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西北當兵,每次從北京的家乘火車到部隊都會路過山西,我對這塊土地充滿了好奇,當兵的人不能隨便請假,我只能在火車停歇的幾分鐘里站在山西的土地上接一會兒地氣,卻無緣與她深入接觸。我在大學任教后給學生講古典文學課,《秦晉崤之戰》《齊晉鞌之戰》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然而“晉”究竟是什么樣子,我依然感到茫然。二十三年前,我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邀請,受中國作協委派采寫西氣東輸工程,西氣東輸最艱難的地段在陜晉,而陜晉項目部位于山西臨汾市,我終于有機會撲進山西的懷抱。
西氣東輸潛龍穿越山西三座大山
8000里的西氣東輸管道由新疆克拉2氣田跋山涉水,經新疆、甘肅、寧夏進入陜西,再經陜西延水關隧道穿越黃河后,就進入山西省永和縣,一頭扎進呂梁山脈。蜿蜒起伏的潛龍與黃土殘塬、河谷川臺、石質山地、陡坡崾峴、沖溝危石結伴而行。這里的山叫做雙鎖山,遠遠望去,頗像一把鎖頭從兩個鎖鼻中穿過,這兩個鎖鼻一個叫做雙鎖前山,一個叫做雙鎖后山。
四川油建在永和縣施工,雙鎖山上有道魚嶺頗像鯽魚背,羊腸小道勉強可以通過一輛吉普車。在這種地方干活兒,每一分鐘都像行走在刀尖上,石油人就是那樣在鯽魚背上施工,兩臺大型推土機若無其事地在近四十度的山梁上吼叫著,它是那樣坦然而從容,烏黑的管線在它的履帶下向前延伸。我乘坐汽車在陡峭的山路上爬行,當我來到雙鎖前山時,一臺吊管機橫陳在眼前,把路擋得嚴嚴實實。陪同我采訪的四川油建的報道員朱書用四川話說:“快點讓開嘛!”
吊管機步履蹣跚地后退著,我說別讓它退了,這家伙退不好會折到溝里,咱們走路去采訪吧。朱書說:“這么遠的路走怎么行?”
我誠懇地說:“拉練時我曾經一天走過一百里路,我能行!”
于是,我們跳下汽車,身背照相機開始攀登雙鎖前山,山上有一座劉金定廟,廟前有一個小亭子,亭子的柱子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萬代巾幗雄;下聯是:千古雙鎖魂。
雙鎖山古為西通秦境、東達堯都的交通要道,晉商經呂梁山赴陜西朝拜必須經過這里。當年永和縣有個女俠叫做劉金定,她占山為王殺富濟貧,一女當關萬夫莫開,凡是過路的必須留下買路錢。一個女人能夠在此地呼風喚雨擊敗商隊,得益于天時地利,是雙鎖山險要的地形成全了她。這座廟就是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女俠而修建的,這副對聯也是歌頌她的。
我站在雙鎖山遠眺,秋天的雙鎖山別有一番韻味兒,藍天上飄浮著白云,黑色的管道在陽光下發出黝黑的亮光,赭石色的大山和橘黃色的吊管機交相輝映,鮮艷的紅旗被強勁的山風吹得獵獵招展,雙鎖山上本沒有路,可是西氣東輸管道必須從這里經過,劈山開路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四川油建的肩頭,素有“山地王”之稱的四川油建的建設者雖然干慣了高山峻嶺,可是雙鎖山的險要地形還是讓他們震驚不已。最美的畫面孕育在勞動里邊,我站在雙鎖山上拍攝了很多精彩的施工照片。
拍攝完照片我們要下山采訪,本來打算原路返回,可朱書卻說要帶我走一條近路,我跟隨他向山脊走去,當我走到山的邊緣時,心中暗暗叫苦:糟糕,朱書這個愣頭青帶的是啥路???陡峭的山坡直上直下呈九十度角,足足有一百米高,我在華山爬過天梯也是這么陡,可周圍卻有扶手可以抓住,而雙鎖山完全是一座野山,平時根本沒有人來爬,也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管溝傍山而行,爆破時把山體都震松了,根本沒有一塊牢固的石頭可以抓住,為了多采訪石油工人,我咬著牙跟在朱書的身后,說:“你踩哪塊石頭我就踩哪塊?!?/p>
他說:“不行,我踩過的石頭肯定松動了,您必須另外選擇落腳點?!?/p>
他像羚羊一樣敏捷地爬了下去,我抓住樹根往下走,土從山上滑了下來,我急忙松掉這棵樹根,再抓住另一塊石頭,手腳并用爬了五十米。突然一輛吊管機從山前駛過,我忘記了害怕,一只手抓住樹杈,另一只手按動了脖子上照相機的快門,一張精美的施工照片就在懸崖峭壁上誕生了。接下來的五十米山路更加陡峭,山下就是萬丈深淵,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我有點恐高,往下看頭暈目眩,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只能硬著頭皮往下爬。山越來越陡,而朱書變得越來越靈巧,我模仿著他的樣子往下爬,近朱者赤,我似乎也變成了“山地王”。好不容易爬到了山腳,本來可以踏上平地,可管溝就在山邊,根本不可能直接跳到路面上,我倆不由分說跳進管溝里,扒著管子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爬到了地面。我冒著生命危險攀越90度的山坡采訪石油人,深切領會到“山地王”的厲害,為建設者濃濃地描上一筆。記得當時永和縣的老百姓很窮,有的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呂梁山的貧窮就是這樣刻在我的記憶里,于是,我飽含深情創作了報告文學《呂梁山的新型農民》。
第二站到了山西蒲縣,遼河二建在這里施工。我發現一個黑皮膚、大眼睛叫做二蛋的孩子總是在工地玩耍。我問他為什么不去上學?他訥訥地說:“我家沒錢。”
報道員侯占山向我念叨,說二蛋家特別窮。我關切地說咱們去他家看看。侯占山說他家很遠,要是翻墻過去就特別近,您能行嗎?
我執拗地說:“九十度的雙鎖山都爬了下來,小小的墻頭算啥?”
他熱情地在前面帶路,走到一個土圍墻前,侯占山像猴子似的一躍就上了墻頭,撲通一下跳了下去。我不知道哪兒來的一股狠勁兒,噌地一下翻過了墻頭,一咬牙也跳了下去。一個用籬笆圍起來的小院橫陳在我的眼前,小院里有兩孔窯洞,走進窯洞,里面有一個大炕,炕的右前方有一張單人床,既當床又當案板。墻的四壁貼滿了報紙,上面掛著幾張黑白照片,屋里一貧如洗,最值錢的東西就是迎面墻上掛的那個破舊的石英鐘了。
二蛋的父親不幸出車禍去世,母親把他的哥哥和妹妹留給了婆家,拉著二蛋的手挺著大肚子匆匆忙忙地嫁人了。后爸老打他,姥姥怕他被后爸打死,就把他接回自己那個破舊的家。我和幾個石油工人知道了他的窘境,就資助他上學,西氣東輸工程還給當地建起了希望小學,我去看了二蛋上的那所小學,破敗不堪,是復式教學,就是幾個不同年級的孩子在一間教室里上課,老師教一年級,三年級學生就在院子里玩耍;老師教三年級,一年級的孩子就在外面玩耍,看到這個場面,我的眼眶濕潤了。當時蒲縣的縣長叫曹貴寶,他知道我喜歡歷史,就送給我一本《蒲縣縣志》,我誠懇地對他說:“曹縣長,拜托您多關心一下二蛋這樣的窮孩子!”
他堅定地說:“孫作家,您放心,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p>
我至今還保留著給二蛋講故事、教他認字、到他家尋訪的照片,這孩子今年應該快三十歲了,不知道他過得怎么樣,是否還記得資助過他的石油工人?
浮山縣有個山交村,1938年2月下旬,八路軍總部曾經設在這個村一個叫做趙家歧的老鄉家里,朱德、彭德懷、左權、任弼時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經在這里住過,我來到朱德總司令住過的房子前,只見院子里有一個白色的電視接收器,房門口掛滿了黃色的玉米和紅色的辣椒,很有特色。我親眼見過朱德元帥和康克清奶奶,如今見到他們在山西大山里的故居,心中感慨萬千。后來,我在江西省興國縣給農村留守兒童建立孫晶巖老區工作室圖書館,朱德元帥的孫子朱和平將軍與我一道給圖書館揭牌,也是緣分。
山西的版圖是一個南北走向的長條,西氣東輸管道是由西向東橫向穿越,我去過永和縣、蒲縣、臨汾市,浮山縣、沁水縣、澤州縣、晉城,爬過呂梁山、雙鎖山、虎頭山、太岳山、太行山,西氣東輸工程的難點三山五越一塬一網,呂梁山、太岳山、太行山三座山都在山西,一越中的穿越黃河也是在陜西的延水關穿越到山西的永和關。當年我到山西采訪天經常是灰蒙蒙的;今年我到晉中,看到藍盈盈的天,深深感到天然氣就是天藍氣,西氣東輸工程竣工后,中國的上空每年減少90萬噸煙塵,西氣東輸沿線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實惠,山西的藍天白云就是最好的明證。
山藥蛋派的故鄉
我九歲時到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看演出,郭蘭英演唱的《南泥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動聽的曲調,深情的歌詞使我深深陶醉,我驚嘆中國居然有這么好聽的民族音樂,有唱功和扮相這么出色的歌唱家,同時,也記住了這位歌唱家的祖籍——山西。
兒時看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和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由衷地感到作品的厚重和質樸。山藥蛋派是中國當代小說流派之一,山西是山藥蛋派的誕生地,山藥蛋派的代表人物馬烽、趙樹理、西戎、孫謙等人都是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典范。
我在《中國作家》雜志的第一篇報告文學是章仲鍔、高洪波老師拍板發表的,我曾經親耳聽著名編輯章仲鍔講他與山西作家的交往。1984年,章仲鍔到山西太原找焦祖堯談小說《跋涉者》的修改意見,他先到了山西原平縣找成一,又到太原附近的榆次找柯云路。
章仲鍔的山西之行滿載而歸,他發現了幾顆文壇新星。章仲鍔興致勃勃地在1985年的《當代》雜志,搞了一個山西作家中篇小說專號,隆重推出了李銳的《紅房子》、成一的《云中河》、羅雪珂的《女人的力量》,還熱情洋溢地以“晉軍崛起,引人注目”為題寫了編者按。從此,“晉軍”的冠名為文壇所認可,這期的《當代》雜志在文壇引起轟動。
山西的作家實力很強,我曾經與山西作家葛水平在延安一起開會,聽她講自己的創作心路;也曾經與作家趙瑜一起采訪過西氣東輸,趙瑜還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西氣東輸工程竣工典禮,我在這次大會上受到國家西氣東輸工程領導小組的表彰;趙瑜的報告文學有思想、有膽量、有文學追求,他寫的《革命百里洲》榮獲“魯迅文學獎”; 《尋找巴金的黛莉》產生很大影響;我也曾與山西作家張銳鋒一道參加過北京出版集團《十月》雜志舉辦的座談會,我的報告文學與他的散文在《十月》同期推出,我非常佩服張銳鋒的散文,他的散文不是花花草草小橋流水,而是大江東去家國情懷的大散文,語言非??季浚哂猩羁痰奈幕瘍群?。張銳鋒寫的紀實文學《鼎立南極》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我與趙瑜、魯順民都是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多次與他們一起開會,聆聽他們的高論。魯順民的報告文學《將軍和他的樹》 榮獲徐遲報告文學獎。這次行走山西,我再次深切感受到山西文化的厚重和山藥蛋派的接地氣,也感受到文壇晉軍的雄厚實力。這支隊伍非常團結,待人真誠質樸,我相信,文學晉軍一定會在文壇上佳作迭出。
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現有元代及元以前木構古建筑509處,約占全國的80%以上。20世紀30年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曾四次到山西考察古建筑,留下了眾多珍貴的資料和圖片。正是由于他們在山西的艱難考察,才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宋代遺傳的《營造法式》這部建筑學天書的解讀。他們在山西五臺縣發現的佛光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筑之一;在山西省應縣發現的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建筑;在山西太原考察中詳細研究的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筑群。
二十多年前我拜訪過洪洞縣,位于山西省洪洞縣的廣勝寺始建于唐代,現存建筑多為明代重建。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考察中對其進行了詳細記錄。這些古??建筑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輝煌成就,還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發展。佛光寺的唐代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晉祠的莊嚴與秀麗,應縣木塔的宏偉壯觀,廣勝寺的琉璃藝術,以及南禪寺的古老結構,都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這些建筑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還吸引了無數游客和學者前來參觀和研究。我的表弟曾經在梁思成、林徽因工作過的清華大學建筑系攻讀研究生并且留校任教,我深知建筑學考察有多么艱難,建筑學考察的成果有多么偉大。
著名作家看平遙
2024年金秋,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在山西晉中開年會,會后,我們到平遙古城采風。
1997年,平遙古城與雙林寺、鎮國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
雙林寺坐落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西南約6公里的橋頭村,南北朝后期北齊武平二年(571年)修繕?。?作為平遙最早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雙林寺以其精湛的彩塑藝術聞名遐邇,雙林寺門口的石碑上刻著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雙林寺,屋頂黃綠相間龍紋圖案的琉璃瓦吸引了我的眼球,這種龍紋琉璃我曾經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見到過。那一片片的龍紋在雕刻時有多么不易,而山西古代的能工巧匠卻在1000多年前就做到了。
雙林寺現存彩塑1600多尊,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的寶庫”。彩繪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更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美的彩塑藝術而著稱。寺內古木森森,參天大樹記載著歷史的年輪,色彩斑斕的彩塑作品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游人的目光。
走進雙林寺,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天王殿,明間檐下掛一豎匾,書寫著“天竺勝境”四字。天王殿廊檐下塑有四大金剛,每尊約高三米,一字排開,護法力士形象采用了寫實的造型手法,使人感到他們具有人間武士的親近感。
天王殿內,天冠彌勒菩薩結跏居中而坐,帝釋、梵天脅侍左右。南墻倒坐四大天王,北墻兩側為八大菩薩,殿中塑像風格都很寫實,人物造型生動,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四位護法天神,第一尊是南方增長天王,身穿甲胄,手中拿著寶劍,保護佛法不被侵犯,象征智慧能斬斷一切愚癡與邪惡。手持寶劍的是“風”,因為寶劍的“鋒”和“風”諧音;第二尊是東方持國天王,懷抱琵琶,其職責是保護國家領土,“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門,手持琵琶表示以聲音引導眾生,音樂有“調”的意思;第三尊是北方多聞天王,手中拿著傘,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于四方,其職責是以清凈之眼保護民眾,傘代表雨;第四尊是西方廣目天王,手中拿著龍蛇,“廣目”的意思是能以清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龍蛇有順的意思。在中國的寺廟里,四大天王不僅形象被徹底漢化,而且都是中國古代武將打扮,被賦予獨特的寓意。四大天王不僅守護著佛教的四大部洲,他們手中拿著的東西還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穿過天王殿就到了伽藍殿區,由釋迦殿、伽藍殿、羅漢殿組成。釋迦殿是雙林寺主殿之一,正中匾額上書寫著“靈鷲遺風”四個大字,整個建筑風格質樸簡潔。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左邊是文殊菩薩,右邊是普賢菩薩,是殿里的主要塑像,殿內四壁運用圓雕、深、淺浮雕手法,采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形式,表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傳經普度眾生的故事。
菩薩殿現存明代彩塑四百余尊,二十六手觀音高居中心,諸天菩薩群像布滿四周墻壁,千姿百態,形式活潑,猶如群仙聚會。
伽藍殿俗稱武圣殿,正中坐像是關羽,彩塑為清初造像,主要表現關羽故事的幾個片段,比如“桃園結義”“怒斬華雄”“斬蔡陽”“破黃巾”“水淹七軍”等。
雙林寺有個千佛殿,正中坐像為自在觀音,以往的觀音像都是正襟危坐,而這尊觀音動作很瀟灑,一腿屈蹲,一腳輕輕地踏在蓮葉上,身姿側臥,單膝盤坐,左手扶著地面,右手隨意搭在右膝之上,整個身子瀟灑地坐在臺上,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形象惟妙惟肖,神態格外逼真。自在觀音左側的立像是韋陀,韋陀菩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后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他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主要職責是保護佛法和修行者,確保寺廟安全和眾僧的安寧。這尊1.6米高的韋陀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是“全國韋陀之冠”,毋庸置疑這是中國最英俊的韋陀。
如果說雙林寺主要看的是彩繪,那么鎮國寺著重看的就是古建筑。鎮國寺原名京城寺,距離平遙縣城十二公里。此寺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院落,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和觀音、二郎、土地、三靈候和財福神等殿。堪稱“千年瑰寶”的萬佛殿,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是目前全國稀有的五代建筑,保存有大珍貴的五代時期建筑、彩塑、壁畫。殿內同時期彩塑的藝術、文物價值極高。萬佛殿系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質結構之一,其木斗拱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科學藝術的典型代表。殿內有11尊彩塑,屬于五代的作品,原汁原味兒,十分珍貴。釋迦牟尼故事壁畫系明代作品,保存完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佛樓創建于明代,保存有明代彩塑和壁畫。塑像造型優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兩山墻的壁畫技巧古樸、嫻熟,精心描繪了釋迦牟尼的一生。
天王殿前的四棵國槐是元代種植的,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古槐郁郁蔥蔥,格外茂盛,被譽為是龍槐,據說槐樹要種在堂前才吉利。天王殿屋頂是2009年翻新,孔雀藍色的琉璃瓦是明代的,下邊花朵狀的木墩叫斗拱是元代的,磚墻是清代修復的。
我仔細觀察鎮國寺萬佛殿的建筑,為了保護屋檐下的木結構不受雨水侵蝕,萬佛殿采用了特大的出檐設計。這里有一個悖論,出檐過大會影響室內采光,聰明的古代能工巧匠巧妙地運用了“屋頂舉折、屋角反翹”的手法,使得整個屋頂既莊重又不失靈動。萬佛殿的斗拱結構別具一格,總高達到174厘米,斗拱之間沒有任何釘子固定,完全依靠榫卯結構相互咬合支撐起整個屋頂的重量。這種精湛的建筑技藝使我想起了北京天壇公園的祈年殿,這些古建筑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才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鎮國寺,我看到一副對聯,上聯是:“但做得來皆事業”;下聯是:“若推不去即姻緣”,我很喜歡這副對聯,富有哲理,就像我喜歡文學,我在大學教書,寫作不是我的本職工作,但是我出版了9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說明做得來的寫作才是我的事業。我和著名作家張培忠、許晨一道在對聯前合影,一座寺廟,對聯能夠給人以啟迪,這就是深厚的文化內涵。
平遙古城
中國四大古城是指山西平遙的平遙古城、安徽黃山的徽州古城、四川閬中的閬中古城和云南麗江的麗江古城。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并擴修城池,是現今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有2800多年的歷史。古城內的古城墻、古街道、古店鋪、古寺廟、古民居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譽:“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按照后天八卦的布局建造,南門也叫迎薰門,這個名稱來源于中國古代城建制的思想,即“山水朝陽,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這門象征著迎接東南方的和薰之風,寓意吉祥和美好。迎薰門在明清時期得到了較好的保存,成為平遙古城的一個標志性建筑。
迎薰門的建筑風格獨特,高18.6米,寬12.5米,門上有五個飛檐翹角,門樓兩邊是精美的磚雕。盡管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它仍然保持了原有的風貌,成為游客俯瞰古城全景的絕佳位置。
南門是離宮的方位。整座城池宛如烏龜向南爬行,因此有“龜城”之稱,而南門就是烏龜的頭。我們從南門進入,沿著600年歷史的古城墻行走,城墻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從明洪武三年(1370)開始,經過歷代不斷改建、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墻城軸線全長6142.63米,城門六道,甕城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墻高10米左右,底寬9—12米,頂寬3—6米,墻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墻體外側建有兩米高的擋馬墻,內側筑有低矮的女兒墻,外墻每隔40—100米筑有一個馬面,上有72座敵樓,垛口3000個。走在城墻上,我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形形色色的民居,住著11000個人。
平遙市樓位于平遙古城內南大街,像串糖葫蘆似的將南大街南北貫通,是古城內唯一的樓閣式高層建筑。
文廟是平遙古城的點睛之筆,位于東南角,是巽宮的方位,也是文昌位。走進文廟,這里有欞星門、魁星樓,欞星門寫著“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館”的字樣,文廟學宮,多雅的詞匯,使我想起淄博的稷下學宮來。文廟學宮門口掛著大成門的匾額,寫著“晉商人才庫”的字樣。旁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名城仰名人名城千古名人千古”;下聯是:“孔子成孔學孔子萬年孔學萬年”。
往里走有一個中國科舉博物館,庭院里迎面一塊雕刻有鰲魚的巨石格外醒目,上面雕刻著“鰲頭”兩個紅色的大字,里面有個朝山書院,門口有一副精湛的對聯,上聯是:“古今來許多好事無非積德”;下聯是:“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魁星樓講述的是魁星的故事,魁星的信仰早在宋朝就開始流行,昔日“魁星樓”“魁星閣”遍布各地,魁星樓內端端正正坐著一尊魁星踢斗的塑像,供讀書人奉拜祈求。在科舉制度下,金榜題名是出仕的唯一希望,所以魁星的畫像和雕像應運而生,成為讀書文人的精神歸宿??且酁楸倍菲咝侵?,民間稱之為“魁星爺”。
明倫堂建于明朝中期,清朝乾隆時期曾經修繕,面闊五間,七檁前后廊式。這是舊時的縣學大堂,是儒生講學之地,古代學額向有定制,明朝學額為15至20名。其他地方推崇“學而優則仕”,而此地推崇“學而優則商”,受其風氣的影響,明清兩朝中,晉中全縣共考取貢生325人,舉人99人,進士僅10人。如今,明倫堂辟為“孔子生平展”。
走進明倫堂,迎面是一尊孔子像,旁邊是一副對聯,上聯是“博學篤志中庸治世”;下聯是“切問近思大道修身”,橫批是“一以貫之”。
孔子作為證悟生命之道的先圣與先師,他的影響縱貫于古今,他的聲名遠播于天下。兩千多年來他的政治思想、治學理念、學術成就,為全世界很多人所推崇,對于每一個愛東方文明、懂誠信為本、興禮儀之邦的人,了解孔子畢生的政治追求和思想哲理,了解他畢生的教育之道是十分必要的。我祖籍山東,曾經去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拜訪,也曾到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向楊朝明院長請教。我參加過全球孔子學院大會,與各國朋友交流,深為孔子學院在全球的影響力而自豪。如今看到平遙古城里有這樣好的孔子生平展,甚為欣慰。墻上掛著的六藝圖惟妙惟肖,形象地展示了孔子所推崇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這是中國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種基本才能。
我采訪過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夫婦,錢偉長的妻子孔祥瑛是孔子的75代孫,1915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曾經在山西太谷銘賢學校讀書,后考入清華大學。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我從她的身上感受到孔府家學深厚的文化積淀,更感受到山西這塊土壤對她心靈的滋養。我在文廟學宮博物館里流連忘返,看得非常仔細,深切感受到山西人對于孔子的尊重。
平遙很少下雨,我們去古城那天剛巧趕上一場秋雨,主人說這叫喜雨迎貴人。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天,秋雨中游覽古城別有一番風韻。打著雨傘,踩著磨出光亮的青石板路,細細地打量著周圍的風景,宛如穿越了千年的歷史。平遙城隍廟,位于城隍廟街路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清同治時續修,平遙古城里的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設計布局體現了明清時期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
平遙古城由城墻、店鋪、街道、寺廟、民居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對稱布局,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總占地面積2.25平方千米;城內街道格局為“土”字形,整體布局遵從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衙門街和城隍廟街形成“干”字型商業街。
古車轍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古代,由于馬車車輪邊框外包青銅和鐵,因此對路面摩擦相對較大,平遙古城明清時期貿易量大,車馬出入頻繁,日久天長就形成了深深的車轍印,在古城的下西門、下東門、南門,就保存著車轍,現在南門的古車轍總長為47米,這些車轍印是平遙古城商貿發達、經濟繁榮的重要遺跡??吹竭@些車轍,我想起了在張家口大境門前看到的古車轍,地下清晰的車轍仿佛在訴說著昔日張庫大道的繁華歷史,我的眼前浮現出昔日商隊從這里向庫倫出發的場景,耳邊響起了悠遠的駝鈴聲。晉商也曾經到俄羅斯經商,也許,大境門前的車轍就被晉商的車輪碾壓過。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古老的石板路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我走進賣酒的商鋪,看到酒缸上寫著“清香魂”的字樣,不由得想起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汾酒就是用山西杏花村的水釀造的清香型白酒;我走進賣老陳醋的商鋪,看到壇壇罐罐里裝滿了老陳醋,罐子上貼著大紅紙,寫著“醋”的字樣,山西人的飯桌上離不開醋,據說介休老陳醋廠的員工幾乎沒有患癌的,可見老陳醋在養生上的奇妙作用。不知道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當年林徽因從山西考察古建筑后帶回北京的幾瓶老陳醋,當時物流不方便,林徽因千里迢迢帶回沉重的老陳醋要受多少累?
我仔細打量著店鋪,有平遙記憶民謠酒吧,有古城旅拍,有民族古裝,有平遙牛肉,有平遙小吃,琳瑯滿目,古色古香,店鋪門口寫著“我在平遙等你”的字樣,充滿了人情味兒。山西共有上千種面食,刀削面、饸饹、拉面、剔尖、紅面擦尖、揪片、剪刀面、莜麥栲栳栳、貓耳朵……平遙古城里就有108種面食,山西被譽為是“世界面食之根”?;氐奖本?,我依然想念山西的面食,可見其美妙的口味。平遙古城里有文廟、武廟、縣衙、鏢局、城隍廟、點將臺,有中國商會博物館,中國票號博物館,古兵器博物館,科技藝術館……這里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在建筑、宗教、商業、民俗、民間藝術上具有豐富且獨特的價值。
我們來到了“日升昌”,這是中國第一家票號,清朝道光三年(1823)左右誕生于山西省平遙縣,前身是設于城內西大街的“西裕成”顏料莊。當時平遙經營顏料業,由明代到清朝嘉慶年間有250余年,由平遙一地發展到多地,遍布全國重要商埠碼頭。乾隆后半期到嘉慶年間國際國內貿易的發展,引起不同城市間貨幣流通量增大,依靠傳統運送現銀的結算方式,耗時費資且極不安全,商人急需一種新型的資金結算方式,票號行業應運而生。
日升昌票號的首任大掌柜叫雷履泰,首任二掌柜叫毛鴻翙,首任三掌柜叫程大培。日昇昌票號在全國設立了35個分莊,重點多在東部沿海城市和南方城市。同時也在俄、蒙設立了代理莊。為平遙票號在各地設立分莊最多、業務量最大、盈利最高的一家,號稱“天下第一號”。
票號亦稱匯兌莊,借鑒古代“飛錢”“交子”的經驗開展異地撥付、交割;存、放款業務,利息市場化,為大中型商號所青睞;攬做捐納、發行銀票。高峰時期年匯兌總額3800萬兩白銀左右,存貸2000萬兩白銀左右,享有“匯通天下”的美譽。
在日升昌,我見到了清朝道光年間的匯票。墻上掛著這樣的條文:“ 《防假密押》: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 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總有報,到頭必分明。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趙氏連城壁,由來天下傳。國寶流通?!?/p>
細細品味,我由衷地佩服“日升昌”老板和伙計的認真、嚴謹、公平、道德。“日升昌”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業務輻射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叭丈逼碧柕恼Q生與發展,有利地促進了全國金融流通,加速了資本周轉,對近現代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掀開了中國金融史的光輝篇章。
我在“日升昌”票號里觀察,中國票號作為現代銀行的前身,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成為“匯通天下”的金融組織,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票號開創了全國范圍內的銀兩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結束了現銀鏢運的落后局面,為清末民初商業貿易繁榮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票號為中國近代工業星期提供了大量資金,為近代銀行培養了大批杰出的人才。票號以其獨到的經營管理策略,為我們留下了可供改革開放借鑒的寶貴歷史經驗。毋庸置疑,“日升昌”票號的創立把中國銀行業推向初步發展的新階段。鼎盛百年間,不僅平遙票號聲名遠播,還帶動了周圍祁縣、太谷票號的發展,成為當時商業金融界的一支勁旅。
我想中國第一家票號、第一張匯票之所以都在“日升昌”誕生,除了晉商的聰慧,更重要的是要講誠信,票號的成功在于通過匯兌、存款與放款等業務,成為清王朝經濟命脈的重要操縱者。大掌柜雷履泰以其守信著稱,贏得了客戶的信任,才能使這家不起眼的票號被譽為是“中國的華爾街”。
晉中是晉商故里,富有戲劇性的是山西的經濟發展不是從首府太原起步,而是從晉中萌生、發展。晉商有極高的經商天賦,擅長理財,聞名遐邇的喬家大院在晉中的祁縣,王家大院在晉中的靈石縣,二十一年前我就參觀過王家大院,真是“王家歸來不看院”,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電視劇《喬家大院》就是在祁縣的喬家大院取景。晉商之間注重聯姻,平遙古城里的馬家大院的閨女馬氏嫁給了祁縣喬家大院的喬致庸。馬氏是一個美麗賢惠的女人,婚后與丈夫十分恩愛,她陪伴喬致庸度過了一生中最艱難的創業階段,為他生下兩個兒子,不幸英年早逝。
晉商喬致庸做茶葉生意,經歷千山萬水把茶葉從南方武夷山運回山西晉中,路上要走三個月,回來還要把茶葉運到中俄邊境恰克圖,與俄商做生意,路上諸多風險。以往,晉商做生意都是帶著銀子上路,如果遇到土匪劫道,只能認倒霉。
受“日升昌”票號的啟發,喬致庸以極快的速度開辦了大德通和大德豐兩個票號。這兩個票號打出的口號是:讓所有商家都實現“異地匯取”的夢想,只要帶著一張小小的匯票,就可以走南闖北。為了免除大家的后顧之憂,喬致庸還在銀票上設置了密碼。這樣一來,若土匪打劫到了匯票,他們也將無法在票號中換到銀子。
在“日升昌”票號里,員工要從小伙計做起,打掃衛生,燒水,迎來送往,三年之后才能上柜臺記賬,晚上還要值班,銀子放在屋里的炕洞下,或者木板下的地洞里,晚上打烊后,夜深人靜,伙計掀開褥子、打開木板,人踩著洞壁根據銀子的數目每天下去提取。提取完再把褥子鋪好,木板蓋好,外表誰也看不出來。正是這一家家票號,締造了中國銀行的雛形,清朝政府的財政大權,相當部分掌握在晉商手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太后倉皇西逃,就路過晉中,還曾經在喬家大院住過。
穿越千年古韻,平遙古城每年都舉辦國際攝影展和電影節,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舉辦23年來,已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5萬名攝影人、35萬幅作品參展,吸引了海內外500萬游客觀展,是中國連續舉辦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攝影節。我們參觀時剛剛舉辦過攝影展,經過23年的堅守與發展,已逐步成為中國攝影的前沿陣地和世界攝影關注的焦點,是國際公認的具有濃郁民族性、多元性、創新性、國際性和專業性的強勢文化品牌。
我在平遙古城足足轉了半天,走了13000多步,從西門離開時意猶未盡,只走了古城的一半,古城的深邃博大由此可見一斑。平遙古城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最中國文化城市”等榮譽,向五湖四海的人們傳播中國文化,是我研究山西歷史的活化石。
暢游古城,欣然填詞《踏莎行·平遙古城》:
曲徑迎薰,古城開卷。樓臺奇妙神龜見。文淵圣廟海般深,雨絲戲撲游人面。
建筑重探,滄桑悠遠。日升昌里誠心現,匯通天下晉中醒,魁星高照平遙院。
我寫西氣東輸工程來過山西,寫呂梁山扶貧來過山西,寫八路軍英烈白乙化率領官兵在雁門關打日寇來過山西……行走山西,越發覺得這里的文化底蘊如此深厚,越發熱愛這塊土地上質樸熱情的人民。
【作者簡介】孫晶巖,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一級作家。著有《中國冬奧》等18部長篇報告文學;4部散文、報告文學集、一部學術著作及多部電視劇、電視專題片。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中華鐵人文學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四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首屆中國文聯優秀圖書獎頭獎、正泰杯中國報告文學大獎、“恒光杯”全國公安文學大獎、《當代》長篇報告文學獎、《十月》《民族文學》《人民文學》散文獎、第七屆“漂母杯”全球華文作家散文大賽一等獎、啄木鳥文學獎、多屆總后勤部軍事文學獎、第七屆中國(威海)國際微電影展獎等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