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內容成為城市軟實力競爭核心的今天,上海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于2025年7月15日發布的《關于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下文簡稱”滬九條”),引發全國關注。“滬九條”不僅是對創作者群體的激勵方案,更是上海爭奪全球數字內容話語權的戰略布局:“滬九條”不僅是一系列的產業扶持政策,更是一場城市精神與創作生態的深度耦合,其核心邏輯在于把上海“海納百川、大氣謙和、創新引領”的城市文化基因轉化為制度創新,形成“城市賦能創作,創作反哺城市”的雙向奔赴。
天時:“滬九條”政策背景與概要
“滬九條”政策之所以引發關注,源于其觸及了城市發展中的三個深層命題:一是資源配置的重新平衡,任何重大政策調整都是對社會效益與利益格局的重新梳理;二是價值導向的顯性表達,公共政策永遠承載著超越具體條款的文化暗示;三是未來預期的集體投射,市民對政策的關注隱含著對城市發展方向的集體想象。“滬九條”的出臺,將產生一系列的漣漪效應:在普世價值層面上,是公平與效率的再校準、個體權利與公共利益的邊界重構;在文化價值層面上,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具象化呈現、市民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拓展;在藝術價值層面上,是城市空間美學的潛在演變、創意產業生態的連鎖反應;在商業價值層面上,是市場要素流動的新軌跡、產業格局的隱形洗牌。
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治理恰如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既保持各聲部的獨特性,又能和諧共鳴,體現公共文化管理的平衡藝術。“滬九條”通過“空間賦能”“金融創新”“制度重構”,打造互聯網優質內容的健康生態系統,并探討政策實施中可能面臨的公平性困境、合規性風險與長效機制建設等關鍵問題。
1.政策戰略背景:上海的文化突圍
在杭州直播電商、長沙網紅經濟的夾擊下,上海正面臨文化話語權流失的隱憂。盡管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上海在互聯網內容創作領域尚未形成與其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影響力。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楊浦區數字經濟規模占全市1/5,黃浦區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但這些硬核科技實力未能充分轉化為軟性內容影響力。而“滬九條”的出臺,正是上海對關鍵挑戰的戰略回應:首先,有創作者外流的危機。長三角地區內容創作者向成都、杭州等政策更優惠城市遷移的趨勢明顯,以上海為創作基地的頭部博主比例從2020年的 28% 下降至2024年的 19% 。其次,是平臺經濟轉型的困境。盡管B站、小紅書等落地上海的數媒平臺擁有海量用戶,卻面臨有流量、無沉淀的窘境,用戶平均停留時長比杭州電商平臺低 27% ,商業轉化率僅為廣州同類平臺的 65% 。最后,存在資源閑置與需求錯配。上海擁有豐富的文化地標場景,但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這些空間對內容創意的開放利用率不足 35% ; 73% 的創作者反映“找不到優質拍攝場地”。針對困境與挑戰,“滬九條”提出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將黃浦區金融時尚資源與楊浦區高校科技資源進行整合,打造“雙核集聚區”,形成梯度接力的產業布局。黃浦區依托外灘FTC“金融科技中心”吸引高端創作者;楊浦區憑借“楊數浦”計劃激活8000家數字經濟企業。這樣的空間重構使上海的城市稟賦轉化為內容創作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2.核心措施:三維支撐體系的設計
“滬九條”構建了“資金支持”“場景開放”“人才制度”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政策框架,九條舉措環環相扣,形成從創作孵化到國際傳播的完整產業鏈支持體系。第一位是“資金支持”,包括直接創作激勵、技術賦能補貼、載體建設獎勵。設立“講好中國故事”專項獎勵,對傳播效果突出的單件作品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并優先推薦參評國家級獎項;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于內容創作的項目,給予最高 30% (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在黃浦、楊浦兩大集聚區內,成效顯著的內容服務平臺每年可獲最高1000萬元獎勵。第二位是“場景開放”,即推動全市地標景區、文博場館、重大節展賽會向創作者開放。
這意味著CityWalk街拍創作者,可在博物館、美術館、外灘源等標志性空間自由取景。同時,政策鼓勵主流媒體與自媒體博主進行內容共創,打破傳統媒體與數字新媒體的壁壘,實現資源的雙向流動。在內容產業集聚區內,還配備專業直播間、錄音室、攝影棚等共享設施,單個創作者每年可享最高50萬元的使用補貼。第三位是“人才制度”。首次將互聯網內容創作者納入職稱評審范圍,支持平臺企業備案成為職業技能評價機構。創作者可參加“全媒體運營師”等職業認定,幫助他們解決長期存在的社會認同焦慮。同時,對獲得重要獎項的優秀創作者予以落戶支持,將MCN機構納入重點文創企業名錄享受人才引進優惠,還不斷強化高校與集聚區的實習銜接,在集聚區設立“創作基地”培養學生創作者。
3.創新突破:制度重構的四大亮點
“滬九條”遠非簡單的財政補貼政策,其創新性體現在對內容產業生態的深度重構。首先,體現在職業身份合法化的革命。政策第九條明確:“探索將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納人職稱評審范圍”。一位擁有500萬粉絲的歷史類博主可憑其傳播效能參評“文化傳播工程師”。這種制度設計解決了創作者長期面臨的社會保障缺失、職業穩定性不足等問題。其次,體現在城市空間權的再分配。系統性開放外灘歷史建筑、浦東美術館等傳統“禁區”,消弭了機構媒體與個體創作者在場景資源獲取上的差距。再次,體現在金融支持體系的創新。政策第四條構建了“專項基金 + 銀行貼息 + 版權質押”的融資閉環:設立文創特色支行提供貸款綠色通道,給予貼息支持,并推進版權質押等新型融資方式。一位B站知識UP主憑擁有200萬粉絲的賬號版權資產,便可獲得無抵押貸款,融資成本降低 40% 。最后,體現在全球化創作網絡的構建。政策第七條著力打造“出海生態鏈”,依托“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專項提供內容支持,優化外籍創作者簽證服務,對海外傳播效果突出者給予跨境渠道資源。某MCN機構簽約的越南籍美食博主,其TikTok上“上海本幫菜”系列播放量突破1億次,在政策支持下獲得2年期“文化創作簽證”,這種開放姿態使上海成為跨文化內容創作的樞紐節點。
地利:城市精神如何通過政策轉化賦能創作生態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滬九條”政策背后的文化基因,發現“海納百川、大氣謙和、創新引領”的上海城市精神,已轉化為精準的制度設計,為內容創作注入澎湃動能。
1.上海城市文化精神氣質
上海城市文化精神氣質具有海納百川的開放性、精益求精的專業性、與時俱進的先鋒性,終保持著對外來文化的消化與重構能力。從外灘萬國建筑群到西岸文化走廊,不同時代的文化沉積層在此疊加共生,體現在城市肌理的每個細節。從南京西路櫥窗的視覺陳列到老弄堂裁縫的針腳技藝,這種對專業主義的信仰,使上海成為質量標準的制定者。猶如黃浦江潮汐的晝夜往復,這座城市始終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感知,創新基因深植于城市基因。這些特質為創作者提供了獨特的孵化環境,形成對內容創作的賦能機制。
上海先天擁有文化交融的優勢。當石庫門里弄遇見元宇宙藝術,當滬語童謠混搭電子音樂,這種文化碰撞產生“陌生化效應”,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題材礦脈。上海對技術創新的包容度,從全國首個5G商用城市到區塊鏈藝術平臺試驗田,為內容與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完善的基建支持。上海尤其注重商業價值與公益意義的平衡與共贏,這種多維評價體系,促使創作者建立更完整的價值坐標體系。
2.城市精神賦能創作生態:開放、務實與創新的制度設計
上海“海納百川,大氣謙和、創新引領”的城市精神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作為遠東內容產業中心的輝煌時期。“滬九條”政策的出臺,既是歷史基因的當代延續,也是城市軟實力競爭的必然選擇,是根植于上海獨特的產業生態與開放包容的文化土壤。這不僅是對內容創作生態的制度性賦能,更是上海文化基因與創作者價值的深度耦合。
首先,上海“海納百川”的包容性,體現在地標場景開放,重構敘事空間以及多元主體融合。“滬九條”推動外灘、豫園、博物館等城市地標向創作者開放,將歷史空間轉化為“敘事畫布”。豫園商城聯動B站十大國創IP打造“國創豫宙漫游季”,讓700年老城廂的《天官賜福》變身Z世代追捧的“痛城奇觀”。二次元博主“月吹醬”身著漢服在豫園拍攝時特別感嘆“跟古風結合,超級出片!”物理空間的開放,實質是城市文化話語權的共享。這種“空間即服務”理念,正是體現了上海打破資源壁壘、共享文化話語權的開放胸襟。
其次,上海“大氣謙和”的務實性,體現在對創作者生存焦慮的務實回應,通過系統支撐,破解創作核心痛點。“滬九條”金融與空間減負的相關政策,幫助降低內容創作者的生存焦慮,緩解小微團隊啟動資金壓力。楊浦區為知名自媒體“G僧東”提供200平方米免費辦公空間,年省租金超百萬元,體現上海拿出真金白銀的務實支持。“滬九條”政策還為內容產業集聚區提供全鏈條式服務。“一站式工具箱”有版權確權、財稅咨詢、政策申報等覆蓋創作的全周期。楊浦“V聚場”整合了共享直播間、錄音棚等設施,讓創作者從行政瑣事中抽身,彰顯上海精細化治理的務實智慧。
最后,上海“創新引領”的前瞻性,體現在技術賦能下的生態重構,由人工智能技術引領,推動創作范式的革新及產業鏈的閉環設計。“滬九條”政策中,對AI應用場景建設給予最高 30% (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楊浦區聯合火山引擎設立“城市AI工廠”,提供文生視頻工具,提速基礎內容制作。楊浦區和黃浦區聯動B站、小紅書等“鏈主”企業,搭建“平臺流量扶持—MCN分層激勵—高校人才輸送”的全鏈路創作平臺,并形成“平臺資源傾斜 $$ 內容反哺城市”的閉環。技術賦能不僅提效,更拓展知識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也為上海贏得數字時代的文化話語權。
人和:內容創作者如何通過時代表達反哺城市敘事
“滬九條”受益主體是互聯網內容創作者,主要包括大V博主、網絡簽約作家、MCN機構簽約達人等。他們往往擁有千萬級粉絲群體,社會影響力極大,他們積極傳播正能量,是優質內容創作者。
1.內容創作者的核心痛點及系統性破解
內容創作者在當前市場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可以歸為三個層面的結構性矛盾:價值實現困境、技術迭代壓力、短期流量與深度內容生產的沖突。在信息過載時代,優質內容往往淹沒于算法洪流,主要商業變現仍然依賴傳統廣告,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跟不上新興創作形態的變化;AI生成內容對原創性提出更高要求,跨平臺傳播需要掌握多元化敘事語言,數據驅動創作與藝術自主表達存在沖突,短期流量焦慮與長期品牌建設的矛盾,也是內容創作者在數字媒體時代所面臨的全新創作挑戰。
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稟賦,恰好能夠構建起破解創作難題的密鑰體系。文化基礎設施的分布齊全,為創作者引發無窮的創作靈感,一如西岸美術館群與M50藝術區形成的創意磁場、每年200多場國際級文化展會提供的曝光平臺;上海也是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應用的先進試驗場, 5G+AI 創新實驗室的開放協作機制、張江科學城與漕河涇形成的科技—藝術交叉創新地帶,在吸引全球人才的同時,也為高精尖科技內容的創作與傳播提供源頭活水。內容創作需要年輕新生力量的加人,全國頂尖高校的創意人才輸送、外籍創意社群帶來的跨文化視角碰撞,都會聚在上海進行交流、共享與共建。上海如同精密校準的文化反應堆,其城市基因中天然攜帶解決創作痛點的密碼。當內容創作者沉浸在這座城市的能量場中,技術焦慮會轉化為創新動力,商業困境會轉化為經濟收益。獨特的都市賦能機制,恰是全球創意向黃浦江畔匯聚的動力與能量。
2.創作反哺城市:創作者作為新海派使者的三重價值
“滬九條”的核心價值在于將創作者從“資源消耗者”轉化為“文化共建者”,實現創作生態的價值重構。創作者第一重價值在于以內容生產力激活城市文化IP,重塑城市的文化認知。滬語博主“G僧東”以“上海人在上海旅游”網絡系列內容,挖掘外灘源、南昌路等小眾場景,重構“上海遠不止外灘”的文旅融合的宣傳敘事;手工博主“才淺”采用“花絲鑲嵌”非遺技藝,制作動漫道具與游戲武器,將傳統非遺文化植入年輕生活語境;科普博主“不刷題的吳姥姥”將量子物理的高冷知識轉化成與粉絲達成的共識,為自已贏得“上海市科普新銳人物”稱號。
創作者第二重價值在于以內容創作引流文化消費,促進經濟動能的轉化。小紅書“街區漫步”筆記激活武康路商圈,嘩哩嘩哩紀錄片帶火線下燒烤店,脫口秀俱樂部主理人Norah(楊夢琦)被香港媒體列為“上海必去十大打卡點”。“內容—文旅—商業”的融合模式切實帶來文化消費的有序增長,內容流量轉化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動能。更為重要的是,內容創作者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在主流價值觀引領下,塑造城市文化新質生產力。
創作者第三重價值在于以本土文化的全球化敘事,塑造城市煥新形象,展望城市創新未來。《原神》交響音樂會,經由政府“銀鴿獎”的全面支持,得以在全球各地巡演并引發各國民眾的共鳴,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標桿;匈牙利導演巴林特·茨姆勒把在新場古鎮聽評彈、品香茗的經歷,分享在Instagram上:“上海是‘悄聲沸騰’之地——古老、傳統與新潮并行”,老外創作者的惺惺相惜,與“講好中國故事”遙相呼應。
共生:政策機制設計如何構筑“創作 + 產業 + 城市”生態系統
1.上海城市與內容創作者的能量互換與價值共創
城市與創作者之間關系,本質上是文化能量交換與價值共創。在黃浦江兩岸的特定場域中,城市提供培養基,創作者產出文化酶,共同催化著都市文明的演進。
城市精神與創作靈魂雙向奔赴需要“基因匹配性、資源耦合度、價值共振帶”等三大基礎。上海自開埠以來形成的“碼頭文化”,天然具備對多元創作形態的包容力。從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到當代數字藝術,不同時代的創作浪潮都能在此找到適配的容器。這種歷史積淀形成的文化孔隙率,使城市能快速吸收創作養分。同時,城市提供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完整的創意生態鏈:如西岸美術館群構成的“藝術反應堆”、張江科技企業的技術工具箱、自貿區文化保稅區的制度接口,這些要素形成模塊化支持系統,創作者可按需調用。此外,當城市更新需要文化軟裝時,創作者獲得實踐場域;當創作者需要商業轉化時,城市提供成熟的價值評估體系。這種供需咬合使雙方始終保持在互利頻率上。
事實上,上海充分具備了促進資源對接的相關機制。在空間賦能網絡上,有M50藝術區提供的低成本創作空間,上生新所等城市更新項目中的“創作嵌人計劃”,臨港新片區設立的跨境數字內容實驗室;在技術共享平臺上,有騰訊華東總部發起的“新文創技術開源聯盟”,上海數據交易所設立的文化數據交易專區;在資本嫁接系統上,有上海文化發展基金的”創作—孵化—投資”閉環、浦東文創板的IP證券化試點,靜安文化保稅倉庫的“作品銀行”服務;在人才交叉計劃上,有復旦新聞學院與Parsons設計學院的聯合培養項目,市人社局推出的“創作人才積分落戶”政策,虹橋國際文創人才服務中心的跨境服務包等。
同時,上海城市與內容創作者的價值共創,也已經有了實踐案例與范式。在文化地標共建上,有teamLab無界美術館與豫園的合作,將傳統園林轉化為數字藝術載體,既更新城市文化記憶,又拓展創作表達維度;在技術倫理共治上,有通過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發起“AIGC創作公約”,加強技術創新與版權保護,為創作者提供清晰的規則預期;在國際敘事協作上,有依托進博會文化板塊,創作者與城市共同構建“中國故事”的全球化表達體系,實現從文化出海到價值出海的躍升。
上海這座城市與內容創作者的關系,恰似黃浦江與長江口的潮汐互動——城市提供穩定的鹽淡水環境,創作者帶來豐富的營養鹽,兩者交匯處孕育出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群落。這種共生關系的未來演進,將取決于城市能否持續優化其“文化溶解力”,以及創作者能否保持“價值沉淀率”。當雙方在分子層面實現深度融合時,將催生出更具典范性的都市文明形態。
2.從政策紅利到系統生命力:政策、城市與創作力的相互配適與生態共生
“滬九條”的深層創新,在于構建“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通過梯度布局、代際傳承與責任平衡,以物理空間、技術工具、職業尊嚴等維度的系統性整合,使創作者從“流量過客”變為“文化合伙人”,從而實現城市文化精神與優質內容生產力的相互托舉與可持續性發展。
在梯度布局上,重點設計市區兩級梯度接力。先行試點的黃浦區和楊浦區兩區實行差異化定位:黃浦區依托小紅書總部打造時尚金融內容生態,聚焦商業變現;楊浦區依托B站構建“楊數浦”二次元矩陣,側重技術與人才孵化。二者形成產業接力,避免同質化競爭。在場景化賦能上兩區發揮各自優勢,外灘FTC利用百年建筑故事為財經博主提供敘事素材;楊浦V聚場毗鄰高校,成為學生創作者孵化基地。這種“空間一內容”的精準匹配,最大化區域資源價值。在代際傳承上,注重產學研的閉環,發揮地理聚合效應。以楊浦V聚場為中心,一千米內聚集有B站、抖音等“互聯網大廠”,一公里外環繞復旦、同濟等高校,形成“15分鐘創作生態圈”。這種布局促進創意與技術、學術與產業的無縫銜接;楊浦“YOUNG立方”政策鏈接高校生實習,文化活動的策劃執行都交由 *95 后”團隊主導,充分體現“給學生試錯機會”的信任且開放的文化。在責任平衡上,注重價值觀與發展平衡術,體現激勵與責任并重。政策設立單項作品最高10萬元獎勵,但價值引領“講好中國故事”。烏合麒麟團隊創作《江浦合流》時強調:“榮譽是肯定,更是要求。”這種責任捆綁機制,使流量經濟升維為文化新質生產力;政策導向從短期輸血到長期造血,更注重金融綠色通道(版權質押融資)、出海扶持等配套,推動“政策輸血→產業造血”轉化。
展望:“滬九條”政策啟示及建議
“滬九條”的設計具有前瞻性,但在政策落地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一是流量依賴不利深耕文化,“百萬級傳播量”的評審標準過于單一,需建立更客觀價值評價指標,設置階梯式扶持體系;二是區域資源供給失衡,目前非集聚區創作者遇冷,場景開放執行尚有偏差,政策雖提及“鼓勵各區配套”,但各區域都有待細則的出臺;AI倫理審查效率不足,多部門審批拖累時效,是否各個審查部門可以協同精簡流程等。任何政策在落地實施過程必然要經歷反思、優化,隨著“滬九條”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不斷完善與提升,其深遠意義與價值必將更為顯著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與作用,以內容塑造城市年輕活力,以文化構建內容驅動型的產業生態,以正確的價值引領回應時代的需求。
在數字文明時代,“滬九條”驗證了城市文化復興新公式:“制度善意 × 創作力 Σ=Σ 文化新質生產力”。傳統文化政策多“自上而下”單向輸送資源,而“滬九條”構建“城市提供舞臺 + 創作者演繹故事”的共生模式。從城市文化基因到數字化轉譯、從文化自信到文明對話,當一座城市以制度化的善意托舉創作夢想,創作者自會以星辰之力反哺城市星空。這種雙向奔赴,既是政策智慧,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民之涓流,城之壯闊;城之美好,民之所向”。這座城市正在證明:優質內容的源泉,終究是人的創造力與城市生態的共生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