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如日本、韓國等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不少地名與中國地名很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的。這種重名現象是怎么來的呢?這要從歷史上我國對漢字文化圈國家的文化影響說起。
寧波一直是古代中日貿易的核心港口。自唐朝以來,以日本僧侶為主體的遣唐使、遣宋使、遣明使,通過這里將書畫、建筑等諸多領域的技藝帶回日本。久而久之,這些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日本。日本不少寺廟的建筑格局就搬自中國浙東地區的寺廟,甚至出現了寺廟名、寺廟相關的山名也照搬的現象。
浙江的四明山是寧波最重要的山脈,天臺山則是臺州最重要的山脈,而在日本也有以四明和天臺命名的山體——橫跨京都府京都市、滋賀縣大津市的比叡山,就有天臺山的別稱。該山最高點是兩縣(府)交界的大比叡與京都市左京區的四明岳。天臺山、四明岳顯然是借用了浙東的天臺山和四明山之名。
唐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日本天臺宗創始人最澄禪師與任翻譯的弟子義真及另一知名高僧空海,從日本遣唐使始發港肥前國田浦(今平戶)出發,于次月下旬抵達明州(今寧波),之后前往臺州學習。明州、臺州兩地官府簽發給最澄的度牒,至今保存在日本延歷寺中,成為該寺的國寶。
位于日本橫濱的曹洞宗總持寺也與寧波有關。該寺建于1321年,寺名可能來自于寧波鎮海區梓蔭山下的總持寺。鎮海總持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4年),該寺在北宋時期成為祭祀我國第一個官方海神東海龍王之地。對此,國史之中就有記錄,北宋官員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載了這一事跡:“十九日辛未達定海縣。先期遣中使武功大夫容彭年建道場于總持院七晝夜……神物出現,狀如蜥蜴,實東海龍君也。”
另外,在古代,漢字文化圈國家通常把首都叫做“某京”。“京”正式作為首都政區名,最早出現在我國西漢時期。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內史為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到了唐代,又從京兆衍生出了京畿的概念,它是指比京兆范圍更大的地方。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將全國分成十三道,并設置兩直屬區京畿、都畿。京畿治所位于長安城,都畿治所位于洛陽城。
唐朝之后,京與京畿等地名,逐漸被漢字文化圈國家所引入。高麗時期,“京畿”這一名稱在朝鮮半島被正式使用。它是以首都開城為核心的,并與王都郊區合并設立的行政區。朝鮮王朝時期,國王李芳遠于1413年將朝鮮全境劃分成八個道,以首都漢城府(今首爾)為核心的道,被稱為京畿道。
除此以外,我國古代還有多京制,如唐代有兩都:西京京兆府(今西安)、東都河南府(今洛陽);北宋有四京: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唐宋以后,漢字文化圈國家也引入了這一制度。譬如,1431年,越南后黎朝將東都升龍城(今河內市)的京號改為東京。久而久之,東京成為越南北部的廣域名稱。現代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歷史上有越南人、安南人之稱,如今他們自稱京族,本意即住在京畿里的人,他們用這一稱呼來區別越南其他民族。
除了京、京畿等地名被漢字文化圈國家所引入,中國古代都城之名也有被引入的例子。比如,日本千年古都平安京,是日本仿照西京長安城和東都洛陽城建設的。西側稱“右京長安”,東側稱“左京洛陽”。平安京建成之后,右京長安因為地勢低洼,環境過于潮濕,不宜居住,因此只有左京洛陽人口增長并發展壯大。這使得洛陽成為平安京的雅稱和代名詞。后來,當地文人墨客以洛代京,稱進入平安京為“上洛”,也將“入主京都”,控制全國政局稱為“上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