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6月27日,2025年上海白玉蘭電視節圓滿閉幕。這場盛會不僅成為觀察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其引發的討論熱潮至今仍在持續。節后,《上海藝術評論》采訪了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2025年“白玉蘭電視論壇·中國電視劇精品創作論壇”的主持人李星文。作為長期深耕行業一線的研究者和資深劇評人,李星文老師對從宏觀政策到行業轉型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專業、清晰而獨到的見解。本次采訪既細致入微地展現了行業切面,又為影視行業在視覺呈現、內容創作、類型融合等方面提供了前瞻性剖析。
電視劇《太平年》

《上海藝術評論》:作為本屆“白玉蘭電視論壇·中國電視劇精品創作論壇”的主持人,您認為今年論壇最突出的行業議題是什么?
李星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將2025年確定為“超高清發展年”,各地的電視臺、制片公司都在積極響應,所以“超高清”是今年論壇的關鍵詞。本次白玉蘭電視論壇的重頭戲共有三場,組織形式也有變化。如“超高清創制片單發布論壇”的內容是片單發布加上一些現場采訪,片單涵蓋《我們的河山》《曙光》《大生意人》《張騫》《櫻桃琥珀》《太平年》等6部作品,其中歷史劇《太平年》是所有發布的劇目里的重點劇目,從拍攝之初就把高清指標作為首要標準。
提倡超高清大屏對于普通觀眾而言無疑是一項福音,但這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配套工程。如果原始拍攝設備按照8K模式拍攝,但傳輸設備達不到8K甚至4K的水平,終端設備也達不到4K標準,整個超高清大屏的推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統籌推進全國酒店電視終端“以舊換新”及升級改造工程,全面加速高清化、超高清化落地,預計將對視聽體驗與產業協同產生顯著帶動作用。北京和上海在超高清大屏的推廣和應用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北京已成為全國首個開通4K超高清頻道的城市,上海也緊隨其后成為第二批試點城市。
從行業層面看,這是廣播電視系統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優化觀眾視聽體驗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廣電領域對內容品質的持續追求。從宏觀層面看,此項工作積極響應國家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成為廣電系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具體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項目已超越傳統的創作范疇,其社會效益將輻射至更廣泛領域,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上海藝術評論》:在本屆論壇中,“長短劇競爭與共生關系”成為熱議話題,業界對此觀點紛呈。您是如何審視這一行業現象的?
李星文:當前業內普遍討論的長短劇競爭問題,若從宏觀層面來看,傳統觀點往往強調“長短并行、各擅勝場”一即短劇與長劇作為不同的藝術形式,各有其存在價值,分別對應“快餐”與“正餐”的消費場景。這種說法固然符合行業共識,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正確性。然而現實情況是,觀眾的注意力資源有限,短劇的快速發展必然擠壓長劇的市場空間。今年以來,短劇市場份額顯著提升,很大程度上確實分流了原本屬于長劇的觀眾群體,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近年來影視行業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短劇的迅猛發展引發了業內深度思考。著名編劇高滿堂老師的發言就頗具代表性。他在肯定長劇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尖銳指出了短劇在內容質量上的局限性。這種現象反映出一個深層共識:許多傳統從業者至少在現階段,潛意識里仍將短劇視為“不夠高明也不夠高尚”的產物,并期待其發展能盡快迎來拐點。他們普遍希望,這種新興形式不應持續擠壓傳統長劇的生存空間。這樣的心態雖未必公開表露,但確已成為行業內的某種集體潛意識。而部分從業者已開始以更平和的心態看待這一輪業態變革,如編劇張挺援引達爾文進化論指出:任何新興形態的出現都必然重構原有生態格局,這種倒逼機制恰恰能推動傳統形式的自我革新。
誠如張挺所言,行業變革具有客觀必然性,短劇的競爭壓力反而可能促使長劇實現創作升級。具體到創作層面,短劇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快節奏敘事”,即所謂“包袱抖得快、響得早”的爽感模式。這對長劇創作提出了明確的轉型要求:過去以40集為完整敘事單元的模式,現在可能需要拆解為40個獨立敘事單元;甚至單集41分鐘的容量里,也需構建41個微型戲劇高潮。導演汪俊的新作《蠻好的人生》就明確采用了“向短劇取經”的創作策略,體現出敘事革新的決心。女主角胡曼黎從發現丈夫出軌、嘗試挽回(包括多次爭吵甚至以自殺相威脅)到最終離婚的全過程,傳統敘事模式往往需要五六集篇幅展開,但在新作中僅用兩集就完成了這段戲劇沖突的完整呈現。這種“快速推進”的敘事節奏正是長劇創作者主動吸收短劇優勢的生動例證。
當前影視行業對“長短劇之爭”的態度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有些從業者仍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感,他們往往帶著無力改變的焦慮,期待這場行業變革能盡快過去。而革新派則已完全接納這一趨勢,并開始積極探索轉型路徑。與去年相比,今年行業心態明顯呈現出成熟化特征一去年普遍存在的盲目跟風現象已明顯減少,經過市場檢驗后,部分跟風者或已獲得寶貴經驗,或已承受實際虧損。這種整體行業認知從感性沖動到理性沉淀的轉變,標志著行業正在經歷必要的自我調整期。從“交學費”到“學經驗”的心態進化,生動展現了影視從業者在面對業態變革時的成長軌跡。
電視劇《蠻好的人生》

《上海藝術評論》:在當前影視行業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長短劇融合”的創作模式引發廣泛關注。您認為這種融合是否會成為行業主流發展方向?傳統長劇在內容深度和商業價值方面是否仍能保持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李星文:談及長短劇的融合發展,我認為行業正在呈現雙向演進的趨勢:部分長劇開始吸收短劇的快節奏敘事特點,如《蠻好的人生》《家里家外》等作品體現出的“短劇化”傾向,而部分短劇則開始追求長劇的制作品質,這種“雙向奔赴”的現象確實是應對市場變化的有效路徑之一。但必須強調的是,長劇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僅靠借鑒短劇的敘事節奏遠遠不夠,其根本競爭力仍在于持續產出具有“核武器”級影響力的精品內容—這才是確保長劇在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
關于電視劇的篇幅分類與創作定位,業內已形成相對明確的認知框架:傳統意義上的長篇劇集通常指30集以上,尤其是40集左右的作品,這類劇集必須追求“黃鐘大呂”的藝術高度。諸如《大明王朝1566》《繁花》這樣的標桿之作,方能確保其市場價值與藝術生命力。中篇劇集篇幅通常為18集到30集,尤以24集為典型——同樣具有獨特優勢,回顧《潛伏》等經典作品所處的創作黃金期正是這類中等篇幅作品集中爆發的階段。它們既保留了長劇的敘事縱深,又擁有更為緊湊的結構。這種篇幅劃分實際上為創作者提供了差異化的藝術表達空間,關鍵在于根據題材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敘事體量。近年來,中篇劇集正以其獨特的“性價比優勢”在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以《不完美受害人》(28集)為代表的優秀作品,既規避了長篇劇集容易出現的敘事注水問題,又保留了足夠的篇幅展開復雜敘事。這類作品呈現出顯著特征:信息密度大、節奏緊湊,完美詮釋了“比長篇精練,比短篇豐滿”的創作理念。它們本質上是長劇與短劇在形式上的有機融合體,既繼承了傳統電視劇的敘事優勢,又順應了當下觀眾對快節奏內容的需求,展現出中篇劇集獨特的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18集以下,尤以12集為主的短篇劇集已成為電視劇精品化的重要方向。從《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到《漫長的季節》,這些高口碑作品充分證明:短劇雖篇幅精簡,卻蘊含著巨大的藝術能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類作品的創作難度(尤其是劇本創作)絲毫不亞于長篇劇集它要求創作者在有限篇幅內完成高密度的敘事建構和人物塑造,堪稱“秤坨雖小,可壓千鈞”的藝術挑戰。但正是這種嚴苛的創作要求,使得成功的短篇劇集往往能進發出超越體量的藝術感染力,其影響力與優質長篇劇集相比毫不遜色。這種“短而精”的創作趨勢,正在重塑行業對劇集體量與質量關系的認知。這實質上反映了劇集市場正在經歷的結構性調整一一各類篇幅的作品都在尋找自己不可替代的藝術定位,而長劇的核心競爭力,正在于其獨有的敘事縱深和思想厚度。
在電視劇創作領域,不同篇幅的作品各具特色與價值。正如前文所列舉的典型案例所示,無論是長篇、中篇還是短篇劇集,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產出具有藝術分量、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力作。雖然當前長劇產量有所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微短劇已經承接了傳統肥皂劇的市場功能一但那些需要構建“黃鐘大呂”般宏大敘事格局的作品,那些“珍瓏棋局”般精妙復雜的藝術建構,以及能夠產生長篇小說般深遠情感共鳴的作品,仍然必須依托長劇這一藝術形式才能完美呈現。這既是對長劇獨特價值的肯定,也預示著未來電視劇市場將呈現更加多元、專業化的創作格局。
《上海藝術評論》:微短劇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獲取娛樂的主要方式,但其內容質量和社會責任方面卻潛藏著諸多問題。在此背景下,微短劇如何實現從“流量狂歡”向“價值升維”的生態重構?
李星文:當前短劇市場已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三個類別。豎屏短劇憑借其精準的用戶需求捕捉能力,已然構建起一個以感官刺激為核心的內容生態。這類作品通過極具誘惑力的敘事手法,配合先進的精準營銷策略,成功實現了市場的深度滲透。值得注意的是,以紅果短劇為代表的平臺持續加碼投入,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份額。從行業數據來看,今年以來豎屏短劇延續了既往的增長態勢,預計未來仍將保持可觀的發展空間。這種“剛需導向”的內容模式,正在重塑觀眾的消費習慣和行業的生產邏輯;橫屏短劇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其本質上可視為傳統分賬長劇的迭代產物。以《獅城山?!窞榇淼倪@類作品,通過吸收短劇的節奏優勢,形成了介于長劇與短劇之間的獨特形態。特別是古裝題材的橫屏短劇,基本延續了原有分賬劇的市場邏輯和用戶群體,更像是從分賬劇市場“平移”而來的內容升級版。因此從市場格局來看,這類橫屏短劇更多是存量市場的轉化,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增量。這種“中間態”作品的出現,反映出行業在長短劇融合過程中的探索與嘗試;橫屏短劇中還存在一類具有鮮明特色的主旋律作品,如“跟著短劇去旅行”“跟著短劇來普法”等系列。這類作品通常采用主題先行的創作模式,肩負著文旅推廣、普法教育等社會使命。然而客觀來看,短劇這種藝術形式與其承擔的社會功能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錯位。雖然這類作品的產量可觀,但在商業模式上尚未形成良性循環,實際社會影響力也相對有限。這種“形式與功能”的適配問題,恰恰折射出主旋律內容在新型傳播形態中的探索困境。
基于當前市場格局,我們可以將短劇劃分為三個主要類型:首先是豎屏短劇,這類以滿足觀眾剛需為核心的內容形態,因其直擊人性底層需求的特點,具有持久的市場生命力,很可能長期占據穩定的市場份額;其次是橫屏短劇中的“過渡型”作品,這類由傳統分賬長劇演化而來、兼具長短劇特征的中間形態;最后是橫屏短劇中承擔社會功能的主旋律作品。
短劇市場至今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發展模式。特別是橫屏短劇的兩類形態一無論是“中間態”作品,還是主旋律內容,都面臨著商業模式尚未跑通的現實困境。這種現狀決定了其發展路徑仍存在較大變數。值得期待的是,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跨界創作者加入,他們若能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在短劇的有限篇幅內實現精品化創作,以品質劇的標準來打造短劇一—或將真正激活這個新興領域的長期發展潛力,可能成為推動短劇藝術升級的關鍵變量,重新定義微短劇的藝術邊界。
微短劇作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形態,其發展潛力正體現在“全民創作”的生態特征上。當前行業已見證了大量非職業創作者的涌入,印證了“高手在民間”的可能性。若能在保持大眾性的同時,涌現出兼具藝術高度和市場反響的精品——即所謂“進入主流視野的爆款劇”,微短劇的發展格局將實現質的飛躍。實現雅俗共賞的突破,或將真正打開該品類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