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瑰寶。它擁有優美的韻律、精巧的文字,更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情感,魅力無窮。一首首詩詞,凝結著古人的心境與靈感。其中豐富的比喻、象征等手法,精巧的結構和朗朗上口的韻腳,不僅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更能穿越時空,將千年前的動人畫卷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掌握語言運用的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特別體現在理解和運用漢語的特點與規律上。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生動的畫面。雖然對小學階段的同學們來說,理解古文可能還有些挑戰,但只要我們用心揣摩、積極思考,就能從中汲取寶貴的寫作技巧。
嘗試自己創作詩歌,對不少同學來說或許有些難度。然而,學習詩歌創作的價值恰恰在于此:它能幫助我們逐漸體會詩歌的精妙,學會像詩人一樣觀察、思考和表達。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華。從品讀詩歌到嘗試寫作,是我們學習寫作技巧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學習詩詞中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分析它們的創作思路,我們將一步步掌握寫詩的方法,點燃對詩歌創作的熱情,從而全面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
一、鑒賞詩詞魅力,感受修辭技巧
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作《詠鵝》詩,白居易五歲學詩九歲識聲韻,16歲就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名句。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具有敏捷的思維、天生的感知力,對周邊事物的觀察充滿童趣,在進行詩歌創作之前,首先要對詩歌有一定的鑒賞能力,理解詩文,感悟詩境。古詩詞當中不乏很多具有畫面感的詩作,其往往來源于作者對生活和自然的細致觀察,我們可以通過可視化的方式理解這些詩作。比如可以觀看、收聽符合詩詞風格的視頻、音頻,幫助我們體會詩歌意境。
比喻和象征手法是詩作中經常用到的藝術手法,將抽象的情感變得具象化,是深刻理解詩作的中介。比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句子,我們會覺得有些抽象,作者將瀑布比作“銀河”,帶來具有想象力的視覺沖擊力。但如果看到廬山瀑布,則可以更深刻體會作者當時的浪漫情感。另外我們可以對比喻的三要素進行拆解,比如在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一句當中,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和藝術意境,作者將窗戶比作畫框,將西嶺雪山的風景放進畫框當中,凸顯了畫面的層次感,有了前景中景。而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技巧就有前中景,當我們用彩筆繪制“窗中景”,就可以理解空間層次與詩意意境的關聯,將抽象化的畫面變得可觀可感。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采用分鏡頭寫作的方式,將場景分為遠景、中景和特寫來安排意象,讓創作更具詩化的邏輯。
象征通過具體事物暗示抽象概念或情感,如“蓮花”象征高潔,“松柏”象征堅韌。我們可以建立事物本體和象征物之間的關聯,結合文化語境進行理解。
對于一些語文基礎功底較差的同學來說,一下子理解詩作當中的修辭手法等比較難,我們可以采用閱讀朗誦的方式,輔助進行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朗上口的節奏和韻律自帶美感,通過閱讀朗誦也能深化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進而逐漸掌握詩化語言的邏輯。
二、構建詩意思維,激活修辭技巧
詩歌是想象力的載體,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有時候并沒有對現實事物的認識,但是我們可以借由作者的描述進行想象,感受詩歌當中的山水畫卷。在充分理解詩作意思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建立詩化的思維。這也是進行詩歌創作的關鍵一步。詩歌是想象力的藝術化表達,其本質在于將平凡事物轉化為充滿情感與哲思的意象世界。構建詩意思維并非空中樓閣,只要將抽象的詩學邏輯與具象的生活經驗相鏈接,最終就會激活我們的創作潛能。
想象力來源于生活的體驗和書本的閱讀,讓我們一起進入想象的世界。以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幽靜,“明月松間照”的澄澈光影,“清泉石上流”的靈動聲響,再到“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生活氣息,詩人通過這一系列由遠及近、動靜交融的意象組合,如同徐徐展開一幅生動的畫卷,不僅調動了我們的視覺、聽覺,甚至讓人感受到雨后秋夜的微涼觸感。這便是詩意思維的力量,它讓文字超越簡單的景象堆砌,通過情感化的重組,將意象串聯成充滿生命力的整體。同時,我們也要用心體味古詩詞中意象所承載的千年文化密碼,如“明月”常寄托高潔或思念,“清泉”象征澄澈心境,“竹”與“蓮”暗喻君子品格。在想象詩境時融入這些深意,能讓我們對詩作的理解更為深刻。將這份領悟融入創作,我們可以在日常中練習“觀察一聯想一表達”:細心體察身邊景物的細節,調動全部感官去感受;大膽聯想,嘗試鏈接經典意象的文化意蘊;最后,借鑒名篇的構思邏輯,用詩意的語言重組源自生活的靈感,一步步點燃我們心中的詩情,提升語文素養的沃土。
在具體練習中,我們需要先感受詩作當中的比喻、象征等寫作語言,進而從意象出發,放開心靈桎梏。我們可以放開想象力,自己對詩作當中的內容進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并充分調動五感,不僅僅通過畫面展現,也可以通過嗅覺、觸覺等感官,提高對環境感知的豐富度。另外古詩詞當中的很多意象具有文化符號性,比如月亮常常代表思念,楊柳代表離別,梅花代表高潔等,想象詩作畫面的同時,也要融合進這些意象的文學意蘊,對詩作進行深度理解。
三、聯系生活實際,應用修辭技巧
文學來源于生活,創作詩歌也離不開生活的土壤,想要寫好詩歌,也離不開對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我們要積極觀察生活,強化對生活感悟的表達,豐富表達的方式,將情緒內化為文字,從模仿寫作到最后進行改寫擴寫。實際上很多文人在最初進行寫作的時候,也是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將周邊熟悉的事物變成優美的詩句的。我們可以對周邊感受到的事物進行描繪,采用詩詞的思維和語言方式,采用比喻和象征的寫作手法,加上自己的情緒化表達,最終成就一篇詩作。比如可以以“春天”為題展開創作。首先可以從名篇名作出發,如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高鼎“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等,對春日常見的意象,比如桃花、紙鳶、柳葉等進行總結分析,發散思維觀察生活,找出春天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在此基礎上,采用比喻的手法,加入我們自己的情緒感受,使得更具畫面感。
在具體學習中,我們可以采用生活記錄的方式,用“五感”多角度描述,比如在描繪春天場景時,我們會觀察到小草的顏色變綠了,除了視覺觀察,我們還可以聞到小草的清香,感受風吹小草的搖動,以及聽到小草隨風擺動的聲音等,這些都可以融入詩詞創作中去。除了觀察創作的模式,還可以運用情緒感受創作的模式,用情感進行創作,通過想象和象征意象來表達情感。比如在創作與“廉潔”相關的詩詞時,我們可以引用“蓮花”這一意象,通過展現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突出主題,進行詩詞創作。靈活運用語言文字,將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連接意象成為詩句,充分發散思維,語文學習會變得妙趣橫生。
小學學段是開發學生想象力和創作力的重要時期,進行詩歌創作的學習和訓練,不僅可以提高我們語文素養,更有利于開發創作思維。古詩詞中的比喻與象征,是連接千年文脈與童真心靈的橋梁。通過鑒賞經典、激活想象、扎根生活的寫作實踐,我們不僅能掌握修辭技巧,更能在創作中傳承文化基因,讓詩詞之美浸潤成長之路。通過“鑒賞語言魅力一構建詩意思維一聯系生活創作”的三維路徑,結合可視化、跨學科融合及分層訓練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模仿中積累語言經驗,在創新中表達個性情感,最終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寫作能力的有機融合。通過古詩詞實現古今之間的對話,用稚嫩的語言來實現情感和畫面的融合,傳統文化的基因會在一次次的創作中實現傳遞,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