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紅薯地
如果拿紅薯秧比喻十指連心
是再形象不過了
這是故鄉的一種植物
紫紅的果實像一個微縮的嬰兒
好的年景自不必說
遇上苦澀的災年
它自產甜蜜
玉米小麥 谷子大豆幾近絕收
個頭再小
也要隆起龜裂的田壟
和榆錢 楊葉 柳絮 糠 野菜緊抱成團
填充饑腸轆轆的炊煙 雞啼
和瘦骨嶙峋 奄奄一息的犬吠 牛哞
當母親干癟的乳汁再也擠不出來的時候
它的養分是另一種活命的味道
時光荏苒
多少的記憶早已模糊不清
故鄉的紅薯地
什么時候看
都像一件溫暖童年的兒時的襁褓
而那一根一根紫紅的根莖
橫看豎看
都似拴著聲聲啼哭的臍帶
小時候過年
小時候
忙活了整整一個臘月的大人們
初一早上只說一句話
過年過孩子——
那時
所有的鞭炮、煙花、二踢腳、竄天猴、琉璃咯嘣、麻糖
黃蒸、兩面饃饃、壓歲錢
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叫童年
孩提的印象中
仿佛,大人們從不知道什么叫過年
從牙縫把姊妹六個的新衣
一件一件拽出來之后
他們才把透風漏氣的家境
縫縫補補穿在春節身上
春節是窮人家的新衣
只有這天,窮人與土豪
沒有區別
連雙方的竄天猴,也高度一致
粽子是永也長不大的童年
粽子是永也長不大的童年
什么時候看它
長長的馬蓮從來不是長長的白發
幾十年前
下到水塘采摘粽葉的赤腳的乳名
采摘下了歡樂的兒時的外衣
采摘下了倒映的藍天白云和此起彼伏的鳥鳴
以及暮歸的一串一串濕漉漉的星星
吃了幾十年的粽子
母親吃沒了
而今 全家圍坐一團的歡樂時光
依舊在粽子里包著
小小的粽子
微縮的故鄉
孩提時代所有的甜蜜和天真爛漫
都屬你的姓叫你的名
還有遠去的窯頂的裊裊的呼喚
雨天
——童年印象
城里人的星期天
是白紙一張的悠然自得的臺歷
鄉下人的星期天
是一望無際的淅淅瀝瀝的雨滴
也只有這時
大地濕透了
牛的喘息和農具暫時失業
潮濕的小院就成了各家的“天堂”
沒有桂花美酒
一瓶一瓶咕嘟咕嘟的“北方燒”
是凡間的“玉液瓊漿”
濃重的方言和五花八門的“拳令”
把雞啼 炊煙醉得搖搖晃晃
莊戶人起早貪黑的汗
一年四季流得多了
堆到了天上
上蒼也流下了淚
泥腿的赤腳
難得空閑當一回“神仙”
禮拜天的分分秒秒
嘀嗒嘀嗒的不是時間
是雨滴
驚蟄
今天是驚蟄
寒冷的冬天終于過去
暖融融的陽光真正降臨了一一
一數上九" 天氣就冷得發顫
整整幾月 溫度計總是縮著脖子
呼嘯刺骨的白毛風
把大路小徑凍成了房檐下的串串冰掛
幸有紅泥小火爐陪伴
溫酒 煮詩
且三五好友抑揚頓挫
平平仄仄" 交杯換盞
脈管里奔騰激蕩的是
一仰而盡的液體的溫暖
哦 此刻
陽光釋放著股股暖流
骨骼 肌膚一覺醒來皈依于和諧的春風
那些曾被凝霜的頭發 睫毛
一一舒展開來
比嫩黃的柳條還婀娜
【作者簡介】 畢福堂,山西屯留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詩刊》《星星》《詩選刊》《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等報刊發表作品一千余首(篇)。部分作品被全國十余家出版社選編。出版《搖籃夢》《露珠之光》《伴隨》等三部詩集。曾獲首屆絲綢之路(西班牙)國際詩歌藝術金獎、香港紫荊花詩歌獎暨“詩與遠方”全球華語詩歌大賽二等獎、張家界第五屆國際旅游詩歌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