“茶園一舞臺一戲院”三個階段。據民國學者說:上海的劇場,最初皆以茶園為名,如迎春、丹桂、春桂等皆是。戲館何以稱為茶園呢?一說因戲館與茶樓內部相似,俱擺設方桌、置放茶碗;一說因清中期北京戲館林立,乾隆帝因不滿皇室貴胄耽于聲色而下令禁閉,后禁令漸弛,又不好顯違功令,故稱“茶園”。
綜觀近代上海茶園,主要三種類型:一是江南酒飲式戲館,以三雅園為代表;二是京式茶園,以丹桂、金桂兩大茶園為代表;三是新式改良茶園,以春桂茶園為代表,號稱茶園之冠。時文說:“海天富艷,爰開歌舞之場,桂看列四(金桂、丹桂、攀桂、同桂,皆戲館名),雅可成三(三雅園)。”又有竹枝詞夸贊:“丹桂飄香金桂開,雙雙菊部帝都來。”“丹桂茶園金桂軒,燕歌趙舞戲新翻。人人爭看齊稱好,閑煞笙簫山雅園。”鑒此,上海茶園重建,首選三雅園與丹桂茶園。
上海“茶園”重建,意義有三:一是歷史意義,是為海派京劇崛起、傳統戲園終結和現代劇場緣起之標志;二是文旅意義,有望打造非遺亮點和文旅產業經濟增長點;三是學術價值,亦可作為戲劇研究、古建傳承和民俗文化展示樣本。
案例考證及可行性分析
三雅園
三雅園,是近代滬上出現最早、維持最久、名聲最大的江南酒飲式戲館之一,標志著近代上海茶園源起。目前可考八座:

三雅園一覽表

丹桂茶園一覽表
一是全義館三雅園,在大南門內。據《光緒上海縣續志》載:道光初年,上海人薛二信在大南門內白漾弄開設酒館,邀請滬上名紳曹樹珊題寫店額“全義館”,落款“曹三雅”,開業后款名盛行,成為“清朝中后期上海著名的兼營唱戲業的酒館戲園,并被公認為上海第一家以營利為目的演出場子”。10
二是四牌樓三雅園,在縣署西首,訛稱“山雅園”。該園由顧姓住宅改成,戲臺在大廳中,臺前懸掛白漆戲牌,池中擺放紅木竹椅,因上午賣茶、下午搭臺演戲并兼營酒菜,故稱“上海最早的營業性戲園”。 111854 年毀于小刀會戰火。
三是小東門三雅園,在法租界舟山路上。據《上海市大觀》說:“小刀會后…有人在吊橋下迤西數十步的城河西岸(原注:即今舟山路)開戲院,仍名三雅園。演昆曲,俗呼文班戲。”12
四是石路三雅園,在英租界石路上,俗稱“老三雅”。該園由昆曲小生陸吉祥于1864年將小東門三雅園招牌遷此,時邀伶人到堂演唱昆曲折子戲。
五是廣東路三雅園,在英租界廣東路上,1875年開業。據說店名取自漢典劉表三子(博雅、仲雅、季雅)豪飲之義,因有兩家同時營業,故稱“新三雅”。開幕時,“三雅園之昆腔如廣陵散,猶有知音者”,1至1876年“演出昆劇燈彩戲《洛陽橋》,通園樓椅空十之三四”,4其后“三雅既歇,子弟散若晨星”。15
六是復記三雅園,或在石路“老三雅園”舊址,由昆伶票友合建,時報稱“老三雅園定于今晚仍演影戲”。16
七是滿庭芳三雅園,在寶善街滿庭芳舊址。1882年遷入,時開時閉,常邀粵班駐演:1883年《老三雅園廣東譜霓裳班》于“新正擇吉開演”; 171890 年錦添花班“從南洋回國路經上海,應邀在寶善街滿庭芳內的三雅園開演”。 181890 年昆曲界“在寶善街滿庭芳舊址開設三雅園,以朱西權、徐介玉領其事”。19
八是幻真影戲院三雅園,在漢口路,1912年遷入,開幕“合串昆劇”。1913年關閉,或是滬上最后一座三雅園。
綜上,三雅園延續六十余年,堪稱近代上海酒飲式戲館代表和昆班戲園鼻祖。
丹桂茶園
丹桂茶園,是近代上海京式茶園翹楚,主導了海派京劇崛起和新舞臺誕生。目前所知,有新老、南北丹桂六座:
一日老丹桂茶園,在寶善街上,1867年開業,初名丹桂茶園,后稱丹桂軒,俗稱老丹桂。該園由浙人劉維忠創辦,同治初京班“惟丹桂與金桂兩家并峙”, 201872 年排演《五彩輿》時“茶園丹桂滿庭芳,到底京班戲更強”。 211873 年秋因受南丹桂失敗影響,“英法諸商暫借丹桂開演影劇”22馬戲。
二曰丹桂軒,與老丹桂同址,由夏月潤出資,李長勝修建,1876年開幕,時稱“滬上京班以丹桂、金桂兩處為大”。2其后冠以新記、衡記、德記、星記、仙記、成記等名號,1878年關閉。1880年易主孫春恒,更名天儀茶園。
三曰南丹桂茶園,在小東門外。1869年劉維忠分設“南丹桂”,惜因選址不當被迫出讓,此地更名升平軒,改演廣東戲。
四曰新丹桂茶園,在大新街口,1884年開幕時稱“新開老丹桂茶園”,由劉維忠在福州路湖北路口另建更大京式戲園,因在“老丹桂”之北,為與“南丹桂\"相區分,故稱\"北丹桂”。1885年“新丹桂戲園”24轉讓何丹書;1890年田際云將班底遷回“老丹桂”舊址,此地更名天成茶園。1908年重開丹桂第一臺。
五曰南馬路丹桂茶園,在南馬路,1891年李春來接手“新丹桂”,不久易主冠名桐記、瑞記、勝記、月記,時稱“吳伶招集姑蘇名角,在南馬路開設丹桂茶園,擇于九月朔開張”。 251908 年月記丹桂遷入新舞臺,此地更名德仙茶園。
六曰丹桂第一臺,與“新丹桂”同址,1911年開幕。該臺由義記公司許少卿聘請美國人設計,融合傳統戲園樣式和現代鋼筋混凝土材質,觀眾廳寬敞舒適,設太平門、太平樓梯多處,用新式轉臺、新式布景和電燈照明。1913年梅蘭芳來滬首演,從此一鳴驚人;1914年尤鴻卿增設休息室和包廂,周信芳在此名聲大振。1930年“房主何聯第(‘丹桂房主何丹書之后)將其拆除改建店面”。26
綜上,丹桂茶園前后延續六十三年,堪稱海上京式茶園明珠和新舞臺始祖。
重建之構思方案
上海茶園的重建,既要保持原址原貌、原汁原味,又要考慮現代功能、觀演展覽實際需要,還應配套老城廂、英租界、戲館街一體化風貌設計,這是重建的核心要素和自循環運營關鍵。
關于三雅園構造樣式,一說“為沿街八扇門的高平房,入門有小型花園。戲臺建于大廳中。觀眾席置紅木桌椅,觀眾圍坐方桌看戲”;27又說“酒宴既可設包廂之中,也可以設樓下官廳之內”,2其中席座有“包廂”“包臺”“桌位”“椅位”“板位”“出局”“起碼”“廂房”29多種。
關于丹桂茶園內景外觀,一說規模宏敞、裝飾典雅、戲臺寬大、席座舒適;又說樓下正廳池中排列方桌,每桌設池座椅凳,正廳后及兩旁邊廂有排座,樓上隔成包廂,每廂坐十數人。據《點石齋畫報》來看,該園為四合院式露天建筑,觀眾席上方無屋頂;戲臺為四方平頂案床式,臺柱、臺框、額板、勾欄裝飾秀美;戲臺上用煤氣燈照明,復加紗單,及電燈出,煤氣燈乃漸漸淘汰。同時,還有消防設施,據說“臺下兩旁裝設自來水管各一,以為滅火之需”。"311988 年,同濟大學將原錢業會館古戲臺移入豫園東部并按丹桂茶園樣式復建,可資參考。
上海茶園運營方案,應首要以主址原跡為基礎,筆者認為:三雅園首選老城廂四牌樓處,丹桂茶園首選福州路湖北路轉角處;其次修舊如舊,其中布局結構樣式守舊,建筑材料設施用新,可借鑒烏鎮模式或蟠龍古鎮經驗;再者班園一體,或與不同演藝團體簽約“小園子”商演模式,或與專業曲藝院團合作定期輪演模式,抑或另組戲班采用千古情、迪士尼駐演模式,目的是激活劇場演出生命力和劇團市場競爭力。
結語
回顧海上繁華,或有幾點啟發:一是民間性,人民群眾是文化活動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費者,文化活動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二是開放性,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堅持文化生態多樣性,就是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三是市場性,市場運營、商業運作、資本運轉是演出藝術流播如新的源頭活水。中國特色、守正創新、人民至上是文化思想宣傳陣線的定海神針。面向未來,我們相信:三雅不隨芳草沒,丹桂南北兩芬芳!
[1] 毛祥麟.墨余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1.
[2] 薛理勇.上海掌故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467.
[3] 葛元煦,黃式權,池志激.滬游雜記·淞南夢影錄·滬游夢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3.
[4] 小素.京朝派交際名媛蕭明女士來東方百老匯作社交活動[N].力報,1939.6.28(20).
[5] 佚名.禁淫戲議[N].申報,1887.2.21(1).
[6] 本報訊.茶園·舞臺·戲院:劇場的演進[N].申報,1946.11.11(6).
[7] 西冷漱華子.洋涇浜序[N].申報,1872.6.25(1).
[8] 苕溪洛如花館主人未是草.續春申浦竹枝詞[N].申報,1874.12.21(4).
[9] 花川悔多情生草.戲園竹枝詞[N].申報,1872.9.9(2).
[10] 薛理勇.上海掌故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414.
[11] 賈志剛.中國近代戲曲史(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232.
[12] 薛理勇.上海掌故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414-415.
[13] 平心居士.洋場屢變說[N].申報,1876.2.7(1).
[14]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上海通志(第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209.
[15] 申左夢豌生.粉墨叢談//谷曙光.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貳·專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126.
[16] 佚名.復演影戲[N].申報,1887.12.27(3).
[17] 佚名.老三雅園廣東譜霓裳班[N].申報,1883.2.18(5).
[18] 黃偉,沈有珠.上海粵劇演出史稿[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9[19] 佚名.雅樂重興[N].申報,1890.9.4(3).
[20] 佚名:論戲價不宜太減[N].申報,1885.10.7(1).
[21] 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55.
[22] 淤目生.論上海戲園[N].申報,1875.3.23(4).
[23] 佚名.舊劇新演[N].申報,1876.11.10(2).
[24] 佚名.戲園防火說[N].申報,1897.3.29(1).
[25] 佚名.蘇堤殘柳[N].申報,1898.10.21(2).
[26]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6:640.
[27]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上海通志(第8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462.
[28] 上海市黃浦區檔案局·福州路文化街[M].北京:文匯出版社,2001:256.
[29] 佚名.三雅茶園主人告白[N].申報,1891.5.8(5).
[30] 本報訊.茶園·舞臺·戲院:劇場的演進[N].申報,1946.11.11(6).
[31]佚名.戲園防火說[N].申報,1897.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