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418(2025)04-0083-13
一、問題的提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發源于民間日常生活,寄托了吾土吾民的在地化精神追求。然而隨著全球化、城市化的不斷深入,非遺賴以生存的禮制宗法、泛神信仰和自然生態等人文地理因素日漸式微,扎根于日常的非遺被冠以邊緣化的存在,成為當下生活中的文化遺留物?;仡欀袊沁z保護的歷史進程,國家先后提出了“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以及“整體性保護”的工作理念。1]為了順應實現“文化雙創”的數字化目標和非遺“活的財富”的價值保護語境,非遺保護的理念從“原真性”轉化為“活態性”保護。2]除去傳承斷裂、不能適應現代生產的非遺項目之外,如何活化非遺自身的生命力、恢復和重建非遺的可持續生態系統是后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核心命題
作為非遺數字活化的“現象級”內容創作者,2024年11月12日,李子柒帶著“非遺漆器”回歸社交短視頻平臺,上線20分鐘就陸續登上多個平臺的熱榜第一。其中抖音平臺更是在視頻發布后的5個小時內獲取975.7萬點贊量,評論數高達40萬條。3]進入數字化時代以來,非遺的活態化傳承被放置在以視聽技術和平臺組織為架構的數字平臺社會中。一方面,國內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10.68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97.1%[4] “視頻化生存”時代的到來召集了網絡空間的人群聚集,越來越多的官方組織、內容創作者、非遺傳承人以及傳統文化愛好者加入其中;另一方面,數字創意產業向非遺的轉移使得非遺逐漸和數字平臺經濟的擴張形成協同共生的關系。作為目前短視頻行業內月活躍用戶量為7.63億且規模最大的數字平臺[5],抖音已經成為非遺傳播生態的數字高地。在抖音,與非遺相關的茶產業帶、玉雕玉器產業帶、瓷器產業帶等在平臺技術的加持下逐漸為傳承人打開新銷路;在非遺知識科普上,平臺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輕人在抖音上帶頭傳承非遺,并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成為非遺傳承的主力軍[;除此之外,舞蹈、曲藝和戲曲類非遺在直播間收獲新舞臺和新觀眾,直播打賞成為非遺演出的新票房,其中越劇《新龍門客?!吩诙兑羝脚_上走紅,也讓傳統戲劇在直播間內收獲活化空間。由此,短視頻平臺所帶來的非遺活態化發展,既是對早期“只見空間不見人”的非遺展館開發模式的創新,也是對日益崛起的大眾文化自信的回應。
鑒于此,經由抖音平臺所中介的非遺數字實踐不再局限于“地方傳承”和“自上而下”的路徑依賴[,而是強調非遺的大眾參與、產業化發展和傳承人的自我成長,讓非遺存活于當下、順應于當下、創新于當下。非遺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力量實現數字賡續,這是一種以數據關系為支撐的文化存續樣態,通過技術網絡實現傳承人、創作者、用戶、商業機構以及政府組織的互聯,借助多元主體對內容的生產、流通、分配等環節的互動,非遺數字實踐轉變為平臺上的數據實踐。其中,交互界面內的與非遺相關聯的短視頻、直播彈幕、抖幣禮物、圖文評論、IP登錄地點等數碼物(ligitalobjects)遍布于非遺數字實踐的各個環節。數碼物作為一種成型于屏幕上方,或隱藏于屏幕下方的數據和元數據的關系存在,構成了一種新型的工業文化產物,“人一物一地”的非遺關系網絡轉向數字平臺,以數碼物的形式在網絡空間流動。作為一種被數據關系所隱匿的非遺數字實踐,非遺活態化進程何以開展,究其根本已經遠遠超出了平臺本身的數字架構。文化實踐轉移到線上不僅僅是“數字化”,而是數據結構正在深刻地改變非遺社會關系網絡連接、互動和運行的本質。由此可以追問,依托數字技術,具身在地的非遺是如何轉化為平臺上的數碼物,以及數碼物何以重建日常生活互動的橋梁,開展非遺活態化傳承實踐?
二、文獻綜述及研究框架
作為非遺大國,我國 73% 以上的非遺都保存在鄉村。8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城鎮關系再規劃,非遺文化場所逐漸受限,社群連接節點也愈發減少,這些因素共同導致非遺社會關系網絡缺乏互動土壤,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非遺發展空間較為封閉,關系建構略顯僵硬。基于此,數字時代下如何重建非遺的有機關聯,綿延日常文化生活,打造非遺自我造血的長效運行機制是非遺活態化傳承亟待思考的問題。一方面,文化“數字化轉向”需突破非遺物理小區域的傳播傳統,讓非遺的“獨特性”在大眾的協同參與下實現數字場景構建;另一方面,文化實踐須遵循數字媒介邏輯,再造非遺的社群空間和發聲機制,致力于培育民眾文化生活的多樣性。9]地區性的數字博物館作為非遺數字化場景的構建主體之一,其上線類型包含專題、行業以及綜合性類目,館內所提供的實時展覽、數據檢索以及互動體驗等服務,讓大眾較為便捷地了解非遺全貌。0]除此之外,智能穿戴設備、虛擬交互技術的普及,使得電子游戲成為打造數字非遺多樣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以教育和知識科普為主旨的嚴肅游戲、文旅項目發展為探索非遺有效傳承的前沿方式。]由此,“數字化轉向”是檢驗非遺活態化發展的重要維度。但以上探索會受地域空間、技術路徑、趣緣人群所限,使得社會關系網絡的自發性和靈活性不夠。
相較而言,平臺技術高度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回歸日常生活和個體生命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研究取向[12],尤其是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微平臺生態構建了非遺靈活互動的新場景。國內主流的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都開辟了非遺傳播專區,鼓勵傳承人、內容創作者、MCN機構等社會多元主體加入非遺內容的創作生產,以交流共創的方式拓展非遺社會實踐的連接節點,搭建可見、互動、消費的數字化非遺傳播場景。作為一種文化基礎設施,這些數字平臺重構了社會流通機制。自前學界有關非遺平臺文化實踐的研究也日益豐富:一是將平臺視為一種可見性的技術架構,強調平臺自身的功能、界面設計以及內容表征[13];二是在不可見的維度下將平臺視為以數據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探討技術與世界的關系性問題。14]但是在現實的平臺實踐中,可見性和不可見性是相互嵌套的,數據運行的不可見性是以可見性的感知維度將多元主體納入其中,并將人、物、關系實踐內化為后臺不可見的技術流動。15]盡管這些研究推動了平臺文化與數字技術的關系革新,但鮮有文獻探討平臺數字實踐是在何種“可見性/不可見性”的維度下勾連非遺數字實踐和日常交往行為。
為此,本文引人數碼物的理論視角,嘗試將數字平臺文化的“可見性/不可見性”視為動態關系物即數碼物,在數據實踐的關系本體論層面上進行探究。作為跨介質的數字交往,平臺之于非遺的關系不是簡單的技術影像再現,而是平臺作為數據基礎設施,繪制了技術、人以及文化共同運作的動態關系網絡,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將潛在的數據向社會實踐轉變。在這里,世界可以被有限的符號系統進行表述,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至萊布尼茨。他指出,數碼作為二進制的邏輯關系系統,是比漢字更普遍的書寫系統。16]與此同時,對于“物一實體”的批判思考使得“物一關系”的認識論成為看待事物的新方式。對于許煜而言,他將海德格爾的“物”和西蒙東的“技術物”進行對話,以數量級作為方法,從物的本體論視角發展了數碼物的概念,其不僅包括可見的網頁、視頻、圖片、文本文件,還包含這些可見物背后的不可見結構,如網頁代碼、數據結構、算法等。作為邏輯陳述關系,數碼物依據參數和算法成形,創建數碼網絡環境,并將指涉關系轉化為具體化的物質系統,繼而擁有與其他事物連接的可能性。[17]由此,短視頻平臺上的非遺可見影像作為“數碼物”呈現了一種關聯整體的存在,將人納入算法控制的關系網絡中,聚合并且內化社會、經濟、文化的日常功能。可以說內容影像不再是非遺平臺化的關鍵問題,真正重要的是締合環境中的動態非遺關系網絡。
鑒于此,本研究的問題變得更為聚焦:非遺數碼物作為技術物,是如何在關系邏輯層面與非遺的數字活化實踐進行勾連?這一問題不僅指向了過往研究中關于技術更迭與文化傳播的關系問題,更展開了亟待回應的研究問題:在非遺數字實踐中,平臺文化實踐不再被分割為可見性/不可見性的存在,而是作為成型于屏幕上或隱藏于程序后端的內部運行的數據關系一一數碼物,繼而實現數字技術與文化交往的轉導融合。為了回應以上問題,本文以抖音平臺上的非遺數字實踐為例,試圖從非遺數碼物的“數字生成”“運行邏輯”“社會融合”三方面來探究文化的新連接和重建互動的過程。究其背后,這是非遺的“數字活化”“關系顯現”與“活化實踐”的三重遞進,它使得非遺活態化發展得以在空間、流通和產業機制上由表及里地向外打開,再造流動融合的日常互動實踐。為此,本研究聚焦于抖音平臺的非遺數碼活化的文化實踐,采取質性研究方法在抖音平臺開展了為期一年半(2023年4月21日至2024年10月31日)的平臺行走,研究者每周定期在平臺界面進行參與式觀察,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平臺行走日志”上。為了全面、立體且真實地把握關系實踐、算法功能以及平臺非遺生態,一方面,研究者對非遺創作者、非遺傳承人、非遺從業者以及用戶進行界面跟蹤和實地調研,收集并保存了平臺互動痕跡;另一方面,采取深度訪談的方法對以上群體進行異質性抽樣,所有訪談均為半結構式訪談,包含個人對于平臺的使用、認知、體驗等,訪談時間控制在90一100分鐘,訪談形式采用多次微信語音或面對面訪談,在提前告知訪談對象的前提下進行全程錄音??紤]到學術研究倫理層面,研究者對訪談對象的個人具體信息進行了匿名化處理(見表1)。
表1研究對象基本信息

三、非遺數碼物的生成:非遺實踐的數字 “活化之物”
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不是文化自身的增減損益,而是整體生態的變革。抖音平臺憑借自身的數字系統孕育出非遺傳承的新場域,非遺數碼物作為數字生成物,在聯結人和非遺關系實踐的同時,也奠定了數碼物自身的根基。但現實情況是由于非遺數碼物本身的抽象性和不可意向性,“物的謙遜”(thehumilityof things)使得非遺數碼物隱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察覺其作為物以及運行機制的過程。[18]因此,如何看待抖音平臺上的非遺數碼物,研究它的生成、數據化運轉以及轉導融合是探究非遺數碼物活態化交往實踐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誰在生產數碼物:非遺數字“活化之
物”的生成主體
非遺作為一種社會行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世界反復以及持續互動的結果。19]在抖音平臺,人們從事非遺數字實踐的行為被以數據化的形式嵌人了平臺,那么作為數據化的存在方式,非遺數碼物的生成是由哪些主體促成的呢?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厘清數碼物的生成主體不是先于行動確立的,而是圍繞具體的非遺實踐關聯、聚集和組織的。因此,這一問題需要在文化生產的非遺平臺化進程中去解答。2018年,抖音平臺因內容亂象受到行政處罰,自此抖音調整產品策略,進行平臺的自我治理。作為海量信息的管理者,抖音憑借算法邏輯對平臺生態進行改造,不斷塑造外界對于平臺的文化感知,并在各類文化賽道領域積極調動用戶的能動性,鼓勵他們參與文化生產的平臺化進程。作為一種人與機器共同協作的產物,數碼物需要內隱性用戶和外隱性用戶的共同參與,其中內隱性用戶參與主要是通過工程師的編碼機制得以完成。然而究其核心生產主體,則需要深人外隱性用戶的參與實踐中。聚焦非遺領域,依托平臺的非遺文化生產場域正在經歷生態性重構,具體而言,該生態實踐演化為三種路徑:一是基于用戶生成內容的非遺內容創作者體系;二是整合重組的直播電商新業態,三是依托個性化算法推薦的大眾參與實踐,以上路徑構建起覆蓋7.63億月活用戶的分布式傳承網絡。
在非遺內容創作生態上,這是一場從“田園賽道”走來的文化創作實踐。早期以李子柒為代表的“田園美食類”記錄者將視角觸及鄉村,以復刻再現的方式涉足非遺領域,實現了從“記錄者”向“創作者”的身份轉型。與此同時,匠林風華、奇人匠心、尋古等非遺類MCN應運而生,在抖音“非遺合伙人”“看見手藝人”計劃的扶持下簽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拍攝短視瀕進行非遺內容創作。到現在,非遺短視瀕已經進入大眾視野,成為“流量密碼”。截至目前,共有1428名非遺傳承人在抖音入駐,1379萬用戶在抖音分享他們的非遺體驗,話題#嗩吶一響燃爆全場#有著1.12億次的播放量,#請你看浪漫的打鐵花#馬頭琴奏出了無奈何遺憾#等緊跟其次,登上抖音非遺熱搜話題榜,其中95后和00后成為非遺傳播的新鮮血液。20]用戶的規模效應引發資本和廣告商的關注,在抖音旗下數字營銷平臺巨量引擎的推動下,廣告商與內容創作者加速合作。除此之外,平臺也投入大量流量補貼吸引其他文化賽道的創作者,轉型到非遺內容創作。作為平臺創新中的“溢出效應”,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商業路線讓許多非遺從業者踏上了平臺遷徙的道路?!?018年我在東家APP的時候,他們每年會舉辦匠人大會,抖音的運營人員就在會上宣傳,承諾只要手藝人入駐平臺,就能給我們開放超過1分鐘的創作時長權限?!保∕1)作為平臺遷徙成功的抖音非遺從業者,M1通過內容創作打開了非遺產品的銷路。由此,非遺從業者通過內容聚集數字大眾,在建立社群經濟、內容電商模式的同時,打造自身的品牌效應。基于此,非遺傳承人、內容創作者、MCN機構、廣告商、電商從業者、數字大眾等紛紛進駐抖音平臺,逐漸探索出豐富多樣的非遺生態賽道?!八⒁曨l一長知識”“看直播一促消費”“發彈幕一多交流”,多元主體將日常的創作、互動、打賞、消費等行為數據轉化為非遺數碼物(見表2),并編碼到系統架構中去,開啟了“非遺云端交往”的活化路徑。
表2抖音平臺(非遺)數碼物的分類名稱

(二)數據的物化:成為屏上之物的數字非遺
在抖音,新的理解和體驗非遺的方式正在出現,平臺向更廣泛的用戶提供了傳播和推廣現有遺產“知識”的新機會。這種機會不是消費其他人(專家、媒體)提供的遺產,而是允許人們創造自己的、共享的非遺數碼物。在非遺的數字平臺實踐中,人、實物、場所通過屏幕交互界面轉化為一組組數據,再經由屏幕映射或模仿為可見物的過程就是數據的物化。這里的“物”是數碼物的個體形式,強調了其技術的功能性和獨立性。[17](48)它能夠在不同數量級層面和其他能動要素進行交織和糾纏。“在我喜歡的古箏博主直播間里,只要點亮燈牌大家就都是‘指琴仙,燈牌,一旦達到11級,燈牌顏色就能從黃色變成橘黃色,然后掛在我的抖幣等級后被大家看到?!保‵20)“指琴仙”作為非遺主播對粉絲團的個性化命名,在平臺規定的等級系統中加人了文化元素,指涉非遺直播賽道的差異化管理。除此之外,“琴韻閣”“青衣社”“墨香閣”等文化類的粉絲團燈牌關聯著古琴、戲曲以及書法等非遺主播。粉絲燈牌的等級作為平臺“數字羈絆”的系統設定,將用戶的行為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的社交資本。只要進入直播間,無論是刷禮物、集點贊還是論陪伴,這些流動性的行為都能夠被系統識別,轉化為虛擬身份標識,并以動態徽章的形式呈現。“指琴仙”作為非遺禮物經濟的聚合物,構建了一種以“賬號、禮物、行為”為關聯的數據關系網。作為脫離實體環境的非遺社交生態,它改變了粉絲用戶和非遺主播的現實交往。鑒于此,從數據而非內容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化平臺化背景下的非遺實踐,可以認識到屏上之物的數碼物是平臺、主播、粉絲共同運作的數據關系網絡,作為隱藏的數據聚合體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比如開播)才會被激活轉化為可見性的標簽信息存在。
非遺數碼物被包裹在數據中,允許人類和機器對其識別認知。于人而言,它是文化的;于機器而言,它是邏輯的。這些都涉及解釋,但是無法在人與數據的融合網絡邏輯中實現機器文化認知的打通,而“轉導”(transduction)可以打通這種異質認知差異。21]轉導意味著融合,它涉及了不同數量級之間人與機器的互操作性和協調性(以及非協調性),可以將“數據關系和現實行動進行相互轉化”(見圖1)。非遺數碼物的存在迫使人不得不脫離于經驗主體的層面去思考數據處理和算法更迭中出現的物與物的糾纏關系(en-tanglement)。[22]處在數字實踐中的人們會通過“輸入”“上傳”“點擊”“滑動”等舉動將來自不同時空的非遺場景通過譯碼器/轉碼器“轉導”至二進制代碼中,而后通過編譯/解釋“轉導”至數據結構,數據結構再經由軟(硬)件驅動進行“轉導”,最后成為匯集于屏幕上的數碼物,而后交互開啟下一個轉導過程。對于沒有在現實生活中體驗非遺實踐的平臺用戶而言,有關非遺生活世界的理解和認知可以在非遺數碼物中找到新的闡釋。
圖1 (非遺)數碼物的轉導邏輯圖

(三)物的數據化:非遺數字實踐的行為數據聚合
非遺數字活化走向數據化實踐主要有兩個過程:一是上述的再現模仿系統;二是關系數據再編碼到締合環境中。作為一種技術實踐,數碼物并不止步于個體功能的可見性形式。可以說,相較于個體功能,數碼物在非遺具體實踐中的存在境況更為重要,它指出了數據關系的連接性,也打通了人機之間的關系運作。數碼物勾連的數據關系實踐再次卷入締合環境之中是不可見的,這涉及屏上之物的數據化。在具體的數字實踐中,非遺數碼物通過用戶行為可以將聚合數據編碼到數碼環境中。F18作為有著繪畫專業功底的用戶,平臺會將其日常觀看互動的可見之物進行數據偏好標記,這些數據化的行為被歸納為協同過濾、雙塔召回等推薦模型。平臺可以在不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找到相似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推薦給她,于是界面下方會出現“引導搜索”類的數碼物,比如詞條:“相關搜索·油紙傘制作”,會指引用戶前去觀看相關非遺短視頻。其他用戶也能通過觀看流動彈幕、實時評論、吸頂詞等非遺數碼物與該賬號主體進行互動。互動所形成的行為數據能成為該非遺數據化的注腳,從而決定非遺數碼物在平臺“搜推聯動”中的出場順序。
數碼物作為締合環境的觸發機制,時刻等待著文化主體前來開啟。打開非遺內容創作者 @ 山白制作的螺鈿象棋短視頻,可以看到視頻中所使用的器具、場景、工藝,被用戶使用含“古”的趣味話語表達在從右往左流動的彈幕上:“兄弟們開古辣!我抖音名就叫古古!古貝殼、古據機、古德貓寧!古棋…”[23]這些“古”話語使得該賬號展演的非遺有了數據化的運行腳注,而后轉導為元數據嵌入非遺影像的數據庫中識別再流通。非遺數碼物讓來自不同地區、時間、年齡群體的人們聚集到一起,言說到一起,玩樂到一起,重新定義非遺參與實踐和文化傳承。由此,非遺數碼物的運作創建了自身的締合環境,繼而維持系統內部的自動化運行。“因為喜歡看尋訪類的非遺視頻,后來有一次刷抖音開屏就刷到了之前關注過的非遺博主,‘聯合推薦圖標’的創作者 @ 黎九月(September)的非遺視頻,這就激發了我的好奇心,讓我有興趣到該賬號的主頁前去觀看?!保∕19)在非遺數字實踐當中,社會關系、興趣偏好、互動痕跡最終都會轉化為二進制代碼,并銘刻在存儲空間內,等待非遺數字運行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诖耍瑢τ谟脩粜袨閿祿墨@取是非遺數碼物自動化運轉的系統基礎,數據、算法塑造了活躍在抖音平臺上的用戶的非遺文化體驗。數碼物的“可見性”激發了人的感知行動,開啟了數據運行的能力,不可見性的內部系統對接軟件和硬件,將用戶連接至數據關系源。
四、非遺數碼物的運行邏輯:非遺數字活化的關系顯現
“要存在就得先被感知?!盵24]非遺數碼物的本質是數據關系物,經由算法程序、行為數據凝結成形,并處在締合環境(associatemilieu)之中。內容不是非遺數碼物的關鍵性問題,重要的是數碼物所形成的關系網絡,而非遺的數據關系則是需要被人感知的。在非遺數字實踐中,數碼物作為交互主體,不僅拓展了非遺的社交網絡,還參與了平臺觀眾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此期間,平臺觀眾所生成的關聯性數碼物雖是數據運行之中的關系物,但它卻是“上手”的交互和商品化關系的主體性嵌人,這就必然昭告了非遺的數字活化是不會脫離實體的關系顯現而單獨出場的。
(一)再造數字非遺網絡:數碼物的技術社交性工程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非遺資源”為核心的區域整合呈現出去地域化的特征?;诖耍瑪U大非遺的“文化生態圈”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外在驅動力。25]平臺的滲人使得非遺的主體、受眾、渠道等呈現為全域化轉向,文化實踐也從扎根于“地緣、親緣、業緣”的社交網絡轉變為基于數據關系的協同性網絡工程?!按遄拥穆沸藓弥?,基本是園林公司、采購商進山拉盆景,后來村子里的年輕人拍視頻發到網上,宣傳我們漁村的盆景。”(M5)位于安徽省歙縣的賣花漁村祖祖輩輩種植徽派盆景,M5口中的盆景短視頻作為生成數碼物,在平臺的對等生產中還會提供用戶社交所產生的有價值的副產品,即行為分析數據,并聚合至平臺賬號中,為其積累網絡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作為村子里為數不多的返鄉大學生電商達人,2022年F15在父親的鼓勵下開通了抖音直播?!耙郧按蠹夷睦飼诙兑糍I東西啊,我也就是在自己的抖音賬號發發梅花、羅漢松的視頻,后來直播電商火起來了,我就試著直播了一次,反響很好,大家都想買。于是我就連夜咨詢后臺人員,這才掛上自家的‘小黃車’。因為直播間不能做私域,所以我就在快遞包裹里附上微信二維碼,拉進來好多人,有山東的、四川的、浙江的。我做得好了他們自然就給我打廣告推薦客戶了?!保‵15)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數字平臺發展歷來與社會、大眾以及經濟協同進化。在此期間,短視瀕、直播、小黃車,這些數碼物的功能愈發齊全和多樣化,成為凝結娛樂、工作、消費等多功能的個體存在,并嵌入具體的非遺社會實踐中。以往,賣花漁村的訂單主要是基于地緣的熟人社交網絡發售,散戶比較少,但是經由平臺,在地化社交轉化為平臺上的數據實踐,觸及更多潛在的盆景愛好者。“除了買盆景,他們好多人還在直播間里爭論梅花的品種和種植,上個月我們直播間就來了一個專業領域的教授和他們掰扯徽梅的品種。”(F15)基于此,許多非遺從業者將日常生活轉移到數據關系所勾連的締合環境之中,通過廣泛深入的日常交往、社會生產以及消費生活,平臺上的非遺數據實踐再造了新的社交網絡,以此增強人們對于非遺數字連通的社會性需求。當我們行走于日常的刷視頻、直播購物、直播間互動等數字社交中,數碼物作為一種拓撲關系物,其不可見性又有著無限連接的潛能,吸引著來自不同區域網絡空間的人群聚集,實現非遺線上與線下的雙向連接和互動。不僅僅是內容創作者、非遺從業者,商家店鋪、非遺愛好者也在逐漸走向平臺,投入非遺數碼物的社交性工程中。
(二)培養非遺算法觀眾:交互界面下數碼物的交往模式
在抖音平臺上,成型于屏幕上方的非遺數碼物是一場圍繞“觀眾數據影子”的觀看模式。用戶作為平臺自動化匹配的數碼觀眾,他們的聚集實踐更多是將連通性的社交網絡轉化為可盈利的貨幣化關系,他們的視覺品位被算法的表面美學推向極致。對于直播間而言,“場景”能夠被算法精準識別,并對數碼觀眾的可見性擴散和流通做出安排?!白鳛槊褡鍢菲髦鞑?,人和場對于我們來說很重要,大家喜歡有趣的互動,我是比較能聊天的人,而且直播間的場景調試也重要,你看我在三亞找人布置直播間就花了4000塊錢?!保∕13)和在地化的觀眾不同的是,非遺數字大眾作為數碼物,主要依據數據參數和算法成形。鑒于此,平臺觀眾已然牢牢扎根于效用體系、等級制度以及贏者通吃的平臺意識形態中。平臺算法在評估直播間時,視覺效果是一個重要因素,符合大眾審美、顏色豐富、裝飾精美的直播間會給算法留下好印象,進而會讓賬號獲得優質的流量分配,而流量本身就攫取著觀眾的注意力。
作為一種被數據關系淹沒的視聽實踐,觀看這一行為轉移到平臺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化,而是編碼結構正在深刻改變觀看的本質。交互界面作為非遺數字實踐中人與機器的膜(membrane),貫穿界面內外大相徑庭卻又彼此依賴的世界[26],在對數碼物的點擊、懸停和互動之間潛移默化培養了平臺上的算法觀眾。“之前我關注過九月,然后那段時間就發現抖音上好多男男女女開始做古代的那種手藝,有一次我就看到了打鐵花,哎就覺得挺酷,然后就搜打鐵花是怎么打出來的,接著那段時間它就會變相給我推做陶瓷、折扇的那種搞創作的視頻?!保‵18)抖音在用戶協議條款中隱藏了其所依賴的數據收集范圍,“監視”被定義為面向客戶的個性化服務,并內置于特定的數碼物顯示和觀看機制中,這種機制調節用戶的目光被定向到哪些影像,以及在這類相關影像中被持續代理多長時間。[27]在觀看網絡中,用戶似乎在主動參與觀看交往。實則,這種“觀看交往”融人了平臺注意力經濟的需求,在平臺算法治理的認知代理和審美可供性的影響下,個體成為平臺培養的算法觀眾,非遺數碼物的滾動播放捕捉了用戶的觀看機會,用戶觀看非遺這一數字實踐的主體性往往是被代理和剝奪的。
(三)搭建數據商品化關系:作為資源連接性的數碼物
在非遺平臺化實踐中,任何交互界面行為都會被數碼物認知為一種意識偏好,數碼物不僅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娛樂方式和獲取知識的渠道,也為文化產業提供了一種商業模式。戲曲經濟劇場的疲軟,加劇了劇種的衰亡消退。各地政府購買文化項目讓戲曲進駐農村、街道、校園,扶持本地戲劇院,但這種外力驅動的方式很難真正改善劇院的現狀。然而近幾年出現的戲曲類直播間,為表演類的非遺項目創造了新的傳播途徑、表演方式和互動模式。如果說大眾媒體在非遺實踐中實現了內容和意義生產的工業化,那么基于平臺的非遺數碼物則把商品化關系的生成、處理和互動過程數據化。作為一種連接性文化,數據關系被轉化為商品化關系,為生產者積累經濟資本。[28]“我們單位開設了院團總賬號和‘五朵金花’青年演員的主播賬號,直播間不僅開展日常的木偶戲表演,還會進行戰隊PK,這也延續了傳統的‘斗戲’習俗,除了打賞收入,院團和主播的粉絲也被引流到線下觀看我們劇團的木偶戲演出?!保‵14)粉絲與主播互動所形成的數據關系是有價值的,關系實踐拓展了以往的商業模式,搭建了商品化的運營機制。
然而值得探討的是,無論是開展創作經濟還是電商活動,非遺從業者的平臺化實踐是依托效用體系進行的,即圍繞商業價值高的非遺類平臺賬號運作。“前幾年基本上都是我站在那直播搓香條,大家看著,咦,有意思,感覺很新鮮,也稀罕和我聊天,那時候直播間人數上萬都是有的。但是直播是個體力活,我年紀也大了,老是說話身體也吃不消,就找了現在的主播來播,換人之后直播間人數和質量也不如從前了,所以我們就投流了,光靠自然流是不行的。”(M4)當越來越多的商家入駐抖音,平臺的非遺電商生態也逐漸達到飽和,賬號的商業價值和實時在線人數是相輔相成的,直播間的曝光率和穿透率是商品化關系轉化的關鍵,因此,商家只能通過“買流量”的方式獲取更為直觀、精準、可分析的用戶畫像。基于此,數據化搭建了貨幣化的基礎,而商家只有遵循貨幣化的規則才能搭建流通消費端的關系網絡,而這和非遺經濟收人緊密掛鉤。如果說,機器生產派生了商品拜物教[29],那數碼物則制造了一種“數據的性欲”(datasexual),與商品的物性相比,人們不再迷戀物,而是被動卷人數據和信息交流。30]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非遺可能只是單純個人行為,但在平臺,接入商品化關系的用戶會更大限度地受制于平臺的數據流通接觸乃至開展平臺非遺消費。
五、何以“活”化非遺:非遺數碼物的社會性融合實踐
談論非遺的活態化實踐,我們聚焦的是大眾的日常生活。數碼物所勾連的締合環境為非遺邁向日常化生活扮演了“建構公共空間”“激發創意實踐”,以及“提升流動生產力”的重要角色。在此期間,非遺數碼物和平臺文化實踐的聯動是相互的,而數字實踐所涉及的數字大眾也會通過平臺的連續化運行將數據關系持續卷入數碼物的社會性融合實踐中。
(一)找回大眾:建構向外打開的非遺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的本質是人的連接互動,不少非遺傳承人表示,相關文化生活場景的消失是非遺傳承最大的困境。[31]在數字移動時代,視頻、直播、交互圖形界面等數碼物的普及帶來了一種視頻化的生存方式,使得數字非遺融入了日常的大眾生活文化,讓在線下幾近消失的非遺項自得以在抖音找回大眾?;谄脚_算法嵌入,以情感、興趣、價值觀為聚合的協同性關系網絡逐漸形成,數字網絡提供了一種不斷“接觸大眾”的多元行動者網絡。它淡化了農耕時代非遺傳承對于地理空間的依賴,更多從符號想象、情感互動以及拓撲記憶上建立新的聯結方式,吸引人們參與數據空間,鼓勵開放的非遺解讀和文化展演。
“打鐵花”作為國家級非遺,有著驅邪納福、祈禱豐收之意。其發源于晉豫地區,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區文化同源性,加之表演形式單一,因而在全國推廣的過程中呈現出水土不服之勢,缺乏現實的傳承群體。在抖音,“大眾的聚集”促進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聚合對話。在非遺創作者 @ 江尋千(九月)的非遺系列視頻中,伴著激昂高亢的嗩吶音樂,畫面中兩根柳木猛地撞擊,鐵水幻化為漫天的煙火星光,絢麗斑斕。配上九月的解說旁白:“一打政通人和,鐵花獻瑞;二打天降百福,神州同樂;三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32]時隔數月,該視頻的點贊數高達 869萬,評論數已有34萬條,外加屏幕上方滾動著的彈幕,“祝祖國繁榮昌盛”“希望爺爺渡過這次難關,趕緊好起來”“世界和平”“順利畢業上岸”……這些非遺數碼物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作為一種“聚集性”的時間存在方式,他們匯聚于打鐵花的短視頻中進行祈福、許愿和分享。視頻數碼物由此擁有了多個褶的時間[33],它是永動的,并依靠算法產生連續運轉。這些大眾來自過去、現在,甚至通往未來,連通著各行各業的非遺傳承人、非遺商家、文化愛好者以及消費群體,建構著向外打開的數字非遺的公共空間。
(二)創意勞動:鼓勵非遺的創造性文化實踐
在數字平臺的內容創作中,創造性工作已經成為一種典型的自我抱負與自我實現的勞動形式。在此期間,政府不僅扮演組織和監管的文化治理角色,而且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空間。由此,非遺創作者的創意勞動是在創造性實踐和國家/市場權力機制的持續互動中展開的。34]在創意直播展演中,平臺可見性促使非遺從業者優化與算法策展相關的創作實踐。同樣是同一劇院的昆曲賬號,F12主播就因為經常變換直播場景(如練功大廳、劇團辦公區域、上下班途中等),活躍直播氛圍(知識科普、點戲互動、粉絲聊天等)收獲了比常規化知識講解的M11更多的粉絲團成員和打賞。由于是雙向且動態的共生關系,平臺算法觀眾能夠召喚和聚集一批“非遺創意展演階層”,他們是最容易建立連接性的一批人,也是最能直接將算法的創意運用到文化傳承的展演群體??v觀非遺的數字“出圈記”,我們看到了經由“算法偏好”所帶來的“非遺混搭”和“風格創新”?!皞鹘y意義上的民族樂器演奏大家會穿唐裝類、中山裝或者旗袍類服裝出席,但在直播間,我會根據特定節日主題進行服化道改造,比如化萬圣節妝容、穿財神爺服飾進行古箏演奏,而且我很少演奏專業曲目,選擇的都是一些活躍直播間氣氛的流行音樂曲目?!保∕13)除此之外,伴隨直播場景和用戶群體的精細化需求,數碼物的功能也在不斷創新。比如戲曲類直播間有專門的打賞禮物如“戲樓”。這是一種與戲曲文化緊密相關的“專屬禮物”,一經送出,直播間的畫面便會出現一個鑼鼓敲響后的精美戲臺,緩緩展開的戲樓上燈光亮起,跳出一位身披武旦行頭在直播間舞動的Q版武旦。創意性的非遺數碼物會引發情動機制,激發年輕群體對國潮的認同需求。
與此同時,非遺平臺化進程中的創意實踐生成了新的活態化傳承實踐,拓展了“自下而上”的社會化傳承體系。對于非遺內容創作者而言,創意文化展演使得中腰部以上的優質非遺創作者獲得了平臺“百Young非遺年度稱號”,如“非遺影響力創作者”“非遺活力煥新創作者”“匠心守藝創作者”和“非遺新星創作者”。與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方式不同,抖音平臺基于社會創意群體的廣泛參與,授予這些社會化群體具有影響力的賬號榮譽稱號,使他們成為平臺非遺計劃項目體系中的“傳承群體”。作為“群體性”的傳承隊伍,他們雖游離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個體性制度化認定和管理體系外,但在集體傳承和大眾實踐的傳承團體(群體)探索認定上[35],實現了非遺活態化傳承的資源優化配置。該實踐提升了數字非遺社區的參與,優化了因個體性制度身份而形成的傳承錯位?!岸兑魰ξ覀冞M行專項的流量扶持和? DOU+ ,獎勵,官方有活動也會提前聯系我們,有了這個身份之后,無論是找選題還是開展拍攝任務都會比較順利?!保∕2)作為從業近兩年的“非遺新星創作者”,M2坦言平臺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他也會拿出視頻廣告的部分收益給非遺老師,在平臺上開展非遺大眾化參與的同時,也在幫扶線下的非遺傳承人。鑒于此,非遺創作者憑借平臺創意勞動獲得“榮譽身份”,將文化創意群體納入非遺關系網絡,打通線上線下的非遺實踐聯動機制,拓展非遺的社會化傳承體系。
(三)流動生產力:非遺數字產業的連續性運轉
生產力流動的本質是生產要素對于自身主體價值的最大化追求,從而使得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36]在非遺平臺化的進程中,一方面,短視頻能夠開發地方民俗類非遺旅游資源,在降低宣傳成本的同時,為地方非遺的視覺符號傳播提供新渠道;另一方面,作為文化消費的對象,“平臺引流 + 游客分享”的模式使得可見性的非遺數碼物成為客體間性的存在??腕w間性得以運行的核心是時間性,時間性是關涉到存在境況的。以往的實地非遺是依照節氣、習俗、耕作按時有序的消費產業實踐,在數碼環境中,人們和非遺的實地相遇變為抖音平臺上的數碼物的機遇時間。作為一種“創造”的動力[37],非遺數碼物和大眾進行實時互動,其內容表征被界定為“實時事物”,并就“人類如何互動”與之進行協商。如泉州埔女習俗作為當地的民俗活動,被開發成“網紅簪花圍”旅游產業資源,以往只能當地居民在本地漁村節慶時節看到,但在平臺上,相互交織、帶有節奏韻律的“技術時間”使其不斷卷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自各地的民眾能夠在非春節時期目睹這一民俗活動,在豐富非遺體驗的過程中激發人們的旅游意愿。慣例的民俗活動如今被永久在線連接的時間性所代替,而非遺數碼物也迎來了高強度的媒介消費。
對于平臺的非遺從業者而言,在內容生產端,他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實踐、觀念知識和文化場所等能夠通過短視頻、直播、粉絲群聊較為靈活、全面且立體化地展示;在數碼物的關聯性生產端,圍繞數碼物所搭建的抖音電商成為非遺數字產業流動生產力的主要推力。當前,“人一貨—場”已經成為非遺電商全域化的新趨勢,在以短視頻和直播為主要空間場景的交互界面上,店鋪、商城、貨架之間實現了互通互連,在用戶偏好的算法機制下,不僅可以實現“人找貨”,也可以實現“貨找人”的驅動運轉。除此之外,通過數碼物的貨架場景化搭建,消費者依舊可以在主播下播后購買以及觀看非遺產品和內容。作為資源連接性的數碼物搭建了數字非遺的商品化關系,使得“觀賞性”“實用性”“教育性”的非遺消費品脫離實體“物”的層面,轉化為數據關系,最大限度地縮短了生產、流通、分配以及消費所需要的時間流程,催生了以數碼物為數據驅動的新型產業關系?!坝泻芏嗫蛻艨戳宋业钠び耙曨l后私信找我定制皮影畫,有萌寵、二次元、影視劇的,如果看到有趣的,我也會將制作流程錄制下來,做成主頁視頻招徠客戶,‘曬曬你家的神獸小貓咪’就是一個粉絲定制的,然后我做成了自己主頁的皮影畫作品?!保∕1)基于此,非遺產業實踐將運作流程從“設計、制作、下單、運輸”的模式轉變為“觀看、下單、定制、運輸”的模式,用戶能夠參與個人非遺產品的定制設計,而制作過程又能成為新的內容創作視頻并投入商品流通。一方面,非遺融合實踐將內容創作和電商直播有效結合,實現資源連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將觀賞互動、商品供應、消費支付、物流運輸等環節數碼化,進行勾連聚合,改造了傳統非遺經濟的生態運營模式。
六、結語
一種新媒介的產生,會開啟新的經驗,改變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并在此基礎上生成新的社會網絡和關系實踐。[38]基于對非遺平臺化實踐的審視,本文將數字平臺從以往的內容視角轉變為數據關系視角,繼而重思屏上之物。透過非遺數碼物,我們得以追溯其背后的平臺數據關系實踐。作為一種可見性的無形之物,它不再僅僅作為內容的載體、符號的顯現,而是帶有指引之意,決定其發展進程和存在方式的關系物[39]經過不斷摸索,非遺數碼物從映射再現的可見之物拓展為數據實踐的存在之物,成為集內容創作、電商直播以及體驗功能等于一身的數碼物合集。過去一年,1400萬用戶在抖音分享非遺體驗,百萬粉非遺創作者數量增長 21% ,平均每天有6.5萬場非遺直播開播,民樂、戲曲、舞蹈等在直播間獲得新舞臺,非遺類商家數同比增長 187% ,超10家非遺商家店播破千萬[40]。作為嵌入日常生活的“活化之物”,數碼物已儼然成為數字非遺活態化進程中的新型存在模式。通過數碼物的數字實踐,非遺的平臺化實踐進入了一個由技術團隊、非遺傳承人、非遺創作者、品牌廣告商等組成多元文化主體的新階段,豐富了我們對于數字非遺活態化發展中行動者網絡的理解。
作為關系物,數碼物突破了以往基于“地緣、血緣、趣緣”的區域性關系網,再造了數據非遺社交網絡,拓展向外的非遺公共空間。在平臺算法的認知代理中,用戶的主體性是被剝奪的,并于界面交互實踐中形成所謂的算法公眾。在此期間,算法公眾聚集了一大批非遺創意階層,拓展了“自下而上”的社會化傳承體系,優化了非遺傳承人認定管理的制度建設。作為數字活化的關鍵,非遺平臺化進程催生了以商品化為數據驅動的新型產業關系。由上可知,非遺數碼物呈現了當下文化平臺化進程中的力量潛能,媒介物作為生成調適的存在,整合了社會實踐可見/不可見的轉導運作邏輯。值得注意的是,屏上之物的“非遺數碼物”雖然肯定了非遺在數據關系網絡的另一種“真實”,但對于非遺原生態實踐而言,非遺的數據化實踐更像是放置在巫鴻口中的文化重屏[41],即非遺居于屏幕之上,人們關注物質再現層面的非遺,卻較少涉及親身參與實踐。尤其是在民俗節慶、社區實踐等特定文化空間展開的非遺文化事象,算法觀眾難以實現“人”的在場和“物”的觸達。除此之外,圍繞創作者個人的非遺故事講述占據創作風格趨勢,“人大于文化”的非遺一次性消費成為創作者經濟的發展趨勢,這也使得平臺非遺實踐更多演變為一種獲取流量的手段。非遺內在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理念被算法通約化處理,傳承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數據實踐所束縛,文化藝術價值讓位平臺效用價值,造成了與非遺傳承理念“異步同行”的困境。因此,這需要政府部門建立和平臺之間的長效對話機制,在守護文化原真性的同時,平臺應拓展多維度文化價值的算法評價機制,并在政府部門、行業專家、社會組織和平臺用戶的監督下,推動非遺平臺化進程中的文化秩序建設,完善文化創意產業下非遺活態化傳承機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蕭放,張士閃,宋俊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問”[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3(1): 1-15+153
[2]林琰,李惠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與活化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3):151-160.
[3]鈦媒體.李子柒,佛系出海,躺賺美金[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
1816381176302402512wfr L= spiderfor = pc.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4/0911/MAIN1726017626560DHICKVFSM6. pdf.
[5]QuestMobile.2024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用戶12.32億,人均月時長165小時,小程序、AIGC、三大屏交相輝映[EB/OL].h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0rt/1787753953225707522.
[6]抖音.這屆95后開始進軍非遺了[EB/OL].https://mp. weixin.qq. com/s/eQ9crmNpleHRaVQCEFjrbw.
[7]裴齊容,張驍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及其與地方關系的重構[J].文化遺產,2023(4):31-39.
[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活態傳承賦能鄉村[EB/OL].https://www. ihchina.cn/project_ details/22581.
[9]湯書昆.“數字化生存”條件下中華多民族非遺傳播的新生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 1-17.
[10]溫雯,趙夢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場景與構建路徑[J].理論月刊,2022(10):89-99.
[11]湯金羽,朱學芳.數字非遺傳承中嚴肅游戲項目開發與應用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20(10):35-45.
[12]王婧雯,雷建軍.從文化遺產到文化想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實影像話語建構[J].未來傳播,2024(5):110-116.
[13]Plantin,J.C.,Lagoze,C.,Edwards,P.N.,etal.(2018) . Infrastructure studies meet platform studies in theage of Google and Facebook.New Media Society,20(1):293-310.
[14]馬中紅,胡良益.數據基礎設施:作為縱深維度的隱蔽可供性研究[J].國際新聞界,2022(8):6-27.
[15]林穎,許天敏,謝杭萍.與世界做生意:跨境電商平臺的全球數字締合實踐——基于基礎設施可見性/不可見性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23(12):46-64.
[16]Leibniz,G.W.(1679).De Progressione dyadica,pars I.Manuscript Dated,15: 46-47.
[17]許煜.論數碼物的存在[M].李婉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9-24.
[18][英]丹尼爾·米勒,[澳]希瑟·霍斯特.數碼人類學[M].王心遠,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19]Giaccardi,E. (2012). Heritage and social media:Under-standing heritage in a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抖音.2024非遺報告:30歲以下傳承人同比增長 72% [ EB/OL] .htps: //mp. weixin. qq. com/s/Gk3UIaey0ecyLQUOfeIRRg.
[21]Simondon,G.(1992).The genesis of the individual. In-corporations,6: 296-319.
[22]藍江.物體間性的形而上學——數字空間中的新唯物主義的反思[J].人文雜志,2022(10):45-54.
[23]山白.第3集:象棋起源于中國,是一種古老的棋類游戲[Z/OL] .htps://www. douyin.com/user/MS4wLjABAAAA3PP9a3 _ 6etLPCsan0Nx6hqZGLl512dQCeUE4v_GZJsdrYIvOVZcd0pIsQIkvDP9O? modal_id
7350331028432604467.
[24][美]約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鄧建國,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348.
「25]郭永平.賈璐璐.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互聯網時
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25-133.
[26][美]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0.
[27]Anikina,A. (2021).Automating platform spectators:Al
gorithmic montage and affective scroll in TikTok. Digital Cul-ture Society,2: 119-138.
[28][荷]何塞·范·迪克.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M]·晏青,陳光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17.
[29][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6-180.
[30][韓]韓炳哲.非物:生活世界的變革[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3:5.
[31]半月談.守藝、傳藝還是拿帽子?非遺二代傳承遭遇成長煩惱[EB/OL ] .https://mp.weixin.qq.com/s/DbDE2yVdn9Dwlf3Mpo6ovg.
[32]江尋千(九月).這一生總要現場看一次打鐵花吧[Z/OL]. https: //v. douyin. com/i2qxVgDJ/.
[33]Serres,M. Latour,B.(1995).Conversationson sci-ence,culture, and time.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Press.
[34]Lin,J. (2023). Chinese creator economies:Labor and bilat-eral creative workers. New York: NYU Press.
[35]孔慶夫,金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改進設計的學理敘事——基于個人、群體與社區的觀察[J].民俗研究,2025(1): 75-82+157-158
[36]施紅星,劉思峰,方志耕,楊保華.科技生產力網絡化流動問題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8): 55-58.
[37]黃旦.媒介再思:報刊史研究的新路向[J].新聞記者,2018(12):4-13.
[38]黃旦.新報刊(媒介)史書寫:范式的變更[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12): 5-19+126
[39][美]蘭登·溫納.自主性技術:作為政治思想主題的失控技術[M].楊海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4-65.
[40]抖音集團.抖音2025非遺數據報告:AI相關內容大幅上揚,00后成傳承“新火種”[EB/OL].https://mp.weixin.qq.com/s/0SXmioDy5hgxmdV_ Stw_ rw.
[41][美]巫鴻.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M].文丹,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