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學習中,散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散文能夠通過一些看似平常的細節,傳達出極為真摯的情感。那么,同學們怎樣才能從這些細節中真正理解散文所蘊藏的情感呢?這便是我們今天要一同探討的話題。
一、捕捉景物細節,感受寄情于景
很多散文會借助對景物的細致描繪來抒發情感。作者筆下的花草樹木、山川河流,并非只是簡單的風景,而是都寄托著作者的感情。比如朱自清《春》中寫道:“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里“偷偷地”和“鉆”字用得特別好,把小草當作調皮的小孩子,形象地寫出它悄悄地從土里冒出來的樣子,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我們讀到此處,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一一春天就像充滿希望的使者,帶來了新的開始,而作者對春天的贊美,都藏在這些描寫小草的細節里。
再看《紫藤蘿瀑布》:“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進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這段對紫藤蘿花的描寫十分生動,“泛著點點銀光”“和陽光互相挑逗”讓紫藤蘿花仿佛有了生命,變得活潑起來。結合當時的背景,作者經歷了許多困難,看到盛開的紫藤蘿花,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我們讀的時候,留意這些描寫花的細節,就能體會到作者對生命的贊美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在學習時,我們可以把描寫景物的句子畫出來,然后閉上眼晴想象畫面,感受這些景物的特點。比如在讀《春》時,想象小草從土里鉆出來的畫面,那鮮嫩的綠色鋪滿大地,感受春天的生機盎然。另外,還可以嘗試模仿作者的描寫手法,自己描繪一處景物,鍛煉從景物細節中體會情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慢慢學會從景物細節里感受情感,提高理解散文的能力。
二、留意動作細節,洞察人物心境
散文里對人物動作的描寫雖不像記敘文那么多,但往往幾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讓我們知曉人物心里在想什么。比如《秋天的懷念》中:“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悄悄地進來”,這些動作體現出母親很理解“我”,知道“我”因為生病心情不好,她既擔心“我”,又不想讓“我”難受,只能在旁邊偷偷地關心“我”。從這些動作里,我們能深深感受到母愛的深沉。
還有《背影》里,朱自清描寫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情景:“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攀”“縮”“傾”這些動作,把父親爬月臺的艱難寫得非常清楚。父親不顧自己年紀大、身體胖,仍努力去給兒子買橘子,這其中滿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我們讀的時候,關注這些動作細節,就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
我們在讀散文時,可以先分析這些動作細節,模仿文中人物的動作,比如模仿《秋天的懷念》中母親悄悄進出房間的動作,感受動作中的小心翼翼,在模仿過程中,思考人物為何要做這些動作、當時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此外,我們還可以觀察身邊人的動作,比如老師講課時的動作、父母做家務時的動作,試著通過這些動作推測他們的心情和想法,之后將觀察和思考的結果寫下來,用文字描述動作并分析背后的情感。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能走進人物的內心,更好地理解散文表達的情感,同時提升自己捕捉和描寫動作細節的寫作能力。
三、品味語言細節,體會情感韻味
散文的語言很美,常常會運用一些修辭手法、特別的句式和精妙的詞語來表達情感。抓住這些語言細節,我們就能更深入地感受散文的情感。比如冰心的《小桔燈》:“爐火的微光,漸漸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來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遞給我說:‘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桔燈照你上山吧!’”這段文字很樸實,卻讓人感覺溫暖。“極其敏捷地”說明小姑娘很能干,“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桔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雖簡單,卻能看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這種樸實的語言中藏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老舍的《草原》里也有很美的語言:“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草原上的小丘比作中國畫,“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些詞,把草原的廣闊和碧綠寫得特別生動,我們讀了就如同真的看到了美麗的草原,從這些語言中能感受到作者對草原的熱愛。
在學習此類散文時,我們要逐句分析語言細節。先從詞語入手,比如“翠色欲流”的“欲”字,它將綠色那種快要流淌出來的動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體會這個字如何展現草原的生機勃勃。再看修辭手法,分析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像《草原》里把小丘比作中國畫,相似點在于兩者都具有柔美、色彩豐富的特點,感受這樣的比喻怎樣讓描寫更生動形象。對于句式,觀察長句和短句的搭配,如《小桔燈》里,在敘述小姑娘制作小桔燈的過程中,長短句結合,使文章節奏富有變化。此外,我們可以進行仿寫練習,選擇一個場景,運用學到的詞語、修辭和句式技巧進行描寫,然后互相交流分享,體會語言細節對情感表達的作用,從而更敏銳地感受散文里的情感,提高欣賞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關注情感變化細節,把握文章主旨
散文里作者的情感并非一直不變,會隨著文章內容的發展而有所變化。留意這些情感變化的細節,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比如琦君的《桂花雨》,一開始作者回憶小時候搖桂花的快樂時光:“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這里能看出作者對童年和故鄉桂花的喜愛。可后來作者離開故鄉,在外地看到桂花時,卻覺得“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從這里能看出作者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從喜歡桂花轉變為深深地思念故鄉。我們讀的時候,體會到這種情感變化,就能明白文章在表達思鄉之情。
楊朔的《荔枝蜜》也是如此,作者一開始“不大喜歡”蜜蜂,覺得它愛蜇人;但了解到蜜蜂辛勤釀蜜后,作者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開始贊美蜜蜂,最后作者還“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通過這些情感變化,文章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
在學習時,我們要注意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地方,分析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如此就能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明白散文想傳達的情感和道理。
五、聯系生活實際,深化情感體驗
散文里的情感很多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我們在理解散文情感時,聯系自己的生活,就能感受得更深刻,與作者產生共鳴。比如學習《落花生》這篇散文,父親通過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的對比,告訴孩子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時我們可以想想身邊有哪些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如清潔工每天早早起來打掃街道,交警在路口指揮交通,老師耐心教大家知識。說說這些人是如何為大家服務的,就能明白文章講的道理,也能體會到作者對這種品質的贊美,這樣不僅能理解文章情感,還能讓這種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想法。
又比如學習《匆匆》時,朱自清說時間過得很快:“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的生活,時間是怎樣悄悄溜走的。有的同學可能會想到自己玩游戲、發呆時浪費了時間,從而覺得可惜,這樣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在學習時,我們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活動,在小組內交流,談談自己對生活的新認識,之后根據討論內容寫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從生活中領悟到的與散文相關的情感或道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散文與生活的聯系,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散文情感,同時鍛煉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和書面表達的能力,讓散文里的情感真正走進我們的內心。